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与社会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档案编研作为开发档案信息的重要手段,将伴随着档案工作社会化其社会化特点也越来越明显。人们利用信息的有限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要求档案编研工作对社会服务范围越来越大,档案编研社会化日益成为档案编研工作的发展趋势,而合作编研作为档案编研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已成为档案编研界普遍应用的方法。
合作编研,是以档案部门为核心,与其他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为依托,把各种编研团体组织起来而开展的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编研,其特点是在较大范围内组织一支可观的队伍,用相对短的时间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应的编研成果。与传统档案编研相比,其编研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具有时代特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合作编研对档案编研社会化的影响。
二、合作编研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系统化
档案编研社会化要求在档案信息资源配置方面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便利资源共享。合作编研的编研客体具有多样化特征,除档案馆(室)保管的馆藏外,还包括有关单位、部门甚至个人拥有的编研对象——各种类型的档案信息资源。合作编研的题目通常范围较大,单靠单一部门的档案馆(室)的馆藏量是远远不够的,合作编研使各单位、各部门保管的档案信息资源集中起来,解决档案部门馆藏量不足的问题。在当今网络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各级各类档案信息资源在可控范围内得以最大限度的集中和检索使用,丰富充实了档案合作编研客体化的内涵,体现出合作编研的优势和作用。合作编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丰富了编研课题的内容和完整性,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编研,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编研社会化。
三、合作编研是拓宽档案编研选题的手段
由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多样性,客观上存在着人们对社会档案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这就要求档案编研选题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一)开放档案编研选题的必要性
关于档案编研选题,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一方面受传统编研选题的影响,档案编研工作形成了一套以史学研究为主的选题方式,思维方式和运作方法相对固定,同时档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长期的保密性使其与社会的接触面较狭隘。从这个角度讲,档案编研工作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档案选题创新性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现今社会为档案编研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和社会各方面都经历着重大的改革,人们生活日趋多样化,对社会需求层次的参差不齐,这对档案编研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档案编研选题只有符合时代需求,与时俱进,拓宽选题范围,扩大社会受众面,才能让档案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合作编研对档案编研选题的影响
选题是整个编研流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决定编研成果成败的重要一节。在选题前,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否则会陷入盲目性之中。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记录形式呈现多样化,由传统纸质载体文件发展为硬盘、光盘、缩微等多种载体形式的电子文件,这决定了编研人员如果只从某一载体出发,难以独立完成复杂高难度的选题,因此必须依靠集体智慧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即不仅要档案人员参加,还要其他单位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才能保证档案编研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四、合作编研是人才建设的的客观要求
由于受以前计划经济的影响,档案馆长期以来不对外开放,档案人员“重收藏,轻利用”的思想,严重束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于是产生了传统编研工作模式,即“限于馆藏搞编研,编出资料藏内部”。这种传统的编研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了。
人是档案编研工作社会化的主体,是档案编研工作的实际承担者。档案编研从表面上看是档案内容的整合、归类,但是由于档案数量繁多,具有分散性和冗杂性等特点,与人们利用集中、系统之间的矛盾,需要档案编研者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创作性的思维,将这些零散的档案进行规范、统一。档案编研社会化意味着编研主体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的挑战。因此对档案人来说,转变被动封闭的传统观念,要勇于积极探索,开拓创新,重新认识和转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提高档案编研全体人员的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迎接国内外档案编研市场的挑战,扩大档案编研的社会影响。这需要编研主體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具有市场意识
合作编研的前提是,编研对象必须是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的,且现实社会利用价值较大的选题,值得合作双方倾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编研选题。因此,在确定选题之前,编研人员要了解各种市场信息,走向社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有关部门的信息动态和市场需求,使编研选题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2、具有创新意识
档案编研人员应具有主动性,不是简单直接的再现档案信息,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重构档案编研客体。如何从数量浩繁的档案信息中选择出符合社会需求和受众需求的选题,是一种颇具实力和智慧的创造性思维劳动。这要求编研主体不但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还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捕捉到潜在的社会信息,并能预测市场需求,为开展主动的编研服务创造条件。
3、知识多元化
档案编研社会化发展趋势必然对档案编研者修养、素质、能力等各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合作编研的编研队伍配置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档案、历史学科方面的人才,而且还要有计算机、信息工程、编辑策划等各种专业人才,编研工作者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弥补档案馆自身编研人员在知识结构、专业素质等方面的欠缺,大大提高编研成果的质量,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编研队伍是档案编研社会化必然要求。
4、遵循存真求是的原则
这一特点虽然不是合作编研独有的,但是是档案编研必不可少的。存真求实是编研工作的首要原则。真实的档案信息是档案编研成果价值的物质基础,编研主体不能为适应编研要求而肆意更改档案原件的内容。在坚持“存真”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坚持“求是”的原则。“求是”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档案在形成保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失真、失辨等现象,对此,编研者有责任认真研究,鉴别真伪,更加准确地体现档案形成者的原意,恢复其本来面貌。在档案编研过程中,要有专业工作人员参与,全面鉴定质量,检查档案的真伪。非专业人员在编研时,不应随意更改档案内容,如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士商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以保证档案编研成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五、合作编研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档案社会化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形式较单一,整体性较差。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档案馆(室)之间的联系较少,封闭性较强,有些档案部门甚至出现了“信息孤岛”的现象,这大大制约着档案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得档案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经济财力的限制,经费不足,档案馆本身又是非盈利机构,导致其设备更新较慢,硬件施设跟不上时代发展。而档案编研也只是遵循传统的编研模式,既缓慢又非标准化,给档案编研自动化和网络化传输建设带来了困难,并且档案信息虽然是社会信息的组成部分,但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协调,与社会其他方面交流较少,闭门造车现象时常发生,从而导致了档案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开展开放式的编研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即合作编研。合作编研的方式主要有:档案部门之间,档案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国际化的合作编研三种方式。
(一)档案部门之间的合作
合作编研不仅是人、财、物之间的合作,也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合作,档案部门之间的合作更重于后者。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1、横向合作编研
即地区与地区之间,县与县、地县与本区域内档案信息部门之间的联合。一些较大的事件或活动一般涉及的地区或人物较多,单单一个档案馆(室)的档案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内容,因此,为了使编研成果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需要多个档案部门的横向联系,共同合作,做到资源互补,以弥补馆藏量不足,保证编研选题材料的完整性和编研成果的质量。
2、纵向合作编研
一般指由中央到地方的档案馆(室)之间的合作,即国家,省,地,县,乡,镇各类档案部门之间的合作编研。一般来说,国家和各级档案馆是综合性的,长期以来只收集党政机关的档案,馆藏量单一,那些涉及科技,经济等方面的档案一般保管在各单位部门的档案室,档案室人员比较熟悉所从事的专业,对本单位中的档案比较了解。而且档案室保存的档案大部分是各立档单位近几年形成的,档案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如果抓住时机,对其进行编研,其成果能及时有效的服务于社会,指导生产实践活动。
3、纵横交叉的合作编研
在实际的合作编研中,上述两种编研方式经常配合使用。这种纵横交叉的的合作编研方式更普遍。如中央档案馆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完成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对开发信息资源和保护档案原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合作编研的典范。
(二)档案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合作编研
即档案部门与社会各界,如经济、科技、信息部门、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单位或是有关学者、专家及其他一些社会力量等参与的共同编研。这样可以调动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类人群的编研积极性,充分发挥集思广益的力量,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开发档案信息,使编研成果具有多样性。如苏州市档案局与华中师范大学合编的《苏州商会档案丛编》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国际化的合作编研
国际化合作编研包含两方面:一是档案合作编研自身的国际化;二是档案信息的开发传播、利用和反馈,即档案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国际化。前者是基础和条件。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编研,一方面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弥补本国技术和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与世界各国档案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国际化合作编研如广西省档案馆与越南胡志明市博物馆合編的《胡志明与广西画册》;广西社会科学院和老挝社会科学院合编出版的《中老友谊的历史见证—南宁“六七”学校资料选编》等,这些编研成果是中越,中老友好的历史见证,也是馆藏重要的特色档案,对发展中国与东南亚等国友好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六、合作编研有利于促进编研成果多样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合作编研成果的表现形式,由一次性、单一史料出版转变为多层次、多形式、系列化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资源的开发价值。早期的合作编研成果大部分以书籍、文献、图册形式表现出来,但随着科技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合作成果也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如举办专题展览,合拍电视专题片,文献记录片等,满足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大众需求,然后再通过新闻发布、媒体专访等形式做宣传,推动合作编研成果更加多元化地走向社会,让档案实现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深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编研成果不再局限于档案馆的材料,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来实现档案材料的联合。这种档案编研的新形式突破了传统的编研内容和模式,其内涵更丰富,编研社会化日益加强,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开放合作搞编研,要抱有开放的心态。走联合编研之路,意味着不仅仅是独家,还要与其他单位部门合作,这就需要用相互包容的态度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因此,编研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
2、合作编研时,要充分尊重合作单位的建议。凡是与档案馆合作的单位,往往十分重视编研开发项目的实用性,时效性和特色性,对编研课题大都有实际的考虑,对此档案馆务必充分尊重,在形式、时间、步骤上主动配合,只有这样档案编研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与社会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档案编研作为开发档案信息的重要手段,将伴随着档案工作社会化其社会化特点也越来越明显。人们利用信息的有限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要求档案编研工作对社会服务范围越来越大,档案编研社会化日益成为档案编研工作的发展趋势,而合作编研作为档案编研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已成为档案编研界普遍应用的方法。
合作编研,是以档案部门为核心,与其他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为依托,把各种编研团体组织起来而开展的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编研,其特点是在较大范围内组织一支可观的队伍,用相对短的时间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应的编研成果。与传统档案编研相比,其编研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具有时代特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合作编研对档案编研社会化的影响。
二、合作编研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系统化
档案编研社会化要求在档案信息资源配置方面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便利资源共享。合作编研的编研客体具有多样化特征,除档案馆(室)保管的馆藏外,还包括有关单位、部门甚至个人拥有的编研对象——各种类型的档案信息资源。合作编研的题目通常范围较大,单靠单一部门的档案馆(室)的馆藏量是远远不够的,合作编研使各单位、各部门保管的档案信息资源集中起来,解决档案部门馆藏量不足的问题。在当今网络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各级各类档案信息资源在可控范围内得以最大限度的集中和检索使用,丰富充实了档案合作编研客体化的内涵,体现出合作编研的优势和作用。合作编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丰富了编研课题的内容和完整性,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编研,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编研社会化。
三、合作编研是拓宽档案编研选题的手段
由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多样性,客观上存在着人们对社会档案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这就要求档案编研选题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一)开放档案编研选题的必要性
关于档案编研选题,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一方面受传统编研选题的影响,档案编研工作形成了一套以史学研究为主的选题方式,思维方式和运作方法相对固定,同时档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长期的保密性使其与社会的接触面较狭隘。从这个角度讲,档案编研工作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档案选题创新性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现今社会为档案编研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和社会各方面都经历着重大的改革,人们生活日趋多样化,对社会需求层次的参差不齐,这对档案编研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档案编研选题只有符合时代需求,与时俱进,拓宽选题范围,扩大社会受众面,才能让档案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合作编研对档案编研选题的影响
选题是整个编研流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决定编研成果成败的重要一节。在选题前,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否则会陷入盲目性之中。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记录形式呈现多样化,由传统纸质载体文件发展为硬盘、光盘、缩微等多种载体形式的电子文件,这决定了编研人员如果只从某一载体出发,难以独立完成复杂高难度的选题,因此必须依靠集体智慧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即不仅要档案人员参加,还要其他单位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才能保证档案编研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四、合作编研是人才建设的的客观要求
由于受以前计划经济的影响,档案馆长期以来不对外开放,档案人员“重收藏,轻利用”的思想,严重束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于是产生了传统编研工作模式,即“限于馆藏搞编研,编出资料藏内部”。这种传统的编研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了。
人是档案编研工作社会化的主体,是档案编研工作的实际承担者。档案编研从表面上看是档案内容的整合、归类,但是由于档案数量繁多,具有分散性和冗杂性等特点,与人们利用集中、系统之间的矛盾,需要档案编研者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创作性的思维,将这些零散的档案进行规范、统一。档案编研社会化意味着编研主体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的挑战。因此对档案人来说,转变被动封闭的传统观念,要勇于积极探索,开拓创新,重新认识和转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提高档案编研全体人员的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迎接国内外档案编研市场的挑战,扩大档案编研的社会影响。这需要编研主體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具有市场意识
合作编研的前提是,编研对象必须是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的,且现实社会利用价值较大的选题,值得合作双方倾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编研选题。因此,在确定选题之前,编研人员要了解各种市场信息,走向社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有关部门的信息动态和市场需求,使编研选题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2、具有创新意识
档案编研人员应具有主动性,不是简单直接的再现档案信息,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重构档案编研客体。如何从数量浩繁的档案信息中选择出符合社会需求和受众需求的选题,是一种颇具实力和智慧的创造性思维劳动。这要求编研主体不但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还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捕捉到潜在的社会信息,并能预测市场需求,为开展主动的编研服务创造条件。
3、知识多元化
档案编研社会化发展趋势必然对档案编研者修养、素质、能力等各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合作编研的编研队伍配置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档案、历史学科方面的人才,而且还要有计算机、信息工程、编辑策划等各种专业人才,编研工作者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弥补档案馆自身编研人员在知识结构、专业素质等方面的欠缺,大大提高编研成果的质量,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编研队伍是档案编研社会化必然要求。
4、遵循存真求是的原则
这一特点虽然不是合作编研独有的,但是是档案编研必不可少的。存真求实是编研工作的首要原则。真实的档案信息是档案编研成果价值的物质基础,编研主体不能为适应编研要求而肆意更改档案原件的内容。在坚持“存真”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坚持“求是”的原则。“求是”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档案在形成保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失真、失辨等现象,对此,编研者有责任认真研究,鉴别真伪,更加准确地体现档案形成者的原意,恢复其本来面貌。在档案编研过程中,要有专业工作人员参与,全面鉴定质量,检查档案的真伪。非专业人员在编研时,不应随意更改档案内容,如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士商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以保证档案编研成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五、合作编研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档案社会化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形式较单一,整体性较差。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档案馆(室)之间的联系较少,封闭性较强,有些档案部门甚至出现了“信息孤岛”的现象,这大大制约着档案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得档案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经济财力的限制,经费不足,档案馆本身又是非盈利机构,导致其设备更新较慢,硬件施设跟不上时代发展。而档案编研也只是遵循传统的编研模式,既缓慢又非标准化,给档案编研自动化和网络化传输建设带来了困难,并且档案信息虽然是社会信息的组成部分,但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协调,与社会其他方面交流较少,闭门造车现象时常发生,从而导致了档案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开展开放式的编研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即合作编研。合作编研的方式主要有:档案部门之间,档案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国际化的合作编研三种方式。
(一)档案部门之间的合作
合作编研不仅是人、财、物之间的合作,也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合作,档案部门之间的合作更重于后者。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1、横向合作编研
即地区与地区之间,县与县、地县与本区域内档案信息部门之间的联合。一些较大的事件或活动一般涉及的地区或人物较多,单单一个档案馆(室)的档案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内容,因此,为了使编研成果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需要多个档案部门的横向联系,共同合作,做到资源互补,以弥补馆藏量不足,保证编研选题材料的完整性和编研成果的质量。
2、纵向合作编研
一般指由中央到地方的档案馆(室)之间的合作,即国家,省,地,县,乡,镇各类档案部门之间的合作编研。一般来说,国家和各级档案馆是综合性的,长期以来只收集党政机关的档案,馆藏量单一,那些涉及科技,经济等方面的档案一般保管在各单位部门的档案室,档案室人员比较熟悉所从事的专业,对本单位中的档案比较了解。而且档案室保存的档案大部分是各立档单位近几年形成的,档案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如果抓住时机,对其进行编研,其成果能及时有效的服务于社会,指导生产实践活动。
3、纵横交叉的合作编研
在实际的合作编研中,上述两种编研方式经常配合使用。这种纵横交叉的的合作编研方式更普遍。如中央档案馆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完成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对开发信息资源和保护档案原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合作编研的典范。
(二)档案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合作编研
即档案部门与社会各界,如经济、科技、信息部门、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单位或是有关学者、专家及其他一些社会力量等参与的共同编研。这样可以调动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类人群的编研积极性,充分发挥集思广益的力量,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开发档案信息,使编研成果具有多样性。如苏州市档案局与华中师范大学合编的《苏州商会档案丛编》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国际化的合作编研
国际化合作编研包含两方面:一是档案合作编研自身的国际化;二是档案信息的开发传播、利用和反馈,即档案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国际化。前者是基础和条件。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编研,一方面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弥补本国技术和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与世界各国档案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国际化合作编研如广西省档案馆与越南胡志明市博物馆合編的《胡志明与广西画册》;广西社会科学院和老挝社会科学院合编出版的《中老友谊的历史见证—南宁“六七”学校资料选编》等,这些编研成果是中越,中老友好的历史见证,也是馆藏重要的特色档案,对发展中国与东南亚等国友好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六、合作编研有利于促进编研成果多样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合作编研成果的表现形式,由一次性、单一史料出版转变为多层次、多形式、系列化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资源的开发价值。早期的合作编研成果大部分以书籍、文献、图册形式表现出来,但随着科技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合作成果也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如举办专题展览,合拍电视专题片,文献记录片等,满足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大众需求,然后再通过新闻发布、媒体专访等形式做宣传,推动合作编研成果更加多元化地走向社会,让档案实现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深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编研成果不再局限于档案馆的材料,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来实现档案材料的联合。这种档案编研的新形式突破了传统的编研内容和模式,其内涵更丰富,编研社会化日益加强,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开放合作搞编研,要抱有开放的心态。走联合编研之路,意味着不仅仅是独家,还要与其他单位部门合作,这就需要用相互包容的态度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因此,编研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
2、合作编研时,要充分尊重合作单位的建议。凡是与档案馆合作的单位,往往十分重视编研开发项目的实用性,时效性和特色性,对编研课题大都有实际的考虑,对此档案馆务必充分尊重,在形式、时间、步骤上主动配合,只有这样档案编研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