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环京津贫困地区,既是京津地区天然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全区域所辖61个县市区中23个属于国定和省定贫困县,占37.7%。积极探索环京津地区绿色扶贫的新途径,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打造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环京津地区绿色扶贫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其存在的困难和阻力,提出了绿色扶贫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贫困地区;绿色扶贫;产业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环京津地区政府购买生态服务合作机制研究》(HB14SH002);2015年度国家 社科基金项目《京津冀环境治理一体化与政府购买生态服务合作模式及政策协调机制研究》(15BJY057)
[作者简介] 牟永福(1973—),男,河北吴桥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管理学部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98X(2016)04-0055-05 [收稿日期] 2016-01-22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但区域一体化进程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北京、天津周边的河北辖区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关键问题,与时俱进创新扶贫方式,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因此,“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增强环首都地区扶贫开发新动力”,[1]必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和消除贫困的新道路。
一、环京津贫困地区绿色扶贫的现实依据
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地区地理区位特殊,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一线,推进该地区脱贫致富、迎头赶上,必须走绿色扶贫的路子。
(一)推进环京津地区绿色扶贫,是促进京津冀区域平衡发展的需要。巨大的经济落差,使得首都北京周边地区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低素质劳动力涌入京津地区,形成城市贫困阶层和贫困居住区,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也影响首都的社会安全和稳定。通过大力推进绿色扶贫,可以提高环京津地区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弥补其与京津地区的差距,促进区域内平衡发展。
(二)推进环京津地区绿色扶贫,是保护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稳定的需要。环京津贫困地区是京津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是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21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重要实施地区;官厅、密云、潘家口、大黑河、桃林口等大型水库及上游地区是京津主要水源地;环京津贫困地区也是京津防洪、泄洪的主要地区。实行绿色扶贫,可以有效保障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北京、天津提供天蓝、地绿的优美环境。
(三)推进环京津地区绿色扶贫,是强化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环京津贫困地区是京津原材料及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京津是环京津贫困地区原材料及农副产品的重要市场,环京津贫困地区与京津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关联度日益提高。长期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和关注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发展,采用优势互补的新型决策管理体制和机制来着手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施绿色扶贫,可以有效解决长期制约该区域发展的“短板”,改变这一区域贫困落后的现状,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二、环京津贫困地区绿色扶贫的阻力与挑战
加快推进环京津地区绿色扶贫的步伐,必须清醒认识到该地区面临的一系列阻力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大气污染严重。从污染程度来看,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呈现“六高一低”的特点。“六高”指的是六项污染指标比较高(按照环保部出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六项指标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8小时浓度)。从这六项指标及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比较来看(见表一),京津冀地区所有指标均高于上述两个地区。
其中,PM2.5京津冀地区以100g/m3计的话,长三角地区是68g/m3,而珠三角地区只有44g/m3。PM10京津冀地区平均是174g/m3,而长三角地区是102g/m3,珠三角地区只有63g/m3。二氧化硫含量长三角地区不到京津冀地区的1/2,珠三角地区则只有京津冀地区的不到1/3。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差距不是太大,但京津冀也都高于上述两个地区。从达标天数来看,京津冀地区的达标率是36.4%,而长三角是62.3%,珠三角是83.6%,即使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京津冀地区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从重污染天气所占比例来看,京津冀地区远远高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分别是长三角地区的4倍、珠三角地区的50倍。[2](P112)
从大气污染分布地区来看,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呈现出“一带两区”的特点。“一带”指的是太行山-燕山山脉污染聚集带,主要包括河北省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地区。该地区重工业比较发达,污染排放量大,加之受太行山-燕山山脉“弧形”地形的影响,污染物很难扩散出去,从而形成一条重污染地带。“两区”指的是以唐山为中心的重工业集中区和以衡水为中心的污染物叠加区。前者重工业特征明显,污染排放量大,后者则属于输入性污染,本身污染比较轻,但周围形成一个污染高地,在大气的作用下形成一个高污染地区。
(二)土地沙化严重。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如果对荒漠化不加以遏制,其最终结果是更多土地沙漠化。目前,河北省有沙化土地3187.9万亩、潜在沙化土地338万亩。其中,坝上地区土地沙化面积即达1521.2万亩,占全省沙化面积的43.14%,沙化土地占坝上高原土地总面积的68%。[3](P40) (三)草地退化严重。草地退化主要由垦草开荒、超载过牧、资金投入不足、干旱、虫鼠害频发等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河北省草原退化面积已达3253.9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45.7%。草地面积急剧下降的同时,牲畜数量则持续增加,致使草地严重超载,超载率最高可达200%。[4](P37)
(四)水土流失情况严重。水土流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河北有6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到全省面积的1/3左右,治理任务艰巨。[5](P22)
(五)超采地下水严重。京津冀地区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属严重缺水地区,河北省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已经达到1500亿立方米以上,每年超量开采地下水40到50亿立方米。全省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形成了11个规模较大的漏斗区,深层地下水也形成了9个大的漏斗区。[6]
(六)水体污染严重。河北省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其中,Ⅰ-Ⅲ类水质比例为47.2%,V类以及劣V类水质比例为40.8%,IV类水质占12.0%。[7](P19)
(七)保护与开发矛盾重重。目前,环京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从总体上仍然采取粗放经营模式,传统的、落后的产业占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经济的增长依赖以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不能走依靠发展工业经济的老路,而应立足于保护性开发,走发展生态型经济的路子,这样才能既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不至于破坏贫困地区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从而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使扶贫工作不反弹。
三、环京津贫困地区绿色扶贫
产业化模式创新
环京津地区绿色扶贫若想取得预期成功,必须开拓创新、“双轮驱动”,走上一条兼具环保、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即绿色产业化之路。
(一)推进传统农业提档升级,增强农业提质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力
1.强化龙头带动,积极推进环京津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在重点村建产业基地,为贫困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优先吸纳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优先收购贫困农户农副产品。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直补等多种联结方式,与农户建立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全面提升板栗、核桃、仁用杏、苹果、葡萄、山楂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强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在重点领域实现加快发展。
2.强化品牌塑造,积极开拓环京津地区特色产业市场建设。充分利用环京津地区的有形和无形资源,积极创建无公害标准化和有机果品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加强绿色有机产品的国内国际认证、商标注册,全力打好“高端、绿色、有机”三张牌,切实提高环京津地区绿色品牌的知名度,全力打造环京津地区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鼓励国家公职人员走出机关,引导农民组成经纪人队伍,奔赴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开辟食品销售的新途径;以美、日、韩等国家市场为重点,开拓国际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建立深化市场、基地、农户和经纪人四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大“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和“农企对接”力度,扩大农产品集散和销售覆盖面,实现市场和产业共同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充分利用天猫/淘宝商城、专卖店/专营店等销售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实体销售网络。
(二)发挥环京津地区生态文化优势,提高旅游产业的扶贫拉动力
1.着力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形成片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以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片区发展带动扶贫攻坚的突破口,整合开发旅游资源,突出“红”“皇”“绿”三大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品位。积极推进精品旅游线路交通建设,提升旅游景区运输能力;建设和完善景区道路、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完善景区信息服务、餐饮等游客服务设施和功能,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景区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完善景区标识系统建设。
2.着力抓好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充分利用环京津地区红色文化、皇家文化的资源优势,以文化挖掘和技术创新为中心,开展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研制,提高旅游商品设计和生产能力,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扶持旅游商品生产骨干企业,建立旅游商品研发基地。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和特色产品品牌,举办一批有影响力的商务洽谈、产品展销和节庆活动。加强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文化产品批发市场、商城和特色文化街区,成立环京津地区工艺美术品交易所,打造京津冀特色艺术品交易平台。
3.着力培育重点扶贫企业,加快形成多元的休闲产业形态。以文化旅游、创意体验、博览交易、养老保健等为支撑产业,着力打响文化溯源、产业观光、生态休闲、创意体验四大旅游品牌,把山水、冰雪、温泉等生态资源与循环经济产业、现代农业示范产业等有机结合,积极开拓京津、华北、东北市场,打造环京津地区新型经济业态。
(三)利用该地区独特环境优势,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扶贫新战场
1.加速新能源研发,实现新能源利用突破。全力推进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努力把环京津地区打造成低碳经济示范区和风、光能发电产业观光区。利用山区宜林荒山荒地和不适宜农耕的边际性土地丰富的优势,加快黄连木、文冠果、构树等生物质能源优良树种引进繁育、集约栽培技术的开发推广,加快加工设备与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扶持、培育一批加工企业,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带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时,充分结合环京津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及地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2.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生产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围绕养殖业、种植业积极培育发展闭合式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加快构建种植—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大力实施土壤有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畜禽粪便的综合开发利用,建设生物有机肥和沼气发电项目,普及推广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有机农产品为主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形成一批立体种养开发、农牧结合生产的典范,建设国家级生态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区。推广临城经验,加快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固体废弃物、尾矿渣等,开发生产高强、轻质、低耗、多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链条。
(四)依托环京津区位优势,打造现代服务业扶贫服务的新模式
1.积极构建物流服务网络,加快贫困农户脱贫致富速度。围绕片区特色农业,依托大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以畜产品、食品、蔬菜(菌)、林果为主,集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物流配送一体化的农副产品物流园区,辐射京津辽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业在搞活区域经济、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方面的作用,加强城乡商业网点和农特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构建农资、农副产品和日用消费品三大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购物中心、区域性工业品市场和商品(服务)专业街区,营造多元化服务业态。
2.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拓展贫困农户就业渠道。结合环京津地区环境优美的优势,对接京津市场,大力扶持医疗保健服务业,积极建设健身服务设施,为京津及其他大城市提供健身休闲活动场所。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建设老年公寓,把环京津地区建设成为京津老年人的休闲养老基地。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积极培训一些适合社区服务的从业人员,满足京津对社区服务人员的需要。
3.积极培育农村金融保险业,提高贫困农户风险防范能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和扩大农户小额贷款投放。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主、商业性担保公司为补充的信用担保服务体系,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农业保险补助基金,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
(五)深化京津冀区域合作,构建绿色产业扶贫的多点多极支撑
1.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激活绿色产业扶贫的区域协同力。积极尝试在政府合作、资源共享、经验推广等方面建立通畅高效的沟通渠道。借助自身优势开展区域内外协作,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促进环京津地区间及省际的环保合作,推动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协作,实现环京津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层次的优化提升。
2.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绿色产业扶贫的科技支撑力。依托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没有围墙”的环京津地区开发研究院,为该区域培养高技能人才。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与园区或基地所在地的龙头企业和地方业务部门共同申报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或重大创新项目,并给予优先资助。以技术研发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抓手,着力建立绿色产业孵化区。建设一批大规模高端绿色产业园;大力吸引国内外高端强企在此研发、中试,孵化出更多新技术、新产品乃至新产业,打造环京津地区高端绿色产业孵化“硅谷”。
3.支持产业战略联盟,增强绿色产业扶贫的市场竞争力。针对环京津地区地域空间距离跨度较大,绿色产业经营企业“小、弱、散、差”,资源消耗大、产出效率低,低价恶性竞争等问题,大力推进山区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支持苹果、板栗、食用菌、核桃、大枣5个联盟加快发展,促进山区科技创新要素向产业转移,向企业聚集。
[参考文献]
[1] 四建磊.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 加快环首都地区 扶贫攻坚步伐[N].河北日报,2015-01-29.
[2] 王跃思,姚利,刘子锐,吉东生,王莉莉,张军科.京津冀大 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3).
[3] 田勤科,李大林,王玉忠.河北省京津风沙源区沙化土地 治理现状与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11(4).
[4] 梁利红.坝上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农业环境效应及其方 略——以河北省康保县为例[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硕 士论文.
[5] 夏青,马志尊.京津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探讨[J].中国水 利,2014(14).
[6] 李伟锋,段金平,李玉静.京津冀一体化,从资源环境破局 [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12-16(2).
[7] 李孟颖,陈介山.京津冀地区面向人居环境之水安全格局 初探[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3).
[关键词] 贫困地区;绿色扶贫;产业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环京津地区政府购买生态服务合作机制研究》(HB14SH002);2015年度国家 社科基金项目《京津冀环境治理一体化与政府购买生态服务合作模式及政策协调机制研究》(15BJY057)
[作者简介] 牟永福(1973—),男,河北吴桥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管理学部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98X(2016)04-0055-05 [收稿日期] 2016-01-22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但区域一体化进程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北京、天津周边的河北辖区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关键问题,与时俱进创新扶贫方式,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因此,“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增强环首都地区扶贫开发新动力”,[1]必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和消除贫困的新道路。
一、环京津贫困地区绿色扶贫的现实依据
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地区地理区位特殊,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一线,推进该地区脱贫致富、迎头赶上,必须走绿色扶贫的路子。
(一)推进环京津地区绿色扶贫,是促进京津冀区域平衡发展的需要。巨大的经济落差,使得首都北京周边地区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低素质劳动力涌入京津地区,形成城市贫困阶层和贫困居住区,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也影响首都的社会安全和稳定。通过大力推进绿色扶贫,可以提高环京津地区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弥补其与京津地区的差距,促进区域内平衡发展。
(二)推进环京津地区绿色扶贫,是保护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稳定的需要。环京津贫困地区是京津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是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21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重要实施地区;官厅、密云、潘家口、大黑河、桃林口等大型水库及上游地区是京津主要水源地;环京津贫困地区也是京津防洪、泄洪的主要地区。实行绿色扶贫,可以有效保障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北京、天津提供天蓝、地绿的优美环境。
(三)推进环京津地区绿色扶贫,是强化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环京津贫困地区是京津原材料及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京津是环京津贫困地区原材料及农副产品的重要市场,环京津贫困地区与京津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关联度日益提高。长期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和关注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发展,采用优势互补的新型决策管理体制和机制来着手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施绿色扶贫,可以有效解决长期制约该区域发展的“短板”,改变这一区域贫困落后的现状,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二、环京津贫困地区绿色扶贫的阻力与挑战
加快推进环京津地区绿色扶贫的步伐,必须清醒认识到该地区面临的一系列阻力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大气污染严重。从污染程度来看,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呈现“六高一低”的特点。“六高”指的是六项污染指标比较高(按照环保部出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六项指标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8小时浓度)。从这六项指标及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比较来看(见表一),京津冀地区所有指标均高于上述两个地区。
其中,PM2.5京津冀地区以100g/m3计的话,长三角地区是68g/m3,而珠三角地区只有44g/m3。PM10京津冀地区平均是174g/m3,而长三角地区是102g/m3,珠三角地区只有63g/m3。二氧化硫含量长三角地区不到京津冀地区的1/2,珠三角地区则只有京津冀地区的不到1/3。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差距不是太大,但京津冀也都高于上述两个地区。从达标天数来看,京津冀地区的达标率是36.4%,而长三角是62.3%,珠三角是83.6%,即使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京津冀地区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从重污染天气所占比例来看,京津冀地区远远高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分别是长三角地区的4倍、珠三角地区的50倍。[2](P112)
从大气污染分布地区来看,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呈现出“一带两区”的特点。“一带”指的是太行山-燕山山脉污染聚集带,主要包括河北省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地区。该地区重工业比较发达,污染排放量大,加之受太行山-燕山山脉“弧形”地形的影响,污染物很难扩散出去,从而形成一条重污染地带。“两区”指的是以唐山为中心的重工业集中区和以衡水为中心的污染物叠加区。前者重工业特征明显,污染排放量大,后者则属于输入性污染,本身污染比较轻,但周围形成一个污染高地,在大气的作用下形成一个高污染地区。
(二)土地沙化严重。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如果对荒漠化不加以遏制,其最终结果是更多土地沙漠化。目前,河北省有沙化土地3187.9万亩、潜在沙化土地338万亩。其中,坝上地区土地沙化面积即达1521.2万亩,占全省沙化面积的43.14%,沙化土地占坝上高原土地总面积的68%。[3](P40) (三)草地退化严重。草地退化主要由垦草开荒、超载过牧、资金投入不足、干旱、虫鼠害频发等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河北省草原退化面积已达3253.9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45.7%。草地面积急剧下降的同时,牲畜数量则持续增加,致使草地严重超载,超载率最高可达200%。[4](P37)
(四)水土流失情况严重。水土流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河北有6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到全省面积的1/3左右,治理任务艰巨。[5](P22)
(五)超采地下水严重。京津冀地区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属严重缺水地区,河北省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已经达到1500亿立方米以上,每年超量开采地下水40到50亿立方米。全省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形成了11个规模较大的漏斗区,深层地下水也形成了9个大的漏斗区。[6]
(六)水体污染严重。河北省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其中,Ⅰ-Ⅲ类水质比例为47.2%,V类以及劣V类水质比例为40.8%,IV类水质占12.0%。[7](P19)
(七)保护与开发矛盾重重。目前,环京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从总体上仍然采取粗放经营模式,传统的、落后的产业占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经济的增长依赖以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不能走依靠发展工业经济的老路,而应立足于保护性开发,走发展生态型经济的路子,这样才能既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不至于破坏贫困地区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从而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使扶贫工作不反弹。
三、环京津贫困地区绿色扶贫
产业化模式创新
环京津地区绿色扶贫若想取得预期成功,必须开拓创新、“双轮驱动”,走上一条兼具环保、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即绿色产业化之路。
(一)推进传统农业提档升级,增强农业提质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力
1.强化龙头带动,积极推进环京津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在重点村建产业基地,为贫困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优先吸纳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优先收购贫困农户农副产品。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直补等多种联结方式,与农户建立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全面提升板栗、核桃、仁用杏、苹果、葡萄、山楂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强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在重点领域实现加快发展。
2.强化品牌塑造,积极开拓环京津地区特色产业市场建设。充分利用环京津地区的有形和无形资源,积极创建无公害标准化和有机果品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加强绿色有机产品的国内国际认证、商标注册,全力打好“高端、绿色、有机”三张牌,切实提高环京津地区绿色品牌的知名度,全力打造环京津地区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鼓励国家公职人员走出机关,引导农民组成经纪人队伍,奔赴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开辟食品销售的新途径;以美、日、韩等国家市场为重点,开拓国际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建立深化市场、基地、农户和经纪人四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大“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和“农企对接”力度,扩大农产品集散和销售覆盖面,实现市场和产业共同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充分利用天猫/淘宝商城、专卖店/专营店等销售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实体销售网络。
(二)发挥环京津地区生态文化优势,提高旅游产业的扶贫拉动力
1.着力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形成片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以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片区发展带动扶贫攻坚的突破口,整合开发旅游资源,突出“红”“皇”“绿”三大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品位。积极推进精品旅游线路交通建设,提升旅游景区运输能力;建设和完善景区道路、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完善景区信息服务、餐饮等游客服务设施和功能,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景区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完善景区标识系统建设。
2.着力抓好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充分利用环京津地区红色文化、皇家文化的资源优势,以文化挖掘和技术创新为中心,开展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研制,提高旅游商品设计和生产能力,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扶持旅游商品生产骨干企业,建立旅游商品研发基地。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和特色产品品牌,举办一批有影响力的商务洽谈、产品展销和节庆活动。加强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文化产品批发市场、商城和特色文化街区,成立环京津地区工艺美术品交易所,打造京津冀特色艺术品交易平台。
3.着力培育重点扶贫企业,加快形成多元的休闲产业形态。以文化旅游、创意体验、博览交易、养老保健等为支撑产业,着力打响文化溯源、产业观光、生态休闲、创意体验四大旅游品牌,把山水、冰雪、温泉等生态资源与循环经济产业、现代农业示范产业等有机结合,积极开拓京津、华北、东北市场,打造环京津地区新型经济业态。
(三)利用该地区独特环境优势,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扶贫新战场
1.加速新能源研发,实现新能源利用突破。全力推进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努力把环京津地区打造成低碳经济示范区和风、光能发电产业观光区。利用山区宜林荒山荒地和不适宜农耕的边际性土地丰富的优势,加快黄连木、文冠果、构树等生物质能源优良树种引进繁育、集约栽培技术的开发推广,加快加工设备与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扶持、培育一批加工企业,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带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时,充分结合环京津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及地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2.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生产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围绕养殖业、种植业积极培育发展闭合式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加快构建种植—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大力实施土壤有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畜禽粪便的综合开发利用,建设生物有机肥和沼气发电项目,普及推广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有机农产品为主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形成一批立体种养开发、农牧结合生产的典范,建设国家级生态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区。推广临城经验,加快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固体废弃物、尾矿渣等,开发生产高强、轻质、低耗、多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链条。
(四)依托环京津区位优势,打造现代服务业扶贫服务的新模式
1.积极构建物流服务网络,加快贫困农户脱贫致富速度。围绕片区特色农业,依托大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以畜产品、食品、蔬菜(菌)、林果为主,集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物流配送一体化的农副产品物流园区,辐射京津辽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业在搞活区域经济、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方面的作用,加强城乡商业网点和农特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构建农资、农副产品和日用消费品三大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购物中心、区域性工业品市场和商品(服务)专业街区,营造多元化服务业态。
2.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拓展贫困农户就业渠道。结合环京津地区环境优美的优势,对接京津市场,大力扶持医疗保健服务业,积极建设健身服务设施,为京津及其他大城市提供健身休闲活动场所。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建设老年公寓,把环京津地区建设成为京津老年人的休闲养老基地。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积极培训一些适合社区服务的从业人员,满足京津对社区服务人员的需要。
3.积极培育农村金融保险业,提高贫困农户风险防范能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和扩大农户小额贷款投放。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主、商业性担保公司为补充的信用担保服务体系,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农业保险补助基金,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
(五)深化京津冀区域合作,构建绿色产业扶贫的多点多极支撑
1.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激活绿色产业扶贫的区域协同力。积极尝试在政府合作、资源共享、经验推广等方面建立通畅高效的沟通渠道。借助自身优势开展区域内外协作,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促进环京津地区间及省际的环保合作,推动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协作,实现环京津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层次的优化提升。
2.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绿色产业扶贫的科技支撑力。依托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没有围墙”的环京津地区开发研究院,为该区域培养高技能人才。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与园区或基地所在地的龙头企业和地方业务部门共同申报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或重大创新项目,并给予优先资助。以技术研发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抓手,着力建立绿色产业孵化区。建设一批大规模高端绿色产业园;大力吸引国内外高端强企在此研发、中试,孵化出更多新技术、新产品乃至新产业,打造环京津地区高端绿色产业孵化“硅谷”。
3.支持产业战略联盟,增强绿色产业扶贫的市场竞争力。针对环京津地区地域空间距离跨度较大,绿色产业经营企业“小、弱、散、差”,资源消耗大、产出效率低,低价恶性竞争等问题,大力推进山区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支持苹果、板栗、食用菌、核桃、大枣5个联盟加快发展,促进山区科技创新要素向产业转移,向企业聚集。
[参考文献]
[1] 四建磊.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 加快环首都地区 扶贫攻坚步伐[N].河北日报,2015-01-29.
[2] 王跃思,姚利,刘子锐,吉东生,王莉莉,张军科.京津冀大 气霾污染及控制策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3).
[3] 田勤科,李大林,王玉忠.河北省京津风沙源区沙化土地 治理现状与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11(4).
[4] 梁利红.坝上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农业环境效应及其方 略——以河北省康保县为例[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硕 士论文.
[5] 夏青,马志尊.京津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探讨[J].中国水 利,2014(14).
[6] 李伟锋,段金平,李玉静.京津冀一体化,从资源环境破局 [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12-16(2).
[7] 李孟颖,陈介山.京津冀地区面向人居环境之水安全格局 初探[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