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在许多教师眼里属于教学的难点。于是,有的教师用已成的策略应付日常的教学,有的教师用琐碎的语言文字教学对付诗性的文本,有的教师用近乎灌输的方式了断儿童的思想体悟。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深刻地体察其间的缘由,挣脱框架般的惯性,追寻诗歌教学应有的童性。儿童是喜爱探索与体验的,语文课堂也应当是开放面向全体的,要为儿童创设“游戏伸展”的场所。
儿童的语言向来与诗歌有着天然的共通之处,“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保存儿童的存在,尽可能多地淡化成人的存在,将诗歌的教学现场烙上深深的儿童印迹,让童性在诗歌的浸润里喷涌、撞击、回旋、升腾。
片段1:
伴着老师的讲述,一句句的叙事语句“我的爸爸一天到晚跟数学打交道,再难的题他也会算,他的学问真好。”在屏幕出现。
师:孩子们,睁大眼睛看,刚才老师讲的句子变了!(叙事型的语句渐变为诗歌的形式)看清楚了吗?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原来的句子变成一行一行的了。
生2:我还发现第一句话被分成了两行,中间还没有标点符号。
生3:不对呀,我发现最后一句话中还多了个“嗨”字。
师:既然变了,大家来比较着读一下两种句子。
片段2:
师:没想到,爸爸在“我”一年级的老师面前像个孩子,你说有意思吗?你觉得这里“意思”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学生听着来了劲,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重复着“意思”这个词语。)
生1:可能是有趣吧。
生2:我觉得是好玩。
师:不急,让我们去看看字典老师的说法。(出示了字典中的各种解释)你们瞧瞧,这里“意思”是什么意思?
生1:原来就是有趣、好玩的意思。
片段3:
师:是呀,“意思”这个词语是有趣好玩的意思,“意思”的“思”字更有意思。(出示一幅“思”的古字)你们猜猜,古时候的“思”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生1:我觉得就是将心放在田里。
生2:老师,“心田”本来就是一个词语,表示心里的意思。
生3:我发现那个“心”字始终在“田”的下面。
师:同学们,正如你们所说,将自己的心躺在自己的心田里,那才叫花心思呢。这个字就是这么有意思。
回到教学现场,原来我们可以如此追寻诗歌教学的童性:
一、重构
站在儿童的立场选择教学内容,我们将极富童趣的《爸爸的老师》作为教学内容;站在儿童的立场重组教学内容,我们将篇幅较长的二年级诗歌进行了必要的取舍;站在儿童的立场编排教学内容,我们将12个小节的诗歌依据教学的进程进行重新编排,使得每个部分都与教学板块一一对应。
1.增删材料。面对较长的诗歌内容,我们大可不必将所有内容都呈现给学生,在保证诗歌大体特征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删减是可行的,更有利于学生感受诗歌显著特征。反之,面对相对较少的诗歌内容,我们也不必在文字的细小处反复推敲,适当地补充相关的诗歌材料,更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特质。
2.聚焦关键。教师的文本细读,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预设过程中寻得聚焦点。这个聚集点,必然是能撬动整个教学流程的板块,必然是能让全体学生广泛参与的环节,必然是可以促进课堂不断提升的节点。
3.呼应教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呈现顺序如何起到促进课堂教学的作用,我们可以大胆地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让呈现方式与呈现顺序紧贴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与深入进行,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二、比较
精心组织切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讲述”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比如江苏省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张锡伟老师就是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引领着学生走向诗歌的。用强烈的对比组织学生学习诗歌,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将生字学习、朗读、写话等语文素养的训练与诗歌学习紧密结合,学生在课堂中学得扎实而生动。
1.发现句式的独特形态。诗歌独特的句式还是有别于一般的叙事文体的,文本的呈现方式如分行的设置、断句的讲究、段落的规则等都存在着独特性,文本的建构方式如循环的段落、重复的写法、精炼的用词等亦会给学生独特的视角。教学中多提供可发现的素材,多组织对比的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发现独特的句式形态。
2.体会诗句的独特节律。诗歌,无论古今,都有很强的节律感,与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音律美的习性相通。押韵、对仗、强调等常见的手法,在诗歌的创作中随处可见,如此,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多个层次的朗读就是通往体会诗句独特节律的可行与必行的途径。
3.感知诗意的独特表达。朦胧的主题表达和充沛的情感流露,让诗歌的文本伫立于文化的森林之中。这份独特如何传递给学生,想象可能是较好的选择,将学生带入诗歌的境界中,实现“通感”,从而触碰到创作者的诗意。
三、推敲
诗歌、散文和小说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但由于体裁的不同,三种文体在运用语言上各有侧重。一般说来,诗歌语言的着力点在词语,即推敲词语。语言之用,存乎一心,可谓“只可意会”,施“无讲之讲”巧妙点拨,点到为止。
1.关照生字新词。儿童诗歌教学隶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用词凝练无疑是诗歌在遣词构句方面的显著特质。教学过程既关注生字新词的教学落实,又突显诗歌的用词特质,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关注角色体验。“角色”在诗歌中的地位,显然不能与叙事作品相比,但要将其深刻地贯穿在整部作品中。因此,课堂预设不可将“角色意识”淡化。但凡小学阶段的诗歌,要么存在着主要人物的“角色”,要么存在着群体人物的“角色”,要么由事物担当起“角色”,无论怎样,我们的教学流程中都不能忽略学生的角色体验。
3.切合教学流程。不破坏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觉,当属诗歌教学的艺术所在。推敲词句的选择,推敲用词的精当之处,推敲诗句的独特韵味,需要教师在预设中巧妙设置,尽可能地贴着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觉而行,尽可能地融入诗歌教学的流程中,坚决摒弃“亦步亦趋”的教学状况。
四、实践
诗歌跳跃的情感给文字留下了许多有待“完形”的生长点,教师选择合宜的空白进行引导补充,不但有利于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而且便于学生在一个与作者对话的高度参与到诗歌的创作中来,难怪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1.找准话题。课堂写话的起始,应当是一扇叩开学生说话的窗,找准话题显得尤为重要。这个话题的引入,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有话可说;与诗歌的主题息息相关,让学生有理可悟;与诗歌的特质一脉相承,让学生有法可学。
2.点拨提升。在有限的课堂时空完成诗歌的创作,对于学生而言必定会“漏洞百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其间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堂创作进行现场的点拨,以促进学生诗歌创作能力与热情的提升。
3.反馈拓展。恰当地组织教学总是能推动各类文体教学的进行。适当的评比、恰当的作业巩固等多种反馈拓展形式,都会使我们的儿童诗歌教学向着学生喜欢的方向行进。
美好的儿童诗,美妙的儿童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中,美妙的童性会在儿童诗教学的现场创生出美好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儿童的语言向来与诗歌有着天然的共通之处,“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保存儿童的存在,尽可能多地淡化成人的存在,将诗歌的教学现场烙上深深的儿童印迹,让童性在诗歌的浸润里喷涌、撞击、回旋、升腾。
片段1:
伴着老师的讲述,一句句的叙事语句“我的爸爸一天到晚跟数学打交道,再难的题他也会算,他的学问真好。”在屏幕出现。
师:孩子们,睁大眼睛看,刚才老师讲的句子变了!(叙事型的语句渐变为诗歌的形式)看清楚了吗?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原来的句子变成一行一行的了。
生2:我还发现第一句话被分成了两行,中间还没有标点符号。
生3:不对呀,我发现最后一句话中还多了个“嗨”字。
师:既然变了,大家来比较着读一下两种句子。
片段2:
师:没想到,爸爸在“我”一年级的老师面前像个孩子,你说有意思吗?你觉得这里“意思”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学生听着来了劲,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重复着“意思”这个词语。)
生1:可能是有趣吧。
生2:我觉得是好玩。
师:不急,让我们去看看字典老师的说法。(出示了字典中的各种解释)你们瞧瞧,这里“意思”是什么意思?
生1:原来就是有趣、好玩的意思。
片段3:
师:是呀,“意思”这个词语是有趣好玩的意思,“意思”的“思”字更有意思。(出示一幅“思”的古字)你们猜猜,古时候的“思”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生1:我觉得就是将心放在田里。
生2:老师,“心田”本来就是一个词语,表示心里的意思。
生3:我发现那个“心”字始终在“田”的下面。
师:同学们,正如你们所说,将自己的心躺在自己的心田里,那才叫花心思呢。这个字就是这么有意思。
回到教学现场,原来我们可以如此追寻诗歌教学的童性:
一、重构
站在儿童的立场选择教学内容,我们将极富童趣的《爸爸的老师》作为教学内容;站在儿童的立场重组教学内容,我们将篇幅较长的二年级诗歌进行了必要的取舍;站在儿童的立场编排教学内容,我们将12个小节的诗歌依据教学的进程进行重新编排,使得每个部分都与教学板块一一对应。
1.增删材料。面对较长的诗歌内容,我们大可不必将所有内容都呈现给学生,在保证诗歌大体特征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删减是可行的,更有利于学生感受诗歌显著特征。反之,面对相对较少的诗歌内容,我们也不必在文字的细小处反复推敲,适当地补充相关的诗歌材料,更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特质。
2.聚焦关键。教师的文本细读,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预设过程中寻得聚焦点。这个聚集点,必然是能撬动整个教学流程的板块,必然是能让全体学生广泛参与的环节,必然是可以促进课堂不断提升的节点。
3.呼应教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呈现顺序如何起到促进课堂教学的作用,我们可以大胆地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让呈现方式与呈现顺序紧贴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与深入进行,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二、比较
精心组织切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讲述”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比如江苏省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张锡伟老师就是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引领着学生走向诗歌的。用强烈的对比组织学生学习诗歌,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将生字学习、朗读、写话等语文素养的训练与诗歌学习紧密结合,学生在课堂中学得扎实而生动。
1.发现句式的独特形态。诗歌独特的句式还是有别于一般的叙事文体的,文本的呈现方式如分行的设置、断句的讲究、段落的规则等都存在着独特性,文本的建构方式如循环的段落、重复的写法、精炼的用词等亦会给学生独特的视角。教学中多提供可发现的素材,多组织对比的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发现独特的句式形态。
2.体会诗句的独特节律。诗歌,无论古今,都有很强的节律感,与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音律美的习性相通。押韵、对仗、强调等常见的手法,在诗歌的创作中随处可见,如此,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多个层次的朗读就是通往体会诗句独特节律的可行与必行的途径。
3.感知诗意的独特表达。朦胧的主题表达和充沛的情感流露,让诗歌的文本伫立于文化的森林之中。这份独特如何传递给学生,想象可能是较好的选择,将学生带入诗歌的境界中,实现“通感”,从而触碰到创作者的诗意。
三、推敲
诗歌、散文和小说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但由于体裁的不同,三种文体在运用语言上各有侧重。一般说来,诗歌语言的着力点在词语,即推敲词语。语言之用,存乎一心,可谓“只可意会”,施“无讲之讲”巧妙点拨,点到为止。
1.关照生字新词。儿童诗歌教学隶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用词凝练无疑是诗歌在遣词构句方面的显著特质。教学过程既关注生字新词的教学落实,又突显诗歌的用词特质,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关注角色体验。“角色”在诗歌中的地位,显然不能与叙事作品相比,但要将其深刻地贯穿在整部作品中。因此,课堂预设不可将“角色意识”淡化。但凡小学阶段的诗歌,要么存在着主要人物的“角色”,要么存在着群体人物的“角色”,要么由事物担当起“角色”,无论怎样,我们的教学流程中都不能忽略学生的角色体验。
3.切合教学流程。不破坏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觉,当属诗歌教学的艺术所在。推敲词句的选择,推敲用词的精当之处,推敲诗句的独特韵味,需要教师在预设中巧妙设置,尽可能地贴着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觉而行,尽可能地融入诗歌教学的流程中,坚决摒弃“亦步亦趋”的教学状况。
四、实践
诗歌跳跃的情感给文字留下了许多有待“完形”的生长点,教师选择合宜的空白进行引导补充,不但有利于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而且便于学生在一个与作者对话的高度参与到诗歌的创作中来,难怪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1.找准话题。课堂写话的起始,应当是一扇叩开学生说话的窗,找准话题显得尤为重要。这个话题的引入,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有话可说;与诗歌的主题息息相关,让学生有理可悟;与诗歌的特质一脉相承,让学生有法可学。
2.点拨提升。在有限的课堂时空完成诗歌的创作,对于学生而言必定会“漏洞百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其间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堂创作进行现场的点拨,以促进学生诗歌创作能力与热情的提升。
3.反馈拓展。恰当地组织教学总是能推动各类文体教学的进行。适当的评比、恰当的作业巩固等多种反馈拓展形式,都会使我们的儿童诗歌教学向着学生喜欢的方向行进。
美好的儿童诗,美妙的儿童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中,美妙的童性会在儿童诗教学的现场创生出美好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