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高效复习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福建中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d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数学复习课,如何做到精讲精练,达到“高效”,是高三师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复习课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如何温故?又新在何处?如何化解复习课因知识量大、课时紧、要求高所带来的教学困扰,优化教学设计,以使这些问题解决得更好?从而提高复习效益,这需要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育.本文以笔者的一节高三复习课“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为例,谈一些思考.
  1 教学设计简录
  1.1 考纲要求与细化(略)
  2 教学反思
  复习的基本理念:高三复习教学是站在“数学整体”的角度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再认识、再理解、再升华的过程;是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再体验、再发现、再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再提升过程;是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和本质认识的过程.教师应明确复习课目标定位的三个层次:一是回顾过去所学的知识并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二是归纳总结解题的思路、方法、规律与技巧,掌握技能;三是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学习和应用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如下一些方面.
  2.2 目标性、针对性和整体性
  高三复习首先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并对这些要求进行细化的解读,明确复习的要求与层次,同时要站在“数学整体”的角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对向量的数量积的的复习教学要突出如下问题(三个提升):
  (1)必须进一步提升对向量数量积等运算的认识,掌握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和几何意义、向量数量积的有关性质和坐标运算等.
  (2)必须进一步提升求解向量数量积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有:向量的“图形化”策略和向量的“代数化”策略(即向量的“基底化”、向量的“坐标化”等).由于向量具有“代数形式”和“几何形式”的双重性,因此,向量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往往是先画出相关的图形,利用图形的直观性解决,即“图形化”策略.另外可选择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作为基底,将向量“基底化”,也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向量“坐标化”,这些基本策略,体现了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向量数量积在处理长度、夹角、垂直等问题时,有独特的优势,体现了向量的工具性的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提升应用向量解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2和例3的设计,涉及向量的运算律、基本性质和坐标运算.例2中隐含着对向量的模的处理和最值问题的考虑.这两例的设计着重体现向量数量积的核心应用,即求模、求夹角、判垂直等,并通过一题多变,达到一题多联,拓展了应用领域,这也是本节课教学中必须突显的问题.
  教学中,注重师生的互动、思维的启发、方法的提练、思想的感悟.每个例题之后,都进行了相应的归纳,并指出:“基底化”、“坐标化”和“图形化”是解决向量数量积问题的基本方法.“基底化”和“坐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恰当时要揭示出它们本质一致性,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2.4 联系性、应用性与创新性
  数学复习教学中应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探究和应用、关注创新
  例2中涉及垂直、夹角问题的处理,常见的方法有利用斜率、向量等.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解决.追问:还有没有别的处理方法?在课上有学生指出:先建立直角坐标系,求出以AB为直径的圆,此圆与CD的交点对张直角,线段CD在圆内的部分对AB张钝角.学生的这种想法,丰富了“联系性”.在例2的变式中我们当然应看到向量应用的优势,并仍可用坐标化、基底化处理.这样我们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与联系比较中,优化了学生的思维.
  例3对一道高考题进行变式探究,旨在加强向量的数量积在求模、求夹角、判垂直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课标》积极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在高三复习的阶段,探究性的学习依然要成为重要学习方式,探究的结果也许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抓住有利的“触点”有效展开,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体现向量的工具性作用.
  3 结束语
  高效的复习课堂,离不开教师的高效设计、指导和课堂的高效管理.本节课中紧紧围绕基础问题展开教学,与学生互动对话,立足基础本质、立足通性通法、注重方法提升和思想感悟、注重探究、应用和创新、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在变化中优化思维、培养能力、增长智慧.课上我始终给学生浓浓的“三化”意识(基底化、坐标化、几何化),从学生的反馈看,基本达到了目标,通过“温故”而达到一定的“知新”.复习课必然要注意整体把握的度,考虑内容的广度、思维的深度、思想的高度、学生的参与度、自主探究度以及关注教学目标达成度,通过复习完成“由厚到薄”过程.教学中应突出:以陈述性的知识梳理深化为基础,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重点,以策略性知识的理解为核心的“三步走”教学策略,运用组合的方式渐近地达成目标,知识、能力、思想、素养并重.
其他文献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往的“灌溉式”教学模式、纯粹的合作探究模式已不合时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应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不能以自身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不应是“全息”,而应巧留“空白”以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所谓数学课堂教学“留白”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是把
期刊
1问题提出  教学情境1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分数,呈现了这样一道题:小华的体重比爸爸的轻七分之三。教师问:小华(的体重)和爸爸(的)什么关系?学生齐刷刷地答道:父子关系。站在台上的老师又好笑又好气,最后不得不称赞一声学生对伦理关系掌握得很好,而快速结束因这一提问造成的闹剧。  教学情境2在讲计数原理时,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抓住数学本质,认为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在讲到计数原
期刊
1 问题的提出  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是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也是每个教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数学课的常规教学形式包括新授课、习题课、讲评课等,其中数学习题(考试)讲评课在当前形势下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形式,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与否,与数学讲评课有很直接的联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上讲评课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
期刊
1 背景  高中数学使用课标课程以来,课程要求、教材内容、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现行的初中数学无论是从教材,还是从教法等各个方面较之以前都做了大幅度的调整.难度的降低,使得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积累性的.如何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是值得高中一线教师深思的一
期刊
复习课有其知识梳理和问题归类的目标指向,因此复习教学中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回答或解答,根据复习目标开展有效追问以有效达成.本课时主要复习的内容是二次函数的概念、各类条件下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下面是以此为例的各环节有效追问过程的呈现及其思考.  1 在概念判断的追问中联系前后知识  课始在复习二次函数定义时,给出如下题组:  生1:(1)、(3)、(4)是的.  师:为什么(2)、(5)不是?  
期刊
高三数学课堂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难度逐渐加深,学生掌握差异大.如何提升高三复习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紧扣最近发展区对于提升高三数学复习效率至关重要.最近发展区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首创,是从学生现有水平到潜在发展水平的空间.正视两者的差距,找到容易跨越的台阶才能顺利完成两者的转化.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葡萄》曰:“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期刊
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效果.这里的“同”是指内容的同,最终效果的同,即起点与终点的同;而这里的“异”是指方法、途径等具体过程的不同.当然,这里的“异”,既可以是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思路、方法和风格各异的教学策略讲授同一课题,实现殊途同归;也可以是同一个老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分析解决同一个教学问
期刊
定积分背景源于曲边梯形面积的计算.其计算方法是,将它分割成许多小曲边梯形,每个小曲边梯形用相应的小矩形(或梯形)近似代替,把这些小矩形(或梯形)面积累加(求和)起来,就得到曲边梯形的一个近似值,当分割无限变细时,这个近似值无限趋近于所要求的曲边梯形的面积.而数列是自变量取正整数集的一特殊函数.若对数列和不等式的条件、结构做仔细的观察,深入的剖析,联想到定积分定义,结合函数性质,借助图形,数列和不等
期刊
2013年高考福建理科数学试题,在背景公平的前提下,设计新颖,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的结果,也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过程.部分试题的考查方式要求学生,在问题感知、探索中,利用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思想方法,去把握问题的本质,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课程标准》中“重过程”目标的体现.以下是笔者研究该试卷的部分试题得到的感悟与启
期刊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与数学基本方法常常在学习、掌握好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数学知识是数学内容,可以用文字和符号来记录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力的减退,将来可能忘记,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种数学意识,只能够领会和运用,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是受用一阵子,而是受用一辈子,即使数学知识忘记了,数学思想方法还是起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