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魅力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kl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早上好。谢谢大家能挤出时间来参加《丝绸之路》杂志创刊16周年座谈会暨《丝绸之路珍藏版》丛书首发式。
  《丝绸之路》1992年9月创刊,到现在整整16年了。
  16年,一路走来,并不轻松,但在报刊林立、竞争激烈的大坏境下,这个从“三无”起家的刊物,居然还能够生存下来,并且有进步,有发展,为什么?
  我想来想去,主要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这个刊物创办的时候,正是“丝绸之路热”升温的时候,这是天时。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这是地利。丝绸之路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它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种感召力和影响力,也就是丝绸之路的魅力。也因此,重振丝绸之路、建设新丝绸之路、弘扬丝绸之路优秀文化这样一些命题,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这种社会共识,就是人和,至少为人和创造了思想基础。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共识,所以《丝绸之路》杂志才得以顺利创办,才在它生存和前进的过程中,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从而得以进步、发展。
  首先,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1992年《丝绸之路》创办时,是个内刊。由于得到了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和国务院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的积极支持,从1993年7月起即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同年夏天,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张伯海同志来兰视察工作,还专门讲了办好《丝绸之路》的三点意见,即保持高文化品位,向旅游倾斜,瞄准国际市场。这三条,实际上已经成为十多年来我们办刊的指导性原则。同时,多年来,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在组织国内外参展、评级评奖等各种活动中,也把《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有特色的刊物加以扶持。所以《丝绸之路》才一步步前进,由双月刊改版为月刊,明年还将改版为半月刊,由单色印刷变为套色印刷,进而又变为彩色印刷。在1994、1999年甘肃省社科类期刊评级中,连续被评为一级期刊。2001年入围“中国期刊方阵”并荣获“双效”期刊称号。2007年,又被评为“第二届北方期刊奖”优秀期刊。
  第二,形成了多家合作、联合办刊的格局。这在甘肃也是仅此一家。《丝绸之路》是甘肃丝绸之路协会倡导创办的。但协会是民间群众团体,无力解决办刊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于是在1995年,邀请甘肃省文物局参与办刊。文物局不仅给了一定经费支持,而且文物局及其直属业务单位,多方面配合了杂志社的工作。2000年,此前已经加盟办刊的西北师范大学,把丝绸之路杂志社列为学校直属业务单位,解决了办刊用房和部分人员编制。2005年,根据刊物定位为旅游文化的需要,又邀请甘肃省旅游局以旅游协会的名义加盟办刊,他们后来居上,承担了较大数额的办刊经费。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四个单位联合办刊,按协议办事,协商、协作,关系十分融洽。应当说,没有这四家主办单位的支持、指导,《丝绸之路》杂志是很难生存下来的。
  第三,在弘扬丝绸之路文化这面旗帜之下,《丝绸之路》杂志得到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和作家的支持,逐步形成了一个有一定数量,遍布全国的作者群。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和奉献,16来年,《丝绸之路》刊发了一系列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文章,因此才有条件出版《丝绸之路珍藏版》,才有今天的首发式。《丝绸之路珍藏版》收文稿340篇,全部选自《丝绸之路》。我不能说所有选文都精彩,但我可以说大多数文章都有资料价值、史料价值、参考价值;而且其中一部分文章,如人物卷、考察卷中的一些文章,即使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衡量,也是上乘之作。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丝绸之路》办刊工作人员,对上级领导主管部门,对四家主办单位和多家协办单位,对给了我们大力支持的专家、作家和广大作者,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丝绸之路》还要进步、发展,请各位来宾和朋友多提批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梳理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如同既往,和我们一起把这个刊物办好。
其他文献
[摘要]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领军人物,以其对文学的“根”的定位、提倡和骄人的创作实绩而享誉文坛。但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读,发现他所描绘的楚湘风情、小说人物、文本指向都有图解现实的作用,而没有建构一个“根”性复萌的世界。  [关键词]寻根文学;韩少功;“根”的失落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67-02    作为新时期文学创作主潮
期刊
[摘要]包围在藏文化圈中的临潭回族婚俗,处处体现了与当地意识形态不一致的另一番景象:既有伊斯兰婚姻观,又有传统婚姻程式的 “六礼”古俗,还有江淮遗韵的审美观念,更有当地藏文化圈的习俗熏染,反映出当地回族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景象。  [关键词]藏区;回族婚俗;临潭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42-03    临潭,古称洮州,位
期刊
[摘要]方方相对大气的创作风格被很多学者称为“超性别”写作,但她近几年的女性题材创作逐渐增多,显示出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方方把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放到现实社会的文化、伦理体系中来追寻其根源,既有向女性启蒙传统的自觉回归,与同时期其他女性作家相比又显示出了她独特的超越性。  [关键词]方方小说;女性启蒙;奴性心理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
期刊
[摘要]已有的对于《金色笔记》的研究仅限于对该作品中女性主义、苏菲主义等思想的阐释,以及对作品中后现代创作手法的解读。本文分析探讨了女主人公安娜如何在荒谬、混乱的后现代世界中从精神崩溃到最终重新找到自我的精神旅程。揭示出该作品中人们普遍面临的存在主义问题以及莱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精神,为解读这部百科全书式的现实主义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  [关键词]《金色笔记》;安娜;精神旅程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主要组织活动形式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课堂合作学习变成了“摆样子”、“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合作的主题过于简单,合作学习时间安排不合适,合作学习小组分配不合理,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未得到训练,教师角色转变不到位,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师理论准备不到位,没有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
期刊
[摘要]黛玉、妙玉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的两位玉女形象,虽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但两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高洁的心志、超众的才气、孤芳自赏的性格以及对宝玉的爱恋,尤其是共同的悲剧性结局。同时,这两位玉女也是宝玉倾心和爱慕的对象。两位玉女的香消玉陨,既是宝玉看破红尘、了断尘缘的动因之一,也是作者红尘悲歌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黛玉;妙玉; 人物形象;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7.411 [
期刊
异国春花闹,水墨雨淋淋。不久前,年逾七秩的师云先生从北美归来,再次带回一批新作,给人又一新鲜的面貌:水墨飘香,新风扑面,风花雨雾,流连眼底,水汪汪中的花卉世界充满了无穷魅力。可谓“与花传神将人意,画笔有情总是春”。体现出师云先生在花鸟画艺术中不断追求创新的独到之处。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钟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家的个性人格。读师云先生的作品,给人一
期刊
[摘要]春节燃放爆竹烟花主要是汉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它内化为民族的心结,人们通过燃放爆竹烟花这一仪式来辞旧迎新,期盼来年幸福安康。这一习俗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人们皆沉浸在爆竹声的的欢乐中,又说明了它的娱乐性,深层次上,爆竹声又传达着人们全家团聚时内心的喜悦;大家希望通过燃放爆竹烟花来消灾辟邪、喜迎好运,这一仪式又体现着人们的功利性;通过燃放爆竹辞旧迎新这一仪式,又表达出人们期盼来年更上一层楼
期刊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青春期的完成过程,身心发育不协调、不稳定;认知、情绪和意志发展处于成型阶段,对事、对物和对人的认识、态度比较偏激,隐含冲动性;同时,又是接受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知识,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以批判眼光审视现实的群体,对社会充满理想和憧憬。此时也是面临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生活事件频发容易导致心理危机,而大学生自身又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对心理危机时最易走极端,采取
期刊
去新疆伊犁旅游,不可不去西北闻名的圣佑庙。  圣佑庙地处新疆昭苏县城西北1公里处的洪纳海河沟口,藏语名叫“吉金铃”,蒙古语名为“博格达夏格松”,这是新疆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喇嘛教四大庙宇之一,新疆现存最宏伟的一座古代建筑园林,也是新疆境内最大的一所黄教寺院。  走进圣佑庙,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松柏参天,云杉蔽日,建筑整齐,古色古香,让人顿生敬畏。这是当地蒙古族牧民求神祈祷的场所,尤其是在每年农历的正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