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科技部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共有科普人员180.84万人,其中兼职人员达157.42万人,超过87%。科普人员数量稳定增长,但优质和专业人才匮乏。这一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很普遍。
南京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专门为科普立法的城市,也是全国少有的科教资源“大市”,但困扰科普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数万名科普人员绝大多数是兼职,一些专业科研人员做科普的积极性不够高,不少专职科普人员又不够专业……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科普如何热起来?近日,南京日报用整版篇幅刊发了该报深度报道组记者对此进行的专访。
调查视点一:数万名科普人员绝大多数是兼职
在江苏省和南京市的科普圈里,李算是一个知名度较高的人物。他的本职工作是南京大学天文学系的老师,“副业”是江苏省天文学会秘书长。从2004年至今,他经常从事的“兼职”,包括省内外大大小小的天文科普讲座,还在不少科普活动中客串当主持。“搞科普,一开始是出于兴趣,到现在,是出于责任和良心。”李对记者说。
科教资源丰富的南京市,究竟拥有多少科普人员?确切的人数,连承担着全市主要科普任务的市科协也不掌握。“全市科普人员少说也有数万人,经常参与科普活动的大约有万把人,但其中掌握专业知识的科研人员绝大多数是像李这样的兼职。”南京市科协科普部部长徐东礼介绍,目前南京市仅有的一些专职科普人员,大多是市、区各级科协的行政人员,还有一些科普场馆的管理人员,他们并不具备直接实现科学传播和普及的专业能力,“可以说,优质和专业的科普人才,当前很紧缺。”
调查视点二:在职科研人员做科普积极性不够高
“在同事中,像我这样热心科普的还真不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干科普不能帮你评职称、加工资,而且还很可能是赔本的买卖。”李说,从事天文科普6年多,他已经自掏腰包10多万元。
一线科研人员理应挑起科普工作的大梁,但是调查发现,一些拥有专业知识和资源的在职科研人员对科普并不十分热心。
全市各级科协下属有众多专业学会,不少企业也设有自己的科协,全市近10万专业科技工作者,几乎都被这些学会或协会吸纳为会员,但科普工作却未能通过这张“网络”铺展开来。“我们举办一场大型学术研讨会,‘含金量’超过20场科普活动。”南京市一家学会的负责人坦言,目前业内的评价体系就是这样,科研人员的科普工作做得再多,也不能成为其在科研领域的成就。
调查视点三:科普遭遇资金难题
推开九华山19—1号一楼一间办公室的大门,里面“别有洞天”。珍贵的古化石,精密的天文仪器,土壤、矿石标本……如果不是这数百件“宝贝”没有很整齐地归类、摆放,有些还蒙着灰尘,你会误以为走进了一家小型科普博物馆。
办公室的主人,是中科院南京分院原副院长单藩圻。今年77岁的单老目前还有个身份南京市老科协副理事长、科普部负责人。“这些宝贝,都是中科院南京分院的老专家们无偿贡献出来,专门用于做科普的。但因为经费有限,我们租不起大房子,不拿出去展览时,就只能存放在这里。”单老说,近年来,他和几个老专家坚持到南京郊县和苏北农村的一些中小学办科普展,大家热情高涨,但经费是最大的“拦路虎”。“办一场四五百平方米的展览,至少要3—5万元。我们所有的经费都要自筹,目前只有与一些学校和单位合作办展,规模也只能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
调查视点四:科普形式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是巨大的,可统计显示,南京市民参与科普活动的比例并不高。《2010年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参加科普活动的形式主要有:科技周(节、日)、科普宣传车、科技咨询、科技培训、科普讲座、科技展览等,参与最多的是“科技展览”,比例为57.73%,最低的是“科技宣传车”,仅为17.87%。去年一年中,有近三成市民没有去过博物馆或科技馆,近七成市民没参观过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主要原因都是“不知道在哪里”。
对此,市科协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单一的参观、咨询、展览等形式,已不再能满足公众科学传播的需要,传统科普形式到了可以适当改变的时候。“调查显示,报纸、电视是市民获取科普知识的最主要渠道,我们希望可以与专家合作,在报纸、电视上开辟科普栏目,其实这样的形式在国外太普遍了,可移植到南京还需要一点时间。”徐东礼说。
记者探源:现行考核评价体系有缺失
在职科研人员为什么对科普不热心?单藩圻分析说,根本原因是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并不只有南京是这样,几乎在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职科研人员做科普与他的工作考核、职称评定都不挂钩,也难怪很多人不乐意。
李也告诉记者,在国外,科普工作已成为大多数科学家的自觉,科学家们做科普,也是一件“名利双收”的好事。国外一些经常在科普节目中露面的科学家,都是家喻户晓的明星。而与国外科学家撰写一部科普作品能获得很大的经济收益相比,国内科普工作目前还很“廉价”,翻译科普文章,一般只有千字四五十元的稿酬,一年翻译几十篇稿子,相当于写几篇学术论文的工作量,但最多只有三五千元的报酬。一般报纸、杂志上的科普专栏,千字以内的文章,稿费只有两三百元,但写得通俗、可读,至少需要一两天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科研人员做科普的积极性。”
记者探源:传统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据了解,我市自然科学类的博物馆、科技馆已超过20家,其中人气最旺的市科技馆,每年都要接待四五十万人。可在全馆110名工作人员中,科班出身的专职科普人才寥寥无几,在馆内举行一些大型科普展览和活动,缺少人手时,只能临时招募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简单培训后担任讲解员。
“在国外,科普场馆招聘硕士甚至博士学历的专业人才很普遍,可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我市一家科普场馆的负责人透露,“我们馆有编制的名额总共才4个,其他大部分都是临时人员,上级主管部门每年划拨的经费很有限,工作人员工资都比较低,哪有专业人才愿意来。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吁体制、机制创新,希望引起政府主管部门足够的重视,加大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真正让从事科普工作的人,不管是兼职还是专职,都能觉得有前途、有发展,科普的大军才会更充实。”
记者探源:科普形式应与时俱进
我市一家研究院的科普部负责人坦言,目前南京和江苏省的科普活动,大多固定在每年的“科普周”、“科普月”期间,形式也以办展览、搞讲座为主。大多是由各级科协以行政指令的形式,把任务分派到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样做难免使科普流于形式,“我们曾发现,有的单位为了应付完事,从报纸、网上简单摘抄些内容,就做成了展板,科普效果肯定不理想。”
“科普形式确实到了要与时俱进的时候。”李说,近年来,由于网络等新媒体的高度发达,一般人如果想简单了解某个科学知识,上网搜索就能达到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做科普,必须让科学更加“平易近人”,甚至是结合某个热点的科技话题,告诉民众科学家们怎么做研究,以及更多科学背后的故事,比如,前不久的抢购食盐潮。“在这些方面,近年来渐渐在北京、上海等地流行开来的科技咖啡馆、科学松鼠会等活动,已探索出一条新路,值得南京借鉴和学习。”
他山之石:发达国家如何做科普?
资金:主要来源是捐赠,而不是创收
科普是公益事业,在发达国家,政府对科普的经费支持主要起杠杆作用,目的是带动民间机构对科普活动和科普组织进行捐赠。
捐赠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捐赠,如,美国联邦政府支持国家科学基金会,每年度用于支持单项重大科普项目的预算就达数千万美元。民间团体捐赠,例如,澳大利亚科技节的活动经费,超过60%来自社会赞助。个人捐赠,如,1998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学教授Daniel Koshland捐资2500万美元,在科学院总部兴建了一处面向公众的科学中心。
形式:科普与教育融合,放大科普名人效应
在我国,属非正式教育范畴的科普活动与学校的正式教育分得比较清楚。但在国外很多国家,则强调科普和教育的融合。
主要表现有,很多国家的科技博物馆都安排了旨在帮助和培训中小学科学教师的项目,不少科学家也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培训中小学科学教师;另一常见形式,是一些企业对中学科学教育进行经费赞助;还有一些大学专门设立了科普专业的学位,培养高层次科普专业人才,例如,英国已设立科学传播硕士学位。
国外为提高民众对科学的兴趣,经常抓住重大科技事件的时机搞科普,利用名人效应搞科普。前宇航员、现参议员、诺贝尔奖得主等明星,经常在形形色色的科普活动和电视科普节目中露面,风头不逊于任何一位影视明星,深受民众的好评。
此外,国外的新型科普形式还有举办动手参与型的科普展览,以及邀请青少年加入到真正的科研项目中,例如美国的森林观察计划、太平洋降雨气候实验计划等。
新闻链接:科学松鼠会和科技咖啡馆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致力于在大众文化层面传播科学的非营利机构,成立于2008年4月。松鼠会会聚了当代最优秀的一批华语青年科学传播者,旨在“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大多数受过科学专业训练,现有105人,分布在中国内地、香港,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以集体或个人名义在国内几十家一线媒体上开辟专栏、撰写科普文章,并举办了科学影片看片会、科普讲座、阅读沙龙和科学嘉年华等一系列科普活动,广受好评。
科技咖啡馆是一个让你一边品尝咖啡或茶点,一边探讨最新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自由学术聚会。从2007年7月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江苏省科协联手,将这一始于英国的科普活动“移植”到了南京。目前,每年举办4场,每场邀请一名英国科学家和南京科学家为嘉宾,地点在咖啡馆或茶社,免费向公众开放,场场爆满。科技咖啡馆的任务,就是使公众尽可能地多接触科学技术,并让科学技术在大众眼中不再那么高不可攀。
记者观点:“剥科普坚果”需创新之力
科学松鼠会的宗旨很有意思:“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套用这句话,南京眼下的科普困局虽错综复杂,但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剥科普坚果”的创新之力。
从科普的表现形式上看,我们“剥科普坚果”的手法还不够创新。科普不是搞科研,科普既要让人们了解科学原理,更要让人看到过程的美妙。人们没有领略到科学原理其中的美妙,也就兴趣不大,兴趣不大也就没有多大市场,没有多大市场也就让从事科普事业的人少了成就感或者荣誉感,也让许多企业失去参与科普活动的欲望。为什么近七成市民没参观过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除了“不知道在哪里”外,相信很大原因还是那些地方太专业,对不从事专门研究的人来说,未免枯燥。假如这些地方用“艺术的手”去细雨润物,引人入胜,相信就能让参观者在兴趣盎然中学到科普知识。美国的Discovery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都是付费频道,介绍的大多也是科学奥秘,正因为他们不是生硬地讲解科学原理,而是赋予科学原理以故事、美境,所以吸引了亿万观众。
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赋予从事科普事业的人和单位以动力。外地一些大型企业纷纷在企业内布置他们科研成果的展馆,采用灯光、模型、动漫和实物等,再现科研的过程,很吸引人,有的已与旅行社合作,成为当地工业旅游的品牌。南京是全国少有的科教资源“大市”,如能在科普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调动科普人才和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南京的科普兴许就能闯出一片新天地。(南京日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张璐 蒋维祥 编辑:罗亚军)
(江苏省科协)
南京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专门为科普立法的城市,也是全国少有的科教资源“大市”,但困扰科普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数万名科普人员绝大多数是兼职,一些专业科研人员做科普的积极性不够高,不少专职科普人员又不够专业……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科普如何热起来?近日,南京日报用整版篇幅刊发了该报深度报道组记者对此进行的专访。
调查视点一:数万名科普人员绝大多数是兼职
在江苏省和南京市的科普圈里,李算是一个知名度较高的人物。他的本职工作是南京大学天文学系的老师,“副业”是江苏省天文学会秘书长。从2004年至今,他经常从事的“兼职”,包括省内外大大小小的天文科普讲座,还在不少科普活动中客串当主持。“搞科普,一开始是出于兴趣,到现在,是出于责任和良心。”李对记者说。
科教资源丰富的南京市,究竟拥有多少科普人员?确切的人数,连承担着全市主要科普任务的市科协也不掌握。“全市科普人员少说也有数万人,经常参与科普活动的大约有万把人,但其中掌握专业知识的科研人员绝大多数是像李这样的兼职。”南京市科协科普部部长徐东礼介绍,目前南京市仅有的一些专职科普人员,大多是市、区各级科协的行政人员,还有一些科普场馆的管理人员,他们并不具备直接实现科学传播和普及的专业能力,“可以说,优质和专业的科普人才,当前很紧缺。”
调查视点二:在职科研人员做科普积极性不够高
“在同事中,像我这样热心科普的还真不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干科普不能帮你评职称、加工资,而且还很可能是赔本的买卖。”李说,从事天文科普6年多,他已经自掏腰包10多万元。
一线科研人员理应挑起科普工作的大梁,但是调查发现,一些拥有专业知识和资源的在职科研人员对科普并不十分热心。
全市各级科协下属有众多专业学会,不少企业也设有自己的科协,全市近10万专业科技工作者,几乎都被这些学会或协会吸纳为会员,但科普工作却未能通过这张“网络”铺展开来。“我们举办一场大型学术研讨会,‘含金量’超过20场科普活动。”南京市一家学会的负责人坦言,目前业内的评价体系就是这样,科研人员的科普工作做得再多,也不能成为其在科研领域的成就。
调查视点三:科普遭遇资金难题
推开九华山19—1号一楼一间办公室的大门,里面“别有洞天”。珍贵的古化石,精密的天文仪器,土壤、矿石标本……如果不是这数百件“宝贝”没有很整齐地归类、摆放,有些还蒙着灰尘,你会误以为走进了一家小型科普博物馆。
办公室的主人,是中科院南京分院原副院长单藩圻。今年77岁的单老目前还有个身份南京市老科协副理事长、科普部负责人。“这些宝贝,都是中科院南京分院的老专家们无偿贡献出来,专门用于做科普的。但因为经费有限,我们租不起大房子,不拿出去展览时,就只能存放在这里。”单老说,近年来,他和几个老专家坚持到南京郊县和苏北农村的一些中小学办科普展,大家热情高涨,但经费是最大的“拦路虎”。“办一场四五百平方米的展览,至少要3—5万元。我们所有的经费都要自筹,目前只有与一些学校和单位合作办展,规模也只能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
调查视点四:科普形式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是巨大的,可统计显示,南京市民参与科普活动的比例并不高。《2010年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参加科普活动的形式主要有:科技周(节、日)、科普宣传车、科技咨询、科技培训、科普讲座、科技展览等,参与最多的是“科技展览”,比例为57.73%,最低的是“科技宣传车”,仅为17.87%。去年一年中,有近三成市民没有去过博物馆或科技馆,近七成市民没参观过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主要原因都是“不知道在哪里”。
对此,市科协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单一的参观、咨询、展览等形式,已不再能满足公众科学传播的需要,传统科普形式到了可以适当改变的时候。“调查显示,报纸、电视是市民获取科普知识的最主要渠道,我们希望可以与专家合作,在报纸、电视上开辟科普栏目,其实这样的形式在国外太普遍了,可移植到南京还需要一点时间。”徐东礼说。
记者探源:现行考核评价体系有缺失
在职科研人员为什么对科普不热心?单藩圻分析说,根本原因是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并不只有南京是这样,几乎在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职科研人员做科普与他的工作考核、职称评定都不挂钩,也难怪很多人不乐意。
李也告诉记者,在国外,科普工作已成为大多数科学家的自觉,科学家们做科普,也是一件“名利双收”的好事。国外一些经常在科普节目中露面的科学家,都是家喻户晓的明星。而与国外科学家撰写一部科普作品能获得很大的经济收益相比,国内科普工作目前还很“廉价”,翻译科普文章,一般只有千字四五十元的稿酬,一年翻译几十篇稿子,相当于写几篇学术论文的工作量,但最多只有三五千元的报酬。一般报纸、杂志上的科普专栏,千字以内的文章,稿费只有两三百元,但写得通俗、可读,至少需要一两天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科研人员做科普的积极性。”
记者探源:传统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据了解,我市自然科学类的博物馆、科技馆已超过20家,其中人气最旺的市科技馆,每年都要接待四五十万人。可在全馆110名工作人员中,科班出身的专职科普人才寥寥无几,在馆内举行一些大型科普展览和活动,缺少人手时,只能临时招募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简单培训后担任讲解员。
“在国外,科普场馆招聘硕士甚至博士学历的专业人才很普遍,可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我市一家科普场馆的负责人透露,“我们馆有编制的名额总共才4个,其他大部分都是临时人员,上级主管部门每年划拨的经费很有限,工作人员工资都比较低,哪有专业人才愿意来。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吁体制、机制创新,希望引起政府主管部门足够的重视,加大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真正让从事科普工作的人,不管是兼职还是专职,都能觉得有前途、有发展,科普的大军才会更充实。”
记者探源:科普形式应与时俱进
我市一家研究院的科普部负责人坦言,目前南京和江苏省的科普活动,大多固定在每年的“科普周”、“科普月”期间,形式也以办展览、搞讲座为主。大多是由各级科协以行政指令的形式,把任务分派到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样做难免使科普流于形式,“我们曾发现,有的单位为了应付完事,从报纸、网上简单摘抄些内容,就做成了展板,科普效果肯定不理想。”
“科普形式确实到了要与时俱进的时候。”李说,近年来,由于网络等新媒体的高度发达,一般人如果想简单了解某个科学知识,上网搜索就能达到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做科普,必须让科学更加“平易近人”,甚至是结合某个热点的科技话题,告诉民众科学家们怎么做研究,以及更多科学背后的故事,比如,前不久的抢购食盐潮。“在这些方面,近年来渐渐在北京、上海等地流行开来的科技咖啡馆、科学松鼠会等活动,已探索出一条新路,值得南京借鉴和学习。”
他山之石:发达国家如何做科普?
资金:主要来源是捐赠,而不是创收
科普是公益事业,在发达国家,政府对科普的经费支持主要起杠杆作用,目的是带动民间机构对科普活动和科普组织进行捐赠。
捐赠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捐赠,如,美国联邦政府支持国家科学基金会,每年度用于支持单项重大科普项目的预算就达数千万美元。民间团体捐赠,例如,澳大利亚科技节的活动经费,超过60%来自社会赞助。个人捐赠,如,1998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学教授Daniel Koshland捐资2500万美元,在科学院总部兴建了一处面向公众的科学中心。
形式:科普与教育融合,放大科普名人效应
在我国,属非正式教育范畴的科普活动与学校的正式教育分得比较清楚。但在国外很多国家,则强调科普和教育的融合。
主要表现有,很多国家的科技博物馆都安排了旨在帮助和培训中小学科学教师的项目,不少科学家也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培训中小学科学教师;另一常见形式,是一些企业对中学科学教育进行经费赞助;还有一些大学专门设立了科普专业的学位,培养高层次科普专业人才,例如,英国已设立科学传播硕士学位。
国外为提高民众对科学的兴趣,经常抓住重大科技事件的时机搞科普,利用名人效应搞科普。前宇航员、现参议员、诺贝尔奖得主等明星,经常在形形色色的科普活动和电视科普节目中露面,风头不逊于任何一位影视明星,深受民众的好评。
此外,国外的新型科普形式还有举办动手参与型的科普展览,以及邀请青少年加入到真正的科研项目中,例如美国的森林观察计划、太平洋降雨气候实验计划等。
新闻链接:科学松鼠会和科技咖啡馆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致力于在大众文化层面传播科学的非营利机构,成立于2008年4月。松鼠会会聚了当代最优秀的一批华语青年科学传播者,旨在“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大多数受过科学专业训练,现有105人,分布在中国内地、香港,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以集体或个人名义在国内几十家一线媒体上开辟专栏、撰写科普文章,并举办了科学影片看片会、科普讲座、阅读沙龙和科学嘉年华等一系列科普活动,广受好评。
科技咖啡馆是一个让你一边品尝咖啡或茶点,一边探讨最新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自由学术聚会。从2007年7月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江苏省科协联手,将这一始于英国的科普活动“移植”到了南京。目前,每年举办4场,每场邀请一名英国科学家和南京科学家为嘉宾,地点在咖啡馆或茶社,免费向公众开放,场场爆满。科技咖啡馆的任务,就是使公众尽可能地多接触科学技术,并让科学技术在大众眼中不再那么高不可攀。
记者观点:“剥科普坚果”需创新之力
科学松鼠会的宗旨很有意思:“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套用这句话,南京眼下的科普困局虽错综复杂,但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剥科普坚果”的创新之力。
从科普的表现形式上看,我们“剥科普坚果”的手法还不够创新。科普不是搞科研,科普既要让人们了解科学原理,更要让人看到过程的美妙。人们没有领略到科学原理其中的美妙,也就兴趣不大,兴趣不大也就没有多大市场,没有多大市场也就让从事科普事业的人少了成就感或者荣誉感,也让许多企业失去参与科普活动的欲望。为什么近七成市民没参观过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除了“不知道在哪里”外,相信很大原因还是那些地方太专业,对不从事专门研究的人来说,未免枯燥。假如这些地方用“艺术的手”去细雨润物,引人入胜,相信就能让参观者在兴趣盎然中学到科普知识。美国的Discovery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都是付费频道,介绍的大多也是科学奥秘,正因为他们不是生硬地讲解科学原理,而是赋予科学原理以故事、美境,所以吸引了亿万观众。
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赋予从事科普事业的人和单位以动力。外地一些大型企业纷纷在企业内布置他们科研成果的展馆,采用灯光、模型、动漫和实物等,再现科研的过程,很吸引人,有的已与旅行社合作,成为当地工业旅游的品牌。南京是全国少有的科教资源“大市”,如能在科普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调动科普人才和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南京的科普兴许就能闯出一片新天地。(南京日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张璐 蒋维祥 编辑:罗亚军)
(江苏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