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落后了,而且还有越落越后之势。
对于落后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有的将原因归于河北离北京太近,“怕”字当头;有的将原因归于河北思想保守,“左”得“可爱”;有的将原因归于河北错过了几次发展大机遇,“傻”得到家;还有的将原因归于河北政策不开明,“管”得太死,等等。
这些说法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了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是“根本意义”上的原因。
从“根”上讲,是河北的文化土壤出了问题。燕赵文化自有其许多优秀之处,但也有很多与现代化、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有很多的缺憾和不足。这些文化缺憾通过它的主体——人,表现出来,就构成了区域群体中人的性格弱点及其行为限制。
有弱点,就要找出来,否则就难以改变和前进。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对能够表现河北文化特质的社会精英——老板群体——的性格弱点进行分析。
所反映的既有个性,也带有共性,不仅在河北的企业家身上存在,在北方省份企业家的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
我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一种隐忧,就是进行文化批判,向来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尤其是对河北的老板进行解剖,更有可能会得罪我们的精英和同胞。
这里,我给自己壮壮胆。首先,鲁迅塑造了一个阿Q的国人形象,但并不代表鲁迅不爱国。我是一个地道的河北人,在冀东平原上出生、长大。我深爱着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这样做都是为了它好。其次,揭示性格缺点,进行文化批判,可能“揭”、“批”得狠一点,但却不是恶毒谩骂和人身攻击,而是对共性的剖析。愿企业家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再次,企业家是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是社会精英,既为精英,就应有勇气率先纠正身上的缺点。最后,如果你不同意我的某些观点,可以争论,可以批判。
概括起来,河北老板的性格及思维弱点有“五多五少”:1.多虚气,少实气(多务虚,少务实);2.多暮气,少新气(多保守,少创新);3.多小气,少大气(多聪明,少开明);4.多躁气,少静气;5.多粗气,少细气。
多虚气,少实气
也叫做“多务虚,少务实”。前两年,经济界有一种被称为“马不跳、狼不叫、虎不吼”的“河北现象”,是说河北曾出名的几个企业家都失败了。“马”是指原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狼”是指原环宇电视机厂厂长郎保祥,“虎”是指原石家庄长征鞋厂厂长赵栓虎。三人当年都是在全国响当当的人物。他们之所以“不跳、不叫、不吼”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家太图“虚名”了。如马胜利曾放出豪言:“国家有大总理,我就是小总理,要为国家分担困难”,结果在兼并了若干亏损的小造纸厂之后,终因“吃”得太多,把自己的厂子也给“撑”死了。在河北,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是说保定某老板宴请朋友,在点菜时为了不让人们知道他不识字,就指着菜单对服务员说,“这一溜都要”。服务员怕搞错,又重复问了一遍,确信无疑。结果上了实实在在的一桌子汤。
一旦小有名气,河北老板更爱把精力用到“务虚”上,’要么与政府官员交朋友,要么与各界名流推杯换盏,要么讲排场摆阔气。我经常听到有老板说这样的话:“某某领导请我吃饭了”,“我和某某领导关系有多好”,“我过生日花了多少钱”,等等。话间带着自豪感,似乎这比把企业做大做强要重要得多。对这种现象,我概括为“三重、三不重”:即“重权力不重市场;重关系不重企业;重面子不重事业。”
军人的天职是打仗,老板的天职是搞企业,企业搞不好,什么都是瞎掰。作为老板,应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到把企业做大做强上,放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上。如果要重名气,也是要重企业的名气,重大名气,而非重小名气、个人名气、虚名气。历史的逻辑也是这样,一个人越想出名,就越出不了“名”;越是“重”名,就越是为名所累、为名所困、为名所害。试想,又有多少人知道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的老总是谁呢?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省的经营管理者千万不要丢了主业干副业,丢了实的捞虚的。
总结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经验,毛泽东同志概括为四个字一一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中国革命斗争的一条红线,毛泽东同志把它上升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来认识。也就是说,是务实作风成就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今天我们搞企业、发展经济,同样离不开务实精神。有些企业家恰恰由于背离了这一原则,所以企业多做不大,事业多无所成。
多暮气,少新气
也叫做多保守,少创新。一位经济学家说,看一个地区发展的快慢,看它的企业家就知道了。这话非常有道理。据我多年来的观察,感到江浙闽粤等地的企业家文化程度并不比河北高,初、高中没毕业的不在少数。可为什么人家做得火火腾腾,而我们却不如人意呢?实际上,差距主要不是反映在知识上,而是体现在理念上。
反映到思维方式上,主要表现为“三缺”:“一缺激情,二缺创新,三缺反思”。一位浙江的经济专家在对我省的企业考察后,对我讲了这样一段话:“这里的老板没有激情。”对这话我深有同感。不断进发生命激情,不断激发风风火火闯世界的精神,不断树立敢拼才会赢的人生理想,不断生发拍案而起、闻鸡起舞的创业豪气,恰恰是企业崛起、事业做强的重要因素,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没有感情就不会有家业,没有热情就不会有企业,没有激情就不能成就大事业。
人们经常抱怨河北的政策“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事实;而我们的企业经营者思想保守而多无创新,恐怕也是事实。比如,河北的经营者习惯于凡是文件没有说让干的,就不能干而其他省份的企业家则是凡文件没有规定禁止的,就可以干。河北在二十多年的改革中落伍了,做为市场主体(企业)的带头人的企业经营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一句话叫“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老人家”。河北老板看别人是不是老人家不好说,最起码看自己是一朵花。他们多没有勇气进行自我批判,没有一种自我反思的思维意识。我看到发达省份的企业经理老板们经常进行自我批判、自我否定,如温州企业家有对自己进行的刮骨噬髓式的解剖,广东企业家进行文化反思等。正是这种敢于吐故纳新的精神,才使他们不断做大做强。
原华西村书记吴仁宝的工作多有创新,他的老朋友大邱庄原书记禹作敏的工作起初也多有创新。可吴仁宝总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发展,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而禹作敏则是在创新之后,就开始“创旧”了,结果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多次进行思想解放,而每次解放思想时间不长,发现又落后了。为什么?就是这种思想解放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浅层次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不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解放。 小平同志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又加了“解放思想”四个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指导中国改革不断进步的思想指南。河北之所以发展慢,主要的还是这8个字实践得不好。可以肯定的是,不能就发展论发展,而必须要从改革(慢)上找原因,是改革(慢)制约了发展,是改革(慢)限制了发展,是改革(慢)封杀了发展。
多小气,少大气
也叫做多聪明,少开明。这里说的小气、大气,不是简单地指花钱和待人接物,而主要指胸怀和思维方式。一个老板曾自豪地说,“河北的女孩子很少有在外面当‘鸡’的。”可以说这是事实。但“河北女孩子就很少有在外面闯世界的”,恐怕也是事实。
不少河北老板就是这种典型的“女孩子思维”。在他们眼里,千好万好不如家好,这亲那亲不如故乡亲。反应到眼界上,就是只有我家、我村、我乡、我县、我市,只有我爸、我妈、我哥、我弟、我姐、我妹。反应到行动上,是只愿在一亩三分地上打转转,一切围着老乡转,一切围着老家转,一切围着老事转;交友找老乡,出门靠老乡,做买卖认老乡。结果,造成故步自封、自我保护,缺乏开放意识,缺乏大家气魄;缺乏四海为家的观念,只有地界没有眼界;只会做“买卖”,不会做“市场”;只知做企业不会做事业。
在这里,我丝毫没有诋毁老家和老乡之意,而是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在一亩三分地上打转转”的思维,严重束缚了手脚,制约了发展。这种思维毛病如不迅速改变,就只能是越落越后,越后越落,越来越没出息。这种思维弊端非常明显地反映到现实社会中。如在对外开放方面,我省的引进外资只占全国的2%,外贸进出口只占全国的1%多一点,与经济大省、沿海开放省份的身份十分不相称。党的十六大要求领导干部要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我看作为市场经济前线指挥官的老板,应该首先做到。
多躁气,少静气
有人戏称,老板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忙”之一。我观察,河北的老板更忙,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终日忙忙碌碌。可到底忙些啥呢,却搞不清楚,正如一个老板说的:“天天忙忙叨叨,就是不知道忙些啥。”
忙,本不是坏事,人生也应该忙着干点事情。但却也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哪些应该忙,哪些不应该忙。一个人赚了钱,成为老板以后,上拉下捧,容易产生“浮躁”之气,容易出现定位偏离、工作混沌,忙了自己不该忙的事,干了自己不应干的活。
因此,作为一个老板,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明白:第一,自己是老板,是经营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不是干其他的;搞经营创效益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成事之道、创业之基,与此相较,其它的都不重要。比如,陪领导,不重要;挂头衔,不重要;谋声誉,不重要;交名流,不重要。如果说重要,也只有在服务于企业服务于效益的情况下才重要。第二,自己还是个“弱小”老板。放眼全国、全世界,无论如何我们不能称“强”,只能叫“弱”;与河北父老的期望相比,我们无论如何不能称“大”,只能叫“小”。因此,应该增强危机感,树立责任心、事业J心,真正往做好企业上使气力。要善于从旧习惯旧思维中走出来,过去常干的,现在可能要调整;过去是正确的,现在可能变错误了;过去不习惯的,现在可能要习惯。
到底哪些该忙哪些不该忙?在这里,向老板们提出以下的“四忙四不忙”:一忙事关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及重要政策的谋划与制定,不忙—般状态下的运转经营;二忙主要管理人员的选任、重大项目的进展及大额钱财的使用,不忙细碎的日常管控;三忙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忙宽泛的搞关系和无谓的应承;四忙眼界的开阔与素质的提高,不忙小圈子中无用的虚名。
多粗气,少细气
前一段时间,有一本书非常畅销,书名叫《细节决定成败》。可以说,这本书也点出了河北老板的一个思维缺陷。
评价过去的上海人,人们用“精明但不开明”来表述。对不少河北人来说,说的绝对一点,不但谈不上开明,甚至谈不上精明。与江浙等南方老板相比较,河北老板(或者说北方老板)明显显得思维粗犷,缺乏精致与精细。他们不细致、不细腻,总喜欢大而化之、粗而做之、促而为之。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对市场变化不敏感,对趋势性、苗头性的细微变化捕捉不准;经营管理欠准确,对出现的问题观察不细、分析不透、把握不准;工作作风欠扎实,不能扎下身子,真正把要做的事情彻底搞清楚。重要的是,好多事情努力做到了99%,由于缺乏细心,就在差一点的时候撤出了,与成功失之交臂。
有这么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大领导就应该有大领导的样子,一把手就应该有一把手的风格,细活、具体事是由一般人员做的,当领导的不应做这些事情。实际上,这是一种思维误区。大凡成功的领导,虽然没有必要做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但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却是一定要做得具体、细致、到位;一定要粗细结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比如,毛主席为指挥抗美援朝战争,在最初的15天时间里一直没有下床,认真地看资料做分析,细致了解朝鲜的山川地貌、气候环境、人文地理,把敌我双方的力量情况搞得非常清楚。这从毛主席与志愿军司令部的来往电报中就可以看出。比如,毛主席为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曾徒步考察了十几个县,走访了大量的村寨、农产,做了整整两大本的笔记。再比如,刘少奇同志为弄清“大跃进”的实际情况,亲自到山路边把人粪用脚搓,从粪便里看人们吃的到底是什么。领袖们做事是这样,搞企业的就更应该这样。
造成“五多五少”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文化因素。历史上,燕赵大地受到三种文化的影响,这三种文化对河北人性格的形成与影响是决定性的,即:京畿(官)文化、儒家文化和燕赵地域文化。这三种文化长期相互融合杂交,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文化个性。当然,不能说没有优良的一面,如敦厚、忠信、侠义之类;但同时也形成了河北人的性格弱点与思想缺陷。
其一,河北东临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虽然山东人“发明”了儒家文化,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却是河北人。在西汉时期,河北景县人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文化便成为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正统思想。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对河北人影响非常深。
其二,北京是中国的多朝古都,河北中环首都,深受京畿文化的影响;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保卫首都安定的任务特别重,就形成了独有的“仕”文 化。“仕”指中国象棋中的“仕”,它从来不离开老帅半步,其职责就是围着老帅,保卫老帅。清朝时河北称“直隶”,就是直接隶属中央的意思,直隶总督也比其他总督的地位要重要,晚清的几个著名大臣,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等,都做过直隶总督。河北的地名也带有明显的“仕”文化的痕迹,北京的南边是保定,是保卫首都安定之意;北京的西北是张家口,是北京的西北家门口;北京和天津之间叫廊坊,京津之间的走廊而已。另外,固安、怀安、文安、丰宁、滦平等县城的名字,也处处可见这种痕迹。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被日本占领,河北成了事实上的“边境地区”。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作战的主战场就在河北。那时,河北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出现了地道战、回民支队等。全国解放后,河北受“左”的思想、计划经济等影响也很严重。
其三,燕赵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侠”文化。明朝以前,燕赵大地是边境,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冲突和部族之间血缘融合的地区。由于长年战争、长期融合,燕赵人表现出了一种好斗、豪爽的性格,“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出现了一批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人物,如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赵武灵王等。又由于经济文化落后,政治地位低下,苦寒卑弱,产生了一种自伤自怨、刚烈悲壮的情怀。燕下都河畔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一剑可抵百万之师的侠士丰采,以及临死不屈、舍身报恩的精神,铸就了燕赵人慷慨悲歌、仗义侠胆的性格特色。
在本质上,燕赵文化属于传统的农耕(牧)文化。这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奠定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传统的同时,也给自己烙上了消极的印记:长期受农业生产的限制,习惯于从播种、生长到收获的循环方式,习惯于周而复始的四时更迭,一切顺乎自然,一切知足常乐;遇事则通融、讨情、敷衍。这种文化弱点,在我省很多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从历史找原因,不是向历史找借口。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历史影响的深厚,割断历史弊端的任务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虽然无法割断历史,但可以割断错误;虽然不能抱怨先人,但可以改变现在。要以一种直面现实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精神,与历史的错误彻底决裂。
有人要说,改做法、改习惯易,改性格、改思维,甚至改思想、改文化,那太难了。那我要说,同属一块土地上的人,为什么在华龙集团的范现国身上看不到有“五多五少”的痕迹?关键是要有恒心,要复杂事情简单做,简单事情具体做,重要事情细致做。如此,就一定能改变我们的思维弱点。
当然,要克服性格弱点,破除思想障碍,还要树立事业心,明确改进的大方向、大目标及参照坐标。需要改进的目标及总要求是:现代思维,全球视野,市场经济意识。要把自己放到现代化的大坐标系下,放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中,放到市场经济的范畴内,来改变性格弱点,破除思维缺陷,扬弃思想和文化传统。这需要一个大的角色转变,即实现:从传统老板向现代老板转变;从农民老板向知识老板转变;从求稳型老板向创新型老板转变;从小老板向大企业家转变。不只是企业经营者,领导干部、广大知识分子及每一个河北人,改变“五多五少”的任务都非常重,都需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具体分析,凡不适应的,要下决心调整;凡不准确的,要下决心校正;凡不正确的,要下决心改变。要做到:破虚气,长实气;扫暮气,增新气;别小气,多大气;减躁气,生静气;除粗气,积细气。
总之,彻底改变自身的性格弱点,进一步破除制约进步的思想障碍,是做强做大企业、做出一番事业的需要,是我省奔向现代化的需要,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6700万河北父老的热切愿望。
对于落后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有的将原因归于河北离北京太近,“怕”字当头;有的将原因归于河北思想保守,“左”得“可爱”;有的将原因归于河北错过了几次发展大机遇,“傻”得到家;还有的将原因归于河北政策不开明,“管”得太死,等等。
这些说法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了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是“根本意义”上的原因。
从“根”上讲,是河北的文化土壤出了问题。燕赵文化自有其许多优秀之处,但也有很多与现代化、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有很多的缺憾和不足。这些文化缺憾通过它的主体——人,表现出来,就构成了区域群体中人的性格弱点及其行为限制。
有弱点,就要找出来,否则就难以改变和前进。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对能够表现河北文化特质的社会精英——老板群体——的性格弱点进行分析。
所反映的既有个性,也带有共性,不仅在河北的企业家身上存在,在北方省份企业家的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
我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一种隐忧,就是进行文化批判,向来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尤其是对河北的老板进行解剖,更有可能会得罪我们的精英和同胞。
这里,我给自己壮壮胆。首先,鲁迅塑造了一个阿Q的国人形象,但并不代表鲁迅不爱国。我是一个地道的河北人,在冀东平原上出生、长大。我深爱着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这样做都是为了它好。其次,揭示性格缺点,进行文化批判,可能“揭”、“批”得狠一点,但却不是恶毒谩骂和人身攻击,而是对共性的剖析。愿企业家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再次,企业家是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是社会精英,既为精英,就应有勇气率先纠正身上的缺点。最后,如果你不同意我的某些观点,可以争论,可以批判。
概括起来,河北老板的性格及思维弱点有“五多五少”:1.多虚气,少实气(多务虚,少务实);2.多暮气,少新气(多保守,少创新);3.多小气,少大气(多聪明,少开明);4.多躁气,少静气;5.多粗气,少细气。
多虚气,少实气
也叫做“多务虚,少务实”。前两年,经济界有一种被称为“马不跳、狼不叫、虎不吼”的“河北现象”,是说河北曾出名的几个企业家都失败了。“马”是指原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狼”是指原环宇电视机厂厂长郎保祥,“虎”是指原石家庄长征鞋厂厂长赵栓虎。三人当年都是在全国响当当的人物。他们之所以“不跳、不叫、不吼”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家太图“虚名”了。如马胜利曾放出豪言:“国家有大总理,我就是小总理,要为国家分担困难”,结果在兼并了若干亏损的小造纸厂之后,终因“吃”得太多,把自己的厂子也给“撑”死了。在河北,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是说保定某老板宴请朋友,在点菜时为了不让人们知道他不识字,就指着菜单对服务员说,“这一溜都要”。服务员怕搞错,又重复问了一遍,确信无疑。结果上了实实在在的一桌子汤。
一旦小有名气,河北老板更爱把精力用到“务虚”上,’要么与政府官员交朋友,要么与各界名流推杯换盏,要么讲排场摆阔气。我经常听到有老板说这样的话:“某某领导请我吃饭了”,“我和某某领导关系有多好”,“我过生日花了多少钱”,等等。话间带着自豪感,似乎这比把企业做大做强要重要得多。对这种现象,我概括为“三重、三不重”:即“重权力不重市场;重关系不重企业;重面子不重事业。”
军人的天职是打仗,老板的天职是搞企业,企业搞不好,什么都是瞎掰。作为老板,应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到把企业做大做强上,放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上。如果要重名气,也是要重企业的名气,重大名气,而非重小名气、个人名气、虚名气。历史的逻辑也是这样,一个人越想出名,就越出不了“名”;越是“重”名,就越是为名所累、为名所困、为名所害。试想,又有多少人知道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的老总是谁呢?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省的经营管理者千万不要丢了主业干副业,丢了实的捞虚的。
总结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经验,毛泽东同志概括为四个字一一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中国革命斗争的一条红线,毛泽东同志把它上升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来认识。也就是说,是务实作风成就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今天我们搞企业、发展经济,同样离不开务实精神。有些企业家恰恰由于背离了这一原则,所以企业多做不大,事业多无所成。
多暮气,少新气
也叫做多保守,少创新。一位经济学家说,看一个地区发展的快慢,看它的企业家就知道了。这话非常有道理。据我多年来的观察,感到江浙闽粤等地的企业家文化程度并不比河北高,初、高中没毕业的不在少数。可为什么人家做得火火腾腾,而我们却不如人意呢?实际上,差距主要不是反映在知识上,而是体现在理念上。
反映到思维方式上,主要表现为“三缺”:“一缺激情,二缺创新,三缺反思”。一位浙江的经济专家在对我省的企业考察后,对我讲了这样一段话:“这里的老板没有激情。”对这话我深有同感。不断进发生命激情,不断激发风风火火闯世界的精神,不断树立敢拼才会赢的人生理想,不断生发拍案而起、闻鸡起舞的创业豪气,恰恰是企业崛起、事业做强的重要因素,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没有感情就不会有家业,没有热情就不会有企业,没有激情就不能成就大事业。
人们经常抱怨河北的政策“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事实;而我们的企业经营者思想保守而多无创新,恐怕也是事实。比如,河北的经营者习惯于凡是文件没有说让干的,就不能干而其他省份的企业家则是凡文件没有规定禁止的,就可以干。河北在二十多年的改革中落伍了,做为市场主体(企业)的带头人的企业经营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一句话叫“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老人家”。河北老板看别人是不是老人家不好说,最起码看自己是一朵花。他们多没有勇气进行自我批判,没有一种自我反思的思维意识。我看到发达省份的企业经理老板们经常进行自我批判、自我否定,如温州企业家有对自己进行的刮骨噬髓式的解剖,广东企业家进行文化反思等。正是这种敢于吐故纳新的精神,才使他们不断做大做强。
原华西村书记吴仁宝的工作多有创新,他的老朋友大邱庄原书记禹作敏的工作起初也多有创新。可吴仁宝总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发展,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而禹作敏则是在创新之后,就开始“创旧”了,结果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多次进行思想解放,而每次解放思想时间不长,发现又落后了。为什么?就是这种思想解放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浅层次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不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解放。 小平同志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又加了“解放思想”四个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指导中国改革不断进步的思想指南。河北之所以发展慢,主要的还是这8个字实践得不好。可以肯定的是,不能就发展论发展,而必须要从改革(慢)上找原因,是改革(慢)制约了发展,是改革(慢)限制了发展,是改革(慢)封杀了发展。
多小气,少大气
也叫做多聪明,少开明。这里说的小气、大气,不是简单地指花钱和待人接物,而主要指胸怀和思维方式。一个老板曾自豪地说,“河北的女孩子很少有在外面当‘鸡’的。”可以说这是事实。但“河北女孩子就很少有在外面闯世界的”,恐怕也是事实。
不少河北老板就是这种典型的“女孩子思维”。在他们眼里,千好万好不如家好,这亲那亲不如故乡亲。反应到眼界上,就是只有我家、我村、我乡、我县、我市,只有我爸、我妈、我哥、我弟、我姐、我妹。反应到行动上,是只愿在一亩三分地上打转转,一切围着老乡转,一切围着老家转,一切围着老事转;交友找老乡,出门靠老乡,做买卖认老乡。结果,造成故步自封、自我保护,缺乏开放意识,缺乏大家气魄;缺乏四海为家的观念,只有地界没有眼界;只会做“买卖”,不会做“市场”;只知做企业不会做事业。
在这里,我丝毫没有诋毁老家和老乡之意,而是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在一亩三分地上打转转”的思维,严重束缚了手脚,制约了发展。这种思维毛病如不迅速改变,就只能是越落越后,越后越落,越来越没出息。这种思维弊端非常明显地反映到现实社会中。如在对外开放方面,我省的引进外资只占全国的2%,外贸进出口只占全国的1%多一点,与经济大省、沿海开放省份的身份十分不相称。党的十六大要求领导干部要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我看作为市场经济前线指挥官的老板,应该首先做到。
多躁气,少静气
有人戏称,老板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忙”之一。我观察,河北的老板更忙,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终日忙忙碌碌。可到底忙些啥呢,却搞不清楚,正如一个老板说的:“天天忙忙叨叨,就是不知道忙些啥。”
忙,本不是坏事,人生也应该忙着干点事情。但却也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哪些应该忙,哪些不应该忙。一个人赚了钱,成为老板以后,上拉下捧,容易产生“浮躁”之气,容易出现定位偏离、工作混沌,忙了自己不该忙的事,干了自己不应干的活。
因此,作为一个老板,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明白:第一,自己是老板,是经营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不是干其他的;搞经营创效益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成事之道、创业之基,与此相较,其它的都不重要。比如,陪领导,不重要;挂头衔,不重要;谋声誉,不重要;交名流,不重要。如果说重要,也只有在服务于企业服务于效益的情况下才重要。第二,自己还是个“弱小”老板。放眼全国、全世界,无论如何我们不能称“强”,只能叫“弱”;与河北父老的期望相比,我们无论如何不能称“大”,只能叫“小”。因此,应该增强危机感,树立责任心、事业J心,真正往做好企业上使气力。要善于从旧习惯旧思维中走出来,过去常干的,现在可能要调整;过去是正确的,现在可能变错误了;过去不习惯的,现在可能要习惯。
到底哪些该忙哪些不该忙?在这里,向老板们提出以下的“四忙四不忙”:一忙事关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及重要政策的谋划与制定,不忙—般状态下的运转经营;二忙主要管理人员的选任、重大项目的进展及大额钱财的使用,不忙细碎的日常管控;三忙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忙宽泛的搞关系和无谓的应承;四忙眼界的开阔与素质的提高,不忙小圈子中无用的虚名。
多粗气,少细气
前一段时间,有一本书非常畅销,书名叫《细节决定成败》。可以说,这本书也点出了河北老板的一个思维缺陷。
评价过去的上海人,人们用“精明但不开明”来表述。对不少河北人来说,说的绝对一点,不但谈不上开明,甚至谈不上精明。与江浙等南方老板相比较,河北老板(或者说北方老板)明显显得思维粗犷,缺乏精致与精细。他们不细致、不细腻,总喜欢大而化之、粗而做之、促而为之。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对市场变化不敏感,对趋势性、苗头性的细微变化捕捉不准;经营管理欠准确,对出现的问题观察不细、分析不透、把握不准;工作作风欠扎实,不能扎下身子,真正把要做的事情彻底搞清楚。重要的是,好多事情努力做到了99%,由于缺乏细心,就在差一点的时候撤出了,与成功失之交臂。
有这么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大领导就应该有大领导的样子,一把手就应该有一把手的风格,细活、具体事是由一般人员做的,当领导的不应做这些事情。实际上,这是一种思维误区。大凡成功的领导,虽然没有必要做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但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却是一定要做得具体、细致、到位;一定要粗细结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比如,毛主席为指挥抗美援朝战争,在最初的15天时间里一直没有下床,认真地看资料做分析,细致了解朝鲜的山川地貌、气候环境、人文地理,把敌我双方的力量情况搞得非常清楚。这从毛主席与志愿军司令部的来往电报中就可以看出。比如,毛主席为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曾徒步考察了十几个县,走访了大量的村寨、农产,做了整整两大本的笔记。再比如,刘少奇同志为弄清“大跃进”的实际情况,亲自到山路边把人粪用脚搓,从粪便里看人们吃的到底是什么。领袖们做事是这样,搞企业的就更应该这样。
造成“五多五少”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文化因素。历史上,燕赵大地受到三种文化的影响,这三种文化对河北人性格的形成与影响是决定性的,即:京畿(官)文化、儒家文化和燕赵地域文化。这三种文化长期相互融合杂交,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文化个性。当然,不能说没有优良的一面,如敦厚、忠信、侠义之类;但同时也形成了河北人的性格弱点与思想缺陷。
其一,河北东临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虽然山东人“发明”了儒家文化,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却是河北人。在西汉时期,河北景县人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文化便成为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正统思想。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对河北人影响非常深。
其二,北京是中国的多朝古都,河北中环首都,深受京畿文化的影响;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保卫首都安定的任务特别重,就形成了独有的“仕”文 化。“仕”指中国象棋中的“仕”,它从来不离开老帅半步,其职责就是围着老帅,保卫老帅。清朝时河北称“直隶”,就是直接隶属中央的意思,直隶总督也比其他总督的地位要重要,晚清的几个著名大臣,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等,都做过直隶总督。河北的地名也带有明显的“仕”文化的痕迹,北京的南边是保定,是保卫首都安定之意;北京的西北是张家口,是北京的西北家门口;北京和天津之间叫廊坊,京津之间的走廊而已。另外,固安、怀安、文安、丰宁、滦平等县城的名字,也处处可见这种痕迹。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被日本占领,河北成了事实上的“边境地区”。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作战的主战场就在河北。那时,河北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出现了地道战、回民支队等。全国解放后,河北受“左”的思想、计划经济等影响也很严重。
其三,燕赵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侠”文化。明朝以前,燕赵大地是边境,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冲突和部族之间血缘融合的地区。由于长年战争、长期融合,燕赵人表现出了一种好斗、豪爽的性格,“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出现了一批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人物,如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赵武灵王等。又由于经济文化落后,政治地位低下,苦寒卑弱,产生了一种自伤自怨、刚烈悲壮的情怀。燕下都河畔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一剑可抵百万之师的侠士丰采,以及临死不屈、舍身报恩的精神,铸就了燕赵人慷慨悲歌、仗义侠胆的性格特色。
在本质上,燕赵文化属于传统的农耕(牧)文化。这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奠定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传统的同时,也给自己烙上了消极的印记:长期受农业生产的限制,习惯于从播种、生长到收获的循环方式,习惯于周而复始的四时更迭,一切顺乎自然,一切知足常乐;遇事则通融、讨情、敷衍。这种文化弱点,在我省很多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从历史找原因,不是向历史找借口。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历史影响的深厚,割断历史弊端的任务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虽然无法割断历史,但可以割断错误;虽然不能抱怨先人,但可以改变现在。要以一种直面现实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精神,与历史的错误彻底决裂。
有人要说,改做法、改习惯易,改性格、改思维,甚至改思想、改文化,那太难了。那我要说,同属一块土地上的人,为什么在华龙集团的范现国身上看不到有“五多五少”的痕迹?关键是要有恒心,要复杂事情简单做,简单事情具体做,重要事情细致做。如此,就一定能改变我们的思维弱点。
当然,要克服性格弱点,破除思想障碍,还要树立事业心,明确改进的大方向、大目标及参照坐标。需要改进的目标及总要求是:现代思维,全球视野,市场经济意识。要把自己放到现代化的大坐标系下,放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中,放到市场经济的范畴内,来改变性格弱点,破除思维缺陷,扬弃思想和文化传统。这需要一个大的角色转变,即实现:从传统老板向现代老板转变;从农民老板向知识老板转变;从求稳型老板向创新型老板转变;从小老板向大企业家转变。不只是企业经营者,领导干部、广大知识分子及每一个河北人,改变“五多五少”的任务都非常重,都需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具体分析,凡不适应的,要下决心调整;凡不准确的,要下决心校正;凡不正确的,要下决心改变。要做到:破虚气,长实气;扫暮气,增新气;别小气,多大气;减躁气,生静气;除粗气,积细气。
总之,彻底改变自身的性格弱点,进一步破除制约进步的思想障碍,是做强做大企业、做出一番事业的需要,是我省奔向现代化的需要,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6700万河北父老的热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