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存在的局限,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对基础课的教学目的进行重新认识。在这种形势下,势必要求教师们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协调好基础课与专业设计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到专业体系的学习中。建立以设计素质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素质,发展和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这是当前艺术设计类基础课教学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a)-0156-01
1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传统基础课教学现状
首先,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倾向于为提高技术而深入刻画,为逼真而画,学生大部分时间是临摹与写生,着重追求的是写实技巧和能力。学生往往只注重物体形态表象的描摹,对形态的观察往往停留在物体的表面,缺乏理性分析,容易丧失思维主动性和自主创造性。而且基础课程之间相对孤立,缺少联系,学生在学习素描色彩的过程中一味强调技艺而没有意识到今后要如何应用所学技能,学习处于盲目的状态,所学的表现技巧也是苍白无力的,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时,针对命题设计往往一筹莫展。
其次,在教学进度上,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心态,过于强调专业课,认为只有专业设计课程才对他们有用,从而忽视基础课,也就产生了上课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现象。这些都制约了正常教学计划的实施,并影响了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的教学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窠臼,“教”与“学”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倾向。
2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原则
2.1 整合性
在内容上整合图案、构成与绘画的各类知识,在认知上整合观察、借鉴、分析、选择、变体、比较、重构等层面,在形式上整合具象、抽象、意象等样式,在媒介上整合写实表现、摄影图像、视觉记录、色彩、装饰、文字等材质,在表现上整合描绘、变体、拼贴、肌理、平面、立体、装置等手法。
2.2 课题化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方法训练设计编排为成套课题形式,以这一形式强化课程展开的过程性、实验性、可操作性,成为理性与感性的精巧融会,在严谨中透射出自由意蕴,对训练中的知识资源、主题、内容、媒介、构成、技法进行有机的重构编排,体现课程的内涵与组织形式。
3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实施措施
笔者认为,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专业设计课程打下产生创意并能用具有美感的形式表达创意的基础,而这样的教学目的是适用于各个层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也就是说,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二是在基础训练中进行思维锻炼。这两点相辅相成,同时贯穿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3.1 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基础差、知识面窄的现象,在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中,应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基础课的科学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使整个课程体系富有弹性,适宜于各类不同学生的学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加大选修课的力度。针对学生入学时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要大力利用选修课灵活多变的优势,适当增加一些选修课程。建构一个布局较为合理、层次较为鲜明的艺术基础选修课程体系,使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有更多的“补课”空间,基础相对好的学生也可以有新的发展空间,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选课要求。
(2)增加综合化、一体化的课程。这类课程具有很大的容量,也有很深的挖掘空间,能使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如一些艺术史类的课程,在讲授中,通过对历代一些经典作品的深入剖析、解读,不同学生均会最大限度地吸取不同养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的品格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在必修课的讲授时,特别是讲授新课时,还应适当调整课程的难易程度,最大限度地综合艺术基础知识,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许多学生在考前进行色彩训练时,往往是“习惯用色”或程式化的用色。在教学中,就要首先纠正学生观察和调和色彩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色感。然后,再从设计色彩的角度,讲授从具象色彩到意象、抽象、归纳等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视学生的接受情况而讲授,而不能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灌输式的教学,那样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能囫囵吞枣,仍旧沿着原有的习惯走下去。
3.2 创新教学方式,实施多元化教学
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强调以丰富灵活的训练课题为主。教学不应局限在画室中,而应加强写生对象的广泛性和选择性。要改变传统教学由教师一人决定题材学生被动作画的方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是单纯完成了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作一定的引导和提示。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教学目的。
教学不只包含课堂的授课,特别是基础课的教学还可以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丰富的校园生活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比如,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组建艺术社团、组织艺术创作比赛等一系列的课外艺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其中,通过举办讲座、担任业务指导等辅助教学活动,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多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艺术语言,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发展了学生几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艺术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做到了“寓教于乐”,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时时刻刻都处于艺术教育的环境中。
4 结语
总之,现阶段,基础课程过分注重课程的知识传承,过分注重学科的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积累与记忆学习,把课程变为“知识与技能的容器”这种片面性待改变。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训练不能忽略多方面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倾向,承担起基础课程所应承担的多方面责任与功能,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设计的眼光、设计的意识、设计的技巧,获得扎实的造型基础和设计基础,而是更应在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开拓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上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 唐兴荣.关于艺术设计教育基础课的思考[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1).
[2] 苟晓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基础课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2007(2).
[3] 张玉忠.对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J].电影评介,2009(4).
[4] 徐阿丽,田晓冬.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3(1).
注释
① 李丽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新探[J].美术研究,2005(3):98~99.
② 邝卫国,张雄.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方法研究[J].装饰,2006(1):106.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a)-0156-01
1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传统基础课教学现状
首先,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倾向于为提高技术而深入刻画,为逼真而画,学生大部分时间是临摹与写生,着重追求的是写实技巧和能力。学生往往只注重物体形态表象的描摹,对形态的观察往往停留在物体的表面,缺乏理性分析,容易丧失思维主动性和自主创造性。而且基础课程之间相对孤立,缺少联系,学生在学习素描色彩的过程中一味强调技艺而没有意识到今后要如何应用所学技能,学习处于盲目的状态,所学的表现技巧也是苍白无力的,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时,针对命题设计往往一筹莫展。
其次,在教学进度上,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心态,过于强调专业课,认为只有专业设计课程才对他们有用,从而忽视基础课,也就产生了上课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现象。这些都制约了正常教学计划的实施,并影响了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的教学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窠臼,“教”与“学”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倾向。
2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原则
2.1 整合性
在内容上整合图案、构成与绘画的各类知识,在认知上整合观察、借鉴、分析、选择、变体、比较、重构等层面,在形式上整合具象、抽象、意象等样式,在媒介上整合写实表现、摄影图像、视觉记录、色彩、装饰、文字等材质,在表现上整合描绘、变体、拼贴、肌理、平面、立体、装置等手法。
2.2 课题化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方法训练设计编排为成套课题形式,以这一形式强化课程展开的过程性、实验性、可操作性,成为理性与感性的精巧融会,在严谨中透射出自由意蕴,对训练中的知识资源、主题、内容、媒介、构成、技法进行有机的重构编排,体现课程的内涵与组织形式。
3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实施措施
笔者认为,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专业设计课程打下产生创意并能用具有美感的形式表达创意的基础,而这样的教学目的是适用于各个层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也就是说,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二是在基础训练中进行思维锻炼。这两点相辅相成,同时贯穿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3.1 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基础差、知识面窄的现象,在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中,应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基础课的科学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使整个课程体系富有弹性,适宜于各类不同学生的学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加大选修课的力度。针对学生入学时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要大力利用选修课灵活多变的优势,适当增加一些选修课程。建构一个布局较为合理、层次较为鲜明的艺术基础选修课程体系,使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有更多的“补课”空间,基础相对好的学生也可以有新的发展空间,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选课要求。
(2)增加综合化、一体化的课程。这类课程具有很大的容量,也有很深的挖掘空间,能使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如一些艺术史类的课程,在讲授中,通过对历代一些经典作品的深入剖析、解读,不同学生均会最大限度地吸取不同养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的品格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在必修课的讲授时,特别是讲授新课时,还应适当调整课程的难易程度,最大限度地综合艺术基础知识,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许多学生在考前进行色彩训练时,往往是“习惯用色”或程式化的用色。在教学中,就要首先纠正学生观察和调和色彩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色感。然后,再从设计色彩的角度,讲授从具象色彩到意象、抽象、归纳等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视学生的接受情况而讲授,而不能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灌输式的教学,那样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能囫囵吞枣,仍旧沿着原有的习惯走下去。
3.2 创新教学方式,实施多元化教学
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强调以丰富灵活的训练课题为主。教学不应局限在画室中,而应加强写生对象的广泛性和选择性。要改变传统教学由教师一人决定题材学生被动作画的方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是单纯完成了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作一定的引导和提示。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教学目的。
教学不只包含课堂的授课,特别是基础课的教学还可以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丰富的校园生活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比如,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组建艺术社团、组织艺术创作比赛等一系列的课外艺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其中,通过举办讲座、担任业务指导等辅助教学活动,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多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艺术语言,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发展了学生几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艺术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做到了“寓教于乐”,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时时刻刻都处于艺术教育的环境中。
4 结语
总之,现阶段,基础课程过分注重课程的知识传承,过分注重学科的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积累与记忆学习,把课程变为“知识与技能的容器”这种片面性待改变。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训练不能忽略多方面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倾向,承担起基础课程所应承担的多方面责任与功能,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设计的眼光、设计的意识、设计的技巧,获得扎实的造型基础和设计基础,而是更应在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开拓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上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 唐兴荣.关于艺术设计教育基础课的思考[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1).
[2] 苟晓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基础课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2007(2).
[3] 张玉忠.对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J].电影评介,2009(4).
[4] 徐阿丽,田晓冬.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3(1).
注释
① 李丽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新探[J].美术研究,2005(3):98~99.
② 邝卫国,张雄.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方法研究[J].装饰,2006(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