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80年代学者创造的“城镇化”概念诞生以来,我国在城镇化的路上,已经走了将近35年。这三十多年当中,中国一直致力于城镇化事业,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1亿,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52.6%。但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远没有这么高。“中国城镇化还处在快速增长过程中,至少还有近20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中国的问题是人口城镇化率太低,目前只有35%左右。”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
备受关注的城镇化规划几经更名,起初名为《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后改为《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最后定名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下称《规划》)。该《规划》明确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规划期至2020年。
回顾我国的城镇化之路,国家“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均采用“城镇化”一词。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7年,温家宝进一步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而同年颁布的《促进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初稿,明确强调未来国家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内容,根据规划目标,未来将涉及20多个城市群以及180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
而2013年,关于城镇发展模式、发展方向的探索,依然热烈。
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3月17日,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一场记者见面会上,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其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李克强表示,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问题都可能会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在答记者提问时,他表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
中国经济行至今日,改革被认为是我国最大的红利,而城镇化亦被认为是红利中最大的潜力。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与“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将“人”确立为城镇化的核心,注定2013年将成为中国城镇化道路的转折点。
过去,传统的城镇化路径以土地扩张为标志,地方政府大肆造城,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错误方向有望纠回。而城镇化并不意味着要赶农民上楼,而是让农民也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便捷,“以人为本”、“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成为政策制定者的共识。
在2013年年末,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上,总书记习近平听取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情况汇报。会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落实和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
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等六项主要任务。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也不是要消灭农村。如果农村文明消失了,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水、电、路、气、房,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搞好居住环境的绿化与美化。要搞好新农村建设,本着方便生产和生活的原则,合理调整村庄布局。“避免农民房子十年推倒重盖一轮。”
“技有所用、学有所识、乐有所好、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出有所通、老有所养和情有所寄”,这是城镇化会议提出对城镇化的八大愿景。如若这八大愿景都能实现,我们的城镇便是“桃花源”。
12月23日至24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专门对农村、农民、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答记者提问时,讲述了2014年我国城镇化工作的重点。他说,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2014年必须开好头、起好步。2014年,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好推动城镇化规划实施,出台配套政策,编制配套规划,开展试点示范,完善基础设施等工作。同时,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抓紧修订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争取尽早发布实施。
同时,该负责人进一步指出,2014年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研究推出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支持政策。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面是水泥森林林立、大厦鳞次栉比,一面是旧城拆除、每天消失80个村落。记忆中的“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越来越少。
国家发改委城镇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12月25日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高端对话中指出,“不能再搞短期行为的城镇化,不能再搞大兴土木、大拆大建的城镇化,不能再搞拍脑袋的所谓大规模的新区建设,也不能再搞豪华型城镇化”。
一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触动着无数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也戳中了某些地方城镇化发展的软肋。青山绿水才是美丽家园。千疮百孔的村庄、污水横流的县乡,“中毒日深”的土壤,“堵城”、“雾都”相继冠名……如此的城镇化,要得吗?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不能让这样的豪言成为孤零的口号。
2013年,我们在探索中走过,幸好,我们走在路上。
2014年,我们期待更多的良方惠及人民、惠及社会。
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1亿,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52.6%。但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远没有这么高。“中国城镇化还处在快速增长过程中,至少还有近20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中国的问题是人口城镇化率太低,目前只有35%左右。”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
备受关注的城镇化规划几经更名,起初名为《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后改为《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最后定名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下称《规划》)。该《规划》明确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规划期至2020年。
回顾我国的城镇化之路,国家“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均采用“城镇化”一词。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7年,温家宝进一步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而同年颁布的《促进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初稿,明确强调未来国家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内容,根据规划目标,未来将涉及20多个城市群以及180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
而2013年,关于城镇发展模式、发展方向的探索,依然热烈。
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3月17日,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一场记者见面会上,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其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李克强表示,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问题都可能会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在答记者提问时,他表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
中国经济行至今日,改革被认为是我国最大的红利,而城镇化亦被认为是红利中最大的潜力。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与“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将“人”确立为城镇化的核心,注定2013年将成为中国城镇化道路的转折点。
过去,传统的城镇化路径以土地扩张为标志,地方政府大肆造城,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错误方向有望纠回。而城镇化并不意味着要赶农民上楼,而是让农民也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便捷,“以人为本”、“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成为政策制定者的共识。
在2013年年末,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上,总书记习近平听取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情况汇报。会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落实和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
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等六项主要任务。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也不是要消灭农村。如果农村文明消失了,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水、电、路、气、房,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搞好居住环境的绿化与美化。要搞好新农村建设,本着方便生产和生活的原则,合理调整村庄布局。“避免农民房子十年推倒重盖一轮。”
“技有所用、学有所识、乐有所好、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出有所通、老有所养和情有所寄”,这是城镇化会议提出对城镇化的八大愿景。如若这八大愿景都能实现,我们的城镇便是“桃花源”。
12月23日至24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专门对农村、农民、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答记者提问时,讲述了2014年我国城镇化工作的重点。他说,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2014年必须开好头、起好步。2014年,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好推动城镇化规划实施,出台配套政策,编制配套规划,开展试点示范,完善基础设施等工作。同时,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抓紧修订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争取尽早发布实施。
同时,该负责人进一步指出,2014年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研究推出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支持政策。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面是水泥森林林立、大厦鳞次栉比,一面是旧城拆除、每天消失80个村落。记忆中的“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越来越少。
国家发改委城镇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12月25日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高端对话中指出,“不能再搞短期行为的城镇化,不能再搞大兴土木、大拆大建的城镇化,不能再搞拍脑袋的所谓大规模的新区建设,也不能再搞豪华型城镇化”。
一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触动着无数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也戳中了某些地方城镇化发展的软肋。青山绿水才是美丽家园。千疮百孔的村庄、污水横流的县乡,“中毒日深”的土壤,“堵城”、“雾都”相继冠名……如此的城镇化,要得吗?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不能让这样的豪言成为孤零的口号。
2013年,我们在探索中走过,幸好,我们走在路上。
2014年,我们期待更多的良方惠及人民、惠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