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中求变以悟常 变中求常以悟变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堪欣山社竹添孙》是潘天寿先生1960年创作的指墨画精品,此图之妙在于基本上采用传统中国画的图式,却以高超的指墨技巧勾画而成,通篇营造出一种令人向往的田园氛围,堪称逸品,令人爱不释手。此画体现了潘天寿的“常变之道”。
  潘天寿云:“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又云:“予作毛笔画外,间作指画,何哉?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 指趣之相异互为参证耳。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亦系钝根人之钝法欤!”
  此图所绘是远离尘俗、依山傍水的竹里人家,院子里晾晒着衣裳,让人联想沿着点点块石所铺的道路,出竹篱院门,该是一湾绿水。此类题材本身并不新鲜,潘天寿以前画的《柏园图》、《竹谷图》和几幅《山居图》都是同一题材,相近的构图图式。它的好处是恬静、幽雅,很有中国古典的风味,很适合表现出甘居寂寞,追求孤高苍凉的人生境界,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概。此类作品格调高,有境界,从中可以领略到一种清高俊逸、荒寒苍古的审美趣向。潘天寿本人应该说就是一位能蕴含天地之变、处世不惊的高人,他被人称为“魏晋名士”,甚至有一种高僧的气质。所以,他画此类作品颇为得心应手,因为这原本就是他的审美理想追求。这可以说是一种“常”。
  那末《堪欣山社竹添孙》与其他作品的不同在哪里呢?我以为其一,此类题材别的作品多是他早年或中年时期的创作,而唯有此幅是晚年创作高峰期之作。1959年潘天寿复出担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同时兼任全国人大代表,又是当时唯一的苏联艺术科学院特聘的中国名誉院士。此后几年,他精神振奋做成了好几件大事。在美术教育方面他建议并实施了中国画教学人物、山水、花鸟分科教学,保护了山水、花鸟画种免于消亡而得到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后来他还倡导开办全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等等。在中国画创作方面许多表现时代的巨幅新作接二连三地诞生,大家所熟悉的《晴霞》(荷花)、《春塘水暖》(水牛)、《小龙湫一截》(雁荡山)、《雨霁》(雁荡山)、《映日》(荷花)、《雄视》(鹫鹰)、《松石梅月》、《梅月图》等均是那几年问世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潘天寿此时有了一个大转变,即“从表现孤傲超脱的内心世界转向表现峥嵘壮阔的时代精神,变文人画的萧散淡远为现代艺术的强劲有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此幅《堪欣山社竹添孙》出现了。显然它的题材显得陈旧,图式也仍然是较传统的图式,但毕竟赋予了新东西。譬如:题款明显地带上时代特色,“山社”自然已非旧时代单干户的竹里人家,“竹添孙”既言新竹繁茂,也隐寓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之意。遣词造句高雅不俗,饱含文学性,颇有新意。此外,从构图来看,左右合抱式是吴昌硕常用的构图方式,潘天寿则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其中空白处理更加精到,没有一块空白是相同的,分割得十分舒服;石坡、山体及院内的假山石造型和关系处理,新竹和芭蕉的疏密对比,竹篱与矮屋的相衬都相当妥贴。甚至院子里晾晒着衣服与屋里活动的人物都暗示着联系。通篇形式上可谓气机丝毫不漏,篇中内容十分饱满。由此也可以说是一种“变”,但是“常中求变以悟常”,形式内容虽然有“变”而作者原先的那种审美趣向没有多大变化,也就是说,作者在晚年表现时代欣欣向荣的一面以外,内心那种卓尔不群、孤高苍古的一面,那种不受政治影响的更本体的一面,那种深沉的个性审美理想的向往,并没有多大改变。从这层意义上讲,这样的作品量很少,却别有价值,可以说是研究潘天寿的艺术道路难得的材料。
  其二,是关于指墨画的话题。这幅画是潘天寿指画高峰期的作品。正如有些学者所言,“他的艺术基调从来都是沉郁奇崛的,苍凉崇高的。他的画中,笔墨与境界非常地‘合’。而这一点,我们甚至以为指画有过于其笔画。”“潘天寿的倾心泣血之作是由指墨完成的,……指墨画是潘天寿艺术生命深处的一种需要。”(张立辰、梅墨生《关于潘天寿先生的指画艺术》)。
  潘天寿自己却理性地视为这是一种中国画笔墨之“变”,而他将指墨画开创者清代高其佩为何要作指画,以及指画的优缺点,指画的基础与笔画的关系,指画的用纸、运指、运墨、用水等都一一进行研究,并写成有名的论著《指头画谈》。
  潘天寿充分肯定了高其佩指画之功绩,但也发现高氏“每于指线之转折处,略见瘦硬而露圭角”。潘天寿谓自己作指画,“每拟高其佩而不同,拟而不同斯之谓之拟耳。”同样是指画,也要常中求变。
  就指画与笔画相比,更重要的是“变中求常以悟变”。这方面潘天寿说,“指头作画,与毛笔全不相同,有其特点,亦有其缺点。特点在指头之运墨运线,具有特殊之性能情趣,形成其特殊风格,非毛笔所能替代。”“其缺点在运用指头时,欲粗欲细,欲浓欲淡,大不如运用毛笔为方便。”那为什么要作指画呢?潘天寿回答是笔情指趣相异“互为参证”。正因如此,指画既要符合传统中国文人画对题材、章法、格调、意境,以及用纸用墨等等基本要求,在笔墨方面也要有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要求。
  潘天寿不愧为将指画推向高峰的大画家,他的作品实现了他的审美追求,他的指画理论又全从实践中得出。譬如,他认为“粗笔之画,须粗中求细,细笔之画,须细中求粗,庶几粗而不蹈粗鲁霸悍之弊,细而不蹈细碎软弱之病。指头画,以指头为画具,易粗不易细,尤宜注意粗中之细。”又如:“毛笔画,笔到易,意到难。指头画,意到易,指到难。故指头画,须注意于意到指不到之间。”用以上标准衡量,《堪欣山社竹添孙》凝重生辣,粗中有细,生拙而不霸悍,有毛笔画难到之意,雅静而非雅致小巧,尤其是有笔墨而无笔墨痕。此者可以说是指画和笔画共同所求的笔墨最高境界。故张立辰、梅墨生二位亦称赞道:“《堪欣山社竹添孙图轴》之线如屋漏痕,如其自谓:画事之笔墨意趣,能老辣雅拙,似有能,似无能,即是极境。”
其他文献
永乐佛像改写中国佛像成交纪录    不出所料,中国工艺品的拍卖纪录终于在中国诞生并由中国人创造——10月7日下午,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中,一尊72.5厘米高的“大明永乐年施”铭款鎏金释迦牟尼佛像以1.166亿港元(落槌价1.04亿港币)成为最贵的中国佛像。此前成交纪录为一尊明代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保持,系香港佳士得2004年秋拍以1906.28万元创造。  这场在
期刊
金秋时节,香港苏富比携15尊明代宫廷制作的佛像,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办预展。佛像数量之多、品级之高、价值之大,为近年来海内外艺术品市场罕见。预展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笔者曾两临现场,零距离观摩。应《文物天地》月刊之邀,笔者就15尊佛像的艺术特点与文物价值谈谈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这15尊佛像有三个特别突出的特点:一是品相一流。15尊佛像每尊都堪称精品,表面金水亮丽,形象完好无损,造型完美大方,且
期刊
青花、粉彩一直是瓷器拍卖市场上的两大主流品种,上半年北京市场更是在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天价成交的推波助澜下,热度持续不升。6月3日下午,该瓶以350万元中国嘉德春拍瓷器专场上起拍,第一声应价就到了1180万元,随后价格迅急飙升,最终以5280万元的价格成为内地拍卖市场到目前为止成交最高的一件瓷器,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国内瓷器拍卖开始向国际先进行列迈进的一个标志”。  粉彩是一种低温釉
期刊
明代嘉靖、万历和清代康熙是中国五彩瓷发展的三个黄金时代,但是这三个时代五彩瓷品种是发展是大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在,嘉万五彩实质上主要指的是青花五彩,而康熙五彩主要是釉上五彩。    谈五彩瓷,首先要注意区分这两个品种。明代釉上五彩瓷源于金代五彩瓷,元代时也有烧造,但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在明代,特别是嘉万时期,但相对而言,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要远逊于青花五彩。釉上五彩是以红、黄、紫、赭等色彩描绘纹饰以已经
期刊
尽管元代时已经创烧了釉里红,但是釉里红真正大量烧制还是自洪武开始。洪武一朝,瓷器多以釉里红、青花大器为主,其中釉里红生产的数量最多,也最为珍贵。釉里红的大量使用极有可能与朱元璋的尚红有关,“服色所尚,于赤为宜”,不仅衣服如此,甚至他还曾“以红色为贵”要求宫中内外皆以红色作为宫中装饰的主要色调。可以说,洪武釉里红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王者之器,精品瓷器大气磅礴,红色纯正,纹饰虽多为花卉,但都精美绝伦。从传
期刊
2006年9月27日,著名美术教育家、肖像画家张振仕绘《毛泽东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幅“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像母本”系北京华辰拍卖公司从一位美籍华人手中征集,估价100万至120万元,编号0139,拟6月拍卖。5月中旬消息甫出,社会各届反响强烈――新浪网统计,绝大多数网民反对――而2005年6月北京另一家拍卖行拍卖毛泽东赠印尼总统苏加诺《富贵长青》(齐白石、陈半丁合作)受到处罚也是前车之鉴。“拍,
期刊
青花瓷器成交的前10件珍品分别出自元代(3件)、明永乐(2件)、明宣德(1件)、明成化(1件)、清雍正(1件)、清乾隆(2件)六个时期,从时代分布的数量来看,元青花依然是青花器中的王者,明代青花仍然最受追捧,清代青花乾隆器价格较高。    上榜的3件元青花是常见的元代青花典型器——大罐,榜首的一件是香港佳士得以2268.4万元成交的“岁寒三友”图罐,第二件是北京华辰以1452万元成交的缠枝牡丹纹罐
期刊
如果把抢救国宝的人也称作国宝,那么,抗战时期,易培基、程沧海、马衡、吴玉章、高炎武等冒着枪林弹雨,与凶残的日寇斗智斗勇,为中华民族抢救下几十万件国宝,这些勇士当称之为国宝;在各种特殊时期,王懿荣、刘铁云、罗振玉、叶恭绰、张伯驹、张大千等人,或抢救或捐献文物,同样可称为国宝。当代不少学问家、鉴定家、收藏家,承继先辈传统,如徐森玉、启功、马承源、庄万里、潘达于、钱镜塘、顾丽江、孙伯渊等许多位,还有本文
期刊
清代的瓷器烧制工艺,以康、雍、乾三朝所达到的水平最高,主要表现在各个彩釉品种的成功烧制上,特别是珐琅彩、粉彩及各种色釉瓷的成就表现更为突出。专家认为这一段时期的色釉瓷“釉色绚烂缤纷,品目繁多,有模仿自宋朝瓷窑体系的汝、官、哥(如TOP4清乾隆仿哥窑釉双如意耳壶、TOP7清雍正仿哥窑釉弦纹洗口瓶)、钧及龙泉等名窑的釉色,也有取材自明朝孔雀绿、宝石红、霁青及娇黄等的绿、红、蓝、黄色台系。而胭脂红、豇豆
期刊
就我国书法艺术发展来看,清代汇编了历代书论、名帖,收藏了各家书迹、碑刻,功绩卓著,规模空前,是书道中兴的时代。从整个清代书法来看,嘉庆、道光前为帖学期,嘉庆、道光后为碑学期。帖学期又分为宗董其昌和宗赵孟俯。碑学期以嘉庆、道光之交为唐碑期,咸丰、同治至宣统为北碑期。从各种书体实际来看,可归纳为三项:即草法之衰、篆隶之盛、碑学之兴。  清末民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大变革时期。洋务运动后,在客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