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剧痴”马少波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中国文化界失去了好几位大师级的人物,如任继愈、季羡林、钱学森。这一年的11月,戏剧界也失去了杰出的剧作家、戏剧活动家马少波先生。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著名诗人贺敬之曾这样评价马少波:“身历烽火路,笔开艺苑春,关田两汉后,今马又一人”。“关”、“田”指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和当代戏剧家田汉,马即指马少波。著名戏剧家黄宗江则戏称马少波为“当代大剧痴”。
  
  戎马倥偬度半生
  
  马少波1918年出生于山东莱州朱由村的一个贫苦渔民家庭。他的父亲马侠村先后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九中学和北京国立美术专科学校。他长于诗文和书画。1922年投笔从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研习军事。1923年4月,北京发生了一桩无头凶杀案,马侠村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为被害人伸张正义,致使沉冤大白,逍遥法外的凶手得以伏法。时任大总统的黎元洪为马侠村题写了 “任侠义高”的匾额,并颁赠刻有“替天行道,锄暴安良”的宝剑及紫绶金质奖章,以示褒奖。抗战时期,他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司令部参议等职,被日伪军逮捕后于青岛壮烈牺牲。
  马少波幼年在朱由村村塾和小学堂读书。10岁时,因军阀混战,随父亲移居北京。他从北大毕业的王信之学国文,并随父看戏。在北京大开眼界,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对京剧也发生了兴趣。13岁,1931年,马少波考入设在掖县的山东省立第九中学,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马少波投身抗日爱国的学生运动,创办了天外社,主编《天外》文学刊物,开始文学创作。中学毕业后,曾一度失学,他只身赴省城济南,天天在山东省图书馆自修历史、文学和哲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马少波从家乡辗转赶到济宁,经共产党员林乎加、张谦恒介绍,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反法西斯战争。1938年起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司令部机要秘书、秘书长、五旅司令部秘书长、胶东文化协会会长兼胜利剧团团长等职。
  马少波在部队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指挥员。1941年,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军区首长派马少波去即墨县进行抗日统战工作,当时国民革命军保安十九旅司令员姜黎川已处于蒋介石所派特务的严密监视之下,不能公开与他接触。姜黎川约他夜间在驻军围墙内密室接谈,马少波到达指定地点后,坐进一只箩筐让人吊过高墙。经密谈至拂晓达成协议,但马少波与同志会合时遭遇日伪军,他立即向敌人开枪,掩护战友成功突围,自己却负了伤。敌人撤退后,同志们清理战场,只找到他的一顶礼帽和一只布鞋,于是“马少波牺牲”的消息传开了,大家都很悲痛。县长罗竹风把悼词也写好了,正准备开追悼会时,他却在民兵的掩护下回来了。此后他再度深入虎穴,做姜黎川的工作,使其最后下定决心,率部东上莱阳,被改编为八路军的一个旅。年仅23岁的马少波得到军区嘉奖,他智勇双全的事迹也广为流传。
  当然,马少波更是一位部队文化工作的领导人和实干家。他在胶东文协主编了《胶东大众》、《胶东文艺》等多种刊物,发挥了宣传和战斗的作用。自1941年起,马少波开始戏剧创作。这一年他根据与投降派斗争的切身感受,写出五幕话剧《指挥》,在胶东文艺评奖中获戏剧第一名。1943年他改编了《木兰从军》,剧作歌颂了花木兰不让须眉,御敌卫国的英雄气概。1944年10月,他又编写了京剧《闯王进京》,借鉴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又参酌了明末笔记野史,全剧36场,分上下两部。他努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审视历史,在舞台上塑造了李自成、李岩、红娘子、刘宗敏等农民起义领袖的艺术形象,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以警示人们防止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在艺术方面还进行了改造旧形式的探索,净化了京剧舞台。从1945年元旦开始,胜利剧团的《闯王进京》在党、政、军机关和部队、农村巡回演出60余场,反响强烈,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整风运动。据他的老战友罗竹风回忆:“当年为部队演出时,台上台下此呼彼应,不断发出响彻云霄的轰鸣。”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及林浩、聂凤智等首长观看后,给予高度的评价。1946年他又写了话剧《太平天国》。1947年马少波编写了京剧历史剧《关羽之死》,之后还改编了《打渔杀家》、《王佐断臂》、《芦花荡》等传统京剧剧目。
  1948年11月,山东人民淮海前线慰问团组成,郭子化任总团长,马少波任副总团长,率领山东军区歌舞团、胶东文协胜利剧团等10个文艺团体奔赴前线,深入战地,与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指战员并肩作战,进行宣传演出,为期两月,大大鼓舞了全体将士的士气。总前委领导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粟裕等观看了京剧《木兰从军》、《关羽之死》等剧目,亲切接见了编演人员,给予热情的鼓励。
  
  继承创新催百花
  
  北平解放后,1949年6月26日,周恩来在中南海约见各解放区从事旧剧改革的部分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座谈,交流经验。与会的有华东区的阿英、陆万美和马少波,西北区的柯仲平、马健翎,中南区的崔嵬,东北区的刘芝明等。周扬、阳翰笙参加了座谈。阳翰笙回忆说:“那时少波是最年轻的一个,只有31岁。会上,周恩来同志指定少波先发言,他意气风发,才思敏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他首先建议中央成立戏曲改革领导机构和研究实验机构,开展全国范围的戏曲改革运动。周恩来同志很赞赏他的发言,大家也都赞同。”6月29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南海召见了周扬、田汉、马少波,亲自听取了汇报。10月2日,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成立,田汉任主任,马彦祥、杨绍萱任副主任,马少波任秘书长。后改称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田汉任局长,马少波以文化部第一届党组成员兼任改进局党总支书记、办公室主任。1951年后,为适应戏剧改革的需要,又相继改组成立了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京剧院等机构,马少波先后任副院长、党总支书记等职。
  解放初期的“戏改”,主要内容是“改戏,改人,改制”。 在戏改方面,马少波做了大量的工作。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才十几岁,那时在梨园行已经颇有名气,但因为1945年被封建把头欺骗签了像“卖身契”一样的合同,无论演出多少场她都分不到一个钱。备受压榨的杜近芳时常天真地想:等我唱红了,找个带枪的人把他崩了。1951年,一位师姐悄悄告诉她,把头看势头不好打算在上海演出时把她卖到香港去。又惊又怕的杜近芳在梅兰芳和王瑶卿的帮助下,联系到了当时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马少波。马少波为了让杜近芳摆脱把头的控制,帮她找房子,在夜里秘密地帮她搬家,又从把头手里索回一半“卖身契”,和杜近芳手里的那一半一起烧了。恢复自由身的杜近芳在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第一团第一次领到自己的工资时,激动地站在院子里哇哇大哭。此后,她始终念念不忘马先生对她的好,曾激动地说:“没有马先生我就不会从一个文盲、奴隶,成为新中国的年轻演员,也不会成为国际知名的艺术家。真是马老恩公是救星,少波代党解吊绳。”京剧老生行当中言菊朋的言派是一个重要的流派,但是言派戏好听难学,到上世纪50年代几乎绝迹于舞台,马少波为此十分忧虑。1959年青岛市京剧团赴京演出,因言少朋虽为言菊朋之子却师从马连良学马派,在京城演出马派戏,张少楼学过余派,演出余派名剧。马少波观看演出后,找到言少朋夫妇,力主他们演出言派剧,于是言少朋演出了《卧龙吊孝》,张少楼演出了《让徐州》,结果轰动京城,大受欢迎,观众奔走相告,剧场场场爆满。马少波也撰文《言归正传》,表示言派戏归言氏之后相传。在马少波力荐之下,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观看了青岛市京剧团演出的言派戏,并加以赞赏,从此,言派重新受到重视并得以传承。
  马少波在担任中国京剧院负责人期间,十分尊重梅兰芳院长,与他亲密配合,坚决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努力整理、改编京剧传统剧目,创作新戏。在艺术质量方面精益求精,展现出一派清新的舞台风貌。中国京剧院在10年中,创作、改编和移植了历史和现代剧目494个,挖掘、整理传统剧目800个,并形成了严谨整齐、色彩浓烈、富有生气的剧院演出风格。中国京剧院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全国京剧艺术的发展。在工作中,马少波与梅兰芳结成了很深的友谊。1961年上元节,梅兰芳曾亲笔题诗赠予马少波、李慧中夫妇,诗云:“波涛千顷笔如神,鸿案齐眉日正春。高举红旗心事共,长吟白雪倡随新。上元火树供娱月,中圣香醪好入唇。知为昇平增少壮,双修福慧属君身。”
  1956年3月,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运筹下,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出访日本,梅兰芳任团长,欧阳予倩任第一副团长兼总导演,马少波任副团长兼秘书长。通过这次访问演出,打开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之门,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马少波还多次率团赴国外访问演出,扩大了中国京剧艺术的国际影响,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
  
  敢遣春温上笔端
  
  马少波除了做大量的组织领导工作之外,作为一位勤奋的剧作家,建国后他改编、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
  1958年,马少波与范钧宏合作把歌剧《白毛女》改编成京剧,在北京首演。此剧由阿甲、郑亦秋导演,李少春饰演杨白劳,杜近芳饰演喜儿,其他主演有袁世海、叶盛兰、李金泉等。周恩来总理看了戏后,对马少波说:“今天看了京剧《白毛女》,很高兴,看来京剧演现代题材是有前途,有希望的。”京剧《白毛女》是建国以来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京剧现代戏,对京剧表现现代生活,作了有益的探索。像“大雪飞北风紧天阴云暗”及“连日里东奔又西颠”等唱段至今还流传于世。同年,马少波又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创作了京剧现代戏《白云鄂博》,成功地塑造了蒙、汉抗日英雄的动人形象。这个戏也得到了周总理的首肯。
  1960年12月,马少波应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之邀,创作了儿童剧《岳云》,此剧以恢宏的气势和盎然的情趣展现了少年岳云抗金杀敌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1961年在北京首演,受到欢迎。1980年重新排演时,邓颖超同志对马少波说:“少波同志,这是你的大作呀!写得很有气魄,对青少年很有教育意义,希望你多写一些这样的好剧本。”1963年他又创作了京剧《正气歌》,热情歌颂了文天祥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极具震撼力。
  这一时期,马少波还与范钧宏、吕瑞明等合作编写了《满江红》、《初出茅庐》、《赤壁之战》、《摘星楼》等多部历史故事剧。
  十年动乱期间,马少波受江青点名批判,遭到迫害。这一期间,他曾填写了一阕《祝英台近》词,抒发了当时的悲愤心情。词中写道:“铁窗缚,梳乱绪,自问何所负!斗室徘徊,遑数几多步。”
  粉碎“四人帮”后,年近花甲的马少波重新拿起笔来,焕发出了新的艺术青春,进入了戏剧界称之为“第三个创作高潮”。 1979年他根据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历史故事,创作成《明镜记》,刻画了一代贤君、一代贤臣和一代贤后的感人艺术形象。1981年他根据话剧《战犯》,改编成京剧《宝剑归鞘》。1982年根据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改编成昆曲《西厢记》,由北京昆曲剧院演出,受到海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同年他又创作了《明镜记》的姊妹篇《宝烛记》,此剧由江苏省京剧院首演于南京,梅派弟子沈小梅主演,荣获首届文华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马少波还亲自尝试将传统戏剧以电视连续剧的形式搬上银屏,让戏曲走出舞台,通过现代媒体传播给人民群众。《正气歌》、《十五贯》、《再起清风楼》等的创作,充分体现了他不断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他还担任了《曹雪芹》、《神算记》等戏曲电视连续剧的顾问,应邀出任14集电视连续剧《蒲松龄》和12集电视连续剧《梅兰芳》的总顾问。
  马老晚年担任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梅兰芳研究会会长、《中国京剧史》总主编、《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编委会主任等职,为振兴京剧事业不遗余力。
  
  理论建树称卓越
  
  马少波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剧作家,而且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戏剧理论家。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他出版的论著等有《戏曲改革论集》、《戏曲改革散论》、《看戏散笔》、《花雨集》、《戏曲新论》、《戏曲艺术论集》、《写戏偶得》等。他的《写戏偶得》连载于《新剧作》1983年1-6期,分“立意贵新”、“追求更高的真实”、“塑造人物的技巧”、“戏曲语言的运用”、“布局的艺术”、“继承与创新”六个篇章。说到塑造人物时,他提出“画人要画眼,写人要写心”,要“在冲突中刻画人物”,并要注意细节的传神作用,要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在谈到戏曲语言运用时,他强调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他认为“写真情,畅奇情”是我国戏曲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写戏要着重写情,唱要唱情,说要说情,唱要唱足,说要说透,感情要真,涵义要深”。这些都是作者长期创作的经验之谈。由他任总编的《中国京剧史》则是一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的京剧史巨著。
  马老学问渊博,文采飞扬,身居高位,但平易近人,特别是对年轻和后学多加提携和帮助。在我眼中,他既是我尊敬的领导和老师,又是一位忠厚长者。他曾赠我他的《马少波剧作选》、《马少波研究文集》、《书剑征程》等多部著作,而且为我和何国栋合著的《周信芳传》写序,为我编著的《中外戏剧名篇赏析》一书题词。我们凡到北京开会,马老不顾高龄,总要亲自到我们的住所看望,而且邀我们到他府上作客;他来上海公干时,也要召我们到他下榻的宾馆亲切地叙谈。这些年来,每到新年我和马老都要互赠贺卡祝贺新年。2008年2月,马老来电话问我上海的有些事情,那时我正好有一本著作在出版社,我知道马老长于书法,请求他为我的新著题签。但马老说实在目力不济,不便书写。对此我颇感遗憾。2009年3月,我的新书出版,我随即邮寄一册给马老。到7月下旬,我才知邮件失误,马老没有收到我寄的书。我再用挂号寄去,在附信里说到,我很想得到一幅马老的墨宝,就怕您目力不好,不敢启齿。过了几天,马老来电话,说:“鸿鑫同志,我已给你写了一个条幅,马上给你用快递寄去。”这使我喜出望外。第三天,我就收到了马老给我的条幅,上书:
   鸿鑫同志雅属
  江山如画 历史多情
  二〇〇九“八一”马少波 时年九十二
  这幅墨宝我还没来得及装裱,恐怕是马老的绝笔了,弥足珍贵。
  2009年11月29日,马老走完了92年的书剑人生之旅,在北京与世长辞,噩耗传出,文艺界一片悲痛。哲人已逝,但马老的著作和精神仍然存留于世,像灯火一般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作者为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张 鑫
其他文献
<正> 保险产品看不见,摸不着,那 么它是以什么形态存在于什么地方呢?我以为它是以对被保险人风险经济保障书面承诺的方式,存在于由条款等要件组成的保险合同里。你想要了解某
目的 研究门诊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通过从药物方面、输液质量控制方面、护理工作经验、病人查对管理等方面加以综述.结果 2002年成立门诊输液室以来,病人呈逐年递增趋势,由原来的9 765人/年增长为12 498人/年.结论 通过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杜绝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1949年12月4日,我来到北京国会街26号,第一次走进了新华社总社的大门。只见这个大院的大门前挂着三块牌子,除“新华通讯社”的牌子外,还挂着“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的牌子。1950年初,我被分配到新闻总署工作;1952年初我又被调到国际新闻局。我在这个大院里,一共待了约6年时间。   当时,大院里有三处主要建筑物:中间的工字楼是新华社的办公楼,东边的口字楼是新闻总署和国际新闻局共
谈家桢(1909-2008),浙江宁波人。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
PPP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下,建筑企业的角色成为了投资方,建筑企业需要针对投资项目,从决策到实施中各环节的成本和收益都需要反复的计算和衡量。因此,本文主要从建筑工
贵刊2011年第二期刊载了本人堂兄傅锡宝的文章《蒋介石劫运珠宝赴台未遂内情》一文,十分感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傅锡宝从一些报刊文摘上看到有蒋经国著书披露一箱珠宝运台未遂的转载文章。发觉除珠宝数量、价值有较大差错外,重要的是对未被运走的原因没有交待,整个事件不完整、不清晰。因为他在抗战胜利后,负责接收这批珠宝,并担任苏浙皖区敌伪财产处理局遵纪守法产组保管科长,直接参与了整个事件,最有发言权。于是
目的 了解病人就诊需求以便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方法 专人对30个门诊工作日病人所咨询的内容进行归类汇总分析.结果 咨询方位类11 403人次占46.65%,费用类8 996人次占36.80%,信息类3 031人次占12.40%,服务类991人次占4.05%,投诉类25人次占0.10%.结论 医院在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应与病人需求更加匹配。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已故馆员、前清秀才苏局仙之孙苏永祁先生曾向我询问当年参演爱国主义历史话剧《苏武牧羊》的情形。回忆前尘,已五六十年的往事了。  此剧约演出于1939年—1940年间,我本存有演出资料如油印的剧本、照片、报刊介绍等,惜一切毁于“文革”。当时正处于敌伪高压、民怨极深的时代,《苏武牧羊》这一不知名作者的歌声,唱遍沪地大街小巷,妇孺皆能随口唱来。我当年二十左右,应友人相约排演话剧《苏武牧羊》
文史研究馆是建国初在毛主席倡议、周总理亲自关怀指导下筹建的,是一个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聚才敬士之所。馆员大都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各馆首任馆长更是出类拨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