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hui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情况和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确诊的384例住院的RA患者,根据X线或MRI表现确定有无股骨头坏死,同时采用X线摄双手平片并进行Sharp评分,DEXA法测定其股骨和腰椎部位骨密度(BMD)。结果 (1)384例住院的RA患者中22例发生股骨坏死,其发生率为5.73%,其中男3例,女19例,年龄42~83岁,平均(59.05±12.12)岁。(2)22例有股骨头坏死的RA患者下列部位的BMD:大转子[(0.55±0.14)g/cm2vs.(0.68±0.19)g/cm2]、总股骨区[(0.72±0.15)g/cm2vs.(0.86±0.18)g/cm2]、第2腰椎[(0.84±0.14)g/cm2vs.(0.94±0.20)g/cm2]、第4腰椎[(0.91±0.16)g/cm2vs.(1.02±0.22)g/cm2]、腰椎2~4部位[(0.83±0.22)g/cm2vs.(0.98±0.23)g/cm2]均明显低于无股骨头坏死组(P<0.05)。(3)RA患者合并股骨头坏死组中骨质疏松发生率68.42%(13/19)明显高于无股骨头坏死组中骨质疏松发生率35.18%(108/307)(Z=2.843,P=0.0046)。(4)RA患者中有股骨头坏死和无股骨头坏死组间在Sharp评分[98.00(100.00)vs.29.00(88.00),Z=3.125,P=0.002]和病程[11.00(16.00)年vs.6.00(10.00)年,Z=2.874,P=0.004]上有明显差别,其他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间无差别(P>0.05)。(5)服用糖皮质激素的RA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生率为41.87%(85/203),明显高于未服用糖皮质激素RA中的27.27%(36/132)(χ2=7.389,P=0.007);服用糖皮质激素的RA患者中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8.96%(19/212),明显高于未服用糖皮质激素RA中的1.91%(3/157)(χ2=8.000,P=0.005)。(6)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发现:关节功能(OR=3.085,P=0.042,95%CI:1.040~9.152)、服用糖皮质激素(OR=5.484,P=0.039,95%CI 1.093~27.517)、总股骨区骨质疏松的发生(OR=3.707,P=0.002,95%CI 1.607~8.547)为RA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RA患者合并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约为5.73%,且和疾病本身、糖皮质激素的服用和总股骨区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ICH)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综合治疗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将60例ICH患者随机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药物组各30例。治疗组取补阳还五汤为主
<正>白藜芦醇(Res)是一种多酚类植物抗毒素,化学名为3,4,5-三羟基-反-均二苯代乙烯〔1〕。它主要存在于葡萄、虎杖、蓝莓、花生、藜芦等植物中,其中葡萄酒中含量较多。早期流
<正>膝关节骨关节炎是老年人群中非常常见的疾病,至疾病的中晚期,由于膝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这类患者,如果经保守治疗无效,全膝关节置换
在中学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中,提高党建科学化是教育的基本需求。文章将建设学习型党建工作作为重点,对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核心目的是通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
目的应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比较胫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带锁髓内钉(IIN)与加压钢板(CP)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
基于解决当前小学生课堂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校本化思考、学校文化建设中继承与创新关系的自觉性追求、教师与学生发展和合共生的时代性呼唤,连
目的探讨骨代谢指标与类风湿关节炎(RA)病情活动性及骨质疏松(O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113例RA患者和120例正常对照组股骨和腰椎部位骨密度(BMD),酶联免疫
电火花沉积堆焊技术作为表面处理技术之一凭借其低功耗、节材等优越性已广泛的应用于模具修复、关键零件强化等领域,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推广,它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作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肺动脉高压(SLE-APAH)及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右心功能以及二者对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的反应。方法入选北京协和医院201
<正>正常人进食后,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细胞会产生一系列多肽类激素,促进胰岛β细胞产生胰岛素,从而有效调节血糖,其中作用最明确的是肠道促胰岛激素。有研究指出,肠道促胰岛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