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学生在接受广泛思想影响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渐渐模糊,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鉴别力。让中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形成是非判断力,坚决抵制不良思想,过滤各种思潮,可以全面提升中学生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道德修养 道德 教育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文化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代教育应十分注重传承传统文化,注重其对中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指引作用。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我们既要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要学习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要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其传统,更要将其传播到世界,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一、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民族文化包罗万象,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我们后人的自豪与骄傲,是进行传统文化精神与思想教育的教材,我们都可以从中发掘出当代中学教育的意义。中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精神实质。时间从远古到近代,内容从国事到百姓衣食住行等。大致内容有:天文、地理、历法、民族、战争、国家、教育、思想、艺术、哲学、制度等50多项。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者的责任,在于教育学生分清优劣,有选择地继承并发扬民族文化中优秀内容,批判并抵制民族文化中落后、恶劣的内容。尤其要注意向学生介绍、分析、研究、批判那些混杂在民族文化中的恶劣的东西,使中学生能辨别好坏,区分优劣,并能从现象中看清本质,产生抵制民族文化中侵蚀中学生灵魂的那些垃圾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單纯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因此,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进行思想教育,文化熏陶,精神陶冶的最佳途径。必须针对中学生普遍性的实际问题,展开卓有成效的思考分析,深入浅出,有节有序,更加适合中学生理解接受。
二、传统文化与中学生道德修养的密切联系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直是生活在我们这块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今天我们提升文化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周易》有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当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作《论君子》演讲,引用了这两句话,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张岱年更是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概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更加着重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且号召“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建立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能够辨别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从而运用民族文化的知识、方法与情感,处理现实学习、生活、工作中各种相关问题的目的,最终达到爱我民族,爱我人民,爱我国家的崇高境界。
三、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提高中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
1.要编写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文化典籍。中国古典文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或坚强豁达;或忧国忧民;或孝感天下;或高山流水;或积极乐观;或坚忍不拔。赏析经典篇章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世界,阅读古典诗文可以使学生感受生活的多姿。编写适应中学生使用的相应读物,研究在中学教育中进行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目前中学教育急需解决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问题,相关的知识介绍、理论分析、思想教育的具体方式、教育过程的研究等问题,将传统文化教育具体落实在教育实践中,既提供理论知识,传播文化精神,使之更加贴近中学生的水平和需要。
2.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待我们绚丽的传统文化,着眼于对中学生进行具体教育,即教育内容的具体化,教育方式的具体化。拒绝口号式教育,拒绝机械式教育,将教育寓于实践中,全方位进行教育,从阅读开始,我们提供具体的阅读材料,对传统文化中各种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在学生中进行讨论分辨,使学生能区分精华糟粕。还可以开展各类相关的活动,寓教于乐,将枯燥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有趣的校园活动中,如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触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再给予相应的引导和鼓励;还可以结合现实发生的热点事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解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可以采用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的方式。祖国大地散布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效地利用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学子们走入基层,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丰富理论,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深刻认识,还可以思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要重视大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作为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活动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育民族精神,真正让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总之,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学生认清各种文化思潮的本来面貌,准确把握对待各种文化现象的态度,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并能够鉴别各种文化现象,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全面提升道德修养,准确把握人生航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道德修养 道德 教育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文化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代教育应十分注重传承传统文化,注重其对中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指引作用。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我们既要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要学习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要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其传统,更要将其传播到世界,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一、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民族文化包罗万象,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我们后人的自豪与骄傲,是进行传统文化精神与思想教育的教材,我们都可以从中发掘出当代中学教育的意义。中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精神实质。时间从远古到近代,内容从国事到百姓衣食住行等。大致内容有:天文、地理、历法、民族、战争、国家、教育、思想、艺术、哲学、制度等50多项。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者的责任,在于教育学生分清优劣,有选择地继承并发扬民族文化中优秀内容,批判并抵制民族文化中落后、恶劣的内容。尤其要注意向学生介绍、分析、研究、批判那些混杂在民族文化中的恶劣的东西,使中学生能辨别好坏,区分优劣,并能从现象中看清本质,产生抵制民族文化中侵蚀中学生灵魂的那些垃圾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單纯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因此,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进行思想教育,文化熏陶,精神陶冶的最佳途径。必须针对中学生普遍性的实际问题,展开卓有成效的思考分析,深入浅出,有节有序,更加适合中学生理解接受。
二、传统文化与中学生道德修养的密切联系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直是生活在我们这块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今天我们提升文化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周易》有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当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作《论君子》演讲,引用了这两句话,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张岱年更是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概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更加着重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且号召“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建立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能够辨别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从而运用民族文化的知识、方法与情感,处理现实学习、生活、工作中各种相关问题的目的,最终达到爱我民族,爱我人民,爱我国家的崇高境界。
三、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提高中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
1.要编写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文化典籍。中国古典文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或坚强豁达;或忧国忧民;或孝感天下;或高山流水;或积极乐观;或坚忍不拔。赏析经典篇章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世界,阅读古典诗文可以使学生感受生活的多姿。编写适应中学生使用的相应读物,研究在中学教育中进行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目前中学教育急需解决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问题,相关的知识介绍、理论分析、思想教育的具体方式、教育过程的研究等问题,将传统文化教育具体落实在教育实践中,既提供理论知识,传播文化精神,使之更加贴近中学生的水平和需要。
2.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待我们绚丽的传统文化,着眼于对中学生进行具体教育,即教育内容的具体化,教育方式的具体化。拒绝口号式教育,拒绝机械式教育,将教育寓于实践中,全方位进行教育,从阅读开始,我们提供具体的阅读材料,对传统文化中各种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在学生中进行讨论分辨,使学生能区分精华糟粕。还可以开展各类相关的活动,寓教于乐,将枯燥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有趣的校园活动中,如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触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再给予相应的引导和鼓励;还可以结合现实发生的热点事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解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可以采用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的方式。祖国大地散布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效地利用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学子们走入基层,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丰富理论,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深刻认识,还可以思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要重视大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作为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活动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育民族精神,真正让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总之,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学生认清各种文化思潮的本来面貌,准确把握对待各种文化现象的态度,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并能够鉴别各种文化现象,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全面提升道德修养,准确把握人生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