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分析广西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提出高校“校园阳光体育”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 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校园阳光体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54-03
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体质,改善青少年的健康状况的一个重大举措。目的是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倡导全员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广大青少年对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切入口和主要工作,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举措。“校园阳光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都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校园阳光体育”不仅是检查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锻炼及训练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最能体现校园精神文化。本文主要通过对广西高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为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改革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提供依据以及相应的对策,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中医学院等高校1885名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共发放调查问卷1885份,回收1735份(男生867份,女生851份),回收率为95.6%。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通过SPSS11.5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二、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调查结果
对回收的1756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发现:广西地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次/周以上的有704人,占41%,参加2次/周以内的有846人,占49%,不参加的有170人,占10%,总体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为89%。由于制度的约束,早操出勤率达96%。近年来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各院校达标率在95%左右,体育课成绩合格率为94%。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720名大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益于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76%的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50%的学生对目前自己身体体质状况感到不太满意,普遍认为单纯依靠每周一次体育课,即2学时的时间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此外,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男女生有明显差异,即女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男生多,占女生总数的24.4%。此统计结果不仅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也表现出女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不强。通过调查还发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已完全了解和适应了学校各种环境,而且不开设体育课,没有体育考试压力,加之学业任务重,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往往表现得没精力、懒惰。
从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调查发现,学生把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学习运动技术、培养意志品质、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调查中,有88.4%的学生认为:每天坚持l小时的体育锻炼能调节神经,消除由于学习紧张而造成的疲劳,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75%的学生有一定的锻炼习惯,他们每天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健身活动。其中有36.4%的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超过1小时。由此可见,课外体育活动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大学生身体状况和培养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笔者对广西财经学院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体育健康生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健康生活方式存在较为明显的年级差异,一、二、三年级具有良好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学生比例逐年下降,至四年级时下降至最低,与大学生整体优良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调查发现,36.4%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健康生活方式,63.6%的学生不具有良好的体育健康生活方式。2007年10月,课题组分别对这两部分大学生的健康体质状况进行测试,通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具有良好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大学生体质状况明显好于另一部分大学生。由此表明了课外体育活动在满足大学生的生活需求上是综合、多元的。
调查发现,高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设施严重缺乏,场馆与器材设备现状不容乐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和场馆设施条件。意见中指出:针对高校扩招后体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要进一步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投入,确保体育经费与学生人数同步增长;要认真执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规定,加速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科学配置体育资源;同时,要充分提高现有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运动需求。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育设施,但招生规模扩大与体育场馆建设迟缓的矛盾仍为突出,普遍存在着体育场地与运动器材严重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室内场馆设施缺乏,许多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等项目都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即使一些有室内体育场馆的高校,也终因场馆设施不全或开放时间不足等原因影响和挫伤了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和体育场馆设施短缺无形中成了阻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瓶颈。这其中有领导对体育工作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也因为体育工作经费使用制度的不完善。可见,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是高校体育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保障,也是保证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先决条件。
三、“校园阳光体育”实施的策略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保障“阳光体育运动”顺利进行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唤起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实施。因此,高校体育部门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由学生处、团体委部门、后勤部门等参加的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各俱乐部协会的骨干作用,特别是学生会体育部的作用,结合本校传统体育竞赛和当前形势的需要,制订学期、学年等一系列有关的体育活动、竞赛、讲座、培训等可行『生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广大青年学生健身活动,采用各种方式进行锻炼和开展各种项目的竞赛活动,使校园内充满朝气,营造一种高尚的文化境界和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顺利进行。
(二)改革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加强体育课程教学研究
高校体育工作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通知精神,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并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探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体系的核心内容,用科学的体育教育思想来指导我院突出安全、科技办学特色的体育课程设置体系。应将课程与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增加以反映当代体育健身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技能,以适应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调研中发现,有55.6%的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程教学不满意,19%的学生反映不知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科学锻炼,他们希望高校体育课程能够深化改革。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围绕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等方面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如扩大教材范围,丰富教学手段,着眼于与大众体育相衔接;加强专项课教学,把培养一门专长作为终身体育的目的;以启发自觉、体现主动与快乐、培养个性与能力为主,侧重于运动习惯的养成等。
(三)增加体育经费,加快高校体育设施建设
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完成既定目标。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特别在经费相对紧缺的条件下,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是检验学校领导真正重视学校体育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高校总体规划中,必须把改善学校体育场地与设施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以创造有利于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这就需要为体育增加必要的经费,尽快改善运动场地、设施陈旧老化的现状及滞后于学校整体建设的局面。只有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套、设备器材充足,才能为全校师生的体育活动和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才能极大地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全体师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保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利用体育俱乐部的优势,结合课外体育活动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部分高校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在原有任课教师带班辅导的形式上部分实行俱乐部制,即体育教师直接参与、指导此项目,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俱乐部活动。实践证明,这种新的辅导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使广大学生的课外活动自觉性、积极性增强,锻炼时间增多。在实施过程中加强了课外辅导,完善了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机制,彻底改变了过去课外体育活动的“三无”现象,形成了课内外“一体化”、“一条龙”的新局面,是一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保持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把体育俱乐部纳入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既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俱乐部中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通过俱乐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的主导作用,保持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统一l生,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造性、综合型人才。要利用体育俱乐部制的优势,结合课外体育活动来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五)加强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研究,完善学生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
“阳光体育运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的涵义基础之上,应当掌握其深层次的发展方向,对其进行相关评价,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能够长效运行,以实现学生体育健康水平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目的。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是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要求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统筹规划,将获取的信息用于系统的调整,从整体上把握阳光体育运动,积极的促进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要把针对各项指标开设相应的体育教学科目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结合起来。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校园阳光体育”的开展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是高校体育的需要。体育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体育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是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的重要举措。“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教育和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下,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第二,高校要积极创新思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一方面学校应不断加大投资新建和改造体育场馆设施,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尽量满足学生对体育场馆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应该在学生宿舍区和生活区有选择的建设“健身路径”,缩短学生与健身器材的距离,为其便利地参与体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健身的质量,培训一部分学生担任“健身指导员”,为学生科学健身提供现场咨询和指导,从深层面提升场馆器材设备和“健身路径”的健身服务功能,营造浓郁的健身氛围。推动“校园阳光体育”和“健康校园工程”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
第三,教改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才能真正把高校体育工作抓好,把“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在保证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足体育必修课的同时,还要积极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保证学生全程享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权益。并要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课程建设,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满足广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需要。通过改变课程组织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课外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第四,加强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研究,完善学生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要把针对各项指标开设相应的体育教学项目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测试成绩要记入学生成长记录或学生档案,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情况和测试结果。
【关键词】高校 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校园阳光体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54-03
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体质,改善青少年的健康状况的一个重大举措。目的是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倡导全员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广大青少年对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切入口和主要工作,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举措。“校园阳光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都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校园阳光体育”不仅是检查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锻炼及训练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最能体现校园精神文化。本文主要通过对广西高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为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改革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提供依据以及相应的对策,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中医学院等高校1885名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共发放调查问卷1885份,回收1735份(男生867份,女生851份),回收率为95.6%。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通过SPSS11.5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二、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调查结果
对回收的1756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发现:广西地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次/周以上的有704人,占41%,参加2次/周以内的有846人,占49%,不参加的有170人,占10%,总体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为89%。由于制度的约束,早操出勤率达96%。近年来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各院校达标率在95%左右,体育课成绩合格率为94%。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720名大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益于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76%的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50%的学生对目前自己身体体质状况感到不太满意,普遍认为单纯依靠每周一次体育课,即2学时的时间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此外,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男女生有明显差异,即女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男生多,占女生总数的24.4%。此统计结果不仅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也表现出女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不强。通过调查还发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已完全了解和适应了学校各种环境,而且不开设体育课,没有体育考试压力,加之学业任务重,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往往表现得没精力、懒惰。
从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调查发现,学生把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学习运动技术、培养意志品质、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调查中,有88.4%的学生认为:每天坚持l小时的体育锻炼能调节神经,消除由于学习紧张而造成的疲劳,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75%的学生有一定的锻炼习惯,他们每天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健身活动。其中有36.4%的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超过1小时。由此可见,课外体育活动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大学生身体状况和培养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笔者对广西财经学院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体育健康生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健康生活方式存在较为明显的年级差异,一、二、三年级具有良好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学生比例逐年下降,至四年级时下降至最低,与大学生整体优良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调查发现,36.4%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健康生活方式,63.6%的学生不具有良好的体育健康生活方式。2007年10月,课题组分别对这两部分大学生的健康体质状况进行测试,通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具有良好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大学生体质状况明显好于另一部分大学生。由此表明了课外体育活动在满足大学生的生活需求上是综合、多元的。
调查发现,高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设施严重缺乏,场馆与器材设备现状不容乐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和场馆设施条件。意见中指出:针对高校扩招后体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要进一步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投入,确保体育经费与学生人数同步增长;要认真执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规定,加速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科学配置体育资源;同时,要充分提高现有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运动需求。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育设施,但招生规模扩大与体育场馆建设迟缓的矛盾仍为突出,普遍存在着体育场地与运动器材严重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室内场馆设施缺乏,许多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等项目都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即使一些有室内体育场馆的高校,也终因场馆设施不全或开放时间不足等原因影响和挫伤了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和体育场馆设施短缺无形中成了阻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瓶颈。这其中有领导对体育工作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也因为体育工作经费使用制度的不完善。可见,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是高校体育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保障,也是保证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先决条件。
三、“校园阳光体育”实施的策略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保障“阳光体育运动”顺利进行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唤起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实施。因此,高校体育部门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由学生处、团体委部门、后勤部门等参加的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各俱乐部协会的骨干作用,特别是学生会体育部的作用,结合本校传统体育竞赛和当前形势的需要,制订学期、学年等一系列有关的体育活动、竞赛、讲座、培训等可行『生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广大青年学生健身活动,采用各种方式进行锻炼和开展各种项目的竞赛活动,使校园内充满朝气,营造一种高尚的文化境界和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顺利进行。
(二)改革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加强体育课程教学研究
高校体育工作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通知精神,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并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探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体系的核心内容,用科学的体育教育思想来指导我院突出安全、科技办学特色的体育课程设置体系。应将课程与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增加以反映当代体育健身发展水平和多学科交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技能,以适应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调研中发现,有55.6%的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程教学不满意,19%的学生反映不知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科学锻炼,他们希望高校体育课程能够深化改革。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围绕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等方面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如扩大教材范围,丰富教学手段,着眼于与大众体育相衔接;加强专项课教学,把培养一门专长作为终身体育的目的;以启发自觉、体现主动与快乐、培养个性与能力为主,侧重于运动习惯的养成等。
(三)增加体育经费,加快高校体育设施建设
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完成既定目标。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特别在经费相对紧缺的条件下,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是检验学校领导真正重视学校体育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高校总体规划中,必须把改善学校体育场地与设施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以创造有利于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这就需要为体育增加必要的经费,尽快改善运动场地、设施陈旧老化的现状及滞后于学校整体建设的局面。只有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套、设备器材充足,才能为全校师生的体育活动和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才能极大地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全体师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保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利用体育俱乐部的优势,结合课外体育活动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部分高校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在原有任课教师带班辅导的形式上部分实行俱乐部制,即体育教师直接参与、指导此项目,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俱乐部活动。实践证明,这种新的辅导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使广大学生的课外活动自觉性、积极性增强,锻炼时间增多。在实施过程中加强了课外辅导,完善了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机制,彻底改变了过去课外体育活动的“三无”现象,形成了课内外“一体化”、“一条龙”的新局面,是一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保持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把体育俱乐部纳入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既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俱乐部中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通过俱乐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的主导作用,保持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统一l生,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造性、综合型人才。要利用体育俱乐部制的优势,结合课外体育活动来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五)加强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研究,完善学生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
“阳光体育运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的涵义基础之上,应当掌握其深层次的发展方向,对其进行相关评价,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能够长效运行,以实现学生体育健康水平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目的。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是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要求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统筹规划,将获取的信息用于系统的调整,从整体上把握阳光体育运动,积极的促进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要把针对各项指标开设相应的体育教学科目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结合起来。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校园阳光体育”的开展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是高校体育的需要。体育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体育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是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的重要举措。“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教育和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下,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第二,高校要积极创新思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一方面学校应不断加大投资新建和改造体育场馆设施,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尽量满足学生对体育场馆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应该在学生宿舍区和生活区有选择的建设“健身路径”,缩短学生与健身器材的距离,为其便利地参与体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健身的质量,培训一部分学生担任“健身指导员”,为学生科学健身提供现场咨询和指导,从深层面提升场馆器材设备和“健身路径”的健身服务功能,营造浓郁的健身氛围。推动“校园阳光体育”和“健康校园工程”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
第三,教改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才能真正把高校体育工作抓好,把“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在保证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足体育必修课的同时,还要积极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保证学生全程享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权益。并要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课程建设,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满足广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需要。通过改变课程组织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课外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第四,加强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研究,完善学生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要把针对各项指标开设相应的体育教学项目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测试成绩要记入学生成长记录或学生档案,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情况和测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