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船歌一直是西方音乐中颇受作曲家欢迎的体裁。本文在文章的前两个部分分别比较两首船歌的创作背景和两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特点。在第三部分则分别具体分析《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Op30,No6)的音乐结构。随后分别比较了相似性音乐因素与相异性音乐因素以及演奏的处理。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船歌;结构分析;相似性;相异性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7-0100-03
[收稿日期]2018-03-23
[作者简介]李静(1985—),女,湖北荆州人,硕士,长江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荆州434023)一、《六月-船歌》音乐结构分析
该作品为带有插部中部的三部曲式结构,全曲共99小节。呈示部(1~31小节):该呈示部为展开性三段式。前两小节为作品前奏。第1、2小节伴奏声部在音区上由低到高向上形成g小调主和弦分解,明确了调性,显现了整个呈示部的核心织体且明确了“船歌”这一音乐体裁的情感基调。(见例1)
例1:《六月-船歌》(1~4小节)
呈示段(3~12小节):作品自g小调进入。从结构上看,呈示段由两个乐句构成,为非方正并行二句式。第一乐句从第2小节开始在第6小节第二拍结束;在第6小节第三拍以并行的方式开始第二乐句,较之第一乐句,仅在结尾处加入两小节的扩充。从主题材料上看,呈示段出现两种主题材料。材料一出现在第2小节为g小调属音开始的连续上行的音阶;材料二是第4小节中加辅助音向下的跳进进行。在第一乐句旋律线条优美,极富歌唱性。从织体方面看,前四小节都为向上进行的主和弦分解,在第5小节出现材料二后,伴奏声部出现材料二的变形对应旋律声部的休止,强调了材料二。第二乐句在材料一的基础上加入中声部,旋律色彩更加丰富,主题材料在音乐进行过程中逐一细化。和声上,前三个小节都使用了主和弦,在第4小节出现主、下属交替进行,旨在巩固调性。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的和声进行相同。从调性布局上,呈示段只出现g小调并无转调,为单一性调式布局。
展开段(13~22小节):展开段由g小调转为平行大调B大调,与呈示段中小调的幽暗色彩形成对比。展开段在结构上与呈示段一致,都是非方正并行二句式。将主题材料简化,仅保留了上行音阶与下行跳进。(见谱例2)
例2:《六月-船歌》(13~15小节)
织体只出现了和弦分解,和声的进行也多使用主、属和弦交替。但呈示段的伴奏声部向上平稳进行,而展开段则是迂回进行,音乐情绪更为激昂。
再现段(23~31小节):音乐在再现段转回g小调,静止再现了呈示段。呈示部至此结束,强调、突出了音乐的主题材料,初步刻画出轻舟荡漾的形象。
中部(32~53小节):该中部由两个不同乐段构成,形成无再现二段式,属于典型的插部中部形态。
第一乐段(32~39小节):整个中部转至主调g小调的同主音调G大调。第一乐段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为32~35小节,出现新的主题材料,由呈示段的单声部旋律转为三度叠加式的双声部旋律,以级进进行为主。伴奏织体变为柱式和弦。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在节奏上形成间插。音乐的抒情性由此变得趋于律动性。第二乐句自36小节以并行的方式开始,结束在39小节,整个第一乐段结构为方正并行的二句式。主题在旋律声部下方增叠一个八度声部,使得旋律更富戏剧性,音乐情绪愈加激动。织体则由第一乐句中级进为主的柱式和弦转为断续的两音组呈半音进行,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半音倾向的色彩化和声这一典型特点。
第二乐段(40~52小节):第二乐段仍为G大调。主题材料出现在40小节的旋律声部,41、42小节是40小节的非严格模进进行。与第一乐段相比,第二乐段的音乐性格更为抒情,富于歌唱性。主题材料较之第一段亦有不同,由第一段级进进行为主的三度叠加式主题转为八分音符等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跳进进行,音型密度增加,情绪进一步激动。更为显著的变化在织体上,由断续的两音组半音进行转为合唱织体,音乐色彩更加丰富。在48小节,伴奏声部再次出现半音向上级进,50小节开始音乐逐步脱离中部向再现部靠拢,50、51两小节的和声为主调g小调的重导七和弦。音乐在51小节进入过渡,旋律的下行级进则暗示了再现部,和声上使用了g小调重属七和弦。整个中部结束在重属七和弦上,呈开放性结束。
再现部(53~83小节):调性回归主调g小调。再现部较之呈示部在结构、调性布局和主题材料方面变化不大,仅在伴奏声部增加了一个内声部,变为合唱织体。
尾声(84~99小节):音乐进入尾声,结构上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乐句从84小节开始,到87小节结束。主题材料是呈示部与中部的综合再现,音高材料来源于呈示部材料二,节奏与声部组合方式则使用了插部中的材料,总结归纳了全曲主题旋律。(见例3)
例3:《六月-船歌》(84~87小节)
伴奏声部伴以长音。88小节开始的第二乐句承袭第一乐句的材料和织体,仅将音高集体移低一个八度。自92小节起,在节奏上使用了插部第一乐段中的间插,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互相补充,织体也再现了插部第一乐段中的柱式和弦。96小节起,旋律声部使用连续的琶音和弦,力度减弱如同游弋的船只在轻晃的水波中消失。整个尾声延续了主题材料,巩固了主题情感并强调了主调g小调。
虽是船歌体裁,但作者并没有使用船歌常用的6/8拍,而是以平缓的4/4拍巧妙地配合节奏描绘出了水波荡漾之感。g小调平和而忧郁流露出俄国风情,在中部伴奏织体出现的半音级进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二、《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结构分析
该作品为再现二段式,全曲共55小节,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呈示段(1~22小节):作品由#f小调进入。前六个小节为引子,旋律声部多为休止,仅在3、4两小节配合伴奏声部的属和弦分解出现两个长音。进行以主、属和弦为主,巩固#f小调调性。伴奏声部由低至高向上形成和弦分解显现了该曲的核心织体,配合6/8拍的节奏律动似水面波涛起伏。整个呈示段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为7~14小节,第二乐句在15小节以并行的方式开始,结束在21小节,该段结构为非方正并行二段式。主题材料分为两种:材料一出现在第7、8小节,为长时值的属音反复;材料二为第9小节跳进加级进的进行,旋律线条优美,歌唱性强。伴奏织体延续前奏中的和弦分解,均匀的织体节奏给人以安静、从容之感。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并行,19小节开始旋律迂回下行,與第一乐句中12~14小节形成逆行。呈示段的和声布局以主、属和弦为主,第一乐句结束在属和弦上,第二乐句结束在主和弦上。经过22小节连接句后进入对比段。 对比段(23~43小节):进入对比段,主题材料变为三度叠加式级进进行,织体音域加大,音乐情绪高涨。25~26小节是23~24小节的模进。在27小节开始,旋律声部连续向上的级进和连续出现的力度记号f、ff和sf将音乐推向高潮。随后进入连接句。31、32小节旋律声部休止,音乐趋于平淡,与之前的高潮形成对比。经过33、34两小节的颤音后,在35小节使用呈示段中的材料二连续下行级进,引出37小节,再现呈示段中的第二乐句。
尾声(44~55小节):尾声出现新的材料,44~45小节为柱式和弦级进,46小节出现的颤音则来自对比段中的连接句,在材料上总结了全曲。
三、两首船歌之比较分析
1主调调性的使用与旋律线条
在调性的使用上,《威尼斯船歌》与《六月-船歌》均采用委婉抒情的小调作为作品的主调,从調式上确立了“船歌”这一体裁的音乐风格。小调式的音乐色彩趋于柔和、暗淡,能够更形象生动地表现忧愁的情感与细腻温柔的音乐形象。且两首船歌的主题旋律都为起伏的波浪形线条,体现船歌主题摇曳的特点,极富歌唱性,配合柔和的小调式色彩营造出“船歌”优美辽远的情感基调。
2节奏的律动形态
节奏如同音乐的脉搏,虽然两首乐曲使用了不同节拍,但伴奏音型却有相似之处。《威尼斯船歌》使用了船歌体裁中常用的6/8拍,强拍与弱拍交替起伏,鲜明生动地刻画出水波摇荡的音乐形象。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虽然使用了平稳的4/4拍,但伴奏声部“1+1+2”的节奏巧妙地将平稳深沉的4/4拍演绎出了三拍子的律动感,维持了船歌体裁音乐中的交错感和摇曳感。
3首尾处理方式
首先,两首作品都在引子中显现了之后呈示段中的主要伴奏织体与音型,明确了“船歌”这一音乐体裁的情感基调,使游船摇曳的画面跃然眼前。
总结
两首作品都是船歌体裁中的经典之作。得益于优越的成长环境和良好的教育,门德尔松的作品总是透露着安逸与舒适,他的船歌刻画了自然风景的美好但并未赋予其感情色彩。相较之下,《六月船歌》中的戏剧性与抒情性,更像是柴可夫斯基将对黑暗社会的失望、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情其中,感情色彩较《威尼斯船歌》更为丰富。
[参 考 文 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 柯文平.论门德尔松钢琴小品《威尼斯船歌》的艺术特色[J].大师·名曲,2012(01).
[3] 李臻.《六月船歌》艺术创作欣赏[J].黄钟大吕,2015(11).
(责任编辑:郝爱君)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船歌;结构分析;相似性;相异性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7-0100-03
[收稿日期]2018-03-23
[作者简介]李静(1985—),女,湖北荆州人,硕士,长江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荆州434023)一、《六月-船歌》音乐结构分析
该作品为带有插部中部的三部曲式结构,全曲共99小节。呈示部(1~31小节):该呈示部为展开性三段式。前两小节为作品前奏。第1、2小节伴奏声部在音区上由低到高向上形成g小调主和弦分解,明确了调性,显现了整个呈示部的核心织体且明确了“船歌”这一音乐体裁的情感基调。(见例1)
例1:《六月-船歌》(1~4小节)
呈示段(3~12小节):作品自g小调进入。从结构上看,呈示段由两个乐句构成,为非方正并行二句式。第一乐句从第2小节开始在第6小节第二拍结束;在第6小节第三拍以并行的方式开始第二乐句,较之第一乐句,仅在结尾处加入两小节的扩充。从主题材料上看,呈示段出现两种主题材料。材料一出现在第2小节为g小调属音开始的连续上行的音阶;材料二是第4小节中加辅助音向下的跳进进行。在第一乐句旋律线条优美,极富歌唱性。从织体方面看,前四小节都为向上进行的主和弦分解,在第5小节出现材料二后,伴奏声部出现材料二的变形对应旋律声部的休止,强调了材料二。第二乐句在材料一的基础上加入中声部,旋律色彩更加丰富,主题材料在音乐进行过程中逐一细化。和声上,前三个小节都使用了主和弦,在第4小节出现主、下属交替进行,旨在巩固调性。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的和声进行相同。从调性布局上,呈示段只出现g小调并无转调,为单一性调式布局。
展开段(13~22小节):展开段由g小调转为平行大调B大调,与呈示段中小调的幽暗色彩形成对比。展开段在结构上与呈示段一致,都是非方正并行二句式。将主题材料简化,仅保留了上行音阶与下行跳进。(见谱例2)
例2:《六月-船歌》(13~15小节)
织体只出现了和弦分解,和声的进行也多使用主、属和弦交替。但呈示段的伴奏声部向上平稳进行,而展开段则是迂回进行,音乐情绪更为激昂。
再现段(23~31小节):音乐在再现段转回g小调,静止再现了呈示段。呈示部至此结束,强调、突出了音乐的主题材料,初步刻画出轻舟荡漾的形象。
中部(32~53小节):该中部由两个不同乐段构成,形成无再现二段式,属于典型的插部中部形态。
第一乐段(32~39小节):整个中部转至主调g小调的同主音调G大调。第一乐段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为32~35小节,出现新的主题材料,由呈示段的单声部旋律转为三度叠加式的双声部旋律,以级进进行为主。伴奏织体变为柱式和弦。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在节奏上形成间插。音乐的抒情性由此变得趋于律动性。第二乐句自36小节以并行的方式开始,结束在39小节,整个第一乐段结构为方正并行的二句式。主题在旋律声部下方增叠一个八度声部,使得旋律更富戏剧性,音乐情绪愈加激动。织体则由第一乐句中级进为主的柱式和弦转为断续的两音组呈半音进行,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半音倾向的色彩化和声这一典型特点。
第二乐段(40~52小节):第二乐段仍为G大调。主题材料出现在40小节的旋律声部,41、42小节是40小节的非严格模进进行。与第一乐段相比,第二乐段的音乐性格更为抒情,富于歌唱性。主题材料较之第一段亦有不同,由第一段级进进行为主的三度叠加式主题转为八分音符等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跳进进行,音型密度增加,情绪进一步激动。更为显著的变化在织体上,由断续的两音组半音进行转为合唱织体,音乐色彩更加丰富。在48小节,伴奏声部再次出现半音向上级进,50小节开始音乐逐步脱离中部向再现部靠拢,50、51两小节的和声为主调g小调的重导七和弦。音乐在51小节进入过渡,旋律的下行级进则暗示了再现部,和声上使用了g小调重属七和弦。整个中部结束在重属七和弦上,呈开放性结束。
再现部(53~83小节):调性回归主调g小调。再现部较之呈示部在结构、调性布局和主题材料方面变化不大,仅在伴奏声部增加了一个内声部,变为合唱织体。
尾声(84~99小节):音乐进入尾声,结构上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乐句从84小节开始,到87小节结束。主题材料是呈示部与中部的综合再现,音高材料来源于呈示部材料二,节奏与声部组合方式则使用了插部中的材料,总结归纳了全曲主题旋律。(见例3)
例3:《六月-船歌》(84~87小节)
伴奏声部伴以长音。88小节开始的第二乐句承袭第一乐句的材料和织体,仅将音高集体移低一个八度。自92小节起,在节奏上使用了插部第一乐段中的间插,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互相补充,织体也再现了插部第一乐段中的柱式和弦。96小节起,旋律声部使用连续的琶音和弦,力度减弱如同游弋的船只在轻晃的水波中消失。整个尾声延续了主题材料,巩固了主题情感并强调了主调g小调。
虽是船歌体裁,但作者并没有使用船歌常用的6/8拍,而是以平缓的4/4拍巧妙地配合节奏描绘出了水波荡漾之感。g小调平和而忧郁流露出俄国风情,在中部伴奏织体出现的半音级进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二、《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结构分析
该作品为再现二段式,全曲共55小节,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呈示段(1~22小节):作品由#f小调进入。前六个小节为引子,旋律声部多为休止,仅在3、4两小节配合伴奏声部的属和弦分解出现两个长音。进行以主、属和弦为主,巩固#f小调调性。伴奏声部由低至高向上形成和弦分解显现了该曲的核心织体,配合6/8拍的节奏律动似水面波涛起伏。整个呈示段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为7~14小节,第二乐句在15小节以并行的方式开始,结束在21小节,该段结构为非方正并行二段式。主题材料分为两种:材料一出现在第7、8小节,为长时值的属音反复;材料二为第9小节跳进加级进的进行,旋律线条优美,歌唱性强。伴奏织体延续前奏中的和弦分解,均匀的织体节奏给人以安静、从容之感。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并行,19小节开始旋律迂回下行,與第一乐句中12~14小节形成逆行。呈示段的和声布局以主、属和弦为主,第一乐句结束在属和弦上,第二乐句结束在主和弦上。经过22小节连接句后进入对比段。 对比段(23~43小节):进入对比段,主题材料变为三度叠加式级进进行,织体音域加大,音乐情绪高涨。25~26小节是23~24小节的模进。在27小节开始,旋律声部连续向上的级进和连续出现的力度记号f、ff和sf将音乐推向高潮。随后进入连接句。31、32小节旋律声部休止,音乐趋于平淡,与之前的高潮形成对比。经过33、34两小节的颤音后,在35小节使用呈示段中的材料二连续下行级进,引出37小节,再现呈示段中的第二乐句。
尾声(44~55小节):尾声出现新的材料,44~45小节为柱式和弦级进,46小节出现的颤音则来自对比段中的连接句,在材料上总结了全曲。
三、两首船歌之比较分析
1主调调性的使用与旋律线条
在调性的使用上,《威尼斯船歌》与《六月-船歌》均采用委婉抒情的小调作为作品的主调,从調式上确立了“船歌”这一体裁的音乐风格。小调式的音乐色彩趋于柔和、暗淡,能够更形象生动地表现忧愁的情感与细腻温柔的音乐形象。且两首船歌的主题旋律都为起伏的波浪形线条,体现船歌主题摇曳的特点,极富歌唱性,配合柔和的小调式色彩营造出“船歌”优美辽远的情感基调。
2节奏的律动形态
节奏如同音乐的脉搏,虽然两首乐曲使用了不同节拍,但伴奏音型却有相似之处。《威尼斯船歌》使用了船歌体裁中常用的6/8拍,强拍与弱拍交替起伏,鲜明生动地刻画出水波摇荡的音乐形象。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虽然使用了平稳的4/4拍,但伴奏声部“1+1+2”的节奏巧妙地将平稳深沉的4/4拍演绎出了三拍子的律动感,维持了船歌体裁音乐中的交错感和摇曳感。
3首尾处理方式
首先,两首作品都在引子中显现了之后呈示段中的主要伴奏织体与音型,明确了“船歌”这一音乐体裁的情感基调,使游船摇曳的画面跃然眼前。
总结
两首作品都是船歌体裁中的经典之作。得益于优越的成长环境和良好的教育,门德尔松的作品总是透露着安逸与舒适,他的船歌刻画了自然风景的美好但并未赋予其感情色彩。相较之下,《六月船歌》中的戏剧性与抒情性,更像是柴可夫斯基将对黑暗社会的失望、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情其中,感情色彩较《威尼斯船歌》更为丰富。
[参 考 文 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 柯文平.论门德尔松钢琴小品《威尼斯船歌》的艺术特色[J].大师·名曲,2012(01).
[3] 李臻.《六月船歌》艺术创作欣赏[J].黄钟大吕,2015(11).
(责任编辑:郝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