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底,北京理工大学数字与仿真技术实验室,挑起了两副担子:为天安门广场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以下简称:庆祝大会)、国家体育场鸟巢举办的《伟大征程》文艺演出两场重大活动,制作三维仿真系统。
所谓“三维仿真”,就是通过仿真技术,将项目相关的建筑、流程进行仿真建模。庆祝大会三维仿真就是将大会举办场所和流程进行仿真实验,具体包括有:庆祝大会全方位、全流程仿真以及10万人级数的人群疏散仿真。文艺演出三维仿真,就是将晚会表演场所、预备表演内容在仿真系统中模拟运行,通过三維仿真系统,将导演的创意可视化,辅助导演进行创意的评估和整体表演的调度。
完成这两项重大任务只有半年时间。
汗水浇开建模数据
庆祝大会整体活动的三维建模,不仅要求空间上的精准,还要求时间上的精细。10万人以上级别的仿真建模,在历来的大型活动中都是罕见的,极具挑战性。
一开始,实验室没有拿到关于庆祝大会区域建模的具体数据,只能在可收集的数据上分析讨论。最开始的三维建模,也是将大概的数据,经过计算手动输入系统中,步骤烦琐且数据不精准。第一次运行人群疏散仿真系统时,出现了人群移动不符合预期等情况,只好把三维仿真推倒重建。由于人群疏散方案的复杂和多变性,仿真建模在之后的时间里,被一次次推倒重建,总不能让人满意。实验室里,同学们都绷紧了弦,时不时会有零星的叹气声:“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这不过,那不过,啥时候能过?”
数据不精准极大地影响了工作进展,我们决定实地测绘。
一天凌晨4点,我们从床上爬起来,前往大会现场。凌晨的北京,空气里都带着夏日难得的清爽,天空灰蒙蒙的,没有往日的朝阳。测绘中,由于操作不熟练,很多数据都需要我们测绘多遍才能最终确定。时间走到了正午,太阳并没有像往常那样上班,大会现场依然是阴沉沉的,温度在持续上升。测绘一直忙碌到下午,所有人的衣服早就湿透了。
最终,我们带着测绘到的精确数据,返回了实验室,仿真建模再次启程。
在人群疏散仿真中,基础的场地模型数据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人群的路径规划、参数设定也不容忽视。在成功构建场地模型后,我们在运行人群时发现,人群的分流不合常理。在一次次尝试中,我们始终不能让人群按照道路的宽窄进行合理分群。进度再次停滞。一位同学在讨论过程中泄气般地说:“我们要不在道路交叉口,单独设置一个分流器。”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在道路中,可以设置各式工具,辅助人群进行分流判断呀。难题解决了。
在后续一轮轮的迭代推进中,我们最终完成了庆祝大会的建模仿真,向项目组展示了完善的人群疏散仿真方案。
半夜12点的创意编排
《伟大征程》文艺表演,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整场表演按照历史的时间线串联,对每一个篇章都有独特的创意要求。比如第一篇章“浴火前行”,要艺术再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28年的浴血奋战,淬火成钢。
然而,《伟大征程》排练遇到“拦路虎”——演练场地和正式表演场地有差别,表演场地后半区域的台阶位置不同,对最终的排演、节目人数和表演,产生不小的影响。主表演区域的大小发生变化,会影响参演人数多的节目,开展正常排演。
2021年4月一天,一位编导来到实验室,为我们描述了节目想要展现的内容和表演形式:整场表演中,演员要舞动4米长的旗帜,在演员的流动中展现澎湃活力。为了实现这个形式,编导请我们实验室为节目表演推演出人员排布方案,并计算完成表演需要的人员数目。编导说:“不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就很难完成节目排演!”
实验室把这个担子压到我肩上。我第一次接触表演编排活动,而且是一次创意编排,真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最难的是仿真表演队形的变换,有两个要求:一是要实现前后不同队形变换中总人数不变,编导需要我们推演出场地需要的全部人数;二是要人员对称排布,还要美观,场地中的表演都要左右对称,不对称很容易被观众发现。我心想,这要怎么实现啊?
忙碌了两天后,我向实验室其他人展示了自己的方案。老师们看过后评价说:“你这样排布不行,队形变化中人员是流动的,不是固定的。一个表演区域内的人员可以来自其他区域,甚至是备场区域,变换时也可以移动到其他区域,不要拘泥于静态的表演,这是动态的。”
在老师和学长的指导下,我明白了编导当时说的,流动才是表演的重点。我决定大幅度修改方案。
距离提交方案只剩一天,刻不容缓。之后的几个小时,我对排布方案进行了大幅的修改:先是大胆地将整个场地铺满人员,生成最后的人员排布;之后,按照编导要求的队形变换顺序,依次更改场地人员,生成人员从进场到排满场地和之后队形变换的人员排布。
晚上9点,为了检验完成的方案,薛彤学姐和编导进行了电话沟通。当晚,我们对已完成的方案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修改,从各个表演区域、不同队形情况下的具体人数、不同区域人员的间距、不同表演区域间的人员流动,到人员具体站位都进行了更正。方案完成后,大家都舒了一口气,一看时间:半夜12点。
灵光一闪后的彩鸽
2021年3月,我们接手文艺演出中,一个舞蹈表演的仿真编排任务:表演最后要形成一只由几百人组成的鸽子图案。我们以为这是一个简单任务,没想到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直到6月才完成。
有关鸽子造型的排布方案,实验室里早有备案。我们按照往年做法,很快给出了这场表演的准确排布方案和排练手册。本以为任务已经完成了,谁知才刚开始。 制定初版方案后,在一次排演中,审验人员对节目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使整个节目的人数和舞蹈的变换,产生了巨大的更改:人数扩大了三分之一,由450人增加为600人,中间的变换要更加具有艺术感,鸽子的形象要更加突出。同时,负责排演的编导也对我们提出新要求:以前排练人员的布局尽量不变动,前后队形变换中的移动要尽可能小。
我急了:“加了人數,还让以前的布局不动,这不好解决啊!”我很是犯愁,不由得敲起了退堂鼓。这时,经验丰富的李弋豪学长思索了一番后说:“不改之前的排布,我们可以在以前的人员外围增加人员,或者在原来距离比较大的人之间安插一个人员,提升密度,这样不就解决了。”在和李弋豪学长进行仔细讨论,并且进行多番尝试后,我们实现了人数变更,并且人员排布尽量不变的方案,但在最后的鸽子图案上犯了难:怎么样才能连贯地实现队形变换到鸽子图案上呢?
我们苦思冥想了好长时间,手中不断地翻看着之前的方案,忽然灵光一闪,为什么要一步形成鸽子?可以先将演员从方阵聚拢成圆,然后再扩散成一只鸽子。
在晚会正式开始前,我们去排演场地观看了一次排练。五彩的线条组成彩色的圆,再扩散成五色方阵,最后变换成展翅的鸽子;演员们穿着飘逸的裙子在优美的曲调中翩翩起舞。目睹自己参与的方案转变成表演,这种感受难以言表。
当夜色逐渐消逝,车窗边的树木一棵棵远去,我们在7月1日的凌晨,来到了长安街。这是半年来,实验室工作的最后验收。车停后,我们走过漫长的长安街,来到正中的天安门口。吸满了雨水的红地毯湿漉漉的,踩上去还会溅出水来。可走在这上面,内心却有一股说不出的满足感。
坐到座位上后,等了好一会儿,庆祝大会正式开始。整齐的踏步声从远方走近再远离,一声声的礼炮声振聋发聩,合唱团的歌声嘹亮动人;大会按照既定的章程顺利结束。
至此,半年来三维仿真攻坚战真正通过了验收。这次难忘的经历,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责任编辑:王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