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茫茫的豫南泌阳县境内白云山区,有数座张良庙,当地人盛传张良博浪沙刺始皇后隐遁于此和他晚年修仙得道的传说。张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在白云山区有着数座张良庙呢?为什么在白云山区盛传着张良隐遁和成仙的传说呢?张良又有什么特质而被推上了道教的神坛呢?
【关键词】白云山;张良;张良庙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一、张良其人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关于张良的籍贯,史学家说法不一。《史记?留侯世家》只称“其先韩人也”,《后汉书?张良传》云:“张良出于城父”,因而,河南新郑、禹州、郏县、安徽亳州等都认为张良是当地人,后经郑州的一些专家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认为张良应该是新郑人。其先世原为韩国贵族,大父(祖父)开地,父平五世相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杀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在圮水桥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之后,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采用。他劝告刘邦立都长安,汉朝建立后,封留侯。后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他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公元前186年,张良卒,谥为文成侯。
从张良的生平可知,他终生的活动范围是以河南为中心,遍及安徽、山东、江苏、陕西、山西,基本上是以他所熟悉的、他所魂牵梦绕的韩国故地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可说是韩灭后,游子的行踪。他的性格历程,由少年时的血气方刚到中年时的沉稳老练到老年时的“从赤松子游”,尤其以博浪沙刺始皇未果为里程碑,他从一个逞一时之怒血气方刚的豪侠勇者变为一个谋取天下的智者,直至晚年依托神道、明哲保身的圣者,是一个完善的性格轨迹;他的政治理想从灭秦复韩演变为后来的击楚扶汉,也反映了他深知时事变迁,历史不可逆转的政治智慧,这从他先劝项梁立韩国贵族成为韩王,后力阻刘邦立六国后代的事情上准确地反映出来。秦灭韩后,“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史记·留侯世家》)。这是忠、孝、节。张良和大力士狙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这是勇。“居下邳,为任侠”(《史记》),这是义。定鼎长安后,刘邦要封张良齐地三万户,张良自择留地一万户,这是谦。出奇谋攻取马邑之后,劝刘邦立萧何为相,这是让。张良不忍刘邦废太子,又遵循着疏不间亲的遗训,为太子出“商山四子”的奇谋,这是仁。张良的道德是无可挑剔的。所以,从身世、功勋、性格、理想、道德等诸多方面看,张良无论在青史还是在民间,简直就是一个完人。后人评价说,张良系文弱人士,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谋家著称。他一生灭秦抚汉,功不可没;筹划大事,事毕功成。历来史家,无不倾墨书载他那深邃的才智,极口称赞他那神妙的权谋。但他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前期反秦的动机及其暗杀秦始皇不正当的行为。
二、张良庙及传说
在泌阳县境内的白云山区共发现有3座张良庙。
南麓张良庙(寺) 现在也称“岩生植物园张良寺”,属于泌阳县铜山乡。南边原为“朝寺村”,后移至北边,大约因面对张良庙或朝拜张良庙而得名。该庙立于大谷中,山谷长达数里,当地人叫“张良沟”。沟中南侧有小溪一条,北侧有大量良田,东边有“奇石园”,风景极为幽静、秀丽。张良庙位于张良沟西端北侧,现有高台遗址,散落许多汉砖。溪边有古碾一盘,石磙佚失。碾直径1.7米,花岗岩石质,风化严重,刻槽荡然,碾面成为毛石面,相传为庙中用物。小溪西北有三座“和尚坟”,传说是张良庙的主持死后葬于此。南边有石碑2通,原在朝寺村井口垫脚,后植物园成立时,便移至此处。两通石碑字迹较为漫漶。一通是乾隆五十年立的功德碑,可见字迹有:“……但日远年湮神圣之金光敝坏玉体蒙尘于是僧显明□废心修理……金衣光彩玉体辉煌神功衍……勒石纪姓”等等。在姓氏中有诸多张姓人。第二通碑是大清同治八年立的,可见字迹有:“重修张良寺盖闻辉煌者庙□之……是……及匠……营如歧如失尽技艺以宪图……既臻……今何疑焉……张良寺寄迹于斯风雨损坏□主与住持……不忍……恐坐视……前人创造之耻……故募化四方嗣而修之……不更地不易规略增旧制……之年未所立而……芳名至己巳之仲秋而始刻石以记载”。下为姓氏,张姓居多。从碑文中可知,在乾隆、同治两朝不足100年的时间内,当地人尚勤于张良庙,曾两度重修,称之“神圣”,庙中有比较辉煌的张良神像,每次募化,都有许多人捐资,可见张良在这一带的影响之深。东50余华里是确山县蚁蜂乡,该乡有“子房村”。
张良庙、张良沟、子房村、朝寺村,这一带关于张良的文化遗存众多,当地人盛传,博浪沙刺秦始皇后,张良曾在此隐居。
山中张良庙 在白云山区韭菜皮山北麓,有张良寺一座,也叫张良庙,并伴有许多胜迹和美丽的传说。该庙建在山凹处,风景极幽,山水相宜。石筑小庙,仿硬山顶,石筑没有合缝。小庙大约有2米见方,顶坍,内有张良像一尊,圆领、玉带、官靴,头像佚失,为唐宋时代官服。庙南数十米有一条小溪,传说是张良得道成仙时,其妻也要随他前往仙境,张良说:“你未修成,去不得”。随手执箫管,划地成溪。张良妻捧土覆溪,成天桥一座,后来她也修道成仙,夫妻二人仙化而去。东北十余里,有棋盘岭一座,传说张良在此与仙人弈棋。还传说张良修仙时常常吹箫养性,今在山口处,侧耳倾听,仍能听见张良当年的箫声。又有当地老年人诚挚地说:“张良修仙很苦,不吃饭”,这也正就了《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五谷,道引轻身”的记载。总之,山中张良庙的传说,都是关于张良修仙及得道的内容。
北麓侯庙 又叫“牛蹄子房庙”,道光《泌阳县志》记载:“子房庙在牛蹄街,县东北九十里。(注:子房庙,又称‘张良庙’,1951年修水库时废)。”访问今居板桥的原牛蹄人时说:“张良庙,就是侯庙,在牛蹄街东北,能保佑人平安”。相传张良隐退后,云游四海,当游至白云山,见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于是便借自然山洞进行修仙。该洞传说为张良洞,洞内有一石床、石桌、泉眼,现仍完好。后人为了追念张良,于是在张良洞旁建庙奉祠。 三座张良庙,都在白云山区,但文化含量有多有少,内容有相当区别。植物园张良庙,遗迹较多,当年庙事活动盛大,传说单一,即是张良刺始皇后隐居于此;山中张良庙是说张良在此修仙得道;侯庙则说佑人平安。
三、张良与道教的联系
张良为什么会走上道教的神坛呢?这是因为张良身上有许多与道教相通的地方。第一,张良是个大智慧者。大智大慧是道教的追崇目标,庄子就自称是“有大智慧”而“欲化行天下”的人。道者必是智者,大智者必是道者之宗。第二,张良品质高洁,符合道教修行的标准。第三,功成身退。像张良这样的亘古名臣,能激流勇退,是道教“出世”思想的举世典范。第四,史籍记载中的张良,身上有许多神秘的地方,比如黄石公授书,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即为仙人,仙人授书张良,张良即有了仙缘;入关后“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馀”;立萧何为相后,“欲从赤松子游”,从而钻研上了上古神仙术,上古神仙术是后世道教的主要来源,与道教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以上所述事实,构成了张良走上道教神坛的基础。
我国道教是东汉末年成教的。据说张良的10世玄孙汉中王张鲁,首建张良庙,历经1700多年,原址已无从考察。说明张良是早期被推上道教神坛的贤相名臣,是道教供奉的首选人物。
四、张良与白云山的关系
公元前301年,秦、齐、魏、韩攻楚方城,夹沘而军,陷重丘(今泌阳县付庄),杀楚将唐昧,使楚国一蹶不振,史称“重丘之役”。此后泌境属韩。这正是张良祖父相韩的时候,建立了不世之功。公元前272年,秦置南阳郡,沘阳属秦,查《中国历史地图集》可知,当时沘阳辖境仅包括白云山区西部及象河乡一带,白云山区东部及板桥、老河一带仍属韩境,直至韩亡(公元前230年)。所以张良对这块祖上的“中兴之地”,又属韩70年的韩国故土白云山区有着特殊的情结。这里的河山彪炳着他祖父的功业,可以给他智慧,可以给他力量,可以给他安宁;这里的人民是故国遗民,有他的故旧,有他的亲族;这里是边关,烽火数十年,是韩国男儿长期抗击强秦的前线,素有抗暴仇秦的传统。所以在这里,遇难时他可以来去无踪,如鱼得水;奋起时他可以登高一呼,应者云集。这是一块张良终生不可割舍的土地。
公元前119年—前109年之间,30多岁的张良来到这里,有张良沟作证,有子房村作证,有千年的张良庙作证,有朝寺村作证,有口耳相传的不带有任何神话和演绎的故事作证。他失败了,只能辗转故国求得庇护。逞匹夫之勇不能亡秦,凭一时之怒不能复韩,他在这里联络旧人,结交英豪,潜心兵法,鼓吹亡秦。这里的故国遗民,把他举为领袖,暗暗地集结起了一股力量,为以后张良扶助韩王成复国和替韩王送汉王入关灭秦做了民众上和地理上的准备。公元前207年,刘邦在张良的护送下,自临颍出兵,纵贯韩境,在这一带壮大,入关灭了秦朝。这里代代相传着张良的故事,道教兴起之后,把他推向了神坛,建庙立碑,千余年香火不绝。
立萧何为相后,50余岁的张良“欲从赤松子游”,遁入故道,再回到这里。这次他上了白云山腹部,辟五谷,道引轻身,食橡实、野果,居洞穴,著敝衣(所以当地人传说“张良修行很苦”)。平日弈棋,吹箫,广结善缘,摈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是他从韩信、英布、彭越等人身上体悟到的千古不变的铁律。所以壮丽、苍茫、神秘的白云山区成了他的归宿。他仙化了,因而在旧迹处建了庙,以便他的仙气永驻在白云山区。他在这里享受香火,感化人间,降一方福祉,佑一方平安。张良选择了白云山区,白云山区也哺育过张良,张良是白云山区永远的骄傲。张良,无论是名臣张良,或者神仙张良,也将永远眷顾着白云山区这片故土。这就是张良与白云山区的关系。
五、张良文化的地位
尽管世人对张良的出生地、封地、游历地、归隐地、墓地都有许多种说法。但白云山区是张良祖父开疆拓土的地方,是抗击强秦的前线。这里有辽阔壮美的山河,这里的庙宇、地名、故事和神话传说昭示着张良的行踪。张良在此亡匿、归隐是足以成立的,否则,无以解释客观存在的许多文化现象。所以《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亡匿下邳”的同时,应补充上“先匿故土白云山”,在晚年“欲从赤松子游耳”的记载上应改为“于白云山道引轻身,欲从赤松子游耳”。
白云山区的张良文化现象,内涵丰富,自成体系,与史籍相吻合,与他方不冲突,弥补了正史中的不周之处,也丰富了他晚年归隐生活的历程。虽挖掘较晚,但遗迹众多,传说严谨而丰富,应在全国的张良文化中占有不争的一席之地,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白云山;张良;张良庙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一、张良其人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关于张良的籍贯,史学家说法不一。《史记?留侯世家》只称“其先韩人也”,《后汉书?张良传》云:“张良出于城父”,因而,河南新郑、禹州、郏县、安徽亳州等都认为张良是当地人,后经郑州的一些专家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认为张良应该是新郑人。其先世原为韩国贵族,大父(祖父)开地,父平五世相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杀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在圮水桥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之后,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采用。他劝告刘邦立都长安,汉朝建立后,封留侯。后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他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公元前186年,张良卒,谥为文成侯。
从张良的生平可知,他终生的活动范围是以河南为中心,遍及安徽、山东、江苏、陕西、山西,基本上是以他所熟悉的、他所魂牵梦绕的韩国故地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可说是韩灭后,游子的行踪。他的性格历程,由少年时的血气方刚到中年时的沉稳老练到老年时的“从赤松子游”,尤其以博浪沙刺始皇未果为里程碑,他从一个逞一时之怒血气方刚的豪侠勇者变为一个谋取天下的智者,直至晚年依托神道、明哲保身的圣者,是一个完善的性格轨迹;他的政治理想从灭秦复韩演变为后来的击楚扶汉,也反映了他深知时事变迁,历史不可逆转的政治智慧,这从他先劝项梁立韩国贵族成为韩王,后力阻刘邦立六国后代的事情上准确地反映出来。秦灭韩后,“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史记·留侯世家》)。这是忠、孝、节。张良和大力士狙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这是勇。“居下邳,为任侠”(《史记》),这是义。定鼎长安后,刘邦要封张良齐地三万户,张良自择留地一万户,这是谦。出奇谋攻取马邑之后,劝刘邦立萧何为相,这是让。张良不忍刘邦废太子,又遵循着疏不间亲的遗训,为太子出“商山四子”的奇谋,这是仁。张良的道德是无可挑剔的。所以,从身世、功勋、性格、理想、道德等诸多方面看,张良无论在青史还是在民间,简直就是一个完人。后人评价说,张良系文弱人士,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谋家著称。他一生灭秦抚汉,功不可没;筹划大事,事毕功成。历来史家,无不倾墨书载他那深邃的才智,极口称赞他那神妙的权谋。但他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前期反秦的动机及其暗杀秦始皇不正当的行为。
二、张良庙及传说
在泌阳县境内的白云山区共发现有3座张良庙。
南麓张良庙(寺) 现在也称“岩生植物园张良寺”,属于泌阳县铜山乡。南边原为“朝寺村”,后移至北边,大约因面对张良庙或朝拜张良庙而得名。该庙立于大谷中,山谷长达数里,当地人叫“张良沟”。沟中南侧有小溪一条,北侧有大量良田,东边有“奇石园”,风景极为幽静、秀丽。张良庙位于张良沟西端北侧,现有高台遗址,散落许多汉砖。溪边有古碾一盘,石磙佚失。碾直径1.7米,花岗岩石质,风化严重,刻槽荡然,碾面成为毛石面,相传为庙中用物。小溪西北有三座“和尚坟”,传说是张良庙的主持死后葬于此。南边有石碑2通,原在朝寺村井口垫脚,后植物园成立时,便移至此处。两通石碑字迹较为漫漶。一通是乾隆五十年立的功德碑,可见字迹有:“……但日远年湮神圣之金光敝坏玉体蒙尘于是僧显明□废心修理……金衣光彩玉体辉煌神功衍……勒石纪姓”等等。在姓氏中有诸多张姓人。第二通碑是大清同治八年立的,可见字迹有:“重修张良寺盖闻辉煌者庙□之……是……及匠……营如歧如失尽技艺以宪图……既臻……今何疑焉……张良寺寄迹于斯风雨损坏□主与住持……不忍……恐坐视……前人创造之耻……故募化四方嗣而修之……不更地不易规略增旧制……之年未所立而……芳名至己巳之仲秋而始刻石以记载”。下为姓氏,张姓居多。从碑文中可知,在乾隆、同治两朝不足100年的时间内,当地人尚勤于张良庙,曾两度重修,称之“神圣”,庙中有比较辉煌的张良神像,每次募化,都有许多人捐资,可见张良在这一带的影响之深。东50余华里是确山县蚁蜂乡,该乡有“子房村”。
张良庙、张良沟、子房村、朝寺村,这一带关于张良的文化遗存众多,当地人盛传,博浪沙刺秦始皇后,张良曾在此隐居。
山中张良庙 在白云山区韭菜皮山北麓,有张良寺一座,也叫张良庙,并伴有许多胜迹和美丽的传说。该庙建在山凹处,风景极幽,山水相宜。石筑小庙,仿硬山顶,石筑没有合缝。小庙大约有2米见方,顶坍,内有张良像一尊,圆领、玉带、官靴,头像佚失,为唐宋时代官服。庙南数十米有一条小溪,传说是张良得道成仙时,其妻也要随他前往仙境,张良说:“你未修成,去不得”。随手执箫管,划地成溪。张良妻捧土覆溪,成天桥一座,后来她也修道成仙,夫妻二人仙化而去。东北十余里,有棋盘岭一座,传说张良在此与仙人弈棋。还传说张良修仙时常常吹箫养性,今在山口处,侧耳倾听,仍能听见张良当年的箫声。又有当地老年人诚挚地说:“张良修仙很苦,不吃饭”,这也正就了《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五谷,道引轻身”的记载。总之,山中张良庙的传说,都是关于张良修仙及得道的内容。
北麓侯庙 又叫“牛蹄子房庙”,道光《泌阳县志》记载:“子房庙在牛蹄街,县东北九十里。(注:子房庙,又称‘张良庙’,1951年修水库时废)。”访问今居板桥的原牛蹄人时说:“张良庙,就是侯庙,在牛蹄街东北,能保佑人平安”。相传张良隐退后,云游四海,当游至白云山,见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于是便借自然山洞进行修仙。该洞传说为张良洞,洞内有一石床、石桌、泉眼,现仍完好。后人为了追念张良,于是在张良洞旁建庙奉祠。 三座张良庙,都在白云山区,但文化含量有多有少,内容有相当区别。植物园张良庙,遗迹较多,当年庙事活动盛大,传说单一,即是张良刺始皇后隐居于此;山中张良庙是说张良在此修仙得道;侯庙则说佑人平安。
三、张良与道教的联系
张良为什么会走上道教的神坛呢?这是因为张良身上有许多与道教相通的地方。第一,张良是个大智慧者。大智大慧是道教的追崇目标,庄子就自称是“有大智慧”而“欲化行天下”的人。道者必是智者,大智者必是道者之宗。第二,张良品质高洁,符合道教修行的标准。第三,功成身退。像张良这样的亘古名臣,能激流勇退,是道教“出世”思想的举世典范。第四,史籍记载中的张良,身上有许多神秘的地方,比如黄石公授书,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即为仙人,仙人授书张良,张良即有了仙缘;入关后“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馀”;立萧何为相后,“欲从赤松子游”,从而钻研上了上古神仙术,上古神仙术是后世道教的主要来源,与道教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以上所述事实,构成了张良走上道教神坛的基础。
我国道教是东汉末年成教的。据说张良的10世玄孙汉中王张鲁,首建张良庙,历经1700多年,原址已无从考察。说明张良是早期被推上道教神坛的贤相名臣,是道教供奉的首选人物。
四、张良与白云山的关系
公元前301年,秦、齐、魏、韩攻楚方城,夹沘而军,陷重丘(今泌阳县付庄),杀楚将唐昧,使楚国一蹶不振,史称“重丘之役”。此后泌境属韩。这正是张良祖父相韩的时候,建立了不世之功。公元前272年,秦置南阳郡,沘阳属秦,查《中国历史地图集》可知,当时沘阳辖境仅包括白云山区西部及象河乡一带,白云山区东部及板桥、老河一带仍属韩境,直至韩亡(公元前230年)。所以张良对这块祖上的“中兴之地”,又属韩70年的韩国故土白云山区有着特殊的情结。这里的河山彪炳着他祖父的功业,可以给他智慧,可以给他力量,可以给他安宁;这里的人民是故国遗民,有他的故旧,有他的亲族;这里是边关,烽火数十年,是韩国男儿长期抗击强秦的前线,素有抗暴仇秦的传统。所以在这里,遇难时他可以来去无踪,如鱼得水;奋起时他可以登高一呼,应者云集。这是一块张良终生不可割舍的土地。
公元前119年—前109年之间,30多岁的张良来到这里,有张良沟作证,有子房村作证,有千年的张良庙作证,有朝寺村作证,有口耳相传的不带有任何神话和演绎的故事作证。他失败了,只能辗转故国求得庇护。逞匹夫之勇不能亡秦,凭一时之怒不能复韩,他在这里联络旧人,结交英豪,潜心兵法,鼓吹亡秦。这里的故国遗民,把他举为领袖,暗暗地集结起了一股力量,为以后张良扶助韩王成复国和替韩王送汉王入关灭秦做了民众上和地理上的准备。公元前207年,刘邦在张良的护送下,自临颍出兵,纵贯韩境,在这一带壮大,入关灭了秦朝。这里代代相传着张良的故事,道教兴起之后,把他推向了神坛,建庙立碑,千余年香火不绝。
立萧何为相后,50余岁的张良“欲从赤松子游”,遁入故道,再回到这里。这次他上了白云山腹部,辟五谷,道引轻身,食橡实、野果,居洞穴,著敝衣(所以当地人传说“张良修行很苦”)。平日弈棋,吹箫,广结善缘,摈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是他从韩信、英布、彭越等人身上体悟到的千古不变的铁律。所以壮丽、苍茫、神秘的白云山区成了他的归宿。他仙化了,因而在旧迹处建了庙,以便他的仙气永驻在白云山区。他在这里享受香火,感化人间,降一方福祉,佑一方平安。张良选择了白云山区,白云山区也哺育过张良,张良是白云山区永远的骄傲。张良,无论是名臣张良,或者神仙张良,也将永远眷顾着白云山区这片故土。这就是张良与白云山区的关系。
五、张良文化的地位
尽管世人对张良的出生地、封地、游历地、归隐地、墓地都有许多种说法。但白云山区是张良祖父开疆拓土的地方,是抗击强秦的前线。这里有辽阔壮美的山河,这里的庙宇、地名、故事和神话传说昭示着张良的行踪。张良在此亡匿、归隐是足以成立的,否则,无以解释客观存在的许多文化现象。所以《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亡匿下邳”的同时,应补充上“先匿故土白云山”,在晚年“欲从赤松子游耳”的记载上应改为“于白云山道引轻身,欲从赤松子游耳”。
白云山区的张良文化现象,内涵丰富,自成体系,与史籍相吻合,与他方不冲突,弥补了正史中的不周之处,也丰富了他晚年归隐生活的历程。虽挖掘较晚,但遗迹众多,传说严谨而丰富,应在全国的张良文化中占有不争的一席之地,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