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顶破草帽,一头又黑又硬的头发,一身土布衣,一双总也洗不干净的布鞋,还有一张黝黑如炭的脸,脸上爬满了沟壑似的皱纹——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货真价实的农民。岁月的重担压弯了他的腰身,他每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劳累了一天后,他喜欢一屁股躺在炕上,抽上一袋旱烟,任浑身的汗臭与烟味在小屋里弥漫。
父亲的性格倔强得就像他又黑又硬的头发,他总是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他从不向任何人低头。母亲的身体很差,无法干重体力活,更可怕的是我出生时嘴唇中间塌进去一小块儿,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说:“不吉利,怕是灾星!”当所有人都让父亲把我扔掉时,父亲却说:“不,我不信命,这孩子能好。”于是,父亲抱着我跑遍了所有的大医院。医生说:“这是先天性唇裂,必须动手术,手术的最佳时机是在孩子出生后的6个月到一周岁,手术费至少要2万元。”这对于一个年收入不足千元的家庭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为了给我做手术,父亲开始没日没夜地干活,甚至还去卖过血。就在攒够最后一毛钱时,一直支撑着父亲的力量似乎一下子被抽走了,他晕倒了。父亲昏迷了整整一天一夜,醒来后他说的第一句话不是要水喝,而是“快把孩子动手术的钱交上”。我稍大后,才听老人们说起这些事,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敬佩,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可是,不信命的父亲却还是跪在了“命”的面前。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哥哥病了,高烧40度,昏迷不醒,打针、吃药都无济于事。情急之下,爷爷叫来了巫婆作法。眼看着一张张钞票装进了巫婆的口袋,但哥哥的病却不见好转,父亲急得满头大汗。这时巫婆又胡说起来,她说父亲的命太硬,要长跪一天一夜才能换回哥哥的命。
父亲“扑通”一声就跪在了院子里,那高大的身影骤然缩去了一半。瑟瑟的秋风掀起他的衣角,微弱的灯光映着他发紫的嘴唇,我看见他的嘴唇在寒风里微微地颤动,黝黑的脸越发惨白,一双铜铃般的大眼似乎生了绣,看不出一点生机。要不是看见父亲眼里有泪珠落下,我真怕父亲就这么离开我们……这个夜实在太长了,比10 年、100年还要漫长,我实在无法忍受这种煎熬,大声喊:“爸,你不是不信命吗?为啥这样作践自己?”“我信,我信,只要你哥能好,我啥都信。”我分明在父亲的话里听出了无助与叹息。
这就是我的父亲。他只知道付出,不知道爱惜自己,为了儿女的安康,他宁愿舍弃生命。
我的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他用自己最朴素的方式爱着我们,也许在别人看来这种爱有点“愚昧”,但是这爱的厚重,却抵得上一座大山,这座山上开的花虽然有点“愚昧”、有点“难看”,却教育、感动、芬芳了我一生。
读罢此文,一位山一样的父亲便矗立在我们眼前。作者只借两件事,两件事看似矛盾的事(父亲不信命又信命),便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父亲对儿女毫无保留的真情与大爱,以及不服命运的“愚昧”与倔强,收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本文的选材,尤其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智慧,值得借鉴。
(指导教师/张爱军)
编辑/申冬梅
父亲的性格倔强得就像他又黑又硬的头发,他总是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他从不向任何人低头。母亲的身体很差,无法干重体力活,更可怕的是我出生时嘴唇中间塌进去一小块儿,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说:“不吉利,怕是灾星!”当所有人都让父亲把我扔掉时,父亲却说:“不,我不信命,这孩子能好。”于是,父亲抱着我跑遍了所有的大医院。医生说:“这是先天性唇裂,必须动手术,手术的最佳时机是在孩子出生后的6个月到一周岁,手术费至少要2万元。”这对于一个年收入不足千元的家庭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为了给我做手术,父亲开始没日没夜地干活,甚至还去卖过血。就在攒够最后一毛钱时,一直支撑着父亲的力量似乎一下子被抽走了,他晕倒了。父亲昏迷了整整一天一夜,醒来后他说的第一句话不是要水喝,而是“快把孩子动手术的钱交上”。我稍大后,才听老人们说起这些事,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敬佩,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可是,不信命的父亲却还是跪在了“命”的面前。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哥哥病了,高烧40度,昏迷不醒,打针、吃药都无济于事。情急之下,爷爷叫来了巫婆作法。眼看着一张张钞票装进了巫婆的口袋,但哥哥的病却不见好转,父亲急得满头大汗。这时巫婆又胡说起来,她说父亲的命太硬,要长跪一天一夜才能换回哥哥的命。
父亲“扑通”一声就跪在了院子里,那高大的身影骤然缩去了一半。瑟瑟的秋风掀起他的衣角,微弱的灯光映着他发紫的嘴唇,我看见他的嘴唇在寒风里微微地颤动,黝黑的脸越发惨白,一双铜铃般的大眼似乎生了绣,看不出一点生机。要不是看见父亲眼里有泪珠落下,我真怕父亲就这么离开我们……这个夜实在太长了,比10 年、100年还要漫长,我实在无法忍受这种煎熬,大声喊:“爸,你不是不信命吗?为啥这样作践自己?”“我信,我信,只要你哥能好,我啥都信。”我分明在父亲的话里听出了无助与叹息。
这就是我的父亲。他只知道付出,不知道爱惜自己,为了儿女的安康,他宁愿舍弃生命。
我的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他用自己最朴素的方式爱着我们,也许在别人看来这种爱有点“愚昧”,但是这爱的厚重,却抵得上一座大山,这座山上开的花虽然有点“愚昧”、有点“难看”,却教育、感动、芬芳了我一生。
读罢此文,一位山一样的父亲便矗立在我们眼前。作者只借两件事,两件事看似矛盾的事(父亲不信命又信命),便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父亲对儿女毫无保留的真情与大爱,以及不服命运的“愚昧”与倔强,收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本文的选材,尤其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智慧,值得借鉴。
(指导教师/张爱军)
编辑/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