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下旬进口铁矿石在经历了交易价格“惊险的一跃”后,成了公众注目的焦点,众多业界人士指出:“如此大的涨幅是经过策划的,是有迹象可循的,有关部门应该监测到才是。”而随着中国两次参加世界铁矿石贸易谈判的详情的披露,更支持了进口铁矿石领域种种不利于中国钢铁企业的迹象确实有迹可循,中国企业是错误判断形势,对外防备不够,对内相互抬价最终授人以柄惨遭暗算的观点。
中国钢铁企业两次介入全球铁矿石贸易,最大的感受恐怕是难以影响价格的无力感。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无力感倒推起来,其实是甚合逻辑的。多年来,中国钢铁产业伴随着中国经济,在快车道上飞驰。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了1亿吨, 成为世界第一之后,产量增加的步子一点也没有放缓:2000年是1.28亿吨,2001年是1.51亿吨,2002年是1.8亿吨,2003年是2.2亿吨,2004年达到2.7亿吨。与此同时,钢铁产业对铁矿石的需求量也在节节攀升。但是中国铁矿石的产量和质量都跟不上这种需求,于是铁矿石进口量开始激增:从2001年的9239万吨到2003年的1.48亿吨,当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到2004年,更达到2.08亿吨。
业内人士指出,2001年的时候,如果认真观察国际市场几个重要的迹象,及时采取行动,后来中国企业面对铁矿石价格谈判时的尴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但那时还很少有人想到,铁矿石在几年之后,会成为中国钢铁业的“软肋”,被人狠狠地掐上一把。那时国际铁矿石市场还处在持续近10年的低迷期,中国企业出去购买铁矿石并不是什么难事。国内的铁矿石企业负担沉重,产量连年递减,他们担心的事情是:加入WTO以后,国际上的廉价铁矿石大量涌入,该怎么招架。而几个重要的迹象被许多人忽视了:2000年,铁矿石的海运贸易创历史纪录地达到4.52亿吨,并始终保持着强劲态势;2000年,国际铁矿业开始一轮大规模的兼并联合活动,排名前三位的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已经掌控了世界铁矿石海运量的70%以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渐具雏形。反之,和铁矿业相比,全球钢铁业产业的集中度却太低,在铁矿石谈判中,钢铁企业开始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但国外钢铁巨头控制资源的欲望越来越强:日本钢铁企业在海外大量投资参股开发铁矿、锰矿和铬矿等,建立了可靠的海外原料基地;韩国钢铁企业也在2001年年初与BHP就合资开发C矿体签订了合资意向书,批量开采样品;阿尔贝德等欧洲各大钢铁企业也都与世界矿业巨头有着密切的合作。但中国钢铁企业对通过联合开发与采购海外铁矿资源、提升竞争力的提议重视不够,只是对本企业走出去参与开采甚至控制海外矿源有更强烈的意识、更积极的行动,而国内企业联合工作直到2003年年初,才因中国钢铁工业铁矿石战略研究联合工作组的成立而有了实质性进展。
2002年中国钢铁建设热潮蓬勃兴起,由于国内铁矿石产量难以提高,品质低劣,中国企业对进口铁矿石的需求迅速膨胀。到2003年的时候,“全球吸铁石”的绰号已经封给了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年初,有89家钢铁生产企业会员的钢铁协会才成立了中国钢铁工业铁矿石战略研究联合工作组,这是协调中国进口铁矿石的行业最高机构。
2001年以后,国内钢铁企业到海外控制铁矿石资源的动作渐渐多起来,宝钢、首钢、昆钢、武钢、唐钢、马钢等纷纷进入国外矿业,但中国企业在海外拥有的铁矿石资源占进口铁矿石的比例仍然太小,目前比例在20%以下,这成为这次铁矿石涨价对中国企业打击远大于日本企业的主要原因。
2004年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需求仍节节攀升,2004年进口铁矿2.08亿吨,比上一年多进口6000万吨,进口量同比增长40.49%,进口金额同比上涨了161.77%。铁矿石平均进口价格是61.1美元/吨,比上一年的32.79美元/吨上涨了86.34%,而中国铁矿石进出口企业的数量也由2001年的173家增加到2003年的268家,2004年达到523家。更奇怪的现象是,由于巴西和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多以长期合同为主,可以自由贸易的印度铁矿石,尽管质量远低于前者,因竞相抬价,市场价格竟然比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到岸价格高出几十美元。在此背景下,国产铁矿石的价格也高出进口铁矿石到岸价几百元人民币。内地企业互不通气,竞相抬价,盲目囤积,造成铁矿石价格“虚高”,最终给三大铁矿石巨头以口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2004年中国进口钢材6年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进口下降了21.2%,出口增长104%,并且由上年的净进口钢坯441万吨,变成净出口钢坯220万吨。有不少分析者认为,这个转变让新日铁等钢铁巨头顿生警惕之心,于是选择以抬高铁矿石价格来打压中国钢铁业。
中国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太低,就很难象日本企业那样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体。此次铁矿石的大幅涨价,其实又是一次促进中国钢铁产业整合的好事。业界分析,造成内地钢铁企业陷入尴尬局面的因素,一是国内钢铁企业不能很好地组织起来,互通信息,组成联合体出去谈判;二是国内钢铁企业走出去控制资源的动作太小;三是国内钢铁企业产业整合度太低,一千多家企业整合难度很大。在铁矿石大幅涨价后,配合政府的政策,钢铁协会和五矿商会已经开始携手出击。2月25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征求对铁矿石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意见的通知》,计划从3月1日起,对铁矿石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这意味着政府开始对目前在铁矿石进口方面存在的无序和混乱状况进行整顿。2月28日,五矿商会和钢铁协会联合推出《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和申报程序》(草案)征求与会代表的意见。草案规定了铁矿石进口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5月1日之后,只有获得进口资质的企业才能从事铁矿石进口业务。亡羊补牢,犹未为迟。但愿这些努力会在今后中国钢企与铁矿巨头的谈判中得到体现。
中国钢铁企业两次介入全球铁矿石贸易,最大的感受恐怕是难以影响价格的无力感。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无力感倒推起来,其实是甚合逻辑的。多年来,中国钢铁产业伴随着中国经济,在快车道上飞驰。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了1亿吨, 成为世界第一之后,产量增加的步子一点也没有放缓:2000年是1.28亿吨,2001年是1.51亿吨,2002年是1.8亿吨,2003年是2.2亿吨,2004年达到2.7亿吨。与此同时,钢铁产业对铁矿石的需求量也在节节攀升。但是中国铁矿石的产量和质量都跟不上这种需求,于是铁矿石进口量开始激增:从2001年的9239万吨到2003年的1.48亿吨,当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到2004年,更达到2.08亿吨。
业内人士指出,2001年的时候,如果认真观察国际市场几个重要的迹象,及时采取行动,后来中国企业面对铁矿石价格谈判时的尴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但那时还很少有人想到,铁矿石在几年之后,会成为中国钢铁业的“软肋”,被人狠狠地掐上一把。那时国际铁矿石市场还处在持续近10年的低迷期,中国企业出去购买铁矿石并不是什么难事。国内的铁矿石企业负担沉重,产量连年递减,他们担心的事情是:加入WTO以后,国际上的廉价铁矿石大量涌入,该怎么招架。而几个重要的迹象被许多人忽视了:2000年,铁矿石的海运贸易创历史纪录地达到4.52亿吨,并始终保持着强劲态势;2000年,国际铁矿业开始一轮大规模的兼并联合活动,排名前三位的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已经掌控了世界铁矿石海运量的70%以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渐具雏形。反之,和铁矿业相比,全球钢铁业产业的集中度却太低,在铁矿石谈判中,钢铁企业开始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但国外钢铁巨头控制资源的欲望越来越强:日本钢铁企业在海外大量投资参股开发铁矿、锰矿和铬矿等,建立了可靠的海外原料基地;韩国钢铁企业也在2001年年初与BHP就合资开发C矿体签订了合资意向书,批量开采样品;阿尔贝德等欧洲各大钢铁企业也都与世界矿业巨头有着密切的合作。但中国钢铁企业对通过联合开发与采购海外铁矿资源、提升竞争力的提议重视不够,只是对本企业走出去参与开采甚至控制海外矿源有更强烈的意识、更积极的行动,而国内企业联合工作直到2003年年初,才因中国钢铁工业铁矿石战略研究联合工作组的成立而有了实质性进展。
2002年中国钢铁建设热潮蓬勃兴起,由于国内铁矿石产量难以提高,品质低劣,中国企业对进口铁矿石的需求迅速膨胀。到2003年的时候,“全球吸铁石”的绰号已经封给了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年初,有89家钢铁生产企业会员的钢铁协会才成立了中国钢铁工业铁矿石战略研究联合工作组,这是协调中国进口铁矿石的行业最高机构。
2001年以后,国内钢铁企业到海外控制铁矿石资源的动作渐渐多起来,宝钢、首钢、昆钢、武钢、唐钢、马钢等纷纷进入国外矿业,但中国企业在海外拥有的铁矿石资源占进口铁矿石的比例仍然太小,目前比例在20%以下,这成为这次铁矿石涨价对中国企业打击远大于日本企业的主要原因。
2004年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需求仍节节攀升,2004年进口铁矿2.08亿吨,比上一年多进口6000万吨,进口量同比增长40.49%,进口金额同比上涨了161.77%。铁矿石平均进口价格是61.1美元/吨,比上一年的32.79美元/吨上涨了86.34%,而中国铁矿石进出口企业的数量也由2001年的173家增加到2003年的268家,2004年达到523家。更奇怪的现象是,由于巴西和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多以长期合同为主,可以自由贸易的印度铁矿石,尽管质量远低于前者,因竞相抬价,市场价格竟然比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到岸价格高出几十美元。在此背景下,国产铁矿石的价格也高出进口铁矿石到岸价几百元人民币。内地企业互不通气,竞相抬价,盲目囤积,造成铁矿石价格“虚高”,最终给三大铁矿石巨头以口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2004年中国进口钢材6年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进口下降了21.2%,出口增长104%,并且由上年的净进口钢坯441万吨,变成净出口钢坯220万吨。有不少分析者认为,这个转变让新日铁等钢铁巨头顿生警惕之心,于是选择以抬高铁矿石价格来打压中国钢铁业。
中国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太低,就很难象日本企业那样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体。此次铁矿石的大幅涨价,其实又是一次促进中国钢铁产业整合的好事。业界分析,造成内地钢铁企业陷入尴尬局面的因素,一是国内钢铁企业不能很好地组织起来,互通信息,组成联合体出去谈判;二是国内钢铁企业走出去控制资源的动作太小;三是国内钢铁企业产业整合度太低,一千多家企业整合难度很大。在铁矿石大幅涨价后,配合政府的政策,钢铁协会和五矿商会已经开始携手出击。2月25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征求对铁矿石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意见的通知》,计划从3月1日起,对铁矿石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这意味着政府开始对目前在铁矿石进口方面存在的无序和混乱状况进行整顿。2月28日,五矿商会和钢铁协会联合推出《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和申报程序》(草案)征求与会代表的意见。草案规定了铁矿石进口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5月1日之后,只有获得进口资质的企业才能从事铁矿石进口业务。亡羊补牢,犹未为迟。但愿这些努力会在今后中国钢企与铁矿巨头的谈判中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