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2年底,《南京零距离》栏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播报方式,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也引来全国其他电视节目的竞相模仿。民生新闻由此发展并日渐成熟,成为媒体报道内容和方式的一种重要体裁。本文以2012年民生新闻的研究成果为主,集中分析了民生新闻,并以“十八大”精神为主要指导思想,为民生新闻在瓶颈期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民生新闻 ;“十八大”精神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045-02
一、民生新闻
“民生”一詞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就是民众、百姓的生计、生活的意思。到了当代,“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相结合,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所谓民生新闻,首先就是要站在媒体高度,以党的号召和政府的领导为前提。从时政、经济等“大新闻”中寻找与老百姓相关的内容,以媒体的角度为百姓答疑解惑、维权谋利,让百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生活得更好。即“百姓小事中见社会大意义,社会大事中找百姓焦点” [1]。其次从百姓视角、以民生内容、用百姓语言、为百姓发言。“民生新闻所聚焦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2]”从这个意义上讲,民生新闻的题材选择十分广泛,“时事政治、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只要是关乎‘民生’的事件、活动与现象,都可以是民生新闻的题材。[3]”最后,媒体作为党、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应该在“上传下达”和“下情上传”的过程中监督民生工作。
二、“十年之痒”——处于瓶颈期的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的重要性决定了它近年来发展的速度,从起步到成熟除了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之外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民生新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搜索了2012年所有的研究成果。其中总共有388篇和民生新闻相关的研究论文(表1), 分别从民生新闻的特征、发展,采编排、选题策划,民本意识,记者和主持人素养,话语表达,舆论监督,热线等七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特征和未来发展方向是研究的重点,达到了239篇(图1)。
图1 中国知网中,以民生新闻为关键词的2012年论文研究方向统计
综上所述,并结合笔者对2012年民生新闻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民生新闻发展至今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首先,一些民生新闻中充斥着大量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市民小事、奇闻怪事,充斥着大量琐碎且日复一日存在的如邻里争吵、街头打架、家庭纠纷、夫妻矛盾、被盗被骗等所谓的“市民喜欢的新闻”。而这些新闻对提高观众的判断和行动能力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更不能满足受众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需求。
其次,很多民生新闻大肆报道负面新闻,喜忧消息的比例失调,相差悬殊。这与我国社会实情不符,也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
再次,有的民生新闻为了实现报道的时效性,存在就事报事现象,没有提供受众真正想知道的信息,缺乏对新闻背景等的深度挖掘,丢失了新闻原本具有的价值。在深度评论方面也不够到位,浅尝辄止也只能让受众了解事件的皮毛。
最后,随着民生新闻在各地的热播和报道,中国电视开始被一轮又一轮的“民生热”所席卷,在此背景下,全国各省市电台、电视台、报纸一拥而上,争相模仿,大批复制。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不同媒体之间,也体现在同一媒体不同栏目和报道之间。除此之外,把“民生”主要立足于“市民”,农村居民被忽视。
世界每天都变化万千,民生新闻作为媒体的一部分既是时间的领跑者,也是百姓生活变化的探照灯。所以,与时俱进地寻求民生新闻发展的新方向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三、在“十八大”精神中寻求民生新闻的新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作为一个部分被单独提了出来,这显示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而对于我们新闻传播业中与此息息相关的一个概念——民生新闻,也需要我们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重新审视。本文就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三个环节入手,结合“十八大”最新精神并提出民生新闻发展的新方向。
(一)传播者
在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传播者作为生产、加工、整合信息的践行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中,信息的传播和受众百姓的生活甚至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更要从自身出发,更好的服务民生。
传播者的专业素养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到民生新闻的真实有效性。在“十八大”报告的第六部分中,胡锦涛提出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工作者继续坚持“三贴近”原则,保证民生新闻的真实性,从实际出发为受众提供公平公正的信息;贴近生活,围绕民生话题全心全意为受众指引方向;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本着提出问题、指出矛盾、解决问题的态度为群众争取应得的利益。积极向上为社会带来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一直是党中央倡导的思想之一,在“十八大”报告中也被一再提出。但是在现如今的民生新闻中充斥着大量的犯罪、车祸、食品造假、校园暴力等信息。给全社会甚至每位民众心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所以,传播者应该在保证信息真实的情况下,本着为社会带来正能量的责任,多传播阳光的一面。
站在媒体高度,培养受众的公民意识,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在“十八大”报告中,“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被明确提出。这就要求媒体传播者要站在高于民众的高度,看到问题的本质,从合适的角度出发,培养受众的公民意识,提供他们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质。“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运用多媒体方式,融入新技术,提高受众的参与程度。当社会进入网络时代,媒体传播者应该尽可能的融入新媒体方式。一方面可以将最新的民生信息以最快速度传播给受众;另一方面也是受众积极参与的最佳途径。受众参与度越高,就越能广泛采集民众的思想,反映的问题就越突出,新闻源也最真实广泛。 (二)传播内容
民生新闻的传播内容不仅关系到信息质量的问题,而且和传播效果密切相关。民生新闻的内容能够与时俱进、有高度有深度就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并且更好的服务民众。
1.结合政策,从内容上精选最热点的民生话题。以往的民生新闻中,为了赢得受众的眼球,不少媒体将民生新闻的信息定位为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甚至融入沖击视觉效果的猎奇事件,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十八大”报告中对民生问题进行了专门的阐释,在新时期下,党中央关注的民生问题包括“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百姓健康水平”、“社会管理”、“住房”、“农民生产生活发展问题”等。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媒体应该适应新的环境,严格遵循党中央提出的民生问题,把这些热点作为重点报道内容。在新的指导思想、新的时代环境下,为受众提供最新最热的民生讯息。监督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引导受众积极配合并努力实现全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2.传播内容要积极向上,带来正能量,倡导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党和政府一直提倡的重要内容,也是“十八大”报告中反复强调的工作。媒体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应从积极视角出发,挖掘事件的正面意义,传播正能量。比如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报道中,媒体应该适当选择就业困难的内容,同时从磨练毕业生,社会需要精英人才的角度大量报道,并适当选取自主创业成功的案例来鼓励毕业生。
3.大量选取涉农题材的报道,正面引导受众思想。“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媒体在民生问题的报道内容中应该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摈弃过去那种以市民为中心的报道题材,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报道力度。全方位报道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信息,引导农民正确认识问题,提高农民的素质,并重新塑造新农民、新农村的形象。其次就是要监督政府工作,报道“强农惠农富农”的工作成效。使得民生问题从提出到实现都能在阳光下进行。内容有温度,思想有深度,进一步提高媒体知名度。民生新闻要及时体现民生问题的主要矛盾,怀揣着时代的温度。与此同时,也应该站在大局的角度,从更深的程度去思考民生,解决民生,为多数广大民众的利益服务。并以此来提高受众认识事物的程度,培养受众的公民意识,进一步达成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只要本着这样的态度和原则,媒体会更加受到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其知名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三)受众
受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是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受众对媒体的积极反馈不仅能够及时的回应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便于媒体在下一次传播过程中改进不足。同时也能监督政府及社会各部门的工作进展和成效,这就符合“十八大”中关于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的阐述——“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除此以外,受众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正确判断媒体传播的信息,理性思考民生问题,形成民生新闻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在“十八大”新思想的指导下,重新讨论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是为了使民生新闻的路越走越宽。这种转变也将赋予媒体和受众更神圣的使命。作为媒体要有历史传承感和对社会负责的使命。这种光荣的行为将会使民生新闻的内容更贴近民众生活,越来越负责的为百姓和社会服务。一方面满足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最终也将会培养受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达成全社会的和谐共处,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
参考文献:
[1] 柴素芬.民生新闻该选些什么[J].青年记者,2007(12) .
[2]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
[3] 董天策.从范式角度审视民生新闻[J].现代传播,2006(4).
关键词:民生新闻 ;“十八大”精神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045-02
一、民生新闻
“民生”一詞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就是民众、百姓的生计、生活的意思。到了当代,“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相结合,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所谓民生新闻,首先就是要站在媒体高度,以党的号召和政府的领导为前提。从时政、经济等“大新闻”中寻找与老百姓相关的内容,以媒体的角度为百姓答疑解惑、维权谋利,让百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生活得更好。即“百姓小事中见社会大意义,社会大事中找百姓焦点” [1]。其次从百姓视角、以民生内容、用百姓语言、为百姓发言。“民生新闻所聚焦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2]”从这个意义上讲,民生新闻的题材选择十分广泛,“时事政治、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只要是关乎‘民生’的事件、活动与现象,都可以是民生新闻的题材。[3]”最后,媒体作为党、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应该在“上传下达”和“下情上传”的过程中监督民生工作。
二、“十年之痒”——处于瓶颈期的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的重要性决定了它近年来发展的速度,从起步到成熟除了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之外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民生新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搜索了2012年所有的研究成果。其中总共有388篇和民生新闻相关的研究论文(表1), 分别从民生新闻的特征、发展,采编排、选题策划,民本意识,记者和主持人素养,话语表达,舆论监督,热线等七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特征和未来发展方向是研究的重点,达到了239篇(图1)。
图1 中国知网中,以民生新闻为关键词的2012年论文研究方向统计
综上所述,并结合笔者对2012年民生新闻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民生新闻发展至今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首先,一些民生新闻中充斥着大量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市民小事、奇闻怪事,充斥着大量琐碎且日复一日存在的如邻里争吵、街头打架、家庭纠纷、夫妻矛盾、被盗被骗等所谓的“市民喜欢的新闻”。而这些新闻对提高观众的判断和行动能力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更不能满足受众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需求。
其次,很多民生新闻大肆报道负面新闻,喜忧消息的比例失调,相差悬殊。这与我国社会实情不符,也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
再次,有的民生新闻为了实现报道的时效性,存在就事报事现象,没有提供受众真正想知道的信息,缺乏对新闻背景等的深度挖掘,丢失了新闻原本具有的价值。在深度评论方面也不够到位,浅尝辄止也只能让受众了解事件的皮毛。
最后,随着民生新闻在各地的热播和报道,中国电视开始被一轮又一轮的“民生热”所席卷,在此背景下,全国各省市电台、电视台、报纸一拥而上,争相模仿,大批复制。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不同媒体之间,也体现在同一媒体不同栏目和报道之间。除此之外,把“民生”主要立足于“市民”,农村居民被忽视。
世界每天都变化万千,民生新闻作为媒体的一部分既是时间的领跑者,也是百姓生活变化的探照灯。所以,与时俱进地寻求民生新闻发展的新方向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三、在“十八大”精神中寻求民生新闻的新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作为一个部分被单独提了出来,这显示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而对于我们新闻传播业中与此息息相关的一个概念——民生新闻,也需要我们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重新审视。本文就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三个环节入手,结合“十八大”最新精神并提出民生新闻发展的新方向。
(一)传播者
在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传播者作为生产、加工、整合信息的践行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中,信息的传播和受众百姓的生活甚至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更要从自身出发,更好的服务民生。
传播者的专业素养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到民生新闻的真实有效性。在“十八大”报告的第六部分中,胡锦涛提出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工作者继续坚持“三贴近”原则,保证民生新闻的真实性,从实际出发为受众提供公平公正的信息;贴近生活,围绕民生话题全心全意为受众指引方向;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本着提出问题、指出矛盾、解决问题的态度为群众争取应得的利益。积极向上为社会带来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一直是党中央倡导的思想之一,在“十八大”报告中也被一再提出。但是在现如今的民生新闻中充斥着大量的犯罪、车祸、食品造假、校园暴力等信息。给全社会甚至每位民众心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所以,传播者应该在保证信息真实的情况下,本着为社会带来正能量的责任,多传播阳光的一面。
站在媒体高度,培养受众的公民意识,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在“十八大”报告中,“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被明确提出。这就要求媒体传播者要站在高于民众的高度,看到问题的本质,从合适的角度出发,培养受众的公民意识,提供他们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质。“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运用多媒体方式,融入新技术,提高受众的参与程度。当社会进入网络时代,媒体传播者应该尽可能的融入新媒体方式。一方面可以将最新的民生信息以最快速度传播给受众;另一方面也是受众积极参与的最佳途径。受众参与度越高,就越能广泛采集民众的思想,反映的问题就越突出,新闻源也最真实广泛。 (二)传播内容
民生新闻的传播内容不仅关系到信息质量的问题,而且和传播效果密切相关。民生新闻的内容能够与时俱进、有高度有深度就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并且更好的服务民众。
1.结合政策,从内容上精选最热点的民生话题。以往的民生新闻中,为了赢得受众的眼球,不少媒体将民生新闻的信息定位为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甚至融入沖击视觉效果的猎奇事件,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十八大”报告中对民生问题进行了专门的阐释,在新时期下,党中央关注的民生问题包括“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百姓健康水平”、“社会管理”、“住房”、“农民生产生活发展问题”等。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媒体应该适应新的环境,严格遵循党中央提出的民生问题,把这些热点作为重点报道内容。在新的指导思想、新的时代环境下,为受众提供最新最热的民生讯息。监督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引导受众积极配合并努力实现全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2.传播内容要积极向上,带来正能量,倡导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党和政府一直提倡的重要内容,也是“十八大”报告中反复强调的工作。媒体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应从积极视角出发,挖掘事件的正面意义,传播正能量。比如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报道中,媒体应该适当选择就业困难的内容,同时从磨练毕业生,社会需要精英人才的角度大量报道,并适当选取自主创业成功的案例来鼓励毕业生。
3.大量选取涉农题材的报道,正面引导受众思想。“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媒体在民生问题的报道内容中应该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摈弃过去那种以市民为中心的报道题材,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报道力度。全方位报道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信息,引导农民正确认识问题,提高农民的素质,并重新塑造新农民、新农村的形象。其次就是要监督政府工作,报道“强农惠农富农”的工作成效。使得民生问题从提出到实现都能在阳光下进行。内容有温度,思想有深度,进一步提高媒体知名度。民生新闻要及时体现民生问题的主要矛盾,怀揣着时代的温度。与此同时,也应该站在大局的角度,从更深的程度去思考民生,解决民生,为多数广大民众的利益服务。并以此来提高受众认识事物的程度,培养受众的公民意识,进一步达成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只要本着这样的态度和原则,媒体会更加受到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其知名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三)受众
受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是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受众对媒体的积极反馈不仅能够及时的回应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便于媒体在下一次传播过程中改进不足。同时也能监督政府及社会各部门的工作进展和成效,这就符合“十八大”中关于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的阐述——“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除此以外,受众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正确判断媒体传播的信息,理性思考民生问题,形成民生新闻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在“十八大”新思想的指导下,重新讨论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是为了使民生新闻的路越走越宽。这种转变也将赋予媒体和受众更神圣的使命。作为媒体要有历史传承感和对社会负责的使命。这种光荣的行为将会使民生新闻的内容更贴近民众生活,越来越负责的为百姓和社会服务。一方面满足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最终也将会培养受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达成全社会的和谐共处,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
参考文献:
[1] 柴素芬.民生新闻该选些什么[J].青年记者,2007(12) .
[2]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
[3] 董天策.从范式角度审视民生新闻[J].现代传播,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