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圆锥曲线占据主体地位。而这种类型的试题,其综合性特征明显,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论证、推理以及计算能力。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即便能够找出解题的思路,但同样也会受到计算复杂性的影响,难以得出最终的结果。基于此,作为高中生,在学习圆锥曲线知识的过程中,针对某高考综合题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解题过程中所需注意的细节,希望为广大高中生学习圆锥曲线知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圆锥曲线;综合问题;解答;注意细节
解析几何是数学高考试题的重点,对于运算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有效地简化解析几何的计算过程,可以借助坐标法进行求解。这种方式具有较强的规律性,而且思路相对简单,只是运算较为复杂。特别是在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必须认真审题,将题目中所隐含的条件挖掘出来,对基础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总结问题解答的通用方式,使得解题的难度得以降低。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圆锥曲线的问题予以正确地解答。为此,下文将以一道圆锥曲线综合试题为重点,总结出解答过程中所需注意的细节,希望有所帮助。
1 例题题干内容
椭圆方程为
,其焦点位于x轴上。其中,左顶点是A,过点A且斜率是k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与点A与点M。而点N位于椭圆之上,。试求解:(1)在t的数值为4,且的情况下,三角形AMN的面积是多少;(2)在的情况下,试求出k的取值范围。
在该例题当中,对解析几何本质进行了考察,应引入代数方式对几何问题进行解决。其中,所考查的内容是引入直线方程的方法以及直线和曲线位置关系等等。需要借助多种思想方法,完成试题的解答。
2 圆锥曲线综合问题解答中所需注意的细节
2.1 题目的认真分析并找出隐含条件
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同样也是已知条件,只是在试题中未明确指出,所以应当对题干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挖掘才能够得出条件。
在例题当中,圆锥曲线的方程当中含有t参数,并且已知的条件是椭圆的焦点位于x轴之上,所以可以得出t>3。另外,根据所给出的,可以了解到两条直线的斜率乘积为-1,。根据这一条件可以了解到,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弦长公式进行运用。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挖掘与分析,可以为解题提供必要的保障。
2.2 解答基础问题
这种类型的问题,一般会设置出2-3个问题,而第一个问题属于基础题。我们只要能够规范解答并且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就可以得出结论。
在解答第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根据这一条件,了解到M与N关于x轴是对称分布的。而且,,所以直线AM斜率是1,即可求得其方程是y=x+2。随后,将其代入到椭圆方程当中,即可得出椭圆的方程,即7x2+16+4=0,解方程得出x的数值,為-2或者是
。这样一来,就能够得出点M与点N的具体坐标,即
,。在此基础上,即可对三角形AMN面积进行计算。
2.3 确定解答问题通用方法并找出切入点
这种类型的问题,通常将直线与曲线位置的关系作为重要基础,而解答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借助坐标法,实现几何问题的代数化转换,并将直线方程引入以后,通过判别式方法、代入消元方法等进行求解。
在解答第二个问题的过程中,如图1所示。
根据图1可以求取直线AM解析式,即。通过椭圆方程与直线方程的联立并进行整理以后,得到方程。在此基础上,应检验判别式,即△>0。因为方程有两个根,而其中一个根是已知的,也就是,进而求取另一根。随后,通过对弦长公式的运用,即求取结果。也可以对直线AM与直线AN斜率之间存在的关系代换,可以适当地简化计算过程。由于,经过整理可以得出
。因为椭圆焦点位于x轴之上,所以t>3。将
带入其中,借助移项与通分的方式,实现分式不等式向整式不等式的转换,最终求得。
通过对以上例题的解答过程研究发现,在处理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过程中,在学习圆锥曲线相关知识的时候,需要学会思考与联想,同时还应当灵活地转化,将题目当中的解答策略归纳并总结,合理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以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性,对解题基本原则予以深入领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复杂变化当中找出题目本质的特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问题研究与探索能力。在求解的过程中,解答的简化性十分重要。通常,圆锥曲线问题的计算量较大,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所以大部分问题都会受到计算的影响而难以获得最终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对圆锥曲线综合题解答的过程中,应掌握相应的技巧和策略,找出解答的切入点,借助科学合理的方式,最终完成解题的目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圆锥曲线知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地位不容小觑,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在解答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运用推理与论证的方式。但是,圆锥曲线计算相对复杂,必须耐心求解,不应当半途而废,否则将难以取得高分。作为高中生,我们在练习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解题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试题解答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房超.圆锥曲线综合问题解答中需注意的几个细节[J].高中数理化,2016(21):21-22.
[2]龙天顺.领悟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求解策略[J].高中数理化,2017(05):18-19.
[3]王凯辉.由“繁简差异”看“极坐标法”解圆锥曲线问题[J].高中数理化,2015(05):21-22.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关键词】圆锥曲线;综合问题;解答;注意细节
解析几何是数学高考试题的重点,对于运算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有效地简化解析几何的计算过程,可以借助坐标法进行求解。这种方式具有较强的规律性,而且思路相对简单,只是运算较为复杂。特别是在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必须认真审题,将题目中所隐含的条件挖掘出来,对基础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总结问题解答的通用方式,使得解题的难度得以降低。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圆锥曲线的问题予以正确地解答。为此,下文将以一道圆锥曲线综合试题为重点,总结出解答过程中所需注意的细节,希望有所帮助。
1 例题题干内容
椭圆方程为
,其焦点位于x轴上。其中,左顶点是A,过点A且斜率是k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与点A与点M。而点N位于椭圆之上,。试求解:(1)在t的数值为4,且的情况下,三角形AMN的面积是多少;(2)在的情况下,试求出k的取值范围。
在该例题当中,对解析几何本质进行了考察,应引入代数方式对几何问题进行解决。其中,所考查的内容是引入直线方程的方法以及直线和曲线位置关系等等。需要借助多种思想方法,完成试题的解答。
2 圆锥曲线综合问题解答中所需注意的细节
2.1 题目的认真分析并找出隐含条件
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同样也是已知条件,只是在试题中未明确指出,所以应当对题干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挖掘才能够得出条件。
在例题当中,圆锥曲线的方程当中含有t参数,并且已知的条件是椭圆的焦点位于x轴之上,所以可以得出t>3。另外,根据所给出的,可以了解到两条直线的斜率乘积为-1,。根据这一条件可以了解到,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弦长公式进行运用。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挖掘与分析,可以为解题提供必要的保障。
2.2 解答基础问题
这种类型的问题,一般会设置出2-3个问题,而第一个问题属于基础题。我们只要能够规范解答并且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就可以得出结论。
在解答第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根据这一条件,了解到M与N关于x轴是对称分布的。而且,,所以直线AM斜率是1,即可求得其方程是y=x+2。随后,将其代入到椭圆方程当中,即可得出椭圆的方程,即7x2+16+4=0,解方程得出x的数值,為-2或者是
。这样一来,就能够得出点M与点N的具体坐标,即
,。在此基础上,即可对三角形AMN面积进行计算。
2.3 确定解答问题通用方法并找出切入点
这种类型的问题,通常将直线与曲线位置的关系作为重要基础,而解答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借助坐标法,实现几何问题的代数化转换,并将直线方程引入以后,通过判别式方法、代入消元方法等进行求解。
在解答第二个问题的过程中,如图1所示。
根据图1可以求取直线AM解析式,即。通过椭圆方程与直线方程的联立并进行整理以后,得到方程。在此基础上,应检验判别式,即△>0。因为方程有两个根,而其中一个根是已知的,也就是,进而求取另一根。随后,通过对弦长公式的运用,即求取结果。也可以对直线AM与直线AN斜率之间存在的关系代换,可以适当地简化计算过程。由于,经过整理可以得出
。因为椭圆焦点位于x轴之上,所以t>3。将
带入其中,借助移项与通分的方式,实现分式不等式向整式不等式的转换,最终求得。
通过对以上例题的解答过程研究发现,在处理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过程中,在学习圆锥曲线相关知识的时候,需要学会思考与联想,同时还应当灵活地转化,将题目当中的解答策略归纳并总结,合理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以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性,对解题基本原则予以深入领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复杂变化当中找出题目本质的特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问题研究与探索能力。在求解的过程中,解答的简化性十分重要。通常,圆锥曲线问题的计算量较大,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所以大部分问题都会受到计算的影响而难以获得最终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对圆锥曲线综合题解答的过程中,应掌握相应的技巧和策略,找出解答的切入点,借助科学合理的方式,最终完成解题的目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圆锥曲线知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地位不容小觑,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在解答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运用推理与论证的方式。但是,圆锥曲线计算相对复杂,必须耐心求解,不应当半途而废,否则将难以取得高分。作为高中生,我们在练习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解题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试题解答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房超.圆锥曲线综合问题解答中需注意的几个细节[J].高中数理化,2016(21):21-22.
[2]龙天顺.领悟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求解策略[J].高中数理化,2017(05):18-19.
[3]王凯辉.由“繁简差异”看“极坐标法”解圆锥曲线问题[J].高中数理化,2015(05):21-22.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