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为来自长期在计算机教学一线的教师,用自己切身的教学经历总结出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的一些教学方法和心得体会,对于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的想象力、创造能力有所裨益。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249-01
作为一名长期在职业教育一线课堂执教的教师,深感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如何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这与其他学科有着更多不同,尤其是计算机操作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着重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思维和想象力。
围绕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其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课堂教学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计算机成为他们的一个应用工具,而不会成为他们学习、考试的负担。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点滴,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倡精讲理论,多实践练习
我们知道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对象,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特别强的计算机而言更是如此。理論课并不是满满的一节课都在讲理论知识。因为现在计算机教材大都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故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简单易懂的知识完全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对于那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解决并在实践中加以证明;对于共性的错误再加以详细讲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
例如在Word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只讲一些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如页眉页脚的设置、自选图形与图片的组合、文本框、艺术字的设置等。而那些简单的文本编辑、排版则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学并上机实践操作,在理论课上不必要讲解,而是留充足的时间回答、解决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机实践课也只是在一些较难懂的地方演示给学生看,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摸索创新,这样,学习效果要比学生自始至终在教师的统一部署下好得多。
二、让个性化的作业、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
计算机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工具,故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不能仅凭一次作业或上机考试来判断。若是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也是不合理的,同时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
例如,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在学生学过幻灯片的动画设置等一些基础知识后,要求学生课下找自己感兴趣的素材,在上机实践中运用到自己的幻灯片中,让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制作一组主题鲜明、思想积极的宣传幻灯片,并配以动画效果,这样把作业和考试结合地一起,发现学生设计了很多具有个性化的幻灯片,且漂亮、雅致,效果很好,他们轻松地掌握了幻灯片的设计思想、方法、所用知识与技巧。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创造思维
创造是发展的灵魂。在“教”的过程中,应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引导他们从各个角度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并要注意到思维的求同性与求真性,防止思维方式上的绝对化和僵化。
创造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例如,在给学生讲述Access用设计视图创建窗体时,在作业中给他提出怎样实现窗体具有个性化的问题。问题提出后,他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如此种种,很大程度上引导了他们思考、启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教”与“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是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边教学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在设计Word文字处理这一块教学时,我只给学生介绍了文字处理、图片处理、艺术字处理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具体在文档中如何处理留给学生去探索,然后留下作业:设计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海报,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色彩搭配美观大方,所用素材自行搜集。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学生搜集完素材,在上机实践中,我根据海报的常识又提出新要求:如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画;在一张纸上分块进行编排;艺术字、图片需要倾斜一定角度等。
辅导过程中,发现一个同学在多次尝试图片与文字环绕方式失败后,想到了将图片设置为“水印”,效果很好;还有一个同学在解决“一张纸上分块进行编排”这个问题时很巧妙地运用了“绘图”工具栏里的“文本框”和“竖排文本框”,效果也很理想……这都说明了教师在设计自己“教”的同时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促进了自己知识、能力等的发展。
实践证明:计算机课堂教学灵活多变,内容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给他们设计一些有兴趣的作业,他们必定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地完成他们的作业。当然,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其潜能,对计算机教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比如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要不断学习、紧跟知识发展的步伐等,不然,等于空谈。
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长远的任务,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它贯穿于每节课,每个教学设计之中,就一个知识点而言,主要有以下过程:
教师的“教”:引导学习→启发思考→归纳问题→讲解要点→设计练习。
学生的“学”:自己探索→大胆质疑→展开讨论→总结评议→自主创造。
这一过程是反复循环进行的,只有“教”与“学”的和谐一致,才能真正的由“启发式”代替原来的“注入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和提高,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是愉快的、积极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也是最佳的,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思维也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249-01
作为一名长期在职业教育一线课堂执教的教师,深感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如何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这与其他学科有着更多不同,尤其是计算机操作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着重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思维和想象力。
围绕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其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课堂教学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计算机成为他们的一个应用工具,而不会成为他们学习、考试的负担。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点滴,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倡精讲理论,多实践练习
我们知道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对象,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特别强的计算机而言更是如此。理論课并不是满满的一节课都在讲理论知识。因为现在计算机教材大都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故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简单易懂的知识完全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对于那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解决并在实践中加以证明;对于共性的错误再加以详细讲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
例如在Word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只讲一些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如页眉页脚的设置、自选图形与图片的组合、文本框、艺术字的设置等。而那些简单的文本编辑、排版则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学并上机实践操作,在理论课上不必要讲解,而是留充足的时间回答、解决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机实践课也只是在一些较难懂的地方演示给学生看,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摸索创新,这样,学习效果要比学生自始至终在教师的统一部署下好得多。
二、让个性化的作业、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
计算机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工具,故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不能仅凭一次作业或上机考试来判断。若是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也是不合理的,同时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
例如,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在学生学过幻灯片的动画设置等一些基础知识后,要求学生课下找自己感兴趣的素材,在上机实践中运用到自己的幻灯片中,让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制作一组主题鲜明、思想积极的宣传幻灯片,并配以动画效果,这样把作业和考试结合地一起,发现学生设计了很多具有个性化的幻灯片,且漂亮、雅致,效果很好,他们轻松地掌握了幻灯片的设计思想、方法、所用知识与技巧。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创造思维
创造是发展的灵魂。在“教”的过程中,应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引导他们从各个角度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并要注意到思维的求同性与求真性,防止思维方式上的绝对化和僵化。
创造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例如,在给学生讲述Access用设计视图创建窗体时,在作业中给他提出怎样实现窗体具有个性化的问题。问题提出后,他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如此种种,很大程度上引导了他们思考、启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教”与“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是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边教学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在设计Word文字处理这一块教学时,我只给学生介绍了文字处理、图片处理、艺术字处理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具体在文档中如何处理留给学生去探索,然后留下作业:设计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海报,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色彩搭配美观大方,所用素材自行搜集。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学生搜集完素材,在上机实践中,我根据海报的常识又提出新要求:如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画;在一张纸上分块进行编排;艺术字、图片需要倾斜一定角度等。
辅导过程中,发现一个同学在多次尝试图片与文字环绕方式失败后,想到了将图片设置为“水印”,效果很好;还有一个同学在解决“一张纸上分块进行编排”这个问题时很巧妙地运用了“绘图”工具栏里的“文本框”和“竖排文本框”,效果也很理想……这都说明了教师在设计自己“教”的同时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促进了自己知识、能力等的发展。
实践证明:计算机课堂教学灵活多变,内容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给他们设计一些有兴趣的作业,他们必定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地完成他们的作业。当然,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其潜能,对计算机教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比如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要不断学习、紧跟知识发展的步伐等,不然,等于空谈。
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长远的任务,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它贯穿于每节课,每个教学设计之中,就一个知识点而言,主要有以下过程:
教师的“教”:引导学习→启发思考→归纳问题→讲解要点→设计练习。
学生的“学”:自己探索→大胆质疑→展开讨论→总结评议→自主创造。
这一过程是反复循环进行的,只有“教”与“学”的和谐一致,才能真正的由“启发式”代替原来的“注入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和提高,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是愉快的、积极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也是最佳的,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思维也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