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俄罗斯库卡坦博物馆中,收藏着一辆奇怪的三轮装甲车,看到他的人,大多会认为这是一辆大型牵引车,实际上这是纳粹德国当年研制的重型装甲扫雷车(MINEN-RAUMER)。
关于这辆扫雷车的来历,至今说法不一。第一种说法是,1945年,深入德国的苏联红军在德国陆军库摩尔斯多夫(Kummersdorf)试验场发现了一辆造型怪异的装甲车,当时该车车身上有明显的爆炸损伤痕迹,车辆周围散落有许多金属残片,车顶安装的小炮塔则在距车身数十米外被发现。显然,德国人曾经在该车上安装爆炸物,试图将其炸毁。
还有一种说法,说这辆扫雷车是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缴获的,也有说是苏联人在波兰境内发现的,德国人将其秘密埋藏在那里。曾经有一张印制子1946年夏的苏联报纸,作过《有趣的德国试验性武器和车辆》的报道,其中就刊登了该车的照片。但遗憾的是,文章中并未说明该车究竟是在何处发现的。
据一个曾在库宾卡工作过的苏军老兵透露,这辆车是在一个德国军营中发现的。当时这辆车的车体陷落在一个巨大的弹坑中,坑内散落着许多金属碎片。如果这位作为当时亲历者的老兵的话可信,那么笔者倾向于认为该车的发现地点是德国的摩尔斯多夫。
虽然初步判断该车应该是一辆大型扫雷车,但发现这辆车的苏联人当时还弄不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于是便将它转移到位于德累斯顿(Dresden)的苏军基地保存起来。1947年,苏联人又将该车和其它缴获的德国装甲车辆运往苏联的库宾卡试验场进行测试。但由于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该车的扫雷机构严重受损,无法进行排雷作业,因此苏联人只进行了一般的行驶试验。
一直以来,许多军事历史学者对这辆奇怪的战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在二战史料中却很少提及这辆战车,直到二战结束后多年,随着苏联部分档案的陆续解密,该车的部分资枓才得以公开。根据这些资料,该车是一辆装甲扫雷车,由阿尔凯特、克虏伯和梅塞德斯-奔驰公司联合研制,车辆传动装置上的标签上面刻有生产日期IX/41,这说明整车组装时间大约在1941年开始,这和另一些资枓上说该车于1942年初完成制造的说法也比较吻合。
这辆装甲扫雷车的外形非常奇特,其车体为装甲板焊接而成,厚度20~40毫米,上面装
有PzKpfw Ⅰ型坦克炮塔,炮塔上装两挺MG34机枪,用于防止敌人步兵接近发动攻击。车底装甲厚度为80毫米,采用双层设计并加装了加强框。这其中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因为这
一部位要能承受地雷爆炸威力的强烈冲击,此外车体内部也有装甲板。
这辆扫雷车车长6.5米,宽3.17米,高度为2.28米,全重约55吨,采用一台300马力发动机,行驶速度约为15~20千米/小时。该车车体分为驾驶室、战斗室、传动室和发动机室四个部分。其中驾驶室位于车体的最前部;战斗室位于车体中部,也就是炮塔的正下方;传动室位于战斗室下部,分为左右两室,负责将发动机的动力传到两只巨大的车轮上;车体最后是发动机室,发动机输出的功率经过摩擦式离合器、传动轴传递到主变速箱,再驱动主动轮带动扫雷滚工作。如果需要转向,驾驶员可以转动方向盘,利用发动机传递的动力驱动一个转向蜗轮带动两根钢链向左右两侧拉动车尾较小的转向轮,从而完成转向。
前方两个巨大的车轮兼作扫雷滚,外缘装有类似履带一样的活动轮缘,轮缘上装有一圈10个宽度为75毫米的钢制护板。在开动起来后,扫雷滚的外缘会转动起来,驱动车辆前进,同时钢制护板会依次碾压路面,将埋藏在地表下方的地雷触发引爆。
说起这辆奇特扫雷车扫雷滚外侧安装的钢铁护板,十分容易使人联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重炮车轮。但是当时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增加重型装备的通过性和射击时的稳定性。而扫雷车采用这样的沉重护板,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扫雷面积,在触发地雷的同时保护车轮不受损伤。和一战时的火炮车轮相比,这些金属护板的强度要大大提高。试验表明,对于这种扫雷车,反坦克地雷的爆炸只能造成极轻微的损害,不足以影响其正常作业。虽然理论上地雷爆炸的威力无法破坏车轮,但是苏联人在测试后认为,该车过于沉重的重量、较低的发动机功率、缓慢的行驶速度以及高大的外形,使其非常容易成为敌军火炮显著的目标。
传动机构也不够稳定,很可能在测试前就已经被破坏。在初步测试结束后,苏联人把这辆扫雷车封存在库宾卡的仓库里,后来才把它拖出来置于博物馆中向公众展出,
德国人制造这辆扫雷车实出无奈。在苏联前线,德国装甲部队在苏军布设的雷场中遭受了严重损失。按照德国人的设想,在德国坦克部队发动攻击前,这辆扫雷车会率先出动,在坦克纵队的最前方开辟通路。显然,该车的设计者们在测试中发现,这辆扫雷车的扫雷效能无法和那些安装了扫雷犁的普通坦克相比,因此放弃了该项目,这辆样车也被留置在试验场。
今天,收藏在库宾卡博物馆的这辆重型扫雷车上带有纳粹德国的“十”字标志。实际上从历史照片看,当年这辆车使用的是灰色涂装,车身上也没有“十”字标志、这应该都符合当时该车在试验场进行测试的事实。从外形以及其性能参数判断,这辆扫雷车并不适合随装甲部队作战。虽然它宽大的扫雷滚可以为后续坦克趟开道路,厚厚的底部装甲也可以承受地雷的爆破冲击,但是笔者十分质疑车内的乘员是否能够承受这种巨大的震动和冲击。而且如此高大缓慢且外表奇特的扫雷车,会很轻易地被对方火炮“敲掉”,这些都是明显的事实,德国人在测试中不可能发现不了。
纵观二战中的装甲扫雷车,一般都是利用现有的坦克装甲车辆,加装专用扫雷设备,如扫雷犁、扫雷棍、扫雷链以及扫雷铲等改装而成,其机动性接近制式车辆,可以跟随机械化纵队作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车辆在扫雷过程中,乘员不易受到地雷爆炸的冲击,其使用效能都要明显优于这种直接用自己的车轮碾压引爆地雷的三轮扫雷车,这也就是何以该车早在1942年初就完成制造,却没能大量投产并装备部队的原因。
[编辑 王瑾]
关于这辆扫雷车的来历,至今说法不一。第一种说法是,1945年,深入德国的苏联红军在德国陆军库摩尔斯多夫(Kummersdorf)试验场发现了一辆造型怪异的装甲车,当时该车车身上有明显的爆炸损伤痕迹,车辆周围散落有许多金属残片,车顶安装的小炮塔则在距车身数十米外被发现。显然,德国人曾经在该车上安装爆炸物,试图将其炸毁。
还有一种说法,说这辆扫雷车是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缴获的,也有说是苏联人在波兰境内发现的,德国人将其秘密埋藏在那里。曾经有一张印制子1946年夏的苏联报纸,作过《有趣的德国试验性武器和车辆》的报道,其中就刊登了该车的照片。但遗憾的是,文章中并未说明该车究竟是在何处发现的。
据一个曾在库宾卡工作过的苏军老兵透露,这辆车是在一个德国军营中发现的。当时这辆车的车体陷落在一个巨大的弹坑中,坑内散落着许多金属碎片。如果这位作为当时亲历者的老兵的话可信,那么笔者倾向于认为该车的发现地点是德国的摩尔斯多夫。
虽然初步判断该车应该是一辆大型扫雷车,但发现这辆车的苏联人当时还弄不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于是便将它转移到位于德累斯顿(Dresden)的苏军基地保存起来。1947年,苏联人又将该车和其它缴获的德国装甲车辆运往苏联的库宾卡试验场进行测试。但由于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该车的扫雷机构严重受损,无法进行排雷作业,因此苏联人只进行了一般的行驶试验。
一直以来,许多军事历史学者对这辆奇怪的战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在二战史料中却很少提及这辆战车,直到二战结束后多年,随着苏联部分档案的陆续解密,该车的部分资枓才得以公开。根据这些资料,该车是一辆装甲扫雷车,由阿尔凯特、克虏伯和梅塞德斯-奔驰公司联合研制,车辆传动装置上的标签上面刻有生产日期IX/41,这说明整车组装时间大约在1941年开始,这和另一些资枓上说该车于1942年初完成制造的说法也比较吻合。
这辆装甲扫雷车的外形非常奇特,其车体为装甲板焊接而成,厚度20~40毫米,上面装
有PzKpfw Ⅰ型坦克炮塔,炮塔上装两挺MG34机枪,用于防止敌人步兵接近发动攻击。车底装甲厚度为80毫米,采用双层设计并加装了加强框。这其中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因为这
一部位要能承受地雷爆炸威力的强烈冲击,此外车体内部也有装甲板。
这辆扫雷车车长6.5米,宽3.17米,高度为2.28米,全重约55吨,采用一台300马力发动机,行驶速度约为15~20千米/小时。该车车体分为驾驶室、战斗室、传动室和发动机室四个部分。其中驾驶室位于车体的最前部;战斗室位于车体中部,也就是炮塔的正下方;传动室位于战斗室下部,分为左右两室,负责将发动机的动力传到两只巨大的车轮上;车体最后是发动机室,发动机输出的功率经过摩擦式离合器、传动轴传递到主变速箱,再驱动主动轮带动扫雷滚工作。如果需要转向,驾驶员可以转动方向盘,利用发动机传递的动力驱动一个转向蜗轮带动两根钢链向左右两侧拉动车尾较小的转向轮,从而完成转向。
前方两个巨大的车轮兼作扫雷滚,外缘装有类似履带一样的活动轮缘,轮缘上装有一圈10个宽度为75毫米的钢制护板。在开动起来后,扫雷滚的外缘会转动起来,驱动车辆前进,同时钢制护板会依次碾压路面,将埋藏在地表下方的地雷触发引爆。
说起这辆奇特扫雷车扫雷滚外侧安装的钢铁护板,十分容易使人联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重炮车轮。但是当时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增加重型装备的通过性和射击时的稳定性。而扫雷车采用这样的沉重护板,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扫雷面积,在触发地雷的同时保护车轮不受损伤。和一战时的火炮车轮相比,这些金属护板的强度要大大提高。试验表明,对于这种扫雷车,反坦克地雷的爆炸只能造成极轻微的损害,不足以影响其正常作业。虽然理论上地雷爆炸的威力无法破坏车轮,但是苏联人在测试后认为,该车过于沉重的重量、较低的发动机功率、缓慢的行驶速度以及高大的外形,使其非常容易成为敌军火炮显著的目标。
传动机构也不够稳定,很可能在测试前就已经被破坏。在初步测试结束后,苏联人把这辆扫雷车封存在库宾卡的仓库里,后来才把它拖出来置于博物馆中向公众展出,
德国人制造这辆扫雷车实出无奈。在苏联前线,德国装甲部队在苏军布设的雷场中遭受了严重损失。按照德国人的设想,在德国坦克部队发动攻击前,这辆扫雷车会率先出动,在坦克纵队的最前方开辟通路。显然,该车的设计者们在测试中发现,这辆扫雷车的扫雷效能无法和那些安装了扫雷犁的普通坦克相比,因此放弃了该项目,这辆样车也被留置在试验场。
今天,收藏在库宾卡博物馆的这辆重型扫雷车上带有纳粹德国的“十”字标志。实际上从历史照片看,当年这辆车使用的是灰色涂装,车身上也没有“十”字标志、这应该都符合当时该车在试验场进行测试的事实。从外形以及其性能参数判断,这辆扫雷车并不适合随装甲部队作战。虽然它宽大的扫雷滚可以为后续坦克趟开道路,厚厚的底部装甲也可以承受地雷的爆破冲击,但是笔者十分质疑车内的乘员是否能够承受这种巨大的震动和冲击。而且如此高大缓慢且外表奇特的扫雷车,会很轻易地被对方火炮“敲掉”,这些都是明显的事实,德国人在测试中不可能发现不了。
纵观二战中的装甲扫雷车,一般都是利用现有的坦克装甲车辆,加装专用扫雷设备,如扫雷犁、扫雷棍、扫雷链以及扫雷铲等改装而成,其机动性接近制式车辆,可以跟随机械化纵队作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车辆在扫雷过程中,乘员不易受到地雷爆炸的冲击,其使用效能都要明显优于这种直接用自己的车轮碾压引爆地雷的三轮扫雷车,这也就是何以该车早在1942年初就完成制造,却没能大量投产并装备部队的原因。
[编辑 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