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又称“坐坡”,是玉米病毒病的一种。发病后植株矮化,叶色浓绿,节间缩短,基本上不能抽穗,尤其春玉米和制种田发病最重,甚至导致玉米种子短缺。危害逐年加重,局部地区暴发成灾,甚至出现绝产,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的生产安全。因此,对玉米粗缩病进行正确识别,并及时控制十分必要。
1.1 田间发生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开始时在心叶中脉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透明的断断续续的褪绿小斑点;叶背面主脉上出现长短不等的白色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根系不发达,易拔出。整株叶片浓绿,基部短粗,节间缩短,有的叶片僵直,重病株严重矮化,高度仅为正常植株的1/2,多不能抽穗,发病晚或病轻的仅在雌穗以上叶片浓绿,顶部节间缩短,基本不能抽雄穗,即使抽出也无花粉,抽穗的雌穗基本上不能结实。
1.2 综合防治
玉米粗缩病防治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以栽培避病、治虫防病为重点,大力推行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 1.2.1 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尽管目前玉米生产中应用的主栽品种中缺少抗病性强的良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同时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二是调整播期。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在病害重发地区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三是清除杂草。路边、田间杂草不仅是翌年农田杂草的种源基地,而且是玉米粗缩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越夏寄主。选择此法的优点是苗期玉米不与杂草共生,降低了灰飞虱的活动空间,不利于灰飞虱的传毒。四是加强田间管理。结合定苗,拔除田间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粗缩病侵染源。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并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
1.2.2 药剂防治:杀虫防病是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有效途径。玉米粗缩病是由带毒灰飞虱吸吮玉米植体汁液时传毒所致的一种病毒性病害,目前在直接防病方面尚未发现有效的药剂和防治措施。因此,杀虫、遏制病源、隔断传毒渠道是防病的有效措施。各地需要具体调查和了解掌握当地1代灰飞虱的准确迁飞危害期,以便确定最佳喷药杀虫防病的时期。可在玉米7叶前使用2.5%扑虱蚜乳油及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混合喷雾防治,隔6~7 d喷1次,连喷2~3次,可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田边、田间杂草不仅是翌年农田杂草的种源基地,而且是玉米粗缩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越夏寄主。玉米播种前,对麦田残存的杂草,可先人工锄草后再喷药,除草效果可达95%左右;对于田地周围的杂草,可用百草枯喷施,杀死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的生存环境,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清除杂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危害。用呋喃丹种衣剂进行包衣防治苗期害虫。对早播玉米,于出苗前和出苗后分别2次喷洒杀虫剂。另外,还可喷洒植病灵、菌毒清等药剂,每隔6~7天喷1次,连喷2~3次。这些药剂应早喷,如出苗后,主要作用是促幼苗生长迅速,减轻发病。喷药保护措施强调一个“早”字,等到出现明显症状后(9~10叶)再喷药就晚了。
2 玉米茎基腐病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或玉米青枯病,是由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2种真菌复合侵染引起的。这2种病菌的侵染过程是:腐霉菌首先侵入引起根系腐烂,然后禾谷镰刀菌后继侵入加重危害。
2.1 发生症状
该病为全株表现的侵染性病害。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典型症状表现为:一是茎叶青枯型。发病时多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水渍状而青枯,而后全株青枯。二是茎基腐烂型。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病株茎基部变软,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及地面上1~3节间多出现黑色软腐,遇风易倒折,在潮湿时病部初期出现白色,后期为粉红色霉状物。地势低洼,排水不好,栽培技术不当,如过度密植,施氮肥过多,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的各种损伤均会加重发病。三是果穗腐烂型。有的果穗发病后下垂,穗柄变柔软,苞叶青枯、不易剥离,病穗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
2.2 综合防治措施
2.2.1 农业防治
病田实行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换茬,防止土壤中病原菌逐年积累。玉米收获后应及时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翌年初侵染菌源。增施农家肥和钾肥,在玉米拔节期增施氮磷钾复合肥,可以增强植株抗病性,减轻或推迟发病。
2.2.2 药剂防治
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的用药量拌种;选用具有防病功效的种衣剂拌种等对控制病害发生效果很好。发病初期用绿亨一号灌根,用65%代森锌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每隔7~10天喷根茎1次,连治2~3次。
玉米粗缩病又称“坐坡”,是玉米病毒病的一种。发病后植株矮化,叶色浓绿,节间缩短,基本上不能抽穗,尤其春玉米和制种田发病最重,甚至导致玉米种子短缺。危害逐年加重,局部地区暴发成灾,甚至出现绝产,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的生产安全。因此,对玉米粗缩病进行正确识别,并及时控制十分必要。
1.1 田间发生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开始时在心叶中脉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透明的断断续续的褪绿小斑点;叶背面主脉上出现长短不等的白色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根系不发达,易拔出。整株叶片浓绿,基部短粗,节间缩短,有的叶片僵直,重病株严重矮化,高度仅为正常植株的1/2,多不能抽穗,发病晚或病轻的仅在雌穗以上叶片浓绿,顶部节间缩短,基本不能抽雄穗,即使抽出也无花粉,抽穗的雌穗基本上不能结实。
1.2 综合防治
玉米粗缩病防治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以栽培避病、治虫防病为重点,大力推行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 1.2.1 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尽管目前玉米生产中应用的主栽品种中缺少抗病性强的良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同时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二是调整播期。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在病害重发地区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三是清除杂草。路边、田间杂草不仅是翌年农田杂草的种源基地,而且是玉米粗缩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越夏寄主。选择此法的优点是苗期玉米不与杂草共生,降低了灰飞虱的活动空间,不利于灰飞虱的传毒。四是加强田间管理。结合定苗,拔除田间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粗缩病侵染源。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并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
1.2.2 药剂防治:杀虫防病是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有效途径。玉米粗缩病是由带毒灰飞虱吸吮玉米植体汁液时传毒所致的一种病毒性病害,目前在直接防病方面尚未发现有效的药剂和防治措施。因此,杀虫、遏制病源、隔断传毒渠道是防病的有效措施。各地需要具体调查和了解掌握当地1代灰飞虱的准确迁飞危害期,以便确定最佳喷药杀虫防病的时期。可在玉米7叶前使用2.5%扑虱蚜乳油及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混合喷雾防治,隔6~7 d喷1次,连喷2~3次,可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田边、田间杂草不仅是翌年农田杂草的种源基地,而且是玉米粗缩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越夏寄主。玉米播种前,对麦田残存的杂草,可先人工锄草后再喷药,除草效果可达95%左右;对于田地周围的杂草,可用百草枯喷施,杀死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的生存环境,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清除杂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危害。用呋喃丹种衣剂进行包衣防治苗期害虫。对早播玉米,于出苗前和出苗后分别2次喷洒杀虫剂。另外,还可喷洒植病灵、菌毒清等药剂,每隔6~7天喷1次,连喷2~3次。这些药剂应早喷,如出苗后,主要作用是促幼苗生长迅速,减轻发病。喷药保护措施强调一个“早”字,等到出现明显症状后(9~10叶)再喷药就晚了。
2 玉米茎基腐病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或玉米青枯病,是由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2种真菌复合侵染引起的。这2种病菌的侵染过程是:腐霉菌首先侵入引起根系腐烂,然后禾谷镰刀菌后继侵入加重危害。
2.1 发生症状
该病为全株表现的侵染性病害。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典型症状表现为:一是茎叶青枯型。发病时多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水渍状而青枯,而后全株青枯。二是茎基腐烂型。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病株茎基部变软,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及地面上1~3节间多出现黑色软腐,遇风易倒折,在潮湿时病部初期出现白色,后期为粉红色霉状物。地势低洼,排水不好,栽培技术不当,如过度密植,施氮肥过多,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的各种损伤均会加重发病。三是果穗腐烂型。有的果穗发病后下垂,穗柄变柔软,苞叶青枯、不易剥离,病穗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
2.2 综合防治措施
2.2.1 农业防治
病田实行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换茬,防止土壤中病原菌逐年积累。玉米收获后应及时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翌年初侵染菌源。增施农家肥和钾肥,在玉米拔节期增施氮磷钾复合肥,可以增强植株抗病性,减轻或推迟发病。
2.2.2 药剂防治
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的用药量拌种;选用具有防病功效的种衣剂拌种等对控制病害发生效果很好。发病初期用绿亨一号灌根,用65%代森锌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每隔7~10天喷根茎1次,连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