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开复,1961年生于台湾,毕业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著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创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并出任首位院长,随后升任微软首位华人全球副总裁。2005年7月加盟Google,出任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在许多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心中,是他改变了微软在中国人心中的霸主形象,他是微软的“和平使者”抑或“精神教父”。
和大多数人一样,在我们原本的想象中,李开复可能和我们平常见过的大多数科学家一样,有着常人无以企及的智慧,有着偏执与狂妄的个性,他的成功也许还有几分是运气……但是,在用心研究过他的成长经历后,我们发现,李开复的成功并没有什么不同——决定他成功的性格因素,他在追求成功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及工具,也都是我们所熟悉的。
第三次叛逆
从科学家到“好经理”
在苹果公司工作6年,SGI公司工作2年后,1998年李开复加盟微软,负责在中国组建研究院。比尔·盖茨一直信奉“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聚集最优秀的人”,因为李开复是一个华人,更主要是因为“他既懂研究又懂管理”,所以找到了他。
从苹果到微软,李开复在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职位上接受不同的机遇与挑战,学习领导的艺术,了解管理公司的秘诀。“我学会了该如何做一个受员工爱戴的领导者,以及该如何做一个受领导器重的员工。我也深深意识到,在世界一流的企业里,管理者最需要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
但是,从技术专家到管理专家的转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从一个编程高手到一个演讲家,从一个技术专家到一个优秀经理,从李开复第三次异于常人的“叛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能坚持、具备强有力的执行力的经理人。
第四次叛逆
离开微软,追随我心的选择
从1998年到2000年,李开复成功组建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后被提格为亚洲研究院。
因为要为微软招募人才,他经常要去各高校做一些演讲。在这种近距离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能够用自己的观点来影响一部分学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帮助,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2000年,李开复被调回美国总部。离中国学生远了,但是和中国学生交流的愿望却更强烈了。从2000年到2004年,他给中国学生写了四封信,谈人生,谈成材,谈择业等。他的信、他的观点在网上被大量流传。这时,他推出了公益网站“开复学生网”,受到学生以及各类社会人士的欢迎,他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想要回中国工作,想要培养更多中国学生,做更有影响力的事情,他希望寻找某个机会。“应该说我对微软的工作并没有特别不满意到我必须要走的地步,是一个我觉得还不错的地方。当然微软越来越大,大公司难免有一些官僚,这是一个原因。而另一方面,我在微软工作了7年,做同一个工作做7年,能学习的地方不是很多了,这是另一个原因。”当然,之所以下决心加入Google,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互联网上的新旗帜Google给他带来的震撼:“我认识的许多朋友,资深的研究者和科学家,他们在加入Google后,原先的憔悴消失了,他们充满活力,他们上班就像在享受。每一个人都那么充满激情。在Google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做什么,然后通过大家的兴趣结合成一个个团队,每个员工有20%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他确信Google是一家价值观和文化都适合自己的公司,能够满足他“回到中国”和“做更有影响力的事情”的心愿的公司。
2005年7月5日,他走进微软老板的办公室,第一句话就是:“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我要追随我心的选择)。”随后,他正式离开微软,出任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做人要积极,要勇敢,要愿意挑战。勇敢地、积极地追逐你要的,这样就不会让自己感到遗憾。”这是李开复的成材观,他本人也是这一法则的拥趸者与实践者。从小到大,李开复正是有了多次的主动叛逆,才成就了今天的成绩与声望。
在许多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心中,是他改变了微软在中国人心中的霸主形象,他是微软的“和平使者”抑或“精神教父”。
和大多数人一样,在我们原本的想象中,李开复可能和我们平常见过的大多数科学家一样,有着常人无以企及的智慧,有着偏执与狂妄的个性,他的成功也许还有几分是运气……但是,在用心研究过他的成长经历后,我们发现,李开复的成功并没有什么不同——决定他成功的性格因素,他在追求成功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及工具,也都是我们所熟悉的。
第三次叛逆
从科学家到“好经理”
在苹果公司工作6年,SGI公司工作2年后,1998年李开复加盟微软,负责在中国组建研究院。比尔·盖茨一直信奉“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聚集最优秀的人”,因为李开复是一个华人,更主要是因为“他既懂研究又懂管理”,所以找到了他。
从苹果到微软,李开复在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职位上接受不同的机遇与挑战,学习领导的艺术,了解管理公司的秘诀。“我学会了该如何做一个受员工爱戴的领导者,以及该如何做一个受领导器重的员工。我也深深意识到,在世界一流的企业里,管理者最需要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
但是,从技术专家到管理专家的转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从一个编程高手到一个演讲家,从一个技术专家到一个优秀经理,从李开复第三次异于常人的“叛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能坚持、具备强有力的执行力的经理人。
第四次叛逆
离开微软,追随我心的选择
从1998年到2000年,李开复成功组建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后被提格为亚洲研究院。
因为要为微软招募人才,他经常要去各高校做一些演讲。在这种近距离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能够用自己的观点来影响一部分学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帮助,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2000年,李开复被调回美国总部。离中国学生远了,但是和中国学生交流的愿望却更强烈了。从2000年到2004年,他给中国学生写了四封信,谈人生,谈成材,谈择业等。他的信、他的观点在网上被大量流传。这时,他推出了公益网站“开复学生网”,受到学生以及各类社会人士的欢迎,他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想要回中国工作,想要培养更多中国学生,做更有影响力的事情,他希望寻找某个机会。“应该说我对微软的工作并没有特别不满意到我必须要走的地步,是一个我觉得还不错的地方。当然微软越来越大,大公司难免有一些官僚,这是一个原因。而另一方面,我在微软工作了7年,做同一个工作做7年,能学习的地方不是很多了,这是另一个原因。”当然,之所以下决心加入Google,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互联网上的新旗帜Google给他带来的震撼:“我认识的许多朋友,资深的研究者和科学家,他们在加入Google后,原先的憔悴消失了,他们充满活力,他们上班就像在享受。每一个人都那么充满激情。在Google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做什么,然后通过大家的兴趣结合成一个个团队,每个员工有20%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他确信Google是一家价值观和文化都适合自己的公司,能够满足他“回到中国”和“做更有影响力的事情”的心愿的公司。
2005年7月5日,他走进微软老板的办公室,第一句话就是:“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我要追随我心的选择)。”随后,他正式离开微软,出任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做人要积极,要勇敢,要愿意挑战。勇敢地、积极地追逐你要的,这样就不会让自己感到遗憾。”这是李开复的成材观,他本人也是这一法则的拥趸者与实践者。从小到大,李开复正是有了多次的主动叛逆,才成就了今天的成绩与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