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1.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共四课时
2.学生信息分析:⑴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以及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在此基础上,本节要学习溶液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它们都是有关比例的问题,实质是相同的,学生已有相应的思路和知识储备。
⑵对于溶液,学生已有初步学习,如学习了溶液的组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从生活出发,他们也有一些关于溶液浓度方面的知识,如糖水的甜度有强弱,有色溶液的颜色有深与浅之分,这些已有认知都是他们学习的入口。
3.教学起点分析:糖水有甜味,甜味浓的是浓溶液,甜味淡的是稀溶液;像硫酸铜等有色溶液,颜色深的是浓溶液,颜色浅的是稀溶液,让他们初步明确什么是溶液的浓与稀;知道对于生活中的溶液如糖水、盐水等,可通过尝的方法粗略的判断其浓度;对于有色溶液来说,可通过溶液颜色的深浅粗略判断其浓度。
4.重要方法—“选标准”的渗透:在学生初步明确什么是溶液的浓与稀以及知道粗略判断溶液浓度的几种方法后,通过探究1明确溶剂的量相同时,溶解的溶质越多,溶液浓度就越大;强调溶液的浓与稀是溶质相对含量的问题。溶质相对含量越多,溶液就越浓,反之溶液就越稀。再通过探究2明确溶质的量相同时,溶剂的量越少,溶液就越浓;同时,提示学生在判断探究1和探究2溶液浓度时都选了相应的标准。探究1中溶剂是相同的,探究2中溶质是相同的。之后出示探究3,先让学生感受到与前面探究的不同,即溶质和溶剂的量都不同,无法直接判断,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之后教师提示:通过探究1和探究2的方法将探究3中的溶质或溶剂“变”相同,从而判断各溶液的浓度。此时要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将上述思路、方法渗透、内化并运用于解决问题。在给出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后,明确是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比例,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比例越大,值就越大,溶液就越浓;反之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比例越小,值就越小,溶液就越稀。溶液的浓稀是溶质占溶液比例的问题,既然溶液的浓稀可用比值衡量,也反映出溶液的浓稀是相对而言的。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计算后,观察得到的值,把它们都可写成比值的形式,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此时都把溶液的质量看成100份,即它表示溶液的质量为100份时溶质所占的份数。相同的标准是溶液的质量,值越大,溶质所占比例就越大,溶液就越浓;反之溶液就越稀。顺势就明确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当溶液质量为100份时,溶质所占的份数。从而也明确了计算公式中100%不能省的原因。该环节有画龙点睛,大彻大悟之感。
5.辨证思想的融入:展示幻灯6中的三支试管后设疑,2试管相对于1试管是浓溶液,因为它含有的溶质相对较多。相对于3试管它又是稀溶液,因为它含有的溶质相对较少。即让学生明确溶液的浓稀是溶质相对含量的多少,是相对而言的;
6.两个明确:做完讨论后让学生明确⑴在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如①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并且单位要统一;
②溶质必须是溶解了的溶质,未溶解的不能计入其内;
③100%不能省,目的是引入百分号,即把溶液的质量变成100份,使比较的标准一样,所得值越大,溶液越浓;
⑵要让学生明确“同温同溶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这一重要结论。
二、教学方案的设计
1.出示情景,引入新课。
2.出示课题,目标展示。
3.引导学生的生活认知,从生活走向化学,并且融入辨证思想。
4.通过探究,学习重要的思维方法“选标准”。
5.学习并练习判断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方法,强调注意的问题并突破难点。
6. “选标准”方法的渗透。
7.本节应用,从化学走向生活。
8.知识整合,对有关此类计算的整合。
9.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
三、幻灯片展示及设計意图
幻灯1:课前展示
第七章 溶 液
课题3 溶液浓稀的表示(第一课时)
执教: 白银市景泰县第三中学 魏世萍
幻灯2:出示情景,引入新课
喷洒农药:药液太稀不能杀死害虫和病菌,但药液太浓又会毒害农作物或树木。
幻灯3:出示课题
第七章 溶 液
课题3 溶液浓稀的表示(第一课时)
幻灯4:目标展示
学习目标:
1.知道溶质、溶剂相对量的大小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2.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浓度的重要方法之一
3.明确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及其重要含义(重难点)
4.能认识溶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课前知识预设;同学们都喜欢喝糖水,两杯相同体积的水,在第一杯中加入一勺糖,在第二杯中加入2勺糖,都完全溶解,问那杯糖水甜?为什么?(第二杯中含糖相对较多)我们就说它的浓度大,第一杯的糖水浓度就小。像糖水、盐水这样可以尝的溶液,可以通过尝的方法粗略判断其浓度。
幻灯5:探究实验
探究1:实验 7-7(1)
在室温下,向三个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0.5 g、1 g、1.5g硫酸铜,振荡,使硫酸铜全部溶解,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在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幻灯6:展示实验图片,直观观察分析
幻灯7:探究2
在室温下,有三个试管,分别盛有10 mL 、20 mL 、30 mL的水,然后分别加入1 g硫酸铜,振荡,硫酸铜全部溶解,在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幻灯8:探究3 实验 7-7(2)
在室温下,有三个试管,分别盛有20 mL 、10 mL 、5 mL的水,然后分别加入2 g,0.5g,1 g硫酸铜,振荡,硫酸铜全部溶解,在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方法有哪些?(讨论后回答)
幻灯9:展示重要知识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100%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幻灯10:出示数据,计算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运用
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 g,请计算该温度时NaCl%:
幻灯11 讨论与交流:
1.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克。“这表明,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36%。”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如何用溶解度表示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从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同温同溶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2. 把10克食盐加到10克水中,可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食盐溶液吗?为什么?
3.浓溶液是饱和溶液吗?稀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吗?它们的判断标准相同吗?
板书设计:
7.3 溶液浓稀的表示 (第一课时)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100%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1.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共四课时
2.学生信息分析:⑴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以及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在此基础上,本节要学习溶液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它们都是有关比例的问题,实质是相同的,学生已有相应的思路和知识储备。
⑵对于溶液,学生已有初步学习,如学习了溶液的组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从生活出发,他们也有一些关于溶液浓度方面的知识,如糖水的甜度有强弱,有色溶液的颜色有深与浅之分,这些已有认知都是他们学习的入口。
3.教学起点分析:糖水有甜味,甜味浓的是浓溶液,甜味淡的是稀溶液;像硫酸铜等有色溶液,颜色深的是浓溶液,颜色浅的是稀溶液,让他们初步明确什么是溶液的浓与稀;知道对于生活中的溶液如糖水、盐水等,可通过尝的方法粗略的判断其浓度;对于有色溶液来说,可通过溶液颜色的深浅粗略判断其浓度。
4.重要方法—“选标准”的渗透:在学生初步明确什么是溶液的浓与稀以及知道粗略判断溶液浓度的几种方法后,通过探究1明确溶剂的量相同时,溶解的溶质越多,溶液浓度就越大;强调溶液的浓与稀是溶质相对含量的问题。溶质相对含量越多,溶液就越浓,反之溶液就越稀。再通过探究2明确溶质的量相同时,溶剂的量越少,溶液就越浓;同时,提示学生在判断探究1和探究2溶液浓度时都选了相应的标准。探究1中溶剂是相同的,探究2中溶质是相同的。之后出示探究3,先让学生感受到与前面探究的不同,即溶质和溶剂的量都不同,无法直接判断,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之后教师提示:通过探究1和探究2的方法将探究3中的溶质或溶剂“变”相同,从而判断各溶液的浓度。此时要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将上述思路、方法渗透、内化并运用于解决问题。在给出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后,明确是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比例,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比例越大,值就越大,溶液就越浓;反之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比例越小,值就越小,溶液就越稀。溶液的浓稀是溶质占溶液比例的问题,既然溶液的浓稀可用比值衡量,也反映出溶液的浓稀是相对而言的。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计算后,观察得到的值,把它们都可写成比值的形式,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此时都把溶液的质量看成100份,即它表示溶液的质量为100份时溶质所占的份数。相同的标准是溶液的质量,值越大,溶质所占比例就越大,溶液就越浓;反之溶液就越稀。顺势就明确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当溶液质量为100份时,溶质所占的份数。从而也明确了计算公式中100%不能省的原因。该环节有画龙点睛,大彻大悟之感。
5.辨证思想的融入:展示幻灯6中的三支试管后设疑,2试管相对于1试管是浓溶液,因为它含有的溶质相对较多。相对于3试管它又是稀溶液,因为它含有的溶质相对较少。即让学生明确溶液的浓稀是溶质相对含量的多少,是相对而言的;
6.两个明确:做完讨论后让学生明确⑴在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如①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并且单位要统一;
②溶质必须是溶解了的溶质,未溶解的不能计入其内;
③100%不能省,目的是引入百分号,即把溶液的质量变成100份,使比较的标准一样,所得值越大,溶液越浓;
⑵要让学生明确“同温同溶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这一重要结论。
二、教学方案的设计
1.出示情景,引入新课。
2.出示课题,目标展示。
3.引导学生的生活认知,从生活走向化学,并且融入辨证思想。
4.通过探究,学习重要的思维方法“选标准”。
5.学习并练习判断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方法,强调注意的问题并突破难点。
6. “选标准”方法的渗透。
7.本节应用,从化学走向生活。
8.知识整合,对有关此类计算的整合。
9.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
三、幻灯片展示及设計意图
幻灯1:课前展示
第七章 溶 液
课题3 溶液浓稀的表示(第一课时)
执教: 白银市景泰县第三中学 魏世萍
幻灯2:出示情景,引入新课
喷洒农药:药液太稀不能杀死害虫和病菌,但药液太浓又会毒害农作物或树木。
幻灯3:出示课题
第七章 溶 液
课题3 溶液浓稀的表示(第一课时)
幻灯4:目标展示
学习目标:
1.知道溶质、溶剂相对量的大小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2.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浓度的重要方法之一
3.明确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及其重要含义(重难点)
4.能认识溶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课前知识预设;同学们都喜欢喝糖水,两杯相同体积的水,在第一杯中加入一勺糖,在第二杯中加入2勺糖,都完全溶解,问那杯糖水甜?为什么?(第二杯中含糖相对较多)我们就说它的浓度大,第一杯的糖水浓度就小。像糖水、盐水这样可以尝的溶液,可以通过尝的方法粗略判断其浓度。
幻灯5:探究实验
探究1:实验 7-7(1)
在室温下,向三个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0.5 g、1 g、1.5g硫酸铜,振荡,使硫酸铜全部溶解,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在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幻灯6:展示实验图片,直观观察分析
幻灯7:探究2
在室温下,有三个试管,分别盛有10 mL 、20 mL 、30 mL的水,然后分别加入1 g硫酸铜,振荡,硫酸铜全部溶解,在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幻灯8:探究3 实验 7-7(2)
在室温下,有三个试管,分别盛有20 mL 、10 mL 、5 mL的水,然后分别加入2 g,0.5g,1 g硫酸铜,振荡,硫酸铜全部溶解,在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方法有哪些?(讨论后回答)
幻灯9:展示重要知识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100%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幻灯10:出示数据,计算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运用
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 g,请计算该温度时NaCl%:
幻灯11 讨论与交流:
1.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克。“这表明,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36%。”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如何用溶解度表示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从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同温同溶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2. 把10克食盐加到10克水中,可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食盐溶液吗?为什么?
3.浓溶液是饱和溶液吗?稀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吗?它们的判断标准相同吗?
板书设计:
7.3 溶液浓稀的表示 (第一课时)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100%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