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逆转录病毒介导的sFltl-1抑制小鼠骨肉瘤生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juntppl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调查逆转录病毒介导的sFlt-1基因针对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人骨肉瘤G-292细胞进行体外转导的效率,并构建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的骨肉瘤模型,评估sFlt-1转基因治疗对于骨肉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方法

2010年3月至2010年10月应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sFlt-1基因(sFlt-1转导组,n=10)和LacZ基因(LacZ转导组,n=10)体外转染人骨肉瘤G-292细胞(G-292组,n=10),种植到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胫骨近端,建立骨肉瘤动物模型。应用显微CT监测骨肉瘤的生长发育, 8周后取出骨肉瘤标本进行组织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分析。

结果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证实sFlt-1基因转导成功。细胞种植后2周时所有小鼠胫骨近端均出现了骨肉瘤的发生、发育,sFlt-1转导组骨肉瘤体积小于G-292组和LacZ转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胞种植后4、6、8周时,sFlt-1转导组骨肉瘤体积明显小于G-292组和LacZ转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表现显示了典型的骨肉瘤特征,包括重度的细胞多型现象、骨质破坏和新生血管形成。实时定量PCR测定结果显示sFlt-1转导组的sFlt-1基因相对定量表达为(4.6±1.3)倍,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sFlt-1基因抑制了小鼠骨肉瘤的生长。

其他文献
近年来,胸腔镜手术(VATS)已广泛应用于胸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逐步替代开胸手术,成为胸外科最常用手术方式[1]。传统多操作孔电视胸腔镜对胸部疾病的治疗效果已达成共识,且成为胸外科医师的必备技术。国内多个手术中心已有开展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的报道。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胸外科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应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技术治疗纵隔肿瘤患者43例,总体临床效果满意,现将经验总结报告
期刊
目的系统评价腰椎融合术和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病患的相关临床结果,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13年10月。搜集关于比较腰椎融合和腰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方法学评估后,提取有价值的评价指标数
目的探讨分析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髌股骨关节炎的中短期疗效、手术技术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7例24膝髌股关节置换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例4膝,女性15例20膝;年龄52~77岁,平均(64±9)岁;体重指数(BMI)18.0~30.1 kg/m2,平均(24±3)kg/m2。术后3、6个月、1年进行随访,此后每年随访1次。对患者满意度、膝关节疼痛视觉模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猪缺血心肌的血管生成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12只6~8个月的巴马小型猪,应用胸腔镜微创技术将血管缩窄环放置于回旋支,利用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回旋支闭塞或相应心肌缺血的程度,建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治疗组6只分别于建模后第1、3、7、14、21天皮下注射6 000 U rhEPO,对照组6只于同样的时间点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用ELISA法检测治
肝门部胆管癌解剖的复杂性及肿瘤本身多极化浸润的生物学特性,致使患者可能获得长期生存关键[1]的R0切除率的机会相对较低,如何提高R0切除率是目前肝胆外科医生面临的共同挑战(R0切除:切缘无癌细胞;R1切除:切缘镜下可见癌细胞;R2:肉眼可见癌细胞)。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特性认识的不断加深,目前已完全突破Klatskin对肝门部胆管癌的经典描述,即肝门部胆管癌是以高分化腺癌为主的生长缓慢的、以局部浸润为
期刊
翼点入路又称为"筋膜间翼点开颅"或"额颞蝶入路",为神经外科处理颅内动脉瘤、鞍区占位性病变等的经典入路;该入路术式成熟、显露充分、并发症少,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1-2]。我科在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及鞍区脑膜瘤时,对传统的翼点入路进行了一些改良,成功地治疗了177例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畸胎瘤起源于生殖细胞,性腺以外的畸胎瘤少见,而肾上腺畸胎瘤更为罕见,国内外仅见个案报道[1-2]。2004年9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2例,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预后良好,现报告如下。
期刊
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缺血和微循环障碍不仅导致较高的截肢风险,继发的全身代谢紊乱也会因损害重要脏器功能而危及生命。在下肢缺血性疾病病因中血栓扮演着重要角色,外周动脉内血栓形成的防治始终是临床工作中的重点。导管溶栓技术近年普遍用于治疗急慢性肢体动脉缺血性疾病,本文将我院临床应用该种技术的一些体会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腋窝淋巴结阳性原发性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CTC)与空芯针穿刺原发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集126例腋窝淋巴结阳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外周静脉血,使用CellSearch系统检测外周血CTC,分析CTC与原发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65岁,中位年龄49岁。结果126例患者中,32例可检测出CTC,阳性率为25.4%(32/126),其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随着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已逐渐普及,手术技术也不断发展,包括腹腔镜下针持持针行疝囊缝合结扎、单孔法使用自制带线钩针或雪橇针缝合等,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自2006年2月起,我院对该手术方法做了适当改良,即在腹腔镜监视下,于体表使用常规针持持大圆针刺入腹腔高位缝扎疝囊,截至2010年10月已完成772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