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脑出血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因脑出血诱发急性心肌梗塞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5例患者好转,2例治愈,2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1例为恶性心率失常,1例患者为心源性休克。结论 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病情重,治疗较棘手,应加强护理,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治疗上注意保护心功能,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脑出血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分析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高血压引起的原发性脑实质出血,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年龄在50~60岁的中老年人较多[1],急性心肌梗死同样是中老年的常见疾病,两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可在过度疲劳、情绪激动、饱餐、工作紧张等情况下诱发。脑心综合征是指急性脑血管病变时,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心血管病变,临床表现多为心律失常及各种心电图的变化[2],甚至发生心肌梗塞,虽然脑出血后急性心肌梗塞较少见,但发病快,致残、致死率高,治疗较为棘手,我院对住院的9例脑出血后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9例患者均为我院自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的脑出血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符合脑出血及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在47~7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3.14岁。所有患者查颅脑CT示: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出血为4例,脑出血破入脑室者3例,脑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例。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5~70 ml之间。心电图示:前间壁梗死3例,广泛前壁梗死3例,下壁梗死1例,高侧壁梗死2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物理降温,对意识丧失的患者给予插胃管,清淡饮食,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预防便秘,防止因用力排便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起心律失常,心脏骤停,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及双侧瞳孔变化,对脑干出血及出血量的患者严密观察呼吸心跳,同时迅速作好气管插管及心肺复苏的准备,减少甘露醇脱水力度,给予极化液、果糖二磷酸钠营养心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患者常常有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可应用吗啡5~10 mg皮下注射,每4~6 h重复应用,最好与阿托品合用;胸闷明显者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注意监测血压变化。
1.3结果 9例患者5例患者好转,2例治愈,2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1例为恶性心率失常,1例患者为心源性休克。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68岁,以“言语不清伴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天”为主诉就诊。初步诊断为“左基底节区脑出血”。入院后完善各项辅助检查,以协助诊疗,颅脑CT示:左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为30ml,心电图示:V1、V2、V3、V4、V5、V6导联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T波高大而宽,与ST段融合成为单向曲线。心电图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查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均升高。补充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上记出入量,心电监护、吸氧、吗啡5mg皮下注射, 20%甘露醇125ml每日3次静滴,醒脑静30ml+生理盐水250ml静滴,极化液250ml及果糖二磷酸钠10g静滴,7天后病人意识渐恢复,心电图改变较入院明显好转病理性Q波变浅,V1、V2、V3、V4、V5、V6,导联ST段基本恢复正常,T波倒置。3 结论
脑心综合征一直是临床治疗较棘手的疾病,可能与脑卒中时的应激状态兴奋交感神经一肾上腺素系统,产生大量的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冠状动脉痉挛,继发心肌缺血坏死有关[4],患者多数年龄较大,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有的虽无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加之脑卒中后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出现低钾、低钠、低抓等,也易引起心律失常,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率[5]。因此,脑卒中并发心肌梗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心室颤动、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死亡发生在发病6 h内大部分是室颤,持续心电监护及全面的护理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危险征兆,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发病1周内尤其是24 h内的患者至关重要。治疗上主要是治疗原发病,即脑卒中,适当减少脱水药物的应用,以保护心功能,也可选用作用温和的甘油果糖,同时给予其他药物综合治疗,加强护理,随着脑卒中的好转,心肌梗死亦逐渐恢复,如原发病不加重,预后大多良好。一般多为内科保守治疗,本组典型患者在降颅内压、改善心功能等对症治疗后,严密监护心电图,7天左右病情减轻好转。
参 考 文 献
[1]周良辅,庞力.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微侵袭手术治疗—前瞻随机多中心研究[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1,9(2):151-154.
[2]耿作来,李春信.脑出血并发急性心肌梗死9例报告[J].医师进修杂志,2004(27):145:146.
[3]扬左廉.急性脑血管意外与心肌梗死[J].中华神经精神杂志,l991,24(3):135.
[4]杨文郁,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1.
[5]沈宁.病人健康教育指南[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96-100.
【关键词】 脑出血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分析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高血压引起的原发性脑实质出血,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年龄在50~60岁的中老年人较多[1],急性心肌梗死同样是中老年的常见疾病,两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可在过度疲劳、情绪激动、饱餐、工作紧张等情况下诱发。脑心综合征是指急性脑血管病变时,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心血管病变,临床表现多为心律失常及各种心电图的变化[2],甚至发生心肌梗塞,虽然脑出血后急性心肌梗塞较少见,但发病快,致残、致死率高,治疗较为棘手,我院对住院的9例脑出血后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9例患者均为我院自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的脑出血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符合脑出血及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在47~7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3.14岁。所有患者查颅脑CT示: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出血为4例,脑出血破入脑室者3例,脑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例。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5~70 ml之间。心电图示:前间壁梗死3例,广泛前壁梗死3例,下壁梗死1例,高侧壁梗死2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物理降温,对意识丧失的患者给予插胃管,清淡饮食,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预防便秘,防止因用力排便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起心律失常,心脏骤停,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及双侧瞳孔变化,对脑干出血及出血量的患者严密观察呼吸心跳,同时迅速作好气管插管及心肺复苏的准备,减少甘露醇脱水力度,给予极化液、果糖二磷酸钠营养心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患者常常有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可应用吗啡5~10 mg皮下注射,每4~6 h重复应用,最好与阿托品合用;胸闷明显者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注意监测血压变化。
1.3结果 9例患者5例患者好转,2例治愈,2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1例为恶性心率失常,1例患者为心源性休克。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68岁,以“言语不清伴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天”为主诉就诊。初步诊断为“左基底节区脑出血”。入院后完善各项辅助检查,以协助诊疗,颅脑CT示:左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为30ml,心电图示:V1、V2、V3、V4、V5、V6导联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T波高大而宽,与ST段融合成为单向曲线。心电图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查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均升高。补充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上记出入量,心电监护、吸氧、吗啡5mg皮下注射, 20%甘露醇125ml每日3次静滴,醒脑静30ml+生理盐水250ml静滴,极化液250ml及果糖二磷酸钠10g静滴,7天后病人意识渐恢复,心电图改变较入院明显好转病理性Q波变浅,V1、V2、V3、V4、V5、V6,导联ST段基本恢复正常,T波倒置。3 结论
脑心综合征一直是临床治疗较棘手的疾病,可能与脑卒中时的应激状态兴奋交感神经一肾上腺素系统,产生大量的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冠状动脉痉挛,继发心肌缺血坏死有关[4],患者多数年龄较大,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有的虽无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加之脑卒中后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出现低钾、低钠、低抓等,也易引起心律失常,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率[5]。因此,脑卒中并发心肌梗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心室颤动、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死亡发生在发病6 h内大部分是室颤,持续心电监护及全面的护理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危险征兆,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发病1周内尤其是24 h内的患者至关重要。治疗上主要是治疗原发病,即脑卒中,适当减少脱水药物的应用,以保护心功能,也可选用作用温和的甘油果糖,同时给予其他药物综合治疗,加强护理,随着脑卒中的好转,心肌梗死亦逐渐恢复,如原发病不加重,预后大多良好。一般多为内科保守治疗,本组典型患者在降颅内压、改善心功能等对症治疗后,严密监护心电图,7天左右病情减轻好转。
参 考 文 献
[1]周良辅,庞力.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微侵袭手术治疗—前瞻随机多中心研究[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1,9(2):151-154.
[2]耿作来,李春信.脑出血并发急性心肌梗死9例报告[J].医师进修杂志,2004(27):145:146.
[3]扬左廉.急性脑血管意外与心肌梗死[J].中华神经精神杂志,l991,24(3):135.
[4]杨文郁,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1.
[5]沈宁.病人健康教育指南[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