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达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节约资源的目的,我国允许从国外进口诸如废纸、废钢等可回收再利用的物资。由于这种进口货物的特殊性,我国政府制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即便如此,仍然无法阻挡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不法商人以谎报或夹带等手法,将“洋垃圾”走私入境。近日,英国政府承认有上千吨的生活垃圾运往中国等亚洲国家填埋。英国政府的这一表态能否对遏制垃圾走私产生积极效用?另一方面,“洋垃圾”在我国存活了几十年,屡禁难止,其背后又存在着怎样的利益黑洞呢?
溯 源
垃圾是指不需要或者无用的固体、流体物质。我国进口的废纸废钢等物资,在彼之目光中是无用之物,而在我之眼中却是节约发展成本之良物,自是不能与垃圾画上等号。而由不法商人走私入境的“洋垃圾”,其中有食品垃圾、塑料废品、饮料罐、旧衣服、废电池、废旧手提袋等生活垃圾以及一些危险废物,可就是实实在在的垃圾了。
洋垃圾进入我国的时间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从上世纪80年代沿街叫卖的旧衣服,到近些年个别沿海村镇大力发展的进口旧电脑拆解行业,再到一直很有市场的塑料分解加工厂。洋垃圾已然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那么,这些洋垃圾来源何方,是谁将这些垃圾运往我国?
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在创造着财富的同时也制造着大量的垃圾,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呢?在英国,每个家庭每年倾倒的废物在半吨以上,但是,经过焚烧处理的生活垃圾尚不足其产出的1/10。并且,在英国本土掩埋垃圾,每吨大约花费1700元,政府所给予的补贴不足1/3。故而怎样处理数量庞大的垃圾是英国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实际上这也是英国数百家垃圾回收公司面临的难题。于是,垃圾转移成为他们解决难题的最佳方式。仅2012年一年,就有17个集装箱、总重达到420吨的生活垃圾从英国运到亚洲,其中近七成流入中国。
在这场交易中,英国回收公司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每年上千吨的垃圾从英国运往亚洲,非洲等国家,而这些回收公司在回收垃圾时,英国地方政府需要向其支付每吨35英镑的费用。在处理这些垃圾时,回收公司不对其进行分类便装进集装箱,这样就省下了大笔的垃圾处理费用。当这些垃圾被运到亚非等国家的港口后,英国商人还能从当地进口商那里获利。如此好事,怎能不让他们趋利为之。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一些中国船运公司在从英国返航时船舱空虚,在空着也是空着,不如再带点东西回去的想法驱使下,他们也会运载洋垃圾回国。
在国际上,并非没有公约保护垃圾受害国的利益。早在1989年众国签署了《巴塞尔公约》,并于1992年生效。它是控制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的国际公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故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运输垃圾是有违国际条约的行为。中英两国均为其签字国,然而,中国却扮演了英国等发达国家“垃圾填埋场”的角色。一纸公约,形同虚设。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垃圾”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给沿海的一些城市带来了更多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在优质、先进的商品涌入的时候,国外的淘汰品甚至垃圾等也随之进入我国。这些垃圾裹挟着大量的细菌、有毒物质,经过翻新后进入百姓的生活中,亦或者因难以降解而掩埋地下,都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有一种俗称“滚包”的进口服装,在早些年通常出现在批发市场或者地摊,售价仅几元或十几元。这些服装不单霉味重,而且其腋下、袖口、领口、里子都有磨光、起毛的现象,而且有的衣服还残留着黄色或者红色的渍迹。前来光顾的顾客也大都知晓它的来源,却因其价格便宜而购买,并且有很多人成为它的常客。垃圾衣服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若是患有疾病之人的衣物,那么它可能会携带其病毒传染给穿这些衣服的人。即便是健康之人的衣物,在它混入垃圾堆后自然侵染了大量的有害细菌,而这些细菌经过简单的洗涤消毒也不能完全被杀死。随着居民生活水品的提高,以及政府的不断打击,旧衣不再受到青睐。近些年网络购物的红火使得这些垃圾服装改头换面,以外贸或尾货的名义进驻网络购物领域,令人防不胜防。
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有环保组织表示,一台电脑的使用期限在1997年至2005年间由六年降为两年,一部手机的使用期限甚至不到两年。如此高频率地更换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世界每小时就有4000吨电子垃圾产生。这些数量惊人的电子废弃物有80%出口亚洲,其中又有90%流入中国。虽然废弃电子产品中部分元件可以回收利用,但是回收过程中会释放有毒物质,极易对回收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并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无法回收的部分便被随意扔弃。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从国外购买旧电视运回国拆解的行业,后来拆解的范围扩大到废旧手机、电脑、打印机等电子产品,并且日渐“做强做大”。这些经过拆解和重新组装的电子产品之所以有这么好的销路,就是因为它很便宜,例如笔记本电脑800元起、台式电脑600元起。但是因为这些电子垃圾本身就是淘汰机型或者是报废机,质量必然是无法保障的。
塑料制品,尤其是塑料袋,因其便捷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当作为塑料袋的洋垃圾运抵后,进口商会进行分拣,把其中品质较好的留给自己的生产厂,而杂质多的,品质较差的则分销给规模较小的塑料回收厂。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名为联滘的小村庄,它位于广州市与佛山市之间。曾经的联滘容纳了数百家规模不一的废旧塑料回收厂,是国内该产业的风向标。它给联滘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使得从前绿油油的甘蔗田变成了黑水横流的垃圾场。今天的联滘已经清除了所有的塑料厂,但是在其源未清的情况下,下一个“联滘”必然会出现。
除上述三宗之外,还有废旧轮胎等垃圾运往中国,有的填埋了,有的经过处理二次销售了。不无讽刺的是,英国方面甚至“赞许”中国人超强的垃圾处理能力:“凡是垃圾,在中国又很有市场,中国人总是有能力将这些垃圾照单全收,并在极短时间内向全国各地迅速消化”。殊不知,这般“超凡能力”换来的是中国美丽环境的哭泣。
垃圾贸易的背后
2004年8月,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称: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是也正变成世界垃圾场。如今,在广东的贵屿镇、龙塘镇、大沥镇,浙江台州地区,湖南、江西的一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洋垃圾集散处理地,尤以广东和浙江为甚。在我国GDP快速增长的锦衣之下,竟然掩藏着这般的不堪。
其实,对于监管废旧物资入境方面,我国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5条规定:逃避海关监管将境外固体废物运输进境的将以走私罪论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了应对逐渐猖獗的洋垃圾走私活动,1997年施行的新刑法设立非法处置境外固体废物罪和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1988年卫生部颁布了《进口废旧物品卫生检疫管理规定》,2002年8月施行《禁止进口货物目录》,2008年1月公布了《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尽管如此,为何洋垃圾还是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
推动垃圾贸易发展的驱动力是其中的巨额利益,发达国家的不法商人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违背了《巴塞尔公约》,更罔顾人类社会基本的正义,不道德地将有毒有害的垃圾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而国内却呈现出了一个极富需求的市场,这个市场无论是被进口商、加工商亦或者销售商建构起来的,还是国内民众的洋垃圾需求促成它的形成,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利益的诱惑、道德的沦丧、监管的漏洞以及执法的无奈。
在国内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如何从进口废旧物资中获取可用资源,减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对环境破坏的同时,有效地防止大量危险废弃物非法入境,是中国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溯 源
垃圾是指不需要或者无用的固体、流体物质。我国进口的废纸废钢等物资,在彼之目光中是无用之物,而在我之眼中却是节约发展成本之良物,自是不能与垃圾画上等号。而由不法商人走私入境的“洋垃圾”,其中有食品垃圾、塑料废品、饮料罐、旧衣服、废电池、废旧手提袋等生活垃圾以及一些危险废物,可就是实实在在的垃圾了。
洋垃圾进入我国的时间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从上世纪80年代沿街叫卖的旧衣服,到近些年个别沿海村镇大力发展的进口旧电脑拆解行业,再到一直很有市场的塑料分解加工厂。洋垃圾已然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那么,这些洋垃圾来源何方,是谁将这些垃圾运往我国?
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在创造着财富的同时也制造着大量的垃圾,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呢?在英国,每个家庭每年倾倒的废物在半吨以上,但是,经过焚烧处理的生活垃圾尚不足其产出的1/10。并且,在英国本土掩埋垃圾,每吨大约花费1700元,政府所给予的补贴不足1/3。故而怎样处理数量庞大的垃圾是英国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实际上这也是英国数百家垃圾回收公司面临的难题。于是,垃圾转移成为他们解决难题的最佳方式。仅2012年一年,就有17个集装箱、总重达到420吨的生活垃圾从英国运到亚洲,其中近七成流入中国。
在这场交易中,英国回收公司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每年上千吨的垃圾从英国运往亚洲,非洲等国家,而这些回收公司在回收垃圾时,英国地方政府需要向其支付每吨35英镑的费用。在处理这些垃圾时,回收公司不对其进行分类便装进集装箱,这样就省下了大笔的垃圾处理费用。当这些垃圾被运到亚非等国家的港口后,英国商人还能从当地进口商那里获利。如此好事,怎能不让他们趋利为之。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一些中国船运公司在从英国返航时船舱空虚,在空着也是空着,不如再带点东西回去的想法驱使下,他们也会运载洋垃圾回国。
在国际上,并非没有公约保护垃圾受害国的利益。早在1989年众国签署了《巴塞尔公约》,并于1992年生效。它是控制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的国际公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故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运输垃圾是有违国际条约的行为。中英两国均为其签字国,然而,中国却扮演了英国等发达国家“垃圾填埋场”的角色。一纸公约,形同虚设。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垃圾”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给沿海的一些城市带来了更多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在优质、先进的商品涌入的时候,国外的淘汰品甚至垃圾等也随之进入我国。这些垃圾裹挟着大量的细菌、有毒物质,经过翻新后进入百姓的生活中,亦或者因难以降解而掩埋地下,都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有一种俗称“滚包”的进口服装,在早些年通常出现在批发市场或者地摊,售价仅几元或十几元。这些服装不单霉味重,而且其腋下、袖口、领口、里子都有磨光、起毛的现象,而且有的衣服还残留着黄色或者红色的渍迹。前来光顾的顾客也大都知晓它的来源,却因其价格便宜而购买,并且有很多人成为它的常客。垃圾衣服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若是患有疾病之人的衣物,那么它可能会携带其病毒传染给穿这些衣服的人。即便是健康之人的衣物,在它混入垃圾堆后自然侵染了大量的有害细菌,而这些细菌经过简单的洗涤消毒也不能完全被杀死。随着居民生活水品的提高,以及政府的不断打击,旧衣不再受到青睐。近些年网络购物的红火使得这些垃圾服装改头换面,以外贸或尾货的名义进驻网络购物领域,令人防不胜防。
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有环保组织表示,一台电脑的使用期限在1997年至2005年间由六年降为两年,一部手机的使用期限甚至不到两年。如此高频率地更换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世界每小时就有4000吨电子垃圾产生。这些数量惊人的电子废弃物有80%出口亚洲,其中又有90%流入中国。虽然废弃电子产品中部分元件可以回收利用,但是回收过程中会释放有毒物质,极易对回收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并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无法回收的部分便被随意扔弃。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从国外购买旧电视运回国拆解的行业,后来拆解的范围扩大到废旧手机、电脑、打印机等电子产品,并且日渐“做强做大”。这些经过拆解和重新组装的电子产品之所以有这么好的销路,就是因为它很便宜,例如笔记本电脑800元起、台式电脑600元起。但是因为这些电子垃圾本身就是淘汰机型或者是报废机,质量必然是无法保障的。
塑料制品,尤其是塑料袋,因其便捷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当作为塑料袋的洋垃圾运抵后,进口商会进行分拣,把其中品质较好的留给自己的生产厂,而杂质多的,品质较差的则分销给规模较小的塑料回收厂。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名为联滘的小村庄,它位于广州市与佛山市之间。曾经的联滘容纳了数百家规模不一的废旧塑料回收厂,是国内该产业的风向标。它给联滘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使得从前绿油油的甘蔗田变成了黑水横流的垃圾场。今天的联滘已经清除了所有的塑料厂,但是在其源未清的情况下,下一个“联滘”必然会出现。
除上述三宗之外,还有废旧轮胎等垃圾运往中国,有的填埋了,有的经过处理二次销售了。不无讽刺的是,英国方面甚至“赞许”中国人超强的垃圾处理能力:“凡是垃圾,在中国又很有市场,中国人总是有能力将这些垃圾照单全收,并在极短时间内向全国各地迅速消化”。殊不知,这般“超凡能力”换来的是中国美丽环境的哭泣。
垃圾贸易的背后
2004年8月,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称: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是也正变成世界垃圾场。如今,在广东的贵屿镇、龙塘镇、大沥镇,浙江台州地区,湖南、江西的一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洋垃圾集散处理地,尤以广东和浙江为甚。在我国GDP快速增长的锦衣之下,竟然掩藏着这般的不堪。
其实,对于监管废旧物资入境方面,我国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5条规定:逃避海关监管将境外固体废物运输进境的将以走私罪论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了应对逐渐猖獗的洋垃圾走私活动,1997年施行的新刑法设立非法处置境外固体废物罪和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1988年卫生部颁布了《进口废旧物品卫生检疫管理规定》,2002年8月施行《禁止进口货物目录》,2008年1月公布了《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尽管如此,为何洋垃圾还是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
推动垃圾贸易发展的驱动力是其中的巨额利益,发达国家的不法商人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违背了《巴塞尔公约》,更罔顾人类社会基本的正义,不道德地将有毒有害的垃圾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而国内却呈现出了一个极富需求的市场,这个市场无论是被进口商、加工商亦或者销售商建构起来的,还是国内民众的洋垃圾需求促成它的形成,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利益的诱惑、道德的沦丧、监管的漏洞以及执法的无奈。
在国内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如何从进口废旧物资中获取可用资源,减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对环境破坏的同时,有效地防止大量危险废弃物非法入境,是中国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