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潍坊市近来发生了一件让人难以理解的事。在该市一所民办学校的家长会上.有学校领导因不满学生家长对学校办学过程存在的种种疑惑提出责问,竟然在会上当众斥骂学生家长.并推搡谩骂班主任老师。此事发生后,三名被骂家长的子女被校方开除。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不具资格两次申请被退回
接到消息后,记者来到这所学校所属的潍坊市高新区文教局了解情况。当问及这所名为潍坊新东方双语学校的民办学校时。文教局范局长语出惊人:“学校直到目前没有合法的办学手续。因为该校始终拿不出证明学校资产合法有效的文件,所以我们文教局先后于2006年6月和11月下发文件,明确对该校的办学手续问题给予答复:一是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12条、14条的规定。二是该校所处的位置已经被规划为潍坊学院的教学用地。继续投资办学不利于学校自身长远发展。”记者看到在“潍高文教便函[2006]1号”文件中还对该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3点意见:一、停止一切招生广告及宣传活动,不再扩大办学规模。二、立即制定分流安置现有学生计划。并尽快妥善安置。三、在分流安置学生过程中保持正常教学活动,确保学校安全和稳定。记者了解到。按国家有关教育法规的规定.没有经国家有关部门注册的民营学校.其招收的学生不具有学籍。故不受法律保护;因私自办学不经过国家政府部门注册的。擅自招收义务教育期以内的学生的活动属于违法行为。
虚假宣传招师生
在潍坊,记者见到潍坊新东方双语学校的招生广告宣传气势非同一般。市内公交车、路牌广告上。以及当地的广播、电视、报纸、传单甚至互联网等媒体上对这所学校都有精心策划的宣传内容。
然而。对于这些宣传,现为该学校教师的李某认为:潍坊新东方双语学校的广告宣传内容有些并不真实。潍坊新东方双语学校实质是一个至今没有任何教育资质的“黑校”。经记者向区文教局了解。原來该校房产的所有人宁先生以27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该校负责人,但在该校支付了200万元后却不知为何一直没有给付余款。致使房产过户手续迟迟办不下来,使得学校现有的房地产面临着被拍卖再次转让的困境。
一些老师对记者讲。他们轻信了虚假宣传广告而来校任教。并利用自已以前积累的教育资源。走村串户。求亲告友,招揽学生来这个“黑校”上学。徐老师说。该校招聘教师时以教师拉教师。说得天花乱坠,进来后才发现学校没有对其所作的承诺作出兑现,可有的老师已订了合同而没了退路。新生入学时。为完成招生指标.老师只好硬着头皮去动员家长、动员学生完成任务。学校领导解释这种教师招揽学生的方式是为了增加教师收入,说是拉学生完成任务后有提成。然而,直到现在老师们不但没有见到提成,还成了许多被拉来的学生或家长眼中的仇人。
校长、老师无奈辞职
“我应邀担任潍坊新东方双语学校的校长的确是事实。学校董事长与学生家长对骂,同时破口大骂推搡班主任老师,并开除与被骂家长有关的学生也都是事实。因家长遭辱骂被开除的学生。名叫张雨生、张成斌、张涛,这个都可以找他们本人核实。这个学校没有国家承认的教育资质也的确存在。当我与其他几位老教育工作者发现某些学校领导粗暴无礼的工作作风。以及学校不合法不规范这些问题后,为了维护教育的神圣和教育者的尊严,我们提醒某些领导注意工作方法,催其尽快申请办学资质,可是没有人理会,学校反而在对待教职工的态度上变本加厉。于是,3位多年从事教育管理的教育工作者都辞职离开了学校。”在潍坊,记者找到一位该校宣传册上介绍的新东方双语学校校长李凤仪,他语气沉重地对记者说。
李凤仪告诉记者,目前宣传册上的3位副校长都已经辞职离开。在前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潍坊新东方双语学校先后有70多位老师辞职而去。
企业家办学的背后
记者了解到,潍坊新东方双语学校现在的校址是原金山桥教育集团遗留下来的教学场所,土地证上的土地用途明确为教育用地,后来由著名教育投资人宁立新购得,并肩负起筹资办学的重任。
但是,随着建校舍等办学投入加大。宁立新的资金运转出现困难。在这关键时刻,现该校负责人滕玉云很快对外声称以270。万元买下这处校产.并宣称其目的是要利用这一教育资源,办一所“体制与世界同步,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双语学校,接着就大规模地发广告聘教师、招学生。
这本是好事,可双语学校日后并没有及时履行合同,其中变化让人匪夷所思。
在记者追问下,这份教育资产的原拥有人宁立新,拿出一份由他和滕玉云签署的合同。合同第8条写道:乙方(滕玉云)购买甲方(宁立新)的上述房地产,因土地用途为教育用地,甲方承诺自土地过户完毕之日起6个月内协助乙方办理完毕将土地用途变更为商住用途的审批手续。乙方按程序要求积极配合,所发生费用由乙方承担。
记者对这项条款颇为不解,不知为何要将教育用地变更为商业用地,而双语学校也没有对此作出解释。可是该校没有完整履行合同并给各方当事人造成许多麻烦却是不争的事实。
企业家办教育是值得提倡的,但企业办学不能完全等同于办企业,企业家为此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以免误人子弟。因此,记者呼吁对那些以兴办教育为名,向教育界伸手搞投机的行为加以监督,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求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使普通百姓的利益免受侵犯。
不具资格两次申请被退回
接到消息后,记者来到这所学校所属的潍坊市高新区文教局了解情况。当问及这所名为潍坊新东方双语学校的民办学校时。文教局范局长语出惊人:“学校直到目前没有合法的办学手续。因为该校始终拿不出证明学校资产合法有效的文件,所以我们文教局先后于2006年6月和11月下发文件,明确对该校的办学手续问题给予答复:一是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12条、14条的规定。二是该校所处的位置已经被规划为潍坊学院的教学用地。继续投资办学不利于学校自身长远发展。”记者看到在“潍高文教便函[2006]1号”文件中还对该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3点意见:一、停止一切招生广告及宣传活动,不再扩大办学规模。二、立即制定分流安置现有学生计划。并尽快妥善安置。三、在分流安置学生过程中保持正常教学活动,确保学校安全和稳定。记者了解到。按国家有关教育法规的规定.没有经国家有关部门注册的民营学校.其招收的学生不具有学籍。故不受法律保护;因私自办学不经过国家政府部门注册的。擅自招收义务教育期以内的学生的活动属于违法行为。
虚假宣传招师生
在潍坊,记者见到潍坊新东方双语学校的招生广告宣传气势非同一般。市内公交车、路牌广告上。以及当地的广播、电视、报纸、传单甚至互联网等媒体上对这所学校都有精心策划的宣传内容。
然而。对于这些宣传,现为该学校教师的李某认为:潍坊新东方双语学校的广告宣传内容有些并不真实。潍坊新东方双语学校实质是一个至今没有任何教育资质的“黑校”。经记者向区文教局了解。原來该校房产的所有人宁先生以27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该校负责人,但在该校支付了200万元后却不知为何一直没有给付余款。致使房产过户手续迟迟办不下来,使得学校现有的房地产面临着被拍卖再次转让的困境。
一些老师对记者讲。他们轻信了虚假宣传广告而来校任教。并利用自已以前积累的教育资源。走村串户。求亲告友,招揽学生来这个“黑校”上学。徐老师说。该校招聘教师时以教师拉教师。说得天花乱坠,进来后才发现学校没有对其所作的承诺作出兑现,可有的老师已订了合同而没了退路。新生入学时。为完成招生指标.老师只好硬着头皮去动员家长、动员学生完成任务。学校领导解释这种教师招揽学生的方式是为了增加教师收入,说是拉学生完成任务后有提成。然而,直到现在老师们不但没有见到提成,还成了许多被拉来的学生或家长眼中的仇人。
校长、老师无奈辞职
“我应邀担任潍坊新东方双语学校的校长的确是事实。学校董事长与学生家长对骂,同时破口大骂推搡班主任老师,并开除与被骂家长有关的学生也都是事实。因家长遭辱骂被开除的学生。名叫张雨生、张成斌、张涛,这个都可以找他们本人核实。这个学校没有国家承认的教育资质也的确存在。当我与其他几位老教育工作者发现某些学校领导粗暴无礼的工作作风。以及学校不合法不规范这些问题后,为了维护教育的神圣和教育者的尊严,我们提醒某些领导注意工作方法,催其尽快申请办学资质,可是没有人理会,学校反而在对待教职工的态度上变本加厉。于是,3位多年从事教育管理的教育工作者都辞职离开了学校。”在潍坊,记者找到一位该校宣传册上介绍的新东方双语学校校长李凤仪,他语气沉重地对记者说。
李凤仪告诉记者,目前宣传册上的3位副校长都已经辞职离开。在前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潍坊新东方双语学校先后有70多位老师辞职而去。
企业家办学的背后
记者了解到,潍坊新东方双语学校现在的校址是原金山桥教育集团遗留下来的教学场所,土地证上的土地用途明确为教育用地,后来由著名教育投资人宁立新购得,并肩负起筹资办学的重任。
但是,随着建校舍等办学投入加大。宁立新的资金运转出现困难。在这关键时刻,现该校负责人滕玉云很快对外声称以270。万元买下这处校产.并宣称其目的是要利用这一教育资源,办一所“体制与世界同步,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双语学校,接着就大规模地发广告聘教师、招学生。
这本是好事,可双语学校日后并没有及时履行合同,其中变化让人匪夷所思。
在记者追问下,这份教育资产的原拥有人宁立新,拿出一份由他和滕玉云签署的合同。合同第8条写道:乙方(滕玉云)购买甲方(宁立新)的上述房地产,因土地用途为教育用地,甲方承诺自土地过户完毕之日起6个月内协助乙方办理完毕将土地用途变更为商住用途的审批手续。乙方按程序要求积极配合,所发生费用由乙方承担。
记者对这项条款颇为不解,不知为何要将教育用地变更为商业用地,而双语学校也没有对此作出解释。可是该校没有完整履行合同并给各方当事人造成许多麻烦却是不争的事实。
企业家办教育是值得提倡的,但企业办学不能完全等同于办企业,企业家为此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以免误人子弟。因此,记者呼吁对那些以兴办教育为名,向教育界伸手搞投机的行为加以监督,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求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使普通百姓的利益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