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7年的风雨无阻,27年的呕心沥血,27年的执着奋进,只为薯农那一张张满意的笑脸,只为三晋大地开出朵朵致富花,她就是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农业推广研究员、山西省薯类脱毒中心副主任姬青云,8月24日,《科学导报》记者见到了这位常年顾不上家的“农业科技员”,这是她最喜欢的头衔,也是她认为最能体现她工作的头衔。
结缘农业
20世纪50年代末,姬青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和许多农村孩子不同,她从小就立志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长大为国家作贡献。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本想学工科的她却阴差阳错地考入了山西农业大学园艺系,就这样迈出了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开疆拓土的步子。1982年7月,成绩优异的姬青云毕业后留校任教,之后又在蔬菜保护地栽培专业进一步深造,打下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进入了农业生产技术前沿领域。“如果不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我可能会在大学里当一名教师,一心一意传道授业和做学问。”姬青云对记者说道。
1989年,姬青云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开始从事蔬菜良种繁育工作。回忆起那段时光,她感慨颇多。蔬菜良种繁育工作要求精细,特别是小小的辣椒花,要一朵一朵地进行人工授粉。农技工作者一年中有7~8个月需要驻扎在基地上,平日里日出而作、夜深方息。当时去往乡村根本没有像样的路,要坐长途汽车到县城,再骑自行车才能到种子基地,经常一折腾就是好几个小时。为了工作,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的姬青云干脆就在农村扎了根。平常的日子还好,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过年,制种人员却仍在温室里忙着播种、育苗,就为赶在正月里能让小苗发芽。但就是这样的苦,在姬青云心里也有别样的甜。“那时虽然苦,但大家工作都很积极主动,天刚亮,我们就要到田间地头为制种的农民把技术关,中午太阳再炙热,也阻挡不了大家工作的热情。一忙起来,回到宿舍时常是夜里十一二点。”姬青云说。
冬不怕严寒,夏甘冒酷暑。由于长时间在基地工作,饱受日光的照射,原本皮肤白皙的姬青云被晒得黝黑,也落下了颈部皮肤灼伤的老毛病。当时的老科长郭树英对她是又欣赏又心疼。也正是这样艰辛的工作,为她日后的科技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也让她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有一次,一位老农民见到姬青云,硬是拉着她到自己的院子里,指着一排新房说:“闺女,你看,这是我去年制种挣的钱盖的房子。”看到农民因制种而富起来,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姬青云发自肺腑地高兴。
勇挑重担
2000年,时任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站长贾明进开始重点抓马铃薯脱毒中心的建设工作。山西的省级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虽然起步早,但发展较慢,而省种子站在脱毒种薯生产方面既没有经验,也没有设备。不惑之年的姬青云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随即忙碌起来。她多次和同事到马铃薯产业较为成熟的地区考察学习,东三省、内蒙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脚印,天津、贵州多处也都留下了她的身影。经过多方收集资料和数据,她整理出了多份考察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经过前期充足的准备,种子站向农业部申报了薯类脱毒中心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领导支持、论证有力、可行性强,2001年项目顺利通过。接下来,马铃薯脱毒中心的总体设计,尤其是组培室建设任务就落在了姬青云身上。平地起高楼,一切从零做起。这时的她组织团队人员从实验室的仪器安置、插座个数安排到用电量和用电负荷数据等,事无巨细均一一研讨,所有设备均经过她的精挑细选。为了保证光照均匀,姬青云拿着照度计一个个测量后才确定具体位置。当时有人不理解她,觉得她“鸡蛋里挑骨头,硬是和自己过不去”。但是组培室建成后多年,所有人都对姬青云当时的细心赞不绝口,直到今日,除了空调因为彻夜运转需要维护外,其他设备均未出现任何故障。
组培室建立后,姬青云又一头扎进了马铃薯脱毒技术的学习中,从书本到实践,从理论到技术操作,她精益求精。技术成熟后,她还手把手地培养起了一支实验技术队伍。现如今,山西省薯类脱毒中心具有年繁育脱毒试管苗1000万株、微型薯2000万粒的生产能力,实际常年繁育试管苗500万株,春秋两季生产微型薯500万粒、原种100万千克,可有效保障全省优质基础脱毒苗和微型薯的供应。在姬青云带领的科技团队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攻艰克难,在选育、引进希森3号、希森4号、中薯8号、新大坪、大西洋等品种的基础上,又引进示范了一批加工专用和特色马铃薯品种,繁育并推广了费乌瑞它、希森4号、克新1号、晋薯16号、青薯9号、同薯23号、新大坪、大西洋、夏波蒂等脱毒优良品种。这些品种适应范围广,增产潜力大,抗病性、抗旱性均较强,在山西得到了大面积种植。
心系薯农
回顾脱毒中心这些年的成绩,姬青云感言,“15年来,组培室由一张图纸到规范运行,受到同行专家们的称赞和各级领导的肯定,我是看着它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对今天的成绩,我们一定要加倍地珍惜。”事实上,不光是引种、育种过程中备尝艰辛,在种薯推广工作中她也着实下了一番苦工。知天命之年的她亲力亲为不说,还自己掏钱购买种薯繁殖。山西省著名的马铃薯品种晋薯16号,现在虽然家喻户晓,但几年前却是无人识得“金镶玉”。晋薯16号产量高、个头大,在山西省马铃薯品种中表现全面,但是因为推广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审定多年后一直处于鲜有问津的状态。姬青云心里着急,觉得这样下去会耽误这个品种的大好前程。于是她亲自与育种者联系,到相关市县的组培室做工作、讲技术、建示范田,特别是山西省内几个马铃薯生产大县,包括古交、娄烦、河曲、五寨等地的脱毒中心组培室,进行技术指导。在她的努力下,晋薯16号迅速推广开来。
2012年11月,左云的组培室给姬青云打来电话求助,“姬主任,快来帮我们看看,组培室污染严重,脱毒苗越来越少,眼看就全要死掉了”。姬青云二话没说,冒雪赶往现场。到了左云,她立即对组培室做了全面巡查,查找污染原因,并逐一纠正,示范操作要领,传授看家技术。利用白天时间收集来的数据,晚上给所有员工开会,帮大家进行理论分析,与公司领导完善制度、落实责任。经过此次学习培训,左云县组培室的发展又重新走上了正轨。
这些年,姬青云的双脚跑遍了山西的各个组培室,每年7~9月,她都会去检查基地、指导生产,顶着日头在马铃薯田里给农民和农技员讲技术,秋收后给县里的农民进行培训,仅2015年就下乡培训达23场次。每一次讲课的内容都是针对当地生产特点的,听课的农户都夸她的课讲得好。姬青云坦言:“老百姓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但他们只有懂了技术才能想出好办法。”
如今,姬青云紧跟时代的步伐,时常用微信与薯农沟通马铃薯种植技术方面的问题。姬青云从不计较名利,采访结束时,她对记者说:“我误打误撞进入农业这行,这些年也做了一些努力,看到大家现在都从脱毒中心购买马铃薯基础苗和微型薯,确实感到很欣慰,因为这里的薯苗和微型薯让人放心。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定要让种植农户满意。干不干是态度问题,而干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
结缘农业
20世纪50年代末,姬青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和许多农村孩子不同,她从小就立志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长大为国家作贡献。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本想学工科的她却阴差阳错地考入了山西农业大学园艺系,就这样迈出了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开疆拓土的步子。1982年7月,成绩优异的姬青云毕业后留校任教,之后又在蔬菜保护地栽培专业进一步深造,打下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进入了农业生产技术前沿领域。“如果不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我可能会在大学里当一名教师,一心一意传道授业和做学问。”姬青云对记者说道。
1989年,姬青云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开始从事蔬菜良种繁育工作。回忆起那段时光,她感慨颇多。蔬菜良种繁育工作要求精细,特别是小小的辣椒花,要一朵一朵地进行人工授粉。农技工作者一年中有7~8个月需要驻扎在基地上,平日里日出而作、夜深方息。当时去往乡村根本没有像样的路,要坐长途汽车到县城,再骑自行车才能到种子基地,经常一折腾就是好几个小时。为了工作,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的姬青云干脆就在农村扎了根。平常的日子还好,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过年,制种人员却仍在温室里忙着播种、育苗,就为赶在正月里能让小苗发芽。但就是这样的苦,在姬青云心里也有别样的甜。“那时虽然苦,但大家工作都很积极主动,天刚亮,我们就要到田间地头为制种的农民把技术关,中午太阳再炙热,也阻挡不了大家工作的热情。一忙起来,回到宿舍时常是夜里十一二点。”姬青云说。
冬不怕严寒,夏甘冒酷暑。由于长时间在基地工作,饱受日光的照射,原本皮肤白皙的姬青云被晒得黝黑,也落下了颈部皮肤灼伤的老毛病。当时的老科长郭树英对她是又欣赏又心疼。也正是这样艰辛的工作,为她日后的科技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也让她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有一次,一位老农民见到姬青云,硬是拉着她到自己的院子里,指着一排新房说:“闺女,你看,这是我去年制种挣的钱盖的房子。”看到农民因制种而富起来,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姬青云发自肺腑地高兴。
勇挑重担
2000年,时任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站长贾明进开始重点抓马铃薯脱毒中心的建设工作。山西的省级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虽然起步早,但发展较慢,而省种子站在脱毒种薯生产方面既没有经验,也没有设备。不惑之年的姬青云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随即忙碌起来。她多次和同事到马铃薯产业较为成熟的地区考察学习,东三省、内蒙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脚印,天津、贵州多处也都留下了她的身影。经过多方收集资料和数据,她整理出了多份考察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经过前期充足的准备,种子站向农业部申报了薯类脱毒中心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领导支持、论证有力、可行性强,2001年项目顺利通过。接下来,马铃薯脱毒中心的总体设计,尤其是组培室建设任务就落在了姬青云身上。平地起高楼,一切从零做起。这时的她组织团队人员从实验室的仪器安置、插座个数安排到用电量和用电负荷数据等,事无巨细均一一研讨,所有设备均经过她的精挑细选。为了保证光照均匀,姬青云拿着照度计一个个测量后才确定具体位置。当时有人不理解她,觉得她“鸡蛋里挑骨头,硬是和自己过不去”。但是组培室建成后多年,所有人都对姬青云当时的细心赞不绝口,直到今日,除了空调因为彻夜运转需要维护外,其他设备均未出现任何故障。
组培室建立后,姬青云又一头扎进了马铃薯脱毒技术的学习中,从书本到实践,从理论到技术操作,她精益求精。技术成熟后,她还手把手地培养起了一支实验技术队伍。现如今,山西省薯类脱毒中心具有年繁育脱毒试管苗1000万株、微型薯2000万粒的生产能力,实际常年繁育试管苗500万株,春秋两季生产微型薯500万粒、原种100万千克,可有效保障全省优质基础脱毒苗和微型薯的供应。在姬青云带领的科技团队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攻艰克难,在选育、引进希森3号、希森4号、中薯8号、新大坪、大西洋等品种的基础上,又引进示范了一批加工专用和特色马铃薯品种,繁育并推广了费乌瑞它、希森4号、克新1号、晋薯16号、青薯9号、同薯23号、新大坪、大西洋、夏波蒂等脱毒优良品种。这些品种适应范围广,增产潜力大,抗病性、抗旱性均较强,在山西得到了大面积种植。
心系薯农
回顾脱毒中心这些年的成绩,姬青云感言,“15年来,组培室由一张图纸到规范运行,受到同行专家们的称赞和各级领导的肯定,我是看着它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对今天的成绩,我们一定要加倍地珍惜。”事实上,不光是引种、育种过程中备尝艰辛,在种薯推广工作中她也着实下了一番苦工。知天命之年的她亲力亲为不说,还自己掏钱购买种薯繁殖。山西省著名的马铃薯品种晋薯16号,现在虽然家喻户晓,但几年前却是无人识得“金镶玉”。晋薯16号产量高、个头大,在山西省马铃薯品种中表现全面,但是因为推广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审定多年后一直处于鲜有问津的状态。姬青云心里着急,觉得这样下去会耽误这个品种的大好前程。于是她亲自与育种者联系,到相关市县的组培室做工作、讲技术、建示范田,特别是山西省内几个马铃薯生产大县,包括古交、娄烦、河曲、五寨等地的脱毒中心组培室,进行技术指导。在她的努力下,晋薯16号迅速推广开来。
2012年11月,左云的组培室给姬青云打来电话求助,“姬主任,快来帮我们看看,组培室污染严重,脱毒苗越来越少,眼看就全要死掉了”。姬青云二话没说,冒雪赶往现场。到了左云,她立即对组培室做了全面巡查,查找污染原因,并逐一纠正,示范操作要领,传授看家技术。利用白天时间收集来的数据,晚上给所有员工开会,帮大家进行理论分析,与公司领导完善制度、落实责任。经过此次学习培训,左云县组培室的发展又重新走上了正轨。
这些年,姬青云的双脚跑遍了山西的各个组培室,每年7~9月,她都会去检查基地、指导生产,顶着日头在马铃薯田里给农民和农技员讲技术,秋收后给县里的农民进行培训,仅2015年就下乡培训达23场次。每一次讲课的内容都是针对当地生产特点的,听课的农户都夸她的课讲得好。姬青云坦言:“老百姓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但他们只有懂了技术才能想出好办法。”
如今,姬青云紧跟时代的步伐,时常用微信与薯农沟通马铃薯种植技术方面的问题。姬青云从不计较名利,采访结束时,她对记者说:“我误打误撞进入农业这行,这些年也做了一些努力,看到大家现在都从脱毒中心购买马铃薯基础苗和微型薯,确实感到很欣慰,因为这里的薯苗和微型薯让人放心。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定要让种植农户满意。干不干是态度问题,而干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