可怜IPO已成为“国策”

来源 :股市动态分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做事一般的惯常做法,都是通过官方的重要文件和会议、当然也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宣示政策。哪怕是仅通过官方内部文件的渠道,最后也还会通过媒体或官员有意识的“放风”,让民众知晓。但IPO已上升为“国策”待遇,是因为我们从未见到任何官方权威媒体有这样披露,却可以通过数位官员在一些不同公开场合的表态,来加以确认。
  事实上,“持续超量IPO”已上升为“国策”待遇,成为没有政府红头文件的一项“隐形国策”,其显著特点就是“只做不说”。它同“实行计划生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重大国策的传播及发布方式完全不同。
  A股的IPO享受着“国策”待遇,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在字面上看,但凡从国务院大门出来的政策,应该都是正儿八经的“国策”。早在200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就对股市有过一个轮廓性的阐述:“要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建立创业板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做出这种判断的逻辑,也可以用“反证法”的思路。即假如IPO不是“国策”待遇,而仅仅只是证监会的一个部门或行业的政策,那包括证监会在内的几乎所有超乎寻常的迹象与动静,都无法用合乎常理的逻辑来解释。
  A股与西方股市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是完全由政策主导,政府过分呵护,快速发展起来。政府主导的最典型特征,就是“政策市”。A股22年中,监管部门发布过无数的政策及文件,其中有不少的文件精神在贯彻过程中,有过反复。但从开始到现在,唯一不曾改变过的,就是企业上市的IPO。
  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今年6月下旬在广东惠州一个论坛上讲,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IPO市场,“预计这一趋势将保持十年”。其后,在10月20日成都的一个论坛上,此人又再度重申这一观点。无独有偶,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本月初在深圳的一个论坛上讲,资本市场20多年已经非常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大家不能抱幻想的。总希望证监会能不能把(IPO)发行节奏放下来,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姑且不论投资人该不该抱幻想、以及是否符合实际。这两位证监会官员,如此清晰和强硬回应市场上愈演愈烈之万炮齐轰证监会狂发IPO的愤怒,他们的豪迈与强硬底气究竟来自何方?只能说明IPO的任务更加迫切,“国策”待遇更加明确。
  二则,在国内拥有证券信息披露特许权的四大媒体,竟然都在同一天,发表重头文章,众口一词的强硬回应市场对证监会狂发IPO的指责和讨伐。主要意思都在说,市场走熊及暴跌,与IPO和证监会无关。
  其实,持续、超量IPO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需要分担及化解因银行间接融资(信贷)过于集中、单一,所潜在的巨大系统性风险。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测量方法,货币流动性M2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股市“泡沫”会膨胀5%,反过来说,当政府决心挤压市场流动性时,M2每减少一个百分点,股市就会回落5%。从2009年7月上旬开始迄今,除了央行在不间断发行各种期限的央票、持续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之外,证监会通过在股市让大量企业不停的上市,其实就在大额吸收流通性。
  在业界,通常都用M2与GDP的比值(M2/GDP)来衡量央行货币投放量对经济的支持、包括流动性的充裕程度。数据显示,从2007年以来的四年间(至上年末),该比值分别为151.77%、151.31%、177.82%和180.92%。至少说明,一则,社会上流动性还是太多;二则,也迫切要求股市来分担及化解全社会主要通过银行间接融资这种渠道过于单一的风险。
  中国经济中的证券化率,在10年前的2001年6月时,是50.16%;10年后的今天,也才提升至63.74%。与发达国家股市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A股要担当这个千钧重任,除了继续发IPO之外,只能在“有节制”与“无节制”之间,找一个相对的平衡。
其他文献
给出了二相序列非周期二值映射相关函数的定义,在该定义的基础上定义了二值映射相关Barker码(简称二值加权Barker码),并指出经典的二相序列的非周期相关函数和Barker码是本文新定义的相关函数和Barker码的特例。新定义的Barker码比原意义的Barker码多5个码字,而且对原意义下的Barker码经加权处理后,可提高主副峰比(长为7的Barker码提高2.5dB,长为11的Ba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