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旅居德国的中国艺术家,刘广云在不断经历体验着身份焦虑与文化差异冲突的过程中,内心始终有着强烈的困境意识。他既没有轻率地追随那些时髦而又表面化的趣味取向,也没因为渴望被认同而选择哗众取宠的策略。在两种本质上截然不同的文化力量不断强烈对冲之下,他一方面异常深刻地意识到,从任何一个角度上自己都已不可能保有所谓的安全距离,而只能接受并理解自己的“变形记”,另外一方面他更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精神意义上的漂泊者,只有在彻底破除安全距离意识之后,才能深入自我及现实的核心,在艺术上实现存在的更多可能。
刘广云对图像的摄取带有一种个人化的特质,画面的运动常常借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关于动的概念,这使他的影像作品具备一种如脉搏流动般的内力,也使作品对之于观眾的想象空间得以拓展。
《丢脸》是艺术家将自己的头发做成辫状悬挂在天花板上,通过晃动的摄像机拍摄获得一种近似钟摆摇动的影像,在黑色的空间背景里,面孔随着钟摆晃动,并与身体脱离,在一种失控的情形里产生持续性的变异,作为私人化身份表征的面容和神情,在观者的眼前消失。在意大利的一个展览上,刘广云将这一影像充当钟摆投射在佛罗伦萨郊外的一间教堂的钟楼上,作为在另一文化背景下的教堂,是基督教信仰的象征,艺术家在不同世界不同价值观之间摇曳的状态通过钟摆在教堂钟楼上的摆动将个人对身份的追问,无以复加地强化出来。
刘广云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集中在对面孔的表现上,这一特点仍然是以传统的自然观作为依托的。中国传统上的相面术认为面孔的每一部位都代表了某种天命,是自然生命和个体机运的外在符号。而以美为目的的整容术则是对自然形象的刻意背离。今天,这种来自西方的形象制作方式通过美容技术广告正在大规模出口到有崇尚自然传统的中国,世界由此开始变得东西不分,真假难辨。这种整容术在中国的流行涉及的不仅仅是道德的命题,当这种整容手术从面孔转移到都市的时候也触及了深刻的价值信仰。
刘广云的录像新作《整容》展现的是一双戴着白色医用橡胶手套的手在揉搓印有艺术家个人面孔印刷品,这很像他的一次个人手术,形象在手中被粗暴地折揉,变相,破裂,动作也渐次变得紧张和急促,在颇具美感的影像画面里,充满了暴力的意味,从这些作品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刘广云作为一个游弋在东西文化之间的艺术家对于身份的敏感。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于12月20日为刘广云举办的个展《安全距离》,展出了他三个系列的作品,包括《截面》、《弹道》和《轮回》等。
作品的创作聚焦点并不是枪击行为本身,也不是作为创作语言的子弹,而是那些弹道对既成视界的颠覆性改变。如果说过去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枪击事件是在80年代寂静荒芜而又曙光初现的艺术语境里的一次个体意义上的尖叫,是对僵化现实的某种挑衅与讥讽,那么刘广云用枪击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80年代的《新汉德词典》和中西绘画的经典之作,所要表达的则是对当代艺术史、个人精神史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层反思和祛魅。
三个系列的作品围绕着“弹道”所构建起的,是一个鲜活而又有力的视觉与观念的场域,成功地将个人精神历程、当代艺术史和中西文化差异这三大主题在个人语境下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思想和观念上,对于观众来说,这个现场是已经祛除了“安全距离”的,是一个关于当代艺术可能性的视觉体验的独特现场。
信息
眼睛与思想:印度艺术新的介入
印度当代艺术家正在以全新的眼光与思想,用更为多样化的媒介来诠释自己的艺术。12月23日至2015年2月3日在广州美术馆举办的这次展览由印度新德里国家现代美术馆馆长瑞杰夫·卢臣(Rajeev Lochan)担任策展人。参与此次展览的艺术家是印度艺术界的“新生代”。基于印度各种信仰、语言和流行文化的融合给印度文化带来的多样性,艺术家们另辟蹊径,脱胎于原有的艺术实践和普遍信仰,创造出了丰富且独特的艺术形式。展品除了架上绘画、雕塑、版画等传统形式,还有装置、影像、行为等多样的艺术形式。其中大部分作品为新德里国家现代美术馆的藏品。
刘广云对图像的摄取带有一种个人化的特质,画面的运动常常借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关于动的概念,这使他的影像作品具备一种如脉搏流动般的内力,也使作品对之于观眾的想象空间得以拓展。
《丢脸》是艺术家将自己的头发做成辫状悬挂在天花板上,通过晃动的摄像机拍摄获得一种近似钟摆摇动的影像,在黑色的空间背景里,面孔随着钟摆晃动,并与身体脱离,在一种失控的情形里产生持续性的变异,作为私人化身份表征的面容和神情,在观者的眼前消失。在意大利的一个展览上,刘广云将这一影像充当钟摆投射在佛罗伦萨郊外的一间教堂的钟楼上,作为在另一文化背景下的教堂,是基督教信仰的象征,艺术家在不同世界不同价值观之间摇曳的状态通过钟摆在教堂钟楼上的摆动将个人对身份的追问,无以复加地强化出来。
刘广云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集中在对面孔的表现上,这一特点仍然是以传统的自然观作为依托的。中国传统上的相面术认为面孔的每一部位都代表了某种天命,是自然生命和个体机运的外在符号。而以美为目的的整容术则是对自然形象的刻意背离。今天,这种来自西方的形象制作方式通过美容技术广告正在大规模出口到有崇尚自然传统的中国,世界由此开始变得东西不分,真假难辨。这种整容术在中国的流行涉及的不仅仅是道德的命题,当这种整容手术从面孔转移到都市的时候也触及了深刻的价值信仰。
刘广云的录像新作《整容》展现的是一双戴着白色医用橡胶手套的手在揉搓印有艺术家个人面孔印刷品,这很像他的一次个人手术,形象在手中被粗暴地折揉,变相,破裂,动作也渐次变得紧张和急促,在颇具美感的影像画面里,充满了暴力的意味,从这些作品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刘广云作为一个游弋在东西文化之间的艺术家对于身份的敏感。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于12月20日为刘广云举办的个展《安全距离》,展出了他三个系列的作品,包括《截面》、《弹道》和《轮回》等。
作品的创作聚焦点并不是枪击行为本身,也不是作为创作语言的子弹,而是那些弹道对既成视界的颠覆性改变。如果说过去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枪击事件是在80年代寂静荒芜而又曙光初现的艺术语境里的一次个体意义上的尖叫,是对僵化现实的某种挑衅与讥讽,那么刘广云用枪击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80年代的《新汉德词典》和中西绘画的经典之作,所要表达的则是对当代艺术史、个人精神史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层反思和祛魅。
三个系列的作品围绕着“弹道”所构建起的,是一个鲜活而又有力的视觉与观念的场域,成功地将个人精神历程、当代艺术史和中西文化差异这三大主题在个人语境下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思想和观念上,对于观众来说,这个现场是已经祛除了“安全距离”的,是一个关于当代艺术可能性的视觉体验的独特现场。
信息
眼睛与思想:印度艺术新的介入
印度当代艺术家正在以全新的眼光与思想,用更为多样化的媒介来诠释自己的艺术。12月23日至2015年2月3日在广州美术馆举办的这次展览由印度新德里国家现代美术馆馆长瑞杰夫·卢臣(Rajeev Lochan)担任策展人。参与此次展览的艺术家是印度艺术界的“新生代”。基于印度各种信仰、语言和流行文化的融合给印度文化带来的多样性,艺术家们另辟蹊径,脱胎于原有的艺术实践和普遍信仰,创造出了丰富且独特的艺术形式。展品除了架上绘画、雕塑、版画等传统形式,还有装置、影像、行为等多样的艺术形式。其中大部分作品为新德里国家现代美术馆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