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进质量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工商企业管理(质量认证方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打造省级精品课程;课题组紧紧围绕以“三基”为核心,以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为主,其它方法为辅,从改革方向和途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教研成果创新、配套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质量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质量管理是工商企业管理(质量认证方向)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现场实务的含量相当高。在企业管理原理、作业(运营)管理和ISO9000统计技术应用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支撑下,经过现场管理实训课程对持续改善意识和方法以及流程和质量控制点的辨识能力训练,进入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本课程能起到学院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职责和技能相联系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为了使教学适应国际大环境,必须要促进管理科学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相融合,并借助全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将二者融会贯通,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其精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知识和技能。为了打造精品课程,我系教改课题组对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方式与内容进行改革与实践,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角度入手,坚持以下五项原则:以加强“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核心,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特点,重点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用“案例研究法、情景模拟法和综合考试法”三结合的先进方法进行教学。探索并建立了西方质量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以及我国企业实际有机结合的新型理论教学体系。课题组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思维逻辑规律,以“创建学习型集体,锻造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指导原则,构建科学的“释疑——实践——验证”型的学习模式。建立以中国本土企业为主的、具有中国本土质量管理文化特色的管理案例库,着重突出案例教学的互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协作性。深度开发多媒体教学,探索网络信息化互动教学,形成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与课外教学平台的完美对接,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教改课题组还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够用”的特点,对质量管理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实践。主要的改革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本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本课程拟在以下三个方面不断改进:①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严格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修订和认证评审法规的调整同步;②不断丰富主讲教师为企业咨询服务的经验并调整充实到课程教学中来,使课程体系更具有现场作业的实务性,并争取从理论教学内容中抽绎出可在企业班组培训中实施的模块;③密切关注国家卓越绩效体系(GB/T19580-2004)的贯标和认证,适时引入有关内容或开设后续课程,以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研究了美国、欧洲等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结合我国的国情,并参考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围绕“加强学生‘三基’”这个核心,最终确定了“创新性的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理论教学方法;同时,在质量管理实训教学中引入了以现场观摩教学的新方法为主,综合考试法为辅”的改革路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
2.1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①采用理论和实训两个模块有机衔接的教学设计,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地点和时间密度,实训模块在现场和课堂交替进行,时间集中,便于实施和与现场沟通;②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依据国际标准和国家规范细化设计,符合内审员的任职资格和工作任务要求;③理论模块删繁就简,把统计控制技术内容简化整合到前提课程中,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④前提课程考虑全面,安排了现场管理实训模块,使学生能够预先建立持续改善和工序制造质量的理念和观感,避免抽象理解;⑤实训模块能独立提供给企业开展内训,满足企业需要,实现工学结合;⑥紧密围绕现场审核过程和标准换版,关注卓越绩效的管理模式,确保课程的开放性和持续改善性。
2.2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①教学内容全部编制了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教学效率高;②大量使用企业实际发生的不符合项案例,便于对相对抽象的标准的理解和掌握;③充分运用培训技术如情境模拟、互动游戏、自我展示、小组作业等,促进技能转化;④对审核的关键环节如首末次会议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实务训练;⑤由企业质量管理专家现场言传身教,加深理解的同时还感染质量管理工作的严谨和规范,激励学生勤奋务实。
2.3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教室开展小组讨论、小组作业、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
2.3.1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就是给学生指定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地讨论并总结自己的观点,然后发表自己对该话题的见解。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通常使用在实况教学课程中,通过讨论引发学生对话题的深入思考,训练学生有效组织能力,清晰的阐述个人观点的能力,使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得到改进同时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2.3.2 小组作业
小组作业就是一组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任务,协同完成任务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小组作业中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完成任务目标。例如,我们以实训中的审核计划作为主题,设计了学习任务,提供了必要的案例,说明了教学目标和考核办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审核计划,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示。在完成小组作业过程中,学生分工协作分别完成信息搜集,撰写,幻灯片制作,演示等工作,最终完成小组任务。
2.3.3 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就是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学知识。这种情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程度。例如,质量管理课程中的首末次会议,我们设计了开会的情景,设定了要求,给学生提供会场环境,然后将学生分成审核方和受审核方,模拟首末次会议情景。该课程单元的设计满足了学生在现场审核中所要掌握的技能。
另在任务型教学方法中,我们注意选择了真实的企业,让学生们在现场进行分析,找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不符合项。
3.教学内容的建设
3.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工商企业管理(质量认证方向)专业是国内首创(1999年开设,2000年招生)的管理类高职专业,当时国内仅有两所大学设置相近的工学本科专业。质量管理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直接针对当时院校教育教学几乎没有涉及而持续升温的ISO9000认证和2000版换版的社会需求,适应工业企业(主要是离散型机电制造类企业)对一线质量管理工作者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培养维护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和审核体系建设并持续改善的工作能力为基准,以获得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证书(国家等效推行的国际标准)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为直接标的。同时,兼顾外审员的知识和业务素质要求,为学生上岗工作后的职业发展(做质量管理干部、外审员或管理者代表)奠定基础。教学内容分成两个有机衔接的教学模块:
理论教学模块遵从知识学习的规律,从系统传达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如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开始,重点介绍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的法规、体制和体系的构成,最后让学生概括了解持续改善的最佳实践和基准如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精益思想、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和国家标准卓越绩效模式的“七个方面”等。在知识体系中努力营造现场化的管理系统和企业卓越绩效的背景氛围,便于学习者掌握质量管理的知识和能力,积累职业生产管理者的素质,为深入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审核认证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把传统上在本科院校相关课程中繁复的统计技术简化提炼后集中到ISO9000统计技术应用这门前提课程,更加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习惯。
实训教学模块依据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T)《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预备知识培训课程准则》(CNAT-103)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课程准则》(CNAT-104)的规定,参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的形式,对上述课程准则学习目标中规定的内容创造性地细化和分解,使内容要求和目标相一致。不仅有效承袭了理论教学模块的知识,引导学生顺利通过内审员证书考核,还可以对认证企业的在岗内审员进行培训。本课程主讲教师曾以该实训模块为许多企业提供内训,效果良好。
3.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本课程具有知识性和现场实务性双重特征,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安排了现场管理实训的前提课程,使学生通过观摩和认识实习理解生产现场持续改善和“质量第一”的观念,理解工序内创造质量的真意。在此前提下,理论模块的三个部分依据职业教育规律和质量管理工作的内在逻辑顺序实施,从基础知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开始,然后重点介绍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的法规、体制和体系的构成,最后是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和国家标准卓越绩效模式的概括了解。上述内容既包括现场质量管理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也兼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前提知识,浸透着持续改善的精益思想。实训模块内容依据职业标准即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T)《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预备知识培训课程准则》(CNAT-103)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课程准则》(CNAT-104)的规定确立学习目标和培训内容,并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现场审核实施的工作程序安排相关内容,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审核工作角色并顺利通过内审员证书考核,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4.教学成果改革创新
4.1 教改成果
①重新制定和修改了质量管理理论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指导书、考试大纲、课件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过程和考评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②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和院内、院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组织教师和企业联合搞科研、建立校企互惠互利关系,带动实训课教学的方式,建立了包括学院内部实训基地和院外实训基地在内的实训教学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应用能力。
③根据创建综合性、应用型、有产业经济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管理院校的学院发展定位和培养应用型、能力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在教学中积极倡导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在质量管理实训教学中引入了现场观摩教学的新方法。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④制定和实施新的考试改革方案。新的考试方案坚持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并重,考核方式多样化等基本原则,加大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力度,促进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4.2 解决的具体问题
①在新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的指导下,促进了教学过程和考评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②在新实训理论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教师明确了在教学中应该讲什么的问题,即应该向学生传授哪些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哪些能力,并按高职教学的要求和特点设计理论教学体系,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锻炼了学生们实际操作能力。
③在教研室的积极倡导下,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专题讲座、任务教学、现场观摩教学和项目教学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普及,解决了怎么讲的问题,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5.配套改革:多方位改善教学条件
5.1 改革师资配备
为了打造省级精品课程,学院特地对工商企业管理教研室师资进行了重新配备,其中实现“双师”结构为100%(4:4);专兼教师比例为57%(7:4),学缘结构体现为教学团队成员毕业院校包括东北大学、中国计量学院、辽宁工学院、沈阳理工大学等多所传统工科院校,涵盖质量管理、管理工程、工商管理、机械工程、自动化(电)等核心骨干学科专业和直接相关学科专业;专职主讲教师年龄结构为中年(45岁以上)2人,中青年(30岁以上)2人,青年(不足30岁)1人;专职主讲教师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1人,全部具备ISO9000质量体系审核员资格,并有为企业开展培训、咨询和评审的经历。兼职教师中,教授1人,有跨国公司管理工作经历和企业培训咨询服务经历;高级工程师3人,省内著名制造业企业现职质量管理领导,也是本行业内知名的培训评审专家。
5.2 改善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学院配备了机房,提供学生上网。现代办公实训室也具备上网条件,保证学生们能在网上收集相关质量管理最新的知识及发展情况。
校内实践性教学环境良好,拥有功能齐备的多功能教室,并配备了投影仪及多媒体电脑。提供了很好的实训授课条件和学生们现场演示、角色扮演场所。根据课程需要,为加强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为质量管理专业重新配备多种检测仪器。
5.3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院系共同努力,为学生提高实用性技能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努力开发并建立健全了实训实习基地,现有以下长期合作实习实训基地:
北京联合智业企业发展研究院: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实习。
沈飞集团公司培训中心:金工实习;现场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实训。
沈阳鼓风机场:现场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实训;
沈阳盛民高中压阀门有限公司:现场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实训。
5.4 校内外专家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程建设一直在多位有产学研背景的专家指导下进行,他们长期合作为企业提供精益生产管理和现场管理体系的咨询辅导服务,课程内容融入了他们大量的企业实践经验和判例。并且得到东北认证有限公司和北京联合智业集团的大力支持,主讲教师全部在他们的培训和指导下获得审核员(外审)资质。课程本身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规范,实训模块可以为企业培训直接服务,学生在学习期间即可在老师带领下为企业提供咨询和编制体系文件服务。对同类管理课程建设的积极意义在于知识、技能培养适度分开实施,重视过程方法和体系建设能力的传授,让术语和标准与现场对应上。面对现场的管理方法应该是简单的、简便的和简易的,繁复的数据和表单处理不是管理方法,可能只是学问。
6.结束语
教研组在以上各方面付出了无数的辛苦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学无止境,为了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课程质量的提高,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要求,学校和系部对教师还应该积极地从以下方面进行培训或改革:①积极从企业引进实战型优秀教师;②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一线实习、考查和访问;③借助于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平台,通过聘请企业相关领域或行业有影响力的人为专业进行专题讲座;④积极组织青年教师走向实践工程,在系和学院的实习和实训基地挂职锻炼,了解企业、了解工作岗位、了解市场需求,迅速考取职业资格,使青年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
作者简介:周玉良(1968—),现任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管理系企业教研室教师。
【关键词】质量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质量管理是工商企业管理(质量认证方向)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现场实务的含量相当高。在企业管理原理、作业(运营)管理和ISO9000统计技术应用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支撑下,经过现场管理实训课程对持续改善意识和方法以及流程和质量控制点的辨识能力训练,进入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本课程能起到学院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职责和技能相联系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为了使教学适应国际大环境,必须要促进管理科学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相融合,并借助全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将二者融会贯通,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其精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知识和技能。为了打造精品课程,我系教改课题组对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方式与内容进行改革与实践,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角度入手,坚持以下五项原则:以加强“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核心,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特点,重点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用“案例研究法、情景模拟法和综合考试法”三结合的先进方法进行教学。探索并建立了西方质量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以及我国企业实际有机结合的新型理论教学体系。课题组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思维逻辑规律,以“创建学习型集体,锻造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指导原则,构建科学的“释疑——实践——验证”型的学习模式。建立以中国本土企业为主的、具有中国本土质量管理文化特色的管理案例库,着重突出案例教学的互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协作性。深度开发多媒体教学,探索网络信息化互动教学,形成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与课外教学平台的完美对接,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教改课题组还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够用”的特点,对质量管理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实践。主要的改革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本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本课程拟在以下三个方面不断改进:①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严格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修订和认证评审法规的调整同步;②不断丰富主讲教师为企业咨询服务的经验并调整充实到课程教学中来,使课程体系更具有现场作业的实务性,并争取从理论教学内容中抽绎出可在企业班组培训中实施的模块;③密切关注国家卓越绩效体系(GB/T19580-2004)的贯标和认证,适时引入有关内容或开设后续课程,以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研究了美国、欧洲等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结合我国的国情,并参考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围绕“加强学生‘三基’”这个核心,最终确定了“创新性的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理论教学方法;同时,在质量管理实训教学中引入了以现场观摩教学的新方法为主,综合考试法为辅”的改革路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
2.1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①采用理论和实训两个模块有机衔接的教学设计,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地点和时间密度,实训模块在现场和课堂交替进行,时间集中,便于实施和与现场沟通;②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依据国际标准和国家规范细化设计,符合内审员的任职资格和工作任务要求;③理论模块删繁就简,把统计控制技术内容简化整合到前提课程中,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④前提课程考虑全面,安排了现场管理实训模块,使学生能够预先建立持续改善和工序制造质量的理念和观感,避免抽象理解;⑤实训模块能独立提供给企业开展内训,满足企业需要,实现工学结合;⑥紧密围绕现场审核过程和标准换版,关注卓越绩效的管理模式,确保课程的开放性和持续改善性。
2.2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①教学内容全部编制了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教学效率高;②大量使用企业实际发生的不符合项案例,便于对相对抽象的标准的理解和掌握;③充分运用培训技术如情境模拟、互动游戏、自我展示、小组作业等,促进技能转化;④对审核的关键环节如首末次会议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实务训练;⑤由企业质量管理专家现场言传身教,加深理解的同时还感染质量管理工作的严谨和规范,激励学生勤奋务实。
2.3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教室开展小组讨论、小组作业、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
2.3.1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就是给学生指定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地讨论并总结自己的观点,然后发表自己对该话题的见解。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通常使用在实况教学课程中,通过讨论引发学生对话题的深入思考,训练学生有效组织能力,清晰的阐述个人观点的能力,使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得到改进同时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2.3.2 小组作业
小组作业就是一组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任务,协同完成任务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小组作业中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完成任务目标。例如,我们以实训中的审核计划作为主题,设计了学习任务,提供了必要的案例,说明了教学目标和考核办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审核计划,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示。在完成小组作业过程中,学生分工协作分别完成信息搜集,撰写,幻灯片制作,演示等工作,最终完成小组任务。
2.3.3 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就是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学知识。这种情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程度。例如,质量管理课程中的首末次会议,我们设计了开会的情景,设定了要求,给学生提供会场环境,然后将学生分成审核方和受审核方,模拟首末次会议情景。该课程单元的设计满足了学生在现场审核中所要掌握的技能。
另在任务型教学方法中,我们注意选择了真实的企业,让学生们在现场进行分析,找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不符合项。
3.教学内容的建设
3.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工商企业管理(质量认证方向)专业是国内首创(1999年开设,2000年招生)的管理类高职专业,当时国内仅有两所大学设置相近的工学本科专业。质量管理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直接针对当时院校教育教学几乎没有涉及而持续升温的ISO9000认证和2000版换版的社会需求,适应工业企业(主要是离散型机电制造类企业)对一线质量管理工作者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培养维护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和审核体系建设并持续改善的工作能力为基准,以获得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证书(国家等效推行的国际标准)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为直接标的。同时,兼顾外审员的知识和业务素质要求,为学生上岗工作后的职业发展(做质量管理干部、外审员或管理者代表)奠定基础。教学内容分成两个有机衔接的教学模块:
理论教学模块遵从知识学习的规律,从系统传达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如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开始,重点介绍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的法规、体制和体系的构成,最后让学生概括了解持续改善的最佳实践和基准如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精益思想、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和国家标准卓越绩效模式的“七个方面”等。在知识体系中努力营造现场化的管理系统和企业卓越绩效的背景氛围,便于学习者掌握质量管理的知识和能力,积累职业生产管理者的素质,为深入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审核认证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把传统上在本科院校相关课程中繁复的统计技术简化提炼后集中到ISO9000统计技术应用这门前提课程,更加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习惯。
实训教学模块依据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T)《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预备知识培训课程准则》(CNAT-103)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课程准则》(CNAT-104)的规定,参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的形式,对上述课程准则学习目标中规定的内容创造性地细化和分解,使内容要求和目标相一致。不仅有效承袭了理论教学模块的知识,引导学生顺利通过内审员证书考核,还可以对认证企业的在岗内审员进行培训。本课程主讲教师曾以该实训模块为许多企业提供内训,效果良好。
3.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本课程具有知识性和现场实务性双重特征,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安排了现场管理实训的前提课程,使学生通过观摩和认识实习理解生产现场持续改善和“质量第一”的观念,理解工序内创造质量的真意。在此前提下,理论模块的三个部分依据职业教育规律和质量管理工作的内在逻辑顺序实施,从基础知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开始,然后重点介绍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的法规、体制和体系的构成,最后是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和国家标准卓越绩效模式的概括了解。上述内容既包括现场质量管理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也兼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前提知识,浸透着持续改善的精益思想。实训模块内容依据职业标准即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T)《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预备知识培训课程准则》(CNAT-103)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课程准则》(CNAT-104)的规定确立学习目标和培训内容,并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现场审核实施的工作程序安排相关内容,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审核工作角色并顺利通过内审员证书考核,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4.教学成果改革创新
4.1 教改成果
①重新制定和修改了质量管理理论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指导书、考试大纲、课件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过程和考评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②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和院内、院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组织教师和企业联合搞科研、建立校企互惠互利关系,带动实训课教学的方式,建立了包括学院内部实训基地和院外实训基地在内的实训教学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应用能力。
③根据创建综合性、应用型、有产业经济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管理院校的学院发展定位和培养应用型、能力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在教学中积极倡导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在质量管理实训教学中引入了现场观摩教学的新方法。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④制定和实施新的考试改革方案。新的考试方案坚持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并重,考核方式多样化等基本原则,加大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力度,促进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4.2 解决的具体问题
①在新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的指导下,促进了教学过程和考评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②在新实训理论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教师明确了在教学中应该讲什么的问题,即应该向学生传授哪些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哪些能力,并按高职教学的要求和特点设计理论教学体系,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锻炼了学生们实际操作能力。
③在教研室的积极倡导下,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专题讲座、任务教学、现场观摩教学和项目教学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普及,解决了怎么讲的问题,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5.配套改革:多方位改善教学条件
5.1 改革师资配备
为了打造省级精品课程,学院特地对工商企业管理教研室师资进行了重新配备,其中实现“双师”结构为100%(4:4);专兼教师比例为57%(7:4),学缘结构体现为教学团队成员毕业院校包括东北大学、中国计量学院、辽宁工学院、沈阳理工大学等多所传统工科院校,涵盖质量管理、管理工程、工商管理、机械工程、自动化(电)等核心骨干学科专业和直接相关学科专业;专职主讲教师年龄结构为中年(45岁以上)2人,中青年(30岁以上)2人,青年(不足30岁)1人;专职主讲教师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1人,全部具备ISO9000质量体系审核员资格,并有为企业开展培训、咨询和评审的经历。兼职教师中,教授1人,有跨国公司管理工作经历和企业培训咨询服务经历;高级工程师3人,省内著名制造业企业现职质量管理领导,也是本行业内知名的培训评审专家。
5.2 改善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学院配备了机房,提供学生上网。现代办公实训室也具备上网条件,保证学生们能在网上收集相关质量管理最新的知识及发展情况。
校内实践性教学环境良好,拥有功能齐备的多功能教室,并配备了投影仪及多媒体电脑。提供了很好的实训授课条件和学生们现场演示、角色扮演场所。根据课程需要,为加强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为质量管理专业重新配备多种检测仪器。
5.3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院系共同努力,为学生提高实用性技能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努力开发并建立健全了实训实习基地,现有以下长期合作实习实训基地:
北京联合智业企业发展研究院: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实习。
沈飞集团公司培训中心:金工实习;现场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实训。
沈阳鼓风机场:现场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实训;
沈阳盛民高中压阀门有限公司:现场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实训。
5.4 校内外专家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程建设一直在多位有产学研背景的专家指导下进行,他们长期合作为企业提供精益生产管理和现场管理体系的咨询辅导服务,课程内容融入了他们大量的企业实践经验和判例。并且得到东北认证有限公司和北京联合智业集团的大力支持,主讲教师全部在他们的培训和指导下获得审核员(外审)资质。课程本身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规范,实训模块可以为企业培训直接服务,学生在学习期间即可在老师带领下为企业提供咨询和编制体系文件服务。对同类管理课程建设的积极意义在于知识、技能培养适度分开实施,重视过程方法和体系建设能力的传授,让术语和标准与现场对应上。面对现场的管理方法应该是简单的、简便的和简易的,繁复的数据和表单处理不是管理方法,可能只是学问。
6.结束语
教研组在以上各方面付出了无数的辛苦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学无止境,为了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课程质量的提高,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要求,学校和系部对教师还应该积极地从以下方面进行培训或改革:①积极从企业引进实战型优秀教师;②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一线实习、考查和访问;③借助于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平台,通过聘请企业相关领域或行业有影响力的人为专业进行专题讲座;④积极组织青年教师走向实践工程,在系和学院的实习和实训基地挂职锻炼,了解企业、了解工作岗位、了解市场需求,迅速考取职业资格,使青年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
作者简介:周玉良(1968—),现任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管理系企业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