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71
美来自美好纯洁的心灵,司马迁曾写到:心正、身正、则音正,要达到美的境界首先应正其心、正其身,正心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纯洁他们的心灵。
音乐教育就其本质来看,是丰富情感、完善认知的过程,是培养个性、塑造人格的手段,是一项提高修养、凝练气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工程。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要求已经不再满足于在能唱几首流行歌曲、听几首经典名曲,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赋予了中学生音乐欣赏课更重大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放松心情、愉悦精神、提高审美能力,更要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促进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达到塑造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和谐社会建设者的教育目的。这是摆在我们音乐教炳面前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导致的教学方法滞后
“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中学音乐欣赏课更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摇篮,然而,目前的音乐欣赏教学大多沿用以培养音乐专才为目的的“循规蹈矩式”教学法:先教相关的基本知识,如音准、节奏,并对一些“点”进行深入分析,再教感情和表现手法,就像在显微镜下看细胞的结构那样细致入微,分析透彻。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却让很多喜欢音乐的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就是教学观念落后导致的教学方法的滞后,特别是没有意识到以下两点差别:第一,音乐学院的任务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的,而中学音乐欣赏课的任务是是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其音乐文化修养;第二,音乐学院的学生都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而中学的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专业的音乐知识。认清这些,便不难发现,把中学音乐欣赏课上成音乐学院式的纯粹的作品分析课,显然是教学上的一种误区。
(二)知识和能力关系把握失衡
目前,有些中学音乐课教师教师由于教育观念滞后,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多样性关系不能科学处理,课堂教学或重知识轻技能,将教知识提高到不适当位置,课堂上不顾实际讲授大量枯燥无味的基础知识;或重能力轻知识,课堂上机械地教学生反复练唱,将应该教学的知识置于无足轻重的位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效率。难以实现音乐欣赏课不仅要放松心情、愉悦精神、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更要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从而达到塑造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和谐社会建设者的教育目的。
二、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和塑造人格的方式和途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一首音乐作品能否激起学生欣赏的热情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熟悉感受和陌生感受制约着学生注意的兴趣,似熟非熟对人有一种驱使力,适应人的探索新奇的心理,为了获得这种效果,在课堂教学要努力创设“逼真”的情境,比如提供简单、通俗、艺术化的语言叙述;提供融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挂图等,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熟悉感受,促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适度集中性和稳定性,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保持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期待和探索的状态。
2、对比性鉴赏
用不同的版本或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对比性的倾听,让学生始终保持倾听的兴奋状态。通过鉴赏可置身于音乐艺术熏陶之中,使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和鉴赏力不断提高。如刘欢、关牧村、宋祖英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的分析与鉴赏。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音乐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的歌曲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音乐中聆听出美的感觉。
3、多方引导,互动欣赏
音乐审美的这种非语言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做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通过文字欣赏法、图画图形欣赏法和舞蹈欣赏法的结合,达到学生、欣赏材料和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想象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中的连动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并使人格在“高峰体验’’中获得升华,促进个性更好实现自我完善。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交相辉映、溶为一体,起到综合的促进作用。
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程教育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近现代音乐中,特别是一些革命歌曲,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
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对音乐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进而完善自身的人格。
四、在音乐欣赏中发现美
记得有次上欣賞课《动物狂欢节》,我让学生们先欣赏钢琴独奏《蝴蝶》,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蝴蝶是如何在花丛中翻飞嬉戏,同学们说太美了,好像听到了蝴蝶翅膀的振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又即兴演唱了歌曲《小鸟、小鸟》,学生们马上开始鼓掌,要求教师再来几首,学生情绪高涨起来,我就又唱了几首。演唱后我让学生讨论美在那里,他们热烈讨论后说,美在自然,美在音乐家对自然的热爱和细心体现!
在学习器乐鉴赏课上,我让同学们欣赏了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光明行》、笛子独奏《姑苏行》以及民族管弦乐《江南丝竹》,又为同学们吹奏了口琴和西洋木管单簧管,同学们对此充满了兴趣,唢呐独奏《百鸟朝凤》更是让课堂气氛活跃不已,同学们陶醉在器乐之美中!
美来自美好纯洁的心灵,司马迁曾写到:心正、身正、则音正,要达到美的境界首先应正其心、正其身,正心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纯洁他们的心灵。
音乐教育就其本质来看,是丰富情感、完善认知的过程,是培养个性、塑造人格的手段,是一项提高修养、凝练气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工程。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要求已经不再满足于在能唱几首流行歌曲、听几首经典名曲,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赋予了中学生音乐欣赏课更重大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放松心情、愉悦精神、提高审美能力,更要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促进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达到塑造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和谐社会建设者的教育目的。这是摆在我们音乐教炳面前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导致的教学方法滞后
“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中学音乐欣赏课更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摇篮,然而,目前的音乐欣赏教学大多沿用以培养音乐专才为目的的“循规蹈矩式”教学法:先教相关的基本知识,如音准、节奏,并对一些“点”进行深入分析,再教感情和表现手法,就像在显微镜下看细胞的结构那样细致入微,分析透彻。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却让很多喜欢音乐的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就是教学观念落后导致的教学方法的滞后,特别是没有意识到以下两点差别:第一,音乐学院的任务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的,而中学音乐欣赏课的任务是是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其音乐文化修养;第二,音乐学院的学生都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而中学的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专业的音乐知识。认清这些,便不难发现,把中学音乐欣赏课上成音乐学院式的纯粹的作品分析课,显然是教学上的一种误区。
(二)知识和能力关系把握失衡
目前,有些中学音乐课教师教师由于教育观念滞后,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多样性关系不能科学处理,课堂教学或重知识轻技能,将教知识提高到不适当位置,课堂上不顾实际讲授大量枯燥无味的基础知识;或重能力轻知识,课堂上机械地教学生反复练唱,将应该教学的知识置于无足轻重的位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效率。难以实现音乐欣赏课不仅要放松心情、愉悦精神、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更要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从而达到塑造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和谐社会建设者的教育目的。
二、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和塑造人格的方式和途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一首音乐作品能否激起学生欣赏的热情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熟悉感受和陌生感受制约着学生注意的兴趣,似熟非熟对人有一种驱使力,适应人的探索新奇的心理,为了获得这种效果,在课堂教学要努力创设“逼真”的情境,比如提供简单、通俗、艺术化的语言叙述;提供融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挂图等,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熟悉感受,促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适度集中性和稳定性,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保持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期待和探索的状态。
2、对比性鉴赏
用不同的版本或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对比性的倾听,让学生始终保持倾听的兴奋状态。通过鉴赏可置身于音乐艺术熏陶之中,使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和鉴赏力不断提高。如刘欢、关牧村、宋祖英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的分析与鉴赏。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音乐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的歌曲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音乐中聆听出美的感觉。
3、多方引导,互动欣赏
音乐审美的这种非语言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做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通过文字欣赏法、图画图形欣赏法和舞蹈欣赏法的结合,达到学生、欣赏材料和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想象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中的连动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并使人格在“高峰体验’’中获得升华,促进个性更好实现自我完善。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交相辉映、溶为一体,起到综合的促进作用。
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程教育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近现代音乐中,特别是一些革命歌曲,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
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对音乐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进而完善自身的人格。
四、在音乐欣赏中发现美
记得有次上欣賞课《动物狂欢节》,我让学生们先欣赏钢琴独奏《蝴蝶》,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蝴蝶是如何在花丛中翻飞嬉戏,同学们说太美了,好像听到了蝴蝶翅膀的振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又即兴演唱了歌曲《小鸟、小鸟》,学生们马上开始鼓掌,要求教师再来几首,学生情绪高涨起来,我就又唱了几首。演唱后我让学生讨论美在那里,他们热烈讨论后说,美在自然,美在音乐家对自然的热爱和细心体现!
在学习器乐鉴赏课上,我让同学们欣赏了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光明行》、笛子独奏《姑苏行》以及民族管弦乐《江南丝竹》,又为同学们吹奏了口琴和西洋木管单簧管,同学们对此充满了兴趣,唢呐独奏《百鸟朝凤》更是让课堂气氛活跃不已,同学们陶醉在器乐之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