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早上好。谢谢大家能挤出时间来参加《丝绸之路》杂志创刊16周年座谈会暨《丝绸之路珍藏版》丛书首发式。
《丝绸之路》1992年9月创刊,到现在整整16年了。
16年,一路走来,并不轻松,但在报刊林立、竞争激烈的大坏境下,这个从“三无”起家的刊物,居然还能够生存下来,并且有进步,有发展,为什么?
我想来想去,主要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这个刊物创办的时候,正是“丝绸之路热”升温的时候,这是天时。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这是地利。丝绸之路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它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种感召力和影响力,也就是丝绸之路的魅力。也因此,重振丝绸之路、建设新丝绸之路、弘扬丝绸之路优秀文化这样一些命题,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这种社会共识,就是人和,至少为人和创造了思想基础。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共识,所以《丝绸之路》杂志才得以顺利创办,才在它生存和前进的过程中,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从而得以进步、发展。
首先,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1992年《丝绸之路》创办时,是个内刊。由于得到了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和国务院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的积极支持,从1993年7月起即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同年夏天,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张伯海同志来兰视察工作,还专门讲了办好《丝绸之路》的三点意见,即保持高文化品位,向旅游倾斜,瞄准国际市场。这三条,实际上已经成为十多年来我们办刊的指导性原则。同时,多年来,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在组织国内外参展、评级评奖等各种活动中,也把《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有特色的刊物加以扶持。所以《丝绸之路》才一步步前进,由双月刊改版为月刊,明年还将改版为半月刊,由单色印刷变为套色印刷,进而又变为彩色印刷。在1994、1999年甘肃省社科类期刊评级中,连续被评为一级期刊。2001年入围“中国期刊方阵”并荣获“双效”期刊称号。2007年,又被评为“第二届北方期刊奖”优秀期刊。
第二,形成了多家合作、联合办刊的格局。这在甘肃也是仅此一家。《丝绸之路》是甘肃丝绸之路协会倡导创办的。但协会是民间群众团体,无力解决办刊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于是在1995年,邀请甘肃省文物局参与办刊。文物局不仅给了一定经费支持,而且文物局及其直属业务单位,多方面配合了杂志社的工作。2000年,此前已经加盟办刊的西北师范大学,把丝绸之路杂志社列为学校直属业务单位,解决了办刊用房和部分人员编制。2005年,根据刊物定位为旅游文化的需要,又邀请甘肃省旅游局以旅游协会的名义加盟办刊,他们后来居上,承担了较大数额的办刊经费。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四个单位联合办刊,按协议办事,协商、协作,关系十分融洽。应当说,没有这四家主办单位的支持、指导,《丝绸之路》杂志是很难生存下来的。
第三,在弘扬丝绸之路文化这面旗帜之下,《丝绸之路》杂志得到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和作家的支持,逐步形成了一个有一定数量,遍布全国的作者群。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和奉献,16来年,《丝绸之路》刊发了一系列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文章,因此才有条件出版《丝绸之路珍藏版》,才有今天的首发式。《丝绸之路珍藏版》收文稿340篇,全部选自《丝绸之路》。我不能说所有选文都精彩,但我可以说大多数文章都有资料价值、史料价值、参考价值;而且其中一部分文章,如人物卷、考察卷中的一些文章,即使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衡量,也是上乘之作。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丝绸之路》办刊工作人员,对上级领导主管部门,对四家主办单位和多家协办单位,对给了我们大力支持的专家、作家和广大作者,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丝绸之路》还要进步、发展,请各位来宾和朋友多提批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梳理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如同既往,和我们一起把这个刊物办好。
《丝绸之路》1992年9月创刊,到现在整整16年了。
16年,一路走来,并不轻松,但在报刊林立、竞争激烈的大坏境下,这个从“三无”起家的刊物,居然还能够生存下来,并且有进步,有发展,为什么?
我想来想去,主要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这个刊物创办的时候,正是“丝绸之路热”升温的时候,这是天时。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这是地利。丝绸之路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它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种感召力和影响力,也就是丝绸之路的魅力。也因此,重振丝绸之路、建设新丝绸之路、弘扬丝绸之路优秀文化这样一些命题,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这种社会共识,就是人和,至少为人和创造了思想基础。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共识,所以《丝绸之路》杂志才得以顺利创办,才在它生存和前进的过程中,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从而得以进步、发展。
首先,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1992年《丝绸之路》创办时,是个内刊。由于得到了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和国务院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的积极支持,从1993年7月起即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同年夏天,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张伯海同志来兰视察工作,还专门讲了办好《丝绸之路》的三点意见,即保持高文化品位,向旅游倾斜,瞄准国际市场。这三条,实际上已经成为十多年来我们办刊的指导性原则。同时,多年来,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在组织国内外参展、评级评奖等各种活动中,也把《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有特色的刊物加以扶持。所以《丝绸之路》才一步步前进,由双月刊改版为月刊,明年还将改版为半月刊,由单色印刷变为套色印刷,进而又变为彩色印刷。在1994、1999年甘肃省社科类期刊评级中,连续被评为一级期刊。2001年入围“中国期刊方阵”并荣获“双效”期刊称号。2007年,又被评为“第二届北方期刊奖”优秀期刊。
第二,形成了多家合作、联合办刊的格局。这在甘肃也是仅此一家。《丝绸之路》是甘肃丝绸之路协会倡导创办的。但协会是民间群众团体,无力解决办刊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于是在1995年,邀请甘肃省文物局参与办刊。文物局不仅给了一定经费支持,而且文物局及其直属业务单位,多方面配合了杂志社的工作。2000年,此前已经加盟办刊的西北师范大学,把丝绸之路杂志社列为学校直属业务单位,解决了办刊用房和部分人员编制。2005年,根据刊物定位为旅游文化的需要,又邀请甘肃省旅游局以旅游协会的名义加盟办刊,他们后来居上,承担了较大数额的办刊经费。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四个单位联合办刊,按协议办事,协商、协作,关系十分融洽。应当说,没有这四家主办单位的支持、指导,《丝绸之路》杂志是很难生存下来的。
第三,在弘扬丝绸之路文化这面旗帜之下,《丝绸之路》杂志得到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和作家的支持,逐步形成了一个有一定数量,遍布全国的作者群。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和奉献,16来年,《丝绸之路》刊发了一系列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文章,因此才有条件出版《丝绸之路珍藏版》,才有今天的首发式。《丝绸之路珍藏版》收文稿340篇,全部选自《丝绸之路》。我不能说所有选文都精彩,但我可以说大多数文章都有资料价值、史料价值、参考价值;而且其中一部分文章,如人物卷、考察卷中的一些文章,即使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衡量,也是上乘之作。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丝绸之路》办刊工作人员,对上级领导主管部门,对四家主办单位和多家协办单位,对给了我们大力支持的专家、作家和广大作者,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丝绸之路》还要进步、发展,请各位来宾和朋友多提批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梳理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如同既往,和我们一起把这个刊物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