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不再需要“大众点评”?

来源 :计算机应用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115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外,点评也在当时有效解决了用户痛点。例如许多用户有“选择困难症”,在面临对同类服务的选择时会犹豫良久,而有了大众点评就可以根据其他用户的经验迅速筛选。那时各种网络工具还不算发达,商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极不对称,而大众点评有效打破了这一壁垒,让用户感受到更加优质与便捷的服务体验。
  然而时至今日,大众点评的种种“优势”已平平无奇。大众点评并没能完全做到与时俱进,这一点从其在年终盛典上依然以“达人规模”与“点评内容”作为核心数据资产进行展示即可窥知一二。
  如今早已不是靠评价产生巨大吸引力的年代了,评价可能是“刷”出来的,用户可能是花钱雇来的。此处并非质疑大众点评的内容与数据虚假,只是这几年的互联网中,“刷单”“水军”已是公开的秘密,导致“点评”不像早期那样严谨和真诚。因此对于大众点评给出的这类数据,用户、资本与市场恐怕都不是十分“感冒”,这可能也是致使大众点评存在感降低的重要因素。
  不过,大众点评的存在感降低,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点评”这种模式了。

点评仍是强需求,但大众点评已不能满足


  人是社会动物,我们都需要从他人的印象中映照出自己,也需要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事物。因此“点评”体系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对它的需求根植于人类的本性中。
  在大众点评风靡的那些年,它起到的作用更像一种评判工具:两极分化的情况非常明显。因为早期用户不多,乐于分享的人也不是很多,用户能在上面写点评,基本上是出于非常“强烈”的感觉:要么就是对某家商户极其满意,以至于要把这份满意之情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要么就是因为体验太差而愤怒,需要找一个宣泄的出口,所以在点评平台中时常会出现过激的评论。
  不过这在当时也推进了大众点评的成长,大家看多了商家的广告,突然看到这些来自用户的评论当然会觉得新鲜,并且在选择商家与服务的时候有了更多可参照的“坐标”,使得大众点评迅速崛起。
  而大众点评也并非没有为追赶时代而努力过。例如大众点评很早之前就开始与手机厂商谈合作,当时一些山寨手机上也都会预裝大众点评。这一行为体现出其产品负责人极具前瞻性,因为现在我们已经都知道,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用户习惯,原来关于衣食住行都要提前查找和预定,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后则可随时获取信息。
  然而仅凭前瞻性也无法抵挡时代的大潮。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与后来崛起的美团等应用的“交锋”中,大众点评的核心竞争要素也开始显现问题。
  随着数据越来越多,用户点评累积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弱。简单来说,用户在最初看到点评的时候,会感觉非常新鲜,接收到的刺激感更强烈。但是当评论数增多,用户司空见惯之后,所受到的刺激和愉悦感就没那么强烈,对相关内容的关注度以及愿意为之付出的成本也会相应削减。
  在获取这些海量内容之后,大众点评并未及时对其作出精细化的处理。使得用户在面临诸多评论内容之时感觉很“乱”,依旧会陷入选择困难的境地中。
  此外,这些点评内容公开程度很高,数据获取门槛低,使得许多竞争者通过简易的方式和极低的代价就能轻松获取,这也给大众点评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直到近些年,关于不同平台的点评互相抄袭的纠纷仍不在少数,可想而知当年大众点评的海量数据会引来多少觊觎。
  不过后来大众点评也被曝出有用户抄袭其他平台的内容,还掀起了不小的风波。这也反映出在“做大做强”之后,大众点评在内容方面后续乏力,自然也就缺乏像发展初期那样的吸引力,这可能也是导致其没落的重要原因。

大众点评消失是无法逃脱的“宿命”?


  互联网与商业世界的残酷之处就在于:即使战线拉得再长,也不过是互联网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即使曾经光芒万丈,也无法预料自己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被拉下“神坛”。
  互联网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第一。即使大众点评身经百战,曾经到达过顶点,现在一样没有太多存在感。市场不会因为你是第一就让你永远霸占那个位置,用户或许会怀旧,但不会因为怀旧而“宽容”,谁的服务好,谁更契合潮流,就去用谁的产品,而不是去迁就和忍耐。
  要说如今点评模式的发展方向,大概可以用“分散化”来概括。哪怕是导航里也都有评价体系,先在里面找目的地,然后直接看评价,体验过服务之后直接写评价,相当于一条龙服务,仅是这一点,就不是现在的大众点评可以做到的。
  哪怕大众点评如今的数据依然活跃,也只能说明市场对点评仍有需求。现在分散化的趋势注定大众点评这种垂直化的平台没办法吃香了。
  大众点评或许终究逃不脱被互联网洪流“湮灭”的命运,但是点评模式会以其他方式继续存在,这意味着即使大众点评消亡,点评模式也能“永生”。
其他文献
韩都衣舍,野蛮生长  用“野蛮生长”来形容韩都衣舍,是不过分的。  韩都衣舍创始人赵迎光曾经是某企业的驻韩国代表,在韩国率先感受到了发达的电商产业。这也是韩都衣舍这个品牌和韩流结缘的开端,此后,韩都衣舍正如其品牌名称中的“韩都”所示,与“韩流”深度捆绑。  2008年3月,赵迎光开始了韩都衣舍的运营,最开始,韩都衣舍的定位是韩风快时尚,主要经营模式是韩国代购。韩都衣舍先在淘宝上卖货,有人下单以后就
在线教育的2020年工具属性与资源属性将加速分化  2020年春节之后,“特殊时期”将在线教育推入风口。不仅已有的线上教育机构如猿辅导、有道精品课等开始发力线上,对于很多线下教育机构来说,线上授课也几乎成为“救命稻草”。  六年前曾公开向媒体表示“互联网时代盈利玩法替代不了传统教育”的俞敏洪,也许没有想到,如今新东方也面临需要通过线上教育来“自我拯救”。  在线教育意外的再次火爆,也引来了行业外的
造車新势力“去库存”成泡影  2019年,新能源汽车领域遭遇的一波“寒流”,让之前风风火火的“行业东风”减速,整个行业经历了一波过山车式的“洗礼”。  先是国家宣布新能源补贴退坡,紧接着整个汽车行业迎来了数十年难得一遇的“销量五连降”,眼看大事不妙的资本立马收紧了自己的钱包,不肯再掏一分钱;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正迎来“产能爬坡”进入量产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形之下,新能源汽车迅速从“爆火”跌至“冰谷”
前不久,LPL联赛(英雄联盟职业联赛)与运动品牌耐克宣布,双方将展开为期4年的深度合作,耐克成为LPL联赛独家服装合作伙伴。虽然在耐克之前,亦有李宁、梅赛德斯奔驰、JEEP吉普和巴黎欧莱雅等传统品牌入局电竞产业,但耐克与LPL联赛的这次深度合作,显然引起了从业界乃至电竞消费群体的更广泛关注。耐克入局,会带来怎样的新契机?  以耐克、阿迪达斯和李宁为代表的传统体育品牌,近年来都开始加快自身在电竞领域
“大数据杀熟”,早已有之  一位程序员朋友告诉笔者,早在2017年,他就在《滴滴出行》上经历了“大数据杀熟”:“比如我和我媳妇同时打车,同时发起,同样的起止点,我的定价每次都会贵一些,因为我每天都要打这个路线的车,我的媳妇是偶尔会打,就感觉是分析出来熟客吃定的感觉。”  无独有偶。笔者身边的同事也分享了她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巧合的是,她同样在使用《滴滴出行》。“2016年左右,我住在丰台区的怡
Android旗舰涨价的驱动力  的确,从价格来看,今年的Android旗舰产品正进入大幅提价区间:三星Galaxy S20 Ultra起售价9 999元人民币,相对于去年的三星Galaxy S10 提升3 000元人民币;小米10 Pro起售价4 999元人民币,相对于小米9 Pro 5G提升1 300元人民币,OPPO Find X2 Pro起售价6 999元人民币,相对于OPPO Find
“五环外”神话失去光环  根据数据显示,拼多多月活跃用户数为5.688亿,同比增长55%,年活跃买家数为6.832亿,同比增长2亿人,比第一季度增加5 510万人。横向对比,即使京东年活跃用户数增长创下过去三年的新高,也不过3 000万人,所以,5 510万年活跃买家的增长,说明在用户体量上拼多多仍旧满足了外界的期待。但是,在用户保持增长的状态下,公司的年度GMV增速却持续下滑。2018年拼多多上
OPPO Reno5系列正式发布:搭载天玑1000 处理器  前不久,OPPO正式发布Reno5系列手机,其中OPPO Reno5搭载高通骁龙765G处理器、6.43英寸1080P OLED直面屏、90Hz刷新率和4 300mAh电池,OPPO Reno5 Pro搭载联发科天玑1 000 处理器、6.55英寸OLED曲面屏、90Hz刷新率和4 350mAh电池,配备Z轴线性马达。OPPO Reno
“空穴来风”,原比喻传言有根据,现多指消息毫无根据。相同的事件,不同的解读,或许是对如今市场上热议的“苏宁资金紧缺”一事的最佳注解。  2020年双十二,苏宁过得并不顺心,甚至有点糟心。2020年12月10日,市场上传出苏宁实控人张近东等人将苏宁控股集团全部股权质押给淘宝的消息。  天眼查显示,2020年12月4日,张近东、其子张康阳及南京润贤企业管理中心分别将5.1万股、3.9万股和1万股股权质
一眼看上去,“要素爆炸”  《使命召唤:现代战争》的“战区”模式几乎借鉴了从“大逃杀”模式出现以来所有“吃鸡”游戏中的讨喜设定。这样给玩家的第一印象是,相比于其他同类游戏,“战区”可以游玩的内容特别多。首先,游戏模式就分为“大逃杀”和“抢劫”两种。前者是传统“大逃杀”的规则,玩家需要和其他两名队友一起通力合作,尽可能击杀其他玩家,成为唯一活着的队伍,游戏中也会有“毒圈”不断地缩小,促使玩家不断地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