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能力是顺利完成阅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德育阅读能力随着德育与人类生活的日益密切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德育课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加强对学生阅读的科学指导、注重学生的阅读效果反馈、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而加强德育阅读能力的研究,探讨提升德育阅读能力的策略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德育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德育 阅读能力 培养策略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创造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训告诉我们:理解能力、写作能力、鉴赏能力必须以阅读为基础。由此可见,阅读能力在学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来说,阅读能力是顺利完成阅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谈及阅读,往往联想到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人类分工的细化,仅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已明显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已经向我们昭示:人们所应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仅是语文阅读能力,而且是包括语文阅读能力、德育阅读能力、外语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等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作为陶冶人情操,提升人道德修养的德育阅读能力,随着德育与人类生活的日益密切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德育阅读能力的研究,探讨提升德育阅读能力的策略问题,培养学生的德育阅读能力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而具有良好的德育阅读能力是具备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职业化与技术化人才的职业学校要尤为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目前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阅读普遍处于被动状态,阅读效率低、效果差。因此,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进而达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思想品德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才能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而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转向意义阅读。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兴趣已经有了选择性。因此,德育课教师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精心选择出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互动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以满足各类兴趣特点的学生的需求。因此,在学生阅读前,德育课教师要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师可以先讲一个与所学新内容有关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且能放能收。同时,德育课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要注意,问题要具体而精辟,要有适当难度,要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向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是德育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又是组织教学的科学而巧妙的手段。艺术性地将学生引入德育课的阅读氛围,就能为顺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并运用一系列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将习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具有个性心理特征的阅读能力。故学者应先练习和掌握一系列正确的阅读方法,使之成为一整套固定的、自动化了的眼动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以便形成阅读技能。这种阅读技能使读者将他习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实际上,阅读技能运用得越熟练、阅读能力就越强”。[2]要创新正确的阅读方法,就要改变不良的阅读习惯。有些学生习惯于逐字阅读和用手指或笔指读,这种阅读方法速度慢,质量低,因为对个别词的频频注意使学生常偏离篇章内容的理解和预期,最终影响阅读效率。同时,也有些学生阅读过程中经常返回已读内容去重读某个单词和短语,读了上文又忘了下文,独立地阅读词句,孤立片面地理解词句。因此,德育课教师要克服学生这些不良阅读习惯,强化联系阅读,整体把握。如在教读一篇课文时,不能仅把课文里的一些词语、复杂句子孤立地抽取出来提问、讲解,而忽视对课文的整体体验、品味和感悟,并要实现由教师讲析到学生自悟的转变,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感受、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阅读,整体把握。整体感知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
三、加强对学生阅读的科学指导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科学指导。一方面,加强课前阅读指导。目前,一般德育课教师仅仅将课前阅读(预习)作为作业的一部分,不少学生虽然进行了课前阅读,但课堂上对这部分知识依然相当陌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困难重重。原因就在于教师仅仅要求学生去阅读,至于怎样阅读,却没有加以指导。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前阅读的有效性,德育课教师必须进行阅读指导,提出问题或者提供解读教材的路径、搭建学习支架。在进行课前阅读指导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速读新内容的前言和框题,以迅速了解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略知教材大意,知道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做出旁注。另一方面,加强课中阅读指导。通过课前的有效阅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但对课本中段与段、知识点与知识点、主题思想等内容还不是完全清楚,还会出现一些主要知识点被遗漏的现象。这就需要德育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加强思考性阅读指导,指导学生读透教材,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为此,教师要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性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实现知识的迁移。因此,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师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阅读效果反馈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控制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权威与化身,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支配者,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服从者。尤其在一些德育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受老师的影响很大,学生亲近老师,继而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教师不能完全从整体上把握课堂上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必须重视课后的阅读反馈。德育课教师应经常深入班级,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及交流,询问他们在阅读方面的看法和意见,解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课后的反馈,教师积累丰富的阅读教学经验。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阅读交流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其关注学生的阅读效果反馈,可以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
提高阅读能力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阅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德育课教师应向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鼓励学生读后归纳要义和写出摘要,并定期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课外阅读是学生主动利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经常性的阅读活动。由于阅读总是以理解和吸收为目的。阅读过程中,读者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去感受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里的人、事、物产生种种认识、情感和评价,因此阅读活动必然对读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影响。加上课外阅读比课堂学习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及场合确定上更为机动灵活,更有广阔的天地,故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浓,课外阅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也就越大”。[3]德育课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通过课外阅读,开阔眼界,有效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观察力。同时,德育课教师也要明确学生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内容健康,使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净化。教师还应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分层次、分类别地获取信息,积累知识。要通过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可以促进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总之,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拓型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课教学中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而言,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细心地引导学生,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完成和实现的。德育课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言多方面的培养,并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其参与到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主动获取知识,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志飞.浅谈思品阅读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09,(11).
[2]黄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若干要素[J].消费导刊,2010,(7).
[3]高云荣.要重视课外阅读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J].学校思想教育,1988,(6).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德育 阅读能力 培养策略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创造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训告诉我们:理解能力、写作能力、鉴赏能力必须以阅读为基础。由此可见,阅读能力在学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来说,阅读能力是顺利完成阅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谈及阅读,往往联想到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人类分工的细化,仅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已明显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已经向我们昭示:人们所应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仅是语文阅读能力,而且是包括语文阅读能力、德育阅读能力、外语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等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作为陶冶人情操,提升人道德修养的德育阅读能力,随着德育与人类生活的日益密切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德育阅读能力的研究,探讨提升德育阅读能力的策略问题,培养学生的德育阅读能力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而具有良好的德育阅读能力是具备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职业化与技术化人才的职业学校要尤为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目前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阅读普遍处于被动状态,阅读效率低、效果差。因此,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进而达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思想品德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才能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而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转向意义阅读。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兴趣已经有了选择性。因此,德育课教师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精心选择出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互动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以满足各类兴趣特点的学生的需求。因此,在学生阅读前,德育课教师要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师可以先讲一个与所学新内容有关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且能放能收。同时,德育课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要注意,问题要具体而精辟,要有适当难度,要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向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是德育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又是组织教学的科学而巧妙的手段。艺术性地将学生引入德育课的阅读氛围,就能为顺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并运用一系列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将习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具有个性心理特征的阅读能力。故学者应先练习和掌握一系列正确的阅读方法,使之成为一整套固定的、自动化了的眼动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以便形成阅读技能。这种阅读技能使读者将他习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实际上,阅读技能运用得越熟练、阅读能力就越强”。[2]要创新正确的阅读方法,就要改变不良的阅读习惯。有些学生习惯于逐字阅读和用手指或笔指读,这种阅读方法速度慢,质量低,因为对个别词的频频注意使学生常偏离篇章内容的理解和预期,最终影响阅读效率。同时,也有些学生阅读过程中经常返回已读内容去重读某个单词和短语,读了上文又忘了下文,独立地阅读词句,孤立片面地理解词句。因此,德育课教师要克服学生这些不良阅读习惯,强化联系阅读,整体把握。如在教读一篇课文时,不能仅把课文里的一些词语、复杂句子孤立地抽取出来提问、讲解,而忽视对课文的整体体验、品味和感悟,并要实现由教师讲析到学生自悟的转变,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感受、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阅读,整体把握。整体感知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
三、加强对学生阅读的科学指导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科学指导。一方面,加强课前阅读指导。目前,一般德育课教师仅仅将课前阅读(预习)作为作业的一部分,不少学生虽然进行了课前阅读,但课堂上对这部分知识依然相当陌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困难重重。原因就在于教师仅仅要求学生去阅读,至于怎样阅读,却没有加以指导。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前阅读的有效性,德育课教师必须进行阅读指导,提出问题或者提供解读教材的路径、搭建学习支架。在进行课前阅读指导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速读新内容的前言和框题,以迅速了解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略知教材大意,知道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做出旁注。另一方面,加强课中阅读指导。通过课前的有效阅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但对课本中段与段、知识点与知识点、主题思想等内容还不是完全清楚,还会出现一些主要知识点被遗漏的现象。这就需要德育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加强思考性阅读指导,指导学生读透教材,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为此,教师要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性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实现知识的迁移。因此,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师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阅读效果反馈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控制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权威与化身,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支配者,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服从者。尤其在一些德育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受老师的影响很大,学生亲近老师,继而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教师不能完全从整体上把握课堂上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必须重视课后的阅读反馈。德育课教师应经常深入班级,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及交流,询问他们在阅读方面的看法和意见,解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课后的反馈,教师积累丰富的阅读教学经验。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阅读交流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其关注学生的阅读效果反馈,可以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
提高阅读能力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阅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德育课教师应向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鼓励学生读后归纳要义和写出摘要,并定期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课外阅读是学生主动利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经常性的阅读活动。由于阅读总是以理解和吸收为目的。阅读过程中,读者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去感受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里的人、事、物产生种种认识、情感和评价,因此阅读活动必然对读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影响。加上课外阅读比课堂学习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及场合确定上更为机动灵活,更有广阔的天地,故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浓,课外阅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也就越大”。[3]德育课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通过课外阅读,开阔眼界,有效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观察力。同时,德育课教师也要明确学生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内容健康,使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净化。教师还应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分层次、分类别地获取信息,积累知识。要通过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可以促进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总之,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拓型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课教学中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而言,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细心地引导学生,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完成和实现的。德育课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言多方面的培养,并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其参与到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主动获取知识,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志飞.浅谈思品阅读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09,(11).
[2]黄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若干要素[J].消费导刊,2010,(7).
[3]高云荣.要重视课外阅读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J].学校思想教育,19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