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一些村成为垃圾治理“三不管”的死角。少数村民焚烧垃圾,污染空气。农村垃圾收集难、运输难、处置难依然困扰美丽乡村建设,影响农村环卫整治成效。
记者在怀远县双桥镇赵集村看到,一条干枯的河沟内,堆积了很多生活垃圾,塑料袋、饮料瓶、废旧礼品盒等,满沟的垃圾无人清理。“这在村里太常见了,村里房前屋后都有垃圾,由于没有清洁工,村里没有垃圾桶,村民将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村民赵虎说。
“每到夏天,村里那些垃圾堆就会发出臭味,也会滋生蚊虫细菌,危害村民身体健康。实在看不下去了,政府有关部门才会派人来清运一次。”砀山县朱楼镇邵寨村村民邵乾华对记者说,上级检查卫生只到镇上街道,很少到村里来,村里依然是垃圾遍地。前些年村里也安放了一些环卫设施,但因为没有环卫工,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
2015年初,“农村垃圾治理”首次写入中央1号文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議进一步提出,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015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是十部门第一次以联合发文形式推动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开展。
如何破解农村垃圾治理问题,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大问题。
垃圾围村亟待整治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这是几年前群众编的顺口溜,现在仍是一些农村环境状况的真实写照。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在沟塘河坝、田边路旁,不仅气味难闻,而且对地表水、浅层地下水也存在污染,导致农村环境恶化,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
传统农村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其垃圾以厨房剩余物以及菜叶瓜皮等有机物为主,垃圾中可循环或可分解的东西居多,因而可以不经处理溶入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到了现代,随着工业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进入,农村的一次性废弃物明显增多,尤其是塑料袋、废电池、光盘、农药瓶,还有病人用过的药瓶等医疗用品,使得解决垃圾问题变得非常迫切。
当前农村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城市垃圾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则是农村自身产生的生活、生产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这不仅影响农村环境,而且影响农民生活质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垃圾还呈现出“毒害化”趋势,直接影响到“菜篮子”和“米袋子”安全。
“60年代饮用灌溉,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水质变坏,现在是黑臭难耐。”这是农村水环境变化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因素:一是乱倒乱排生活污水、乱丢乱扔固体废弃物现象普遍;二是农业种植污染,这其中化肥和农药是主要污染源。据统计,目前,我国速效化肥产量排世界首位,速效化肥年使用量达5100多万吨,占全世界消费总量的30%以上,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每年有123.5万吨氮通过地表水径流到江河湖泊,49.4万吨氮进入地下水,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等现象;三是中小型乡镇企业非法排放。由于乡镇企业规模小、经营粗放等原因,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四是集约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据2015年10月发布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统计,截止2014年底,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4098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9128家,排放化学需氧量289.4万吨、氨氮28.7万吨、总氮139.2万吨、总磷23.2万吨,每年数千万吨的畜禽类粪便废弃物和畜禽宰杀废水,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五是农村水处理设施短缺。除了部分靠近城市、经济发达的农村,其他几乎没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大多是利用自然沟渠搭设简易的排污管道,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自然水体。
目前,“垃圾围村”现象已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新常态”。与农村生活日益现代化相比,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仍十分原始,房前、屋后、道路两旁仍然是主要排放场所。日积月累,垃圾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重,危害土壤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农村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都需要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多年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始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不少农村,昔日绿水青山的如画风景已难觅踪影。农村环境整治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更是当前我国环境治理的薄弱环节和短板。
相关专家指出,改善生态、保护环境是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这是关系国民健康,影响子孙万代的大事,各级政府应该承担起农村垃圾治理的责任,将此纳入村镇干部的考核中,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村民更应该形成良好的卫生环保意识和行动。只有这样,生活垃圾才不会毁掉乡村的进步。
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明德指出,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我国垃圾污染防治“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一直以来都将垃圾污染防治的重点放在城市,城市相关的法律制度较为健全,而有关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则少之又少。
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必须建立在健全的法治基础上,逐步做到完善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执法、严格环境法律监督三位一体。虽然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环境保护法和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大气污染防治法也进一步强化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现有的环境立法也难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因此,规范农村环保秩序,显得尤为迫切。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副教授胡静认为,农村地区环境保护长期以来属于薄弱环节,对于居民的生活废弃物,无法像对企业一样采用管制的手段,这是与城镇不同之处。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立法,导致在资源的有效配置上缺乏制度保障。
垃圾围村的破解之道
五六月是薰衣草盛开的季节,到义乌城西街道何斯路村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很多游客都有疑惑:村里非常干净,穿村而过的小溪也清澈见底,看不到有垃圾漂浮。但村里村外看不到垃圾桶,也没有一处垃圾场,为何能这么干净整洁?
“我们是全省最美村庄,谁也不会乱扔垃圾。”村民说,自去年上半年实行垃圾分类处理试点以来,村里连苍蝇、蚊子都很少看见了。
据悉,按照就近原则,全村划分为五个区块,每个区块设有一个垃圾回收点,每个回收点早晚两次集中收集垃圾。村民将家中垃圾袋拿到回收点后,要按类分别投入不同的垃圾车,实现垃圾不落地。每个区块设有一名专职管理员,在回收点指导村民按规定投放垃圾,并对每户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打分。
一名姓何的垃圾管理员告诉记者,每只垃圾袋上都有农户的编号,做得好有奖励,不好要遭到“惩罚”。村里推出了星级管理制度,由垃圾管理员打分后,每月情况汇总并在村务公开栏上张榜公布,开展垃圾分类评星竞赛,做得好的奖励拖把、卫生纸等保洁用品,有不良记录的则给予批评教育。
为解决农民生活垃圾处理这个老大难问题。义乌市出台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以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为抓手,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长效机制,以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水平。
“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16年底,义乌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覆盖率均要达到100%,农村开展生活垃圾农户和村二级分类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0%,实施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试点的行政村比例达到10%,初步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及处置的管理和运行体系。
根据该计划,义乌将以镇(街)垃圾中转站为网格中心,开展一镇一格、一镇多格和多镇一格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网格化管理,积极发展市场化、资源化的处理模式。按村庄不超过48小时清空1次、中转站不超过24小时清空1次的标准统一组织清运工作,确保村中垃圾及时清理。
同时,大力开展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试点,规划建设农村太阳能垃圾生态站,推行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技术,把农村可堆肥垃圾作堆肥处理。通过政府补贴,逐年扶持建设一批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站。
义乌大陈镇山府村是一个偏远山村,人口不到300人,每天产生的垃圾约150公斤。以前镇里的垃圾车每隔两三天就要进村运送垃圾。太阳能垃圾站投用后,蔬果皮、剩菜等可降解垃圾能通过内部自行消化,使垃圾体积减少约80%、重量减轻约60%,消解后的有机垃圾變成了生物肥料,需要外运的只剩下少量不可降解的垃圾。
这个太阳能垃圾站为何这么神奇?原来,垃圾站屋顶设有双层玻璃,太阳光通过屋顶玻璃照射垃圾,使垃圾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进行堆肥反应;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有机垃圾由本身的生物反应供热,反应产生的液体由滤液回收系统收集,然后从底部导管排出。反应产生的气体由上方的木炭吸附后排出,堆肥完成后,产物从出料口排出,即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使用。
据大陈镇新农办主任余仕行介绍,建一个普通垃圾房成本要5万~6万元,而建这个太阳能垃圾站需15万元,但每年可省下近1.5万元的垃圾清运费,而且减少了普通垃圾房每年需要进行的改建、修缮等费用,同时大部分垃圾可以就地消纳,减少二次污染,保护环境,从长远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上看都更胜一筹。
义乌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下决心治理就一定能治好农村环境问题。
专家指出,农村地区垃圾治理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村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上与城市存在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给农村垃圾清运处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建立一套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投入很大,运转困难。要改变农村垃圾治理难题,不能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还应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发展农村环卫产业。
在全椒县石沛镇,记者看到街道上沿路的店面门前,相隔不到十米,就放着一个红色或绿色的塑料垃圾桶。路边几个保洁员拿着扫帚正在打扫卫生。“镇上的人流量较大,住户比较密集,所以放置的垃圾桶多,我们劝说居民直接把垃圾放进桶里。”该镇一位分管环卫的负责人说,随着村民文明素质的提高,随手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有所改变。
“引进环卫企业,解决了各镇单打独斗、治理标准不一、垃圾倾倒责任不明的问题,解决了就近收运、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推行市场化治理,所有前期投入由中标企业融资解决,政府给予10年运营许可权。每年垃圾处理费用由县财政承担70%,群众承担20%,镇财政承担10%,缓解了政府前期投资压力。” 全椒县相关负责人说。
专家指出,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建立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常态化,必须实现从末端到源头、从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从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到农村居民自下而上行动、从被动的“垃圾处理”到主动“垃圾管理”的转变。
记者在怀远县双桥镇赵集村看到,一条干枯的河沟内,堆积了很多生活垃圾,塑料袋、饮料瓶、废旧礼品盒等,满沟的垃圾无人清理。“这在村里太常见了,村里房前屋后都有垃圾,由于没有清洁工,村里没有垃圾桶,村民将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村民赵虎说。
“每到夏天,村里那些垃圾堆就会发出臭味,也会滋生蚊虫细菌,危害村民身体健康。实在看不下去了,政府有关部门才会派人来清运一次。”砀山县朱楼镇邵寨村村民邵乾华对记者说,上级检查卫生只到镇上街道,很少到村里来,村里依然是垃圾遍地。前些年村里也安放了一些环卫设施,但因为没有环卫工,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
2015年初,“农村垃圾治理”首次写入中央1号文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議进一步提出,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015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是十部门第一次以联合发文形式推动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开展。
如何破解农村垃圾治理问题,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大问题。
垃圾围村亟待整治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这是几年前群众编的顺口溜,现在仍是一些农村环境状况的真实写照。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在沟塘河坝、田边路旁,不仅气味难闻,而且对地表水、浅层地下水也存在污染,导致农村环境恶化,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
传统农村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其垃圾以厨房剩余物以及菜叶瓜皮等有机物为主,垃圾中可循环或可分解的东西居多,因而可以不经处理溶入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到了现代,随着工业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进入,农村的一次性废弃物明显增多,尤其是塑料袋、废电池、光盘、农药瓶,还有病人用过的药瓶等医疗用品,使得解决垃圾问题变得非常迫切。
当前农村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城市垃圾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则是农村自身产生的生活、生产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这不仅影响农村环境,而且影响农民生活质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垃圾还呈现出“毒害化”趋势,直接影响到“菜篮子”和“米袋子”安全。
“60年代饮用灌溉,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水质变坏,现在是黑臭难耐。”这是农村水环境变化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因素:一是乱倒乱排生活污水、乱丢乱扔固体废弃物现象普遍;二是农业种植污染,这其中化肥和农药是主要污染源。据统计,目前,我国速效化肥产量排世界首位,速效化肥年使用量达5100多万吨,占全世界消费总量的30%以上,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每年有123.5万吨氮通过地表水径流到江河湖泊,49.4万吨氮进入地下水,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等现象;三是中小型乡镇企业非法排放。由于乡镇企业规模小、经营粗放等原因,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四是集约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据2015年10月发布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统计,截止2014年底,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4098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9128家,排放化学需氧量289.4万吨、氨氮28.7万吨、总氮139.2万吨、总磷23.2万吨,每年数千万吨的畜禽类粪便废弃物和畜禽宰杀废水,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五是农村水处理设施短缺。除了部分靠近城市、经济发达的农村,其他几乎没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大多是利用自然沟渠搭设简易的排污管道,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自然水体。
目前,“垃圾围村”现象已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新常态”。与农村生活日益现代化相比,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仍十分原始,房前、屋后、道路两旁仍然是主要排放场所。日积月累,垃圾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重,危害土壤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农村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都需要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多年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始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不少农村,昔日绿水青山的如画风景已难觅踪影。农村环境整治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更是当前我国环境治理的薄弱环节和短板。
相关专家指出,改善生态、保护环境是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这是关系国民健康,影响子孙万代的大事,各级政府应该承担起农村垃圾治理的责任,将此纳入村镇干部的考核中,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村民更应该形成良好的卫生环保意识和行动。只有这样,生活垃圾才不会毁掉乡村的进步。
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明德指出,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我国垃圾污染防治“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一直以来都将垃圾污染防治的重点放在城市,城市相关的法律制度较为健全,而有关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则少之又少。
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必须建立在健全的法治基础上,逐步做到完善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执法、严格环境法律监督三位一体。虽然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环境保护法和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大气污染防治法也进一步强化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现有的环境立法也难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因此,规范农村环保秩序,显得尤为迫切。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副教授胡静认为,农村地区环境保护长期以来属于薄弱环节,对于居民的生活废弃物,无法像对企业一样采用管制的手段,这是与城镇不同之处。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立法,导致在资源的有效配置上缺乏制度保障。
垃圾围村的破解之道
五六月是薰衣草盛开的季节,到义乌城西街道何斯路村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很多游客都有疑惑:村里非常干净,穿村而过的小溪也清澈见底,看不到有垃圾漂浮。但村里村外看不到垃圾桶,也没有一处垃圾场,为何能这么干净整洁?
“我们是全省最美村庄,谁也不会乱扔垃圾。”村民说,自去年上半年实行垃圾分类处理试点以来,村里连苍蝇、蚊子都很少看见了。
据悉,按照就近原则,全村划分为五个区块,每个区块设有一个垃圾回收点,每个回收点早晚两次集中收集垃圾。村民将家中垃圾袋拿到回收点后,要按类分别投入不同的垃圾车,实现垃圾不落地。每个区块设有一名专职管理员,在回收点指导村民按规定投放垃圾,并对每户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打分。
一名姓何的垃圾管理员告诉记者,每只垃圾袋上都有农户的编号,做得好有奖励,不好要遭到“惩罚”。村里推出了星级管理制度,由垃圾管理员打分后,每月情况汇总并在村务公开栏上张榜公布,开展垃圾分类评星竞赛,做得好的奖励拖把、卫生纸等保洁用品,有不良记录的则给予批评教育。
为解决农民生活垃圾处理这个老大难问题。义乌市出台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以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为抓手,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长效机制,以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水平。
“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16年底,义乌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覆盖率均要达到100%,农村开展生活垃圾农户和村二级分类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0%,实施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试点的行政村比例达到10%,初步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及处置的管理和运行体系。
根据该计划,义乌将以镇(街)垃圾中转站为网格中心,开展一镇一格、一镇多格和多镇一格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网格化管理,积极发展市场化、资源化的处理模式。按村庄不超过48小时清空1次、中转站不超过24小时清空1次的标准统一组织清运工作,确保村中垃圾及时清理。
同时,大力开展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试点,规划建设农村太阳能垃圾生态站,推行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技术,把农村可堆肥垃圾作堆肥处理。通过政府补贴,逐年扶持建设一批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站。
义乌大陈镇山府村是一个偏远山村,人口不到300人,每天产生的垃圾约150公斤。以前镇里的垃圾车每隔两三天就要进村运送垃圾。太阳能垃圾站投用后,蔬果皮、剩菜等可降解垃圾能通过内部自行消化,使垃圾体积减少约80%、重量减轻约60%,消解后的有机垃圾變成了生物肥料,需要外运的只剩下少量不可降解的垃圾。
这个太阳能垃圾站为何这么神奇?原来,垃圾站屋顶设有双层玻璃,太阳光通过屋顶玻璃照射垃圾,使垃圾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进行堆肥反应;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有机垃圾由本身的生物反应供热,反应产生的液体由滤液回收系统收集,然后从底部导管排出。反应产生的气体由上方的木炭吸附后排出,堆肥完成后,产物从出料口排出,即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使用。
据大陈镇新农办主任余仕行介绍,建一个普通垃圾房成本要5万~6万元,而建这个太阳能垃圾站需15万元,但每年可省下近1.5万元的垃圾清运费,而且减少了普通垃圾房每年需要进行的改建、修缮等费用,同时大部分垃圾可以就地消纳,减少二次污染,保护环境,从长远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上看都更胜一筹。
义乌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下决心治理就一定能治好农村环境问题。
专家指出,农村地区垃圾治理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村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上与城市存在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给农村垃圾清运处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建立一套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投入很大,运转困难。要改变农村垃圾治理难题,不能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还应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发展农村环卫产业。
在全椒县石沛镇,记者看到街道上沿路的店面门前,相隔不到十米,就放着一个红色或绿色的塑料垃圾桶。路边几个保洁员拿着扫帚正在打扫卫生。“镇上的人流量较大,住户比较密集,所以放置的垃圾桶多,我们劝说居民直接把垃圾放进桶里。”该镇一位分管环卫的负责人说,随着村民文明素质的提高,随手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有所改变。
“引进环卫企业,解决了各镇单打独斗、治理标准不一、垃圾倾倒责任不明的问题,解决了就近收运、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推行市场化治理,所有前期投入由中标企业融资解决,政府给予10年运营许可权。每年垃圾处理费用由县财政承担70%,群众承担20%,镇财政承担10%,缓解了政府前期投资压力。” 全椒县相关负责人说。
专家指出,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建立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常态化,必须实现从末端到源头、从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从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到农村居民自下而上行动、从被动的“垃圾处理”到主动“垃圾管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