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剑是著名短兵器,有“百兵之君”之称,在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西周时期制作的青铜剑是古代文明的重要产物。剑作为重要的军事武器,经过不断改造发展日趋完善,并与拳术套路结合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剑术套路。
孙武子是人们对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尊称。孙武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兵法学家,他著的《孙子兵法》一直为后人鉴用。至今流传民间的“十三剑”就是以兵法为指导思想形成的优秀传统套路之一。虽说在孙武所处的春秋时代还未形成完整的武术套路,但受当时社会环境、风俗影响,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皆争相佩剑以自卫。剑在其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兴盛在这个时期形成。《孔子家语》载:“子路戎服见孔子,仗剑而舞。”这说明剑舞当时已经形成,周代佩剑之风盛行。《庄子·说剑篇》载:“昔赵惠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百余人,好之不厌。”在孙武为将的吴国,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剑瘢。”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不但击剑蔚然成风,而且剑术理论也基本形成。孙武在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中,根据剑的击法要术总结出了13种剑法,被后人不断丰富发展后尊称为“孙武子十三剑”流传至今。
“孙武子十三剑”所述13字为:挂、划、裹、拨、圈、劈、砍、挑、撩、捅、扎、刺、剪。在兵书上将其分为“五顾八击”。挂、划、裹、拨、圈为顾,劈、砍、挑、撩、捅、扎、刺、剪为击。顾击相间并用,顾中有击,击中有顾,乃妙之所在也。
剑法发展至今已有20种之多,但仍保留了挂、劈、挑、撩、刺、剪等古老的剑法。13字中的挂、劈、挑、撩、刺、剪6字的技法含意及基本要求,大致同于现代同名剑法。其他,“划”是指右手持剑,手心向上向左平行;手心向下持剑向右平行也属划法。“砍”是剑向前正落下行。“扎”是剑向后落行。“捅”是剑刃立出由近向远行。“圈”是剑竖转运行。“裹”乃剑平转运行。“拔”则是力达剑尖转动。13字技法在应用中,需与剑势、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方能体现出奥妙。
“十三剑”序论歌曰:“孙武圣人博刺传,传在世上剑为先。剑刃文武能习练,应用变化藏里面。剑术习功三尖对,身法内中刚柔绵。练习日久十三剑,气血充足养丹田。”歌中“剑术习功三尖对,身法内中刚柔绵”两句,指出了练剑时的基本要求,即三尖(鼻尖、脚尖、剑尖)要遥遥相对,演练及运用中要刚柔相济、绵软妙行。
“十三剑”是一种以柔为主、柔中寓刚、文静潇洒、剑法清晰、动静相兼、神形结合、内外上下协调完整、别有风格的传统套路,很早以前就有人赞美“十三剑”曰:“空中惊飞鸟,滚地尘不跑。中站如劲松,行步水烟袅。俊姿绣袍罩,掀袍出雪豹。转拆如游龙,舞动海咆哮。”
“十三剑”古剑谱
玉带缠腰藏剑八方式,
夜叉探海(疾裹)海底捞月。
青龙探爪(剑收回)金鸡独立,
玉腕托瓶(剑连砍)指地成钢。
大盘献像(剑疾后扎)提袍卧身,
四平式(剑挂)古树盘根(连二式)。
青龙探爪(疾砍)拨草寻蛇,
白猿献果(左右捅)金丝穿腕。
力劈华山(剑落疾剪)巧女纫针,
白鹤展翅(又左右捅)金丝穿腕。
颇风势(翻身疾劈后捅),
亦颇风势(疾剪)又巧女纫针。
指日高升(疾圈)隔肚穿线探爪。
拨云见日左劈左青龙劈右青龙。
(身落盘腿)回头望月势,
判官像右捅番判官像(连三剑)。
怀中抱月(左劈)亦回头望月(收式)。
上述古谱中包含了13种剑法。第一句为“挂”、“划”之法,第二句为“扎”兼“裹”之法,第三句为“刺”法,第四句为“挑”兼“砍”之法,第五句为“圈”兼“扎”之法,第六句又为“划”兼“挂”之法,第七句为“裹”兼“砍”之法,第八句为“圈”兼“捅”之法,第九句为“劈”兼“剪”之法,第十句为“捅”法,第十一句为“砍”兼“捅”之法,第十二句为“剪”法,第十三句为“撩”兼“圈”之法,第十四、十五句为“拨”兼“劈”之法,第十六句为“劈”兼“捅”之法,第十七句为“捅”兼“劈”之法,13种剑法贯穿整个套路的始终。
学剑要以练拳为基本功。“拳为诸艺之本源。”太极剑是在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有共性,即太极剑的演练要领与太极拳基本相同,在演练过程中都必须遵循杨澄甫大师所述“太极拳说十要”的原则。太极剑也有其个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太极剑运动量较大。太极剑演练较太极拳速度、节奏快,运动方位变化大,纵跳、旋转动作多,尤其突出腰的作用,在难度上习剑较练拳更加一筹,故古今“精拳者云云,精剑高手颇为罕见”。
2.太极剑艺术性更强。剑同拳相比更具艺术性。剑术演练古称“舞剑”,武术谚语有“剑如飞凤,又似游龙”以示其美。在我国戏曲舞台上舞剑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鸿门宴》、《白蛇传》、《霸王别姬》这些经典剧目中均有舞剑的场景,艺术大师梅兰芳也曾拜过几位武术家学习太极拳、太极剑,他的“虞姬舞剑”就吸收了太极剑的技法、气韵,增加了在舞台上的艺术表现手法,极为突出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力及剧目内容的感染力。
3.太极剑修炼趣味性更浓。太极拳美,有诗词的韵质、书画的态势、戏曲的情趣、音乐的节奏、舞蹈的语汇。太极剑兼而有之又更具灵性,习练太极剑是一种醇美的享受、执著的陶醉。
太极剑将太极拳之手、眼、身、法、步融于其间,是对我国古代剑术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太极拳技艺的延伸和创新,长期习练太极剑可健体强身、陶冶性情、祛除疾病,增加练者的兴趣与享受,与太极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然欲受益,欲得上乘,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只有在认真学好太极拳拳理拳法、盘好拳架的基础上孜孜以求,才能得其要义,学有所成。
学习太极剑,应把握住以下三个清楚。
1.攻防含义清楚。太极拳、剑套路编排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具体的攻防含义。《十三势行功要解》云:“因敌变化示神奇。”“示神奇”就是要逼真,要打出英雄气,显示出无坚不摧之势。欲示神奇,意念中面前要有“敌变化”,与对手相搏“无人似有人”,只有这样才能“精神提得起”,刻刻存心,蓄神在身,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
2.行剑力点清楚。剑法的用力是指运剑中操剑者肌体贯注于剑器的劲力。剑是技击格斗的器械,在运用中由于攻防内容、动作不同,使用剑法有异,劲力表现亦有别,大致为劈、崩、点、刺、抽、带、提、撩、搅、压、击、截、抹等十余种。各种剑法的运用应注意握剑的手法、力点的方向及剑器的着力部位等方面的区别和变化。笔者认为,即使是同一种剑法,由于步法不同,在持剑手法、力度上也应有变化。以杨式太极剑迎风掸尘为例,指南针后连续做三个迎风掸尘,即左迎风掸尘、右迎风掸尘、左迎风掸尘,三个掸尘用法同(迎击、劈腹、点膝)、握剑手法同(正手立剑)、剑器着力部位同(剑下刃),但由于左、右迎风掸尘步法不同,其操剑右手力度有虚实之别。左迎风掸尘,左弓步,左腿为实,相应右手剑为实;右迎风掸尘,右弓步,右腿为实,同侧右手剑为虚。如此在左手剑指的配合下,才能保证自身平衡,做到立身平稳、虚实分明、阴阳互补,方现太极韵味,体现阳刚之美。
3.运剑路线清楚。运剑路线亦称剑迹,即剑的运行轨迹。太极拳是圆的运动,拳经云“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要求向圆处运化。太极剑亦然,除刺剑动作外也多为圆的运动,剑的运行轨迹含大小圆,多为椭圆、卵圆、半圆(扇形圆)、弧形。太极剑圆形运化是操剑者在意念引导下,以腰为轴,全身各部关节如珠圆动的外在表现,故剑迹清晰需以运身求之。剑道云:“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身运剑。”这句话道明了意、气、身、械的相互关系。气不可强求,初学者应在以身运剑方面多多体会。
剑为“百兵之君”,习太极剑是行太极拳的延伸,又是习练太极刀、枪、棍、扇的基础,练好太极剑对于深入理解太极拳拳理拳法,进而逐步掌握其他各项器械的技艺有极大的帮助,可提高健身效果,使练者增强兴趣。
孙武子是人们对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尊称。孙武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兵法学家,他著的《孙子兵法》一直为后人鉴用。至今流传民间的“十三剑”就是以兵法为指导思想形成的优秀传统套路之一。虽说在孙武所处的春秋时代还未形成完整的武术套路,但受当时社会环境、风俗影响,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皆争相佩剑以自卫。剑在其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兴盛在这个时期形成。《孔子家语》载:“子路戎服见孔子,仗剑而舞。”这说明剑舞当时已经形成,周代佩剑之风盛行。《庄子·说剑篇》载:“昔赵惠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百余人,好之不厌。”在孙武为将的吴国,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剑瘢。”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不但击剑蔚然成风,而且剑术理论也基本形成。孙武在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中,根据剑的击法要术总结出了13种剑法,被后人不断丰富发展后尊称为“孙武子十三剑”流传至今。
“孙武子十三剑”所述13字为:挂、划、裹、拨、圈、劈、砍、挑、撩、捅、扎、刺、剪。在兵书上将其分为“五顾八击”。挂、划、裹、拨、圈为顾,劈、砍、挑、撩、捅、扎、刺、剪为击。顾击相间并用,顾中有击,击中有顾,乃妙之所在也。
剑法发展至今已有20种之多,但仍保留了挂、劈、挑、撩、刺、剪等古老的剑法。13字中的挂、劈、挑、撩、刺、剪6字的技法含意及基本要求,大致同于现代同名剑法。其他,“划”是指右手持剑,手心向上向左平行;手心向下持剑向右平行也属划法。“砍”是剑向前正落下行。“扎”是剑向后落行。“捅”是剑刃立出由近向远行。“圈”是剑竖转运行。“裹”乃剑平转运行。“拔”则是力达剑尖转动。13字技法在应用中,需与剑势、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方能体现出奥妙。
“十三剑”序论歌曰:“孙武圣人博刺传,传在世上剑为先。剑刃文武能习练,应用变化藏里面。剑术习功三尖对,身法内中刚柔绵。练习日久十三剑,气血充足养丹田。”歌中“剑术习功三尖对,身法内中刚柔绵”两句,指出了练剑时的基本要求,即三尖(鼻尖、脚尖、剑尖)要遥遥相对,演练及运用中要刚柔相济、绵软妙行。
“十三剑”是一种以柔为主、柔中寓刚、文静潇洒、剑法清晰、动静相兼、神形结合、内外上下协调完整、别有风格的传统套路,很早以前就有人赞美“十三剑”曰:“空中惊飞鸟,滚地尘不跑。中站如劲松,行步水烟袅。俊姿绣袍罩,掀袍出雪豹。转拆如游龙,舞动海咆哮。”
“十三剑”古剑谱
玉带缠腰藏剑八方式,
夜叉探海(疾裹)海底捞月。
青龙探爪(剑收回)金鸡独立,
玉腕托瓶(剑连砍)指地成钢。
大盘献像(剑疾后扎)提袍卧身,
四平式(剑挂)古树盘根(连二式)。
青龙探爪(疾砍)拨草寻蛇,
白猿献果(左右捅)金丝穿腕。
力劈华山(剑落疾剪)巧女纫针,
白鹤展翅(又左右捅)金丝穿腕。
颇风势(翻身疾劈后捅),
亦颇风势(疾剪)又巧女纫针。
指日高升(疾圈)隔肚穿线探爪。
拨云见日左劈左青龙劈右青龙。
(身落盘腿)回头望月势,
判官像右捅番判官像(连三剑)。
怀中抱月(左劈)亦回头望月(收式)。
上述古谱中包含了13种剑法。第一句为“挂”、“划”之法,第二句为“扎”兼“裹”之法,第三句为“刺”法,第四句为“挑”兼“砍”之法,第五句为“圈”兼“扎”之法,第六句又为“划”兼“挂”之法,第七句为“裹”兼“砍”之法,第八句为“圈”兼“捅”之法,第九句为“劈”兼“剪”之法,第十句为“捅”法,第十一句为“砍”兼“捅”之法,第十二句为“剪”法,第十三句为“撩”兼“圈”之法,第十四、十五句为“拨”兼“劈”之法,第十六句为“劈”兼“捅”之法,第十七句为“捅”兼“劈”之法,13种剑法贯穿整个套路的始终。
学剑要以练拳为基本功。“拳为诸艺之本源。”太极剑是在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有共性,即太极剑的演练要领与太极拳基本相同,在演练过程中都必须遵循杨澄甫大师所述“太极拳说十要”的原则。太极剑也有其个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太极剑运动量较大。太极剑演练较太极拳速度、节奏快,运动方位变化大,纵跳、旋转动作多,尤其突出腰的作用,在难度上习剑较练拳更加一筹,故古今“精拳者云云,精剑高手颇为罕见”。
2.太极剑艺术性更强。剑同拳相比更具艺术性。剑术演练古称“舞剑”,武术谚语有“剑如飞凤,又似游龙”以示其美。在我国戏曲舞台上舞剑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鸿门宴》、《白蛇传》、《霸王别姬》这些经典剧目中均有舞剑的场景,艺术大师梅兰芳也曾拜过几位武术家学习太极拳、太极剑,他的“虞姬舞剑”就吸收了太极剑的技法、气韵,增加了在舞台上的艺术表现手法,极为突出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力及剧目内容的感染力。
3.太极剑修炼趣味性更浓。太极拳美,有诗词的韵质、书画的态势、戏曲的情趣、音乐的节奏、舞蹈的语汇。太极剑兼而有之又更具灵性,习练太极剑是一种醇美的享受、执著的陶醉。
太极剑将太极拳之手、眼、身、法、步融于其间,是对我国古代剑术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太极拳技艺的延伸和创新,长期习练太极剑可健体强身、陶冶性情、祛除疾病,增加练者的兴趣与享受,与太极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然欲受益,欲得上乘,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只有在认真学好太极拳拳理拳法、盘好拳架的基础上孜孜以求,才能得其要义,学有所成。
学习太极剑,应把握住以下三个清楚。
1.攻防含义清楚。太极拳、剑套路编排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具体的攻防含义。《十三势行功要解》云:“因敌变化示神奇。”“示神奇”就是要逼真,要打出英雄气,显示出无坚不摧之势。欲示神奇,意念中面前要有“敌变化”,与对手相搏“无人似有人”,只有这样才能“精神提得起”,刻刻存心,蓄神在身,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
2.行剑力点清楚。剑法的用力是指运剑中操剑者肌体贯注于剑器的劲力。剑是技击格斗的器械,在运用中由于攻防内容、动作不同,使用剑法有异,劲力表现亦有别,大致为劈、崩、点、刺、抽、带、提、撩、搅、压、击、截、抹等十余种。各种剑法的运用应注意握剑的手法、力点的方向及剑器的着力部位等方面的区别和变化。笔者认为,即使是同一种剑法,由于步法不同,在持剑手法、力度上也应有变化。以杨式太极剑迎风掸尘为例,指南针后连续做三个迎风掸尘,即左迎风掸尘、右迎风掸尘、左迎风掸尘,三个掸尘用法同(迎击、劈腹、点膝)、握剑手法同(正手立剑)、剑器着力部位同(剑下刃),但由于左、右迎风掸尘步法不同,其操剑右手力度有虚实之别。左迎风掸尘,左弓步,左腿为实,相应右手剑为实;右迎风掸尘,右弓步,右腿为实,同侧右手剑为虚。如此在左手剑指的配合下,才能保证自身平衡,做到立身平稳、虚实分明、阴阳互补,方现太极韵味,体现阳刚之美。
3.运剑路线清楚。运剑路线亦称剑迹,即剑的运行轨迹。太极拳是圆的运动,拳经云“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要求向圆处运化。太极剑亦然,除刺剑动作外也多为圆的运动,剑的运行轨迹含大小圆,多为椭圆、卵圆、半圆(扇形圆)、弧形。太极剑圆形运化是操剑者在意念引导下,以腰为轴,全身各部关节如珠圆动的外在表现,故剑迹清晰需以运身求之。剑道云:“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身运剑。”这句话道明了意、气、身、械的相互关系。气不可强求,初学者应在以身运剑方面多多体会。
剑为“百兵之君”,习太极剑是行太极拳的延伸,又是习练太极刀、枪、棍、扇的基础,练好太极剑对于深入理解太极拳拳理拳法,进而逐步掌握其他各项器械的技艺有极大的帮助,可提高健身效果,使练者增强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