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第三极,需要“一带一路”

来源 :财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nini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要搞“一带一路”
  首先,我们需要从更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特别是经过了这次金融危机以后,整个世界经济在重构。过去那种西方消费,东方制造的国际分工的模式现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国家——美国、欧洲的消费能力会下降,它们的储蓄在增加,再靠借钱来消费难以为继。同时,东方制造,大量出口,大量的顺差的这种模式现在都进行了新的重组。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有新的市场,新的发展模式。
  第二,产能过剩问题。不仅是中国碰到这个问题,这其实是全球碰到的问题。因为现在各行各业,包括最近出现的石油价格大幅下降,整个大宗商品的过剩跟全球的生产过剩都非常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范围内需要新的需求,特别是需要新的增长动力。
  第三,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重构,按照非常高标准的投资和贸易的规则,现在正在制定中,目前还有很大的困难。我们前段时间在美国跟很多的美国官员和企业家接触,他们说这是很好的,很高大上的规则,但是真正推行起来还是很困难,因为即使是发达国家,以及那些和发达国家联系比较紧密的发展中国家也不是全能接受这么高的规则的。
  假设这两个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都成立的话,那么一个把泛太平洋给包了,一个把大西洋给包了,这个世界就剩不了太多了。我们需要第三极,中国应该积极加入,但是在没加入之前还有很多的国家在其之外,这就需要第三极,恰好这第三極主要的部分都在这“一带一路”之上。也就是说这个世界需要除了TPP泛太平洋,泛大西洋合作之外还需要第三极,而第三极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
  从国内的角度来看,在新时期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开放战略,过去三十年的开放战略是什么呢?是引进来的战略,我们把国门开放,把资金引进来,产品卖出去,是这种开放的模式。但是现在已经受到很大的挑战,因为劳动工资不断上涨,现在如果算起来的话,我们几乎是最低工资,每年如果加上其它成本,一个人的人力成本都要达到4000美元到5000美元,这在国际上,特别是在亚洲已经是相当高的劳动力成本了。
  而我们一大批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要转移,不可能转移到西部,西部的工资也不低,相当一部分要不断地转移出去,需要一个承接。更重要的是,过去我们引进来这种开放模式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从去年开始已经成为了对外投资的净投资国,也就是外国直接投资进到中国来比咱们中国直接投资到外国去还少,而且这个速度一旦出现了之后,我们的对外投资每年有20%、30%的增长,引进来投资每年是百分之几的增长,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
  如果说2002年的时候我们的对外投资还几乎为零,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对外投资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从中国内升的经济来说,需要一种新的开放战略,一种新的开放模式,就是在引进来的同时要大规模地走出去,甚至我们走出去的规模比引进来的规模还更大,因为中国是一个储蓄非常高的国家,我们的投资消耗不了这么多,一定得走出去。
  从国际宏观环境的需求和国内的经济需求来看,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开放战略,这个开放战略,我们就可以用“一带一路”来概括。而这“一带一路”,大家不要把重点放在“一”字上,它叫“一路”,叫“一带”,实际上这是我们新的未来开放的一个大战略,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就可以看到,现在我们的“一带一路”,远远超出了过去想的那种“带”,那种“路”的概念。
  在这里包括65个国家,人口是44亿,占全世界人口的63%,这就不是一个什么带,一条路的概念,实际上是全方位的,更大范围的开放。这里面的数字都是非常惊人的。而这65个国家整个的外贸,外资的流入,每年增长是13.9%和6.5%,比全世界平均增长都快很多,而且预计未来的10年,在这65个我们称之为“一带一路”的国家里,整个的出口将会占1/3,真正的成为第三极,如果说其它的泛太平洋、泛大西洋是一极的话,我们这里出口达到1/3,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三极,当然这里有很多重复的部分。
  很有意思的是,在这65个国家里,35个以上的国家人均GDP才3000多美元,与我们有一个发展的差。而这些国家的人口有将近30亿,这个数字可以创造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如何推动“一带一路”
  
  从国内来说,“一带一路”把国内需要大力发展的,特别是在“一带”上,把我们的西部大量的开发,在“一路”上,实际上包括跟欧洲经济圈相连,跟亚太经济圈相连,恰好这“一带一路”就把整个世界给包括起来。那么被称之为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一带一路”该如何做好呢?
  一个是资源互补,市场共享,而且在这里面还有充足的资金,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一些国家是资金过剩,一些国家是资源过剩,一些国家是劳动力资源,一些国家是市场,他们之间的互补性非常强。而且这“一带一路”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多变的,区域的,双边的合作机制。我在亚洲开发银行工作了很长时间,我刚加入亚洲开发银行时,在1990年的时候就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亚太经济合作,包括湄公河三角区,包括中亚经济合作,这些在过去的20多年里都做了很多的铺垫,各国这种互通的概念,进行亚太经济合作的理念都已形成了,甚至很多的项目都已经设计出来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恰好是已经形成的亚太经济合作把它推到了更高的层次上,而且事实上现在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态支持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
  这“一带”里面包括新亚欧大陆桥,中伊土经济走廊,中新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等。基础设施优先,谈到这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是这一带的时候,首先要把路打通,要把通信打通,这些基础设施是首先要做好的,这个基础设施实际上不仅是在这“一带一路”,其实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兴起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包括发达国家。
  前段时间我们在美国坐的火车摇摇晃晃,在上面看书都觉得不方便,这些都需要重新来建设,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一带”的发展中国家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非常需要的。按照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每年亚洲国家需要73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现在已经涉及的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包括铁路公路的基础设施、油气管道、电力通道、通讯这些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在“一带一路”,特别是在“一带”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以这个为很重要的投资方向。而这个领域恰恰又是中国的强项。   中国的强项,不但在于我们有很强的土建或者说建设基础设施设计施工的能力,还包括我们有很强的资金能力,因为建设这些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钱,我们有很多的外汇储备,我们有一定的设计能力,我们可以带资参加这种基础设施建设,这应该说是各国非常欢迎的。而基础设施的投资,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根据世界银行长期工作的经验看,一般说来,它的投资回报都是相当稳健的,而且都会造成很多很多的附加的溢出的效果。所以投基础设施的风险相对比投其它的更小。
  我们的“一带一路”跟一般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这种国际组织把这个路修完了就走了不一样,我们还有其它的工业产业同时走出去,跟它进行对接。有了基础设施,产业进去就容易,能够发展,可以减少它的成本。反过来,有了产业进去,基础设施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才能还得起这个钱,才能有经济效益。而我们现在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要大量的外迁阶段,要移到“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去,另外我们的其它产业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一些,像核电、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到国外投资的强项。
  最后过剩的产业也可以向这些国家进行转移,这些都是别人非常欢迎的,而且就跟我们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极度需要其它的外国资金到中国来投资一样。除此之外,在“一带一路”里,我们还有强大的金融支持,现在几个机制都在设计中,而且都在推动中,例如刚刚宣布的“丝路基金”的400亿美元,马上要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1000亿美元,金砖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等,包括现在的人民币跨境使用,不但钱有了,而且有很好的机制能够使这些资金相对比较安全地有所使用。
  “一帶一路”的风险
  “一带一路”是一个新时期的大战略,当然这里也存在着很多风险。首先是大国关系问题,中美,中欧,中日,这些跟“一带一路”都有一定的利益冲突,它们都是有很多的疑虑,对俄罗斯来说,是它长期的合作范围,我们在推动中亚一路的时候,如何处理跟俄罗斯的关系?在“一带一路”里南亚国家是我们很重要的合作伙伴,又是印度的传统的势力范围,怎么处理好这个关系?这首先是对国际政治,地缘政治的很大挑战,需要智慧,而且需要我们有很好的设计。
  除此以外,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过大,特别是政治、社会、法律之间的差别过大。因此我们的投资者,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的投资,都充满着巨大的风险。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政局、民族、宗教的矛盾,特别复杂。所以,在“一带一路”里,特别是在“一带”里,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很好的研究和处理。
  除了外部风险之外,还有内部的风险,内部风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的国民有没有一种大国心态,一种大国的风度,特别是一种大国的能力。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推动,过去都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IMF提出一些东西我们参与,而这次我们是提出国,是发起国,在这里面,我们就需要一种大国的心态。所谓大国心态就是我们要能够有吃亏的想法,我们要考虑别人的利益,不能光考虑自己的利益。这里面,我们的舆论界、学术界、政府、包括老百姓是否准备好了?特别是大国能力方面,你要拿得出很好的规划,很好的计划,而这个规划和计划不能考虑自己一方的利益,要考虑别人的利益,让别人也能真正跟着你走,这个能力要求非常高。
  同时,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的准备还相当不足,企业在现在的环境里可能还能生存,那么走到恶劣环境里我们能不能生存,这里有可能要交很多的学费,包括我们承受风险的能力,这种承受风险的能力不仅是企业本身的风险能力,还包括是不是有风险分散的机制,我们的金融体系能不能帮助企业把风险分散掉,这些都是不足的。
  还有很多技术上的风险,例如保护主义的风险、产业本身的风险、汇率的风险、金融的风险、社会的风险,投资国对我们发展这些领域,对它环境的要求,对法律要求,对社会的要求等等。我们能不能真正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这些都是我们在推动“一带一路”的时候面对的巨大的风险,巨大的挑战。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我们还需要大量的学习。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在我们不得不出去,不得不推动的时候,需要格外谨慎,需要格外努力,需要我们有一种全新的想法。
其他文献
20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机器人教学作为一门竞赛项目,初步进入学校兴趣班培训活动,机器人培训活动多数以学习机器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搭建机器人、编写简单的程序,让机器人完成指定任务为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设计、组装各种机器人,不仅加深了对电学、力学、机械原理等知识的了解,还能掌握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这将使孩子们受益终生”。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机器人教学作为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微课的特点、设计及制作要求,进一步展望了微课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这一新型教学方式带来的教育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 微课 移动学习 教育创新  微课程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学中,微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是“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
城市的地下管网是基础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数字化城市的基础,维持城市各要素的血脉.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化和信息时代的建设,地下管线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
究竟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而大数据的作用又在哪里?大抵可以统分为三
期刊
1997年,丹麦服装零售集团Bestsel er的王沛德和丹飞来到中国成立了Bestsel er全资子公司绫致时装(天津)有限公司,并陆续将旗下品牌 ONLY、VERO MODA、JACK&JONES和SELECTED等引入
期刊
城市是多种资源的集合体,具有多重性质,进行地图测绘时往往要考虑各类因素,不合理的模式会导致一些问题,影响信息管理和应用.基于此,本文以目前城市综合测绘的不足作为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