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骨文中的“心”,完全就是一个心脏的图形。也就是说,远在商代或商代以前,故人就已经熟知心脏的形状,当时解剖学的成就可见一斑。
北宋时,医家杨介找来一具具尸体,扒开他们的内脏,把心脏的奥妙呈现出来。这些尸体是崇宁年间(1102-1106)泗州处死的犯人。杨介解剖整理绘制而成《存真图》。其中的《心气图》中,绘出了心脏与肺、脾、肝、肾等内脏的血管联系,这是古代生理解剖史上的重大发现。
有形之心,即指处在胸部左侧肺部之中,统称“心脏”。而无形之心,则是灵魂的另一个名字,也称“心灵”。身心健康的人就是指生命构造健全而灵魂也同样拥有完全神志的健康人。
古人对于心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大脑思维活动的重视,从这种智慧成果造成的语言体系上看就能略知一二。再看早期出现的一种佛教揭示,对于心的理解已经十分深刻了:具有缘虑作用的心王、心所,又称心法、心事。在佛典中,依派别或经论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指谓。俗话说“走脑不走心”,指的是听进脑袋里了,可是转眼又忘了,太傻太天真。
西方重视大脑,东方重视心脏。
心,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其主要内涵是泛指人的意识、情志、欲望以及心灵等精神心理现象,并被视为人之生命的真正主体。不过,在中国文化中,“心”又在性质和内涵上分为迥然不同的两个层次:道心与人心。
道心是指与天道、天理相通之心,是人的先验本性;人心是指人的觉知与欲求之心,与人的思虑、分析判断、情欲取舍等心理活动相联系,是人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受环境的熏陶逐步形成的。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讲,人心与道心大致相当于人的内心世界的两个领域:心理和心灵。
有人总结出心文化的五个分支:易经用来洗心;中医用来养心;儒家讲正心;道家讲静心;禅宗讲明心。天人合一之道则是这些分支的源头。
北宋时,医家杨介找来一具具尸体,扒开他们的内脏,把心脏的奥妙呈现出来。这些尸体是崇宁年间(1102-1106)泗州处死的犯人。杨介解剖整理绘制而成《存真图》。其中的《心气图》中,绘出了心脏与肺、脾、肝、肾等内脏的血管联系,这是古代生理解剖史上的重大发现。
有形之心,即指处在胸部左侧肺部之中,统称“心脏”。而无形之心,则是灵魂的另一个名字,也称“心灵”。身心健康的人就是指生命构造健全而灵魂也同样拥有完全神志的健康人。
古人对于心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大脑思维活动的重视,从这种智慧成果造成的语言体系上看就能略知一二。再看早期出现的一种佛教揭示,对于心的理解已经十分深刻了:具有缘虑作用的心王、心所,又称心法、心事。在佛典中,依派别或经论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指谓。俗话说“走脑不走心”,指的是听进脑袋里了,可是转眼又忘了,太傻太天真。
西方重视大脑,东方重视心脏。
心,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其主要内涵是泛指人的意识、情志、欲望以及心灵等精神心理现象,并被视为人之生命的真正主体。不过,在中国文化中,“心”又在性质和内涵上分为迥然不同的两个层次:道心与人心。
道心是指与天道、天理相通之心,是人的先验本性;人心是指人的觉知与欲求之心,与人的思虑、分析判断、情欲取舍等心理活动相联系,是人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受环境的熏陶逐步形成的。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讲,人心与道心大致相当于人的内心世界的两个领域:心理和心灵。
有人总结出心文化的五个分支:易经用来洗心;中医用来养心;儒家讲正心;道家讲静心;禅宗讲明心。天人合一之道则是这些分支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