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学研创融合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环结,特别是对于科技资源有限的中小型企业,?须重视产学研创的合作关系。近?开放式创新概?的兴起,产学研创融合成为企业从外部取得技术资源的重要发展策?。然而,产学研创的合作与融合成效仍被普遍认为尚存改善空间,因此本文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揭示产学研创合作的内在互动机理,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界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创一体化融合,构建融合长效机制和产学研创新平台,期望创新合作模式和融合平台,促进产学研创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产学研创融合;动态应变能力;亲合作四项能力;互动机理
1.引言
当前實体经济失衡,主要是制造业结构失衡。其本质是供给侧出了问题,低端供给严重过剩,高端供给明显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时期,转型升级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发展本省先进制造业,利用IT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改造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必由之路。河南省的实体经济亟需以创新提升产业附加价值,构建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优势,并填补产业空洞和解决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然而,学术创新与产业需求技术的结合,其形成的核心技术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研究院所的科技创新如何与产业需求融合、互动,就需构建产学研创的一体化融合平台与机制。产学研创一体化融合机制能提高河南省产业竞争力,改善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河南省产业升级与高素质人才储备,推动“中国制造2025”。
2.产学研创融合的现状与困惑
河南实体经济中是由众多中小企业所组成,并且大都集中在制造领域方面,常常忽略行销和提升产业层次的研发,这种结果造成政府部门必需将大量资金投入公办研究单位和国营大型企业进行产业所需核心技术的研发,并将研发成果移转给产业界使用。但这种产业研发模式、技术移转方式,已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产业创新需求。因此亟需以创新提升产业附加价值,建立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而学术创新与产业需求技街的结合,所形成的技术知识是产业创新关键所在;因此,政府、大学、研究院所、产业的深度连结,以及相关创新平台及机制的建立,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凸显重要。
经过区域的详细调研和数据分析,显示河南省科技型企业大部分规模小,不利于进行技术深度研发,但又因技术及市场快速变化,中小科技型企业需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技术,产学研创融合是重要的实现途径。然而,产学研创合作仍被普遍认为尚存改善空间,学界协助产业界发展产业技术,在实际合作上存在着许多困难。产业界希望由产业化的研究来获得快速的?益,而学界则趋近于以基础研究来加强创新,双方各朝有?于自己的方向运作,致使产学研发合作的效益?如预期。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多所着重的方向在于学术贡献及低市场取向,而产业界则希望能在短时间内求取高技术及高市场机会的产品。
以河南省学界研发经费来自产业(企业)为?,?平均?到8%。可以显见,国内产学研创合作面临一些障碍与困难,包括:产学双方目标与价值观?同、产学合作成果难以衡?、学界?清楚业界需求、业界认为学界产业化能?低等。基于产学合作对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政策促成产学合作有其必要,
3.产学研创融合的内在互动机理
本文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分析了企业是否进?产学研创合作以及其产业别、企业规模及研发能力与其合作方式之间的关系。问卷结果显示产业类别、企业规模及研发能力与是否进?产学合作具有相关性,实证调查也发现就省内科技产业、规模较大、研发能力较大的企业进?产学研创合作的比?较高。此结果符合产学研创合作的性质,由于调研是从产业内人员的观点探讨,对于进?产学研创合作?为的企业而言,应存在对于学界资源的需求或者政府政策鼓励。因而光电、机器人、通信、精密机械、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等科技产业,因其技术变化速?快,向大学寻求技术需求高于塑料、?属制品、电子?件等成熟且技术变化较少的产业。也由于大学的学术前沿发展较领先产业技术,使得具有技术变化快的科技产业较有进?产学研发合作关系的倾向。
调研结果也显示?企业投入研发越多,进?产学研创合作之机会越多的现象。亦即,研发能力较小的企业相对于研发能力较大企业投入研发较少,相对而言将高校等学界研发吸收转化为产业化的能?较弱,进而缺乏建?产学研创合作关系的动机。而研发能力较大企业,企业内部拥有执?科技发展的专家与科技能?,因而较具有将学界研发吸收转化为产业化的能?,进而从产学研创合作中获得?益,因此具有较高产学研创合作关系的倾向。
同时,规模较大企业相对于规模较小企业有较高产学研创合作关系,基于较大型企业而言具有较多资源,当其具有技术需求或者处于技术变化快时,相对于较小型企业具有建?产学研创合作关系的倾向。小型企业本身资源少,相对投入研发?少,?没有外部补助???有资源来建?产学研创合作关系。
此外,由产业类别、研发能力、企业规模与合作方式之关系而言,以参与政府补助的研究计划以及与学界签订契约型合作研究为主要方式。本研究显示政府是促成产学研创合作最主要的推动者,尤其是协助小型规模科技企业进?产学研创的现象,中小型科技企业本身拥有资源相对较少,当其具有技术需求,希望寻求学界的支持,能提供的资源仍非常有限,通常较?会将资源配置于产学研创合作关系上,因此需由政府政策协助小型企业从学界获得资源,以补足其?足之处。此现象获得证实结果,规模较小的企业进?产学研创合作的方式主要是以参与政府补助研究计划的方式。此外,规模较大或研发能力较高的企业所进?的产学研创合作方式除?参与政府补贴研究外,亦有较高比?在于与学界签订合作研究计划,显示这类型企业对于学界研发资源有需求。
4.结论
鉴于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为持续强化其竞争优势,寻求外部资源并整合至内部资源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而在新经济环境下,学界是科技前沿和创新的源头,企业透过产学研创合作以获取学界资源,?但是重要发展趋势,也是近?来开放式创新的基本精神,尤其是在科技发展快速、产品生命周期短、研发成本高的趋势下,企业?应采取产学研发合作以提升竞争优势,而产学研发合作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环节,藉由产学研创合作来强化学界科技资源,并转化为市场经济效益。
为强化产学研创合作效益,本文以动态应变能?的观点,构建解释产学研创一体化融合?为模式,当企业具备辨别环境需求能?、建?社会网络关系能?、吸收学界资源能?、沟通协调能?时,企业在面对动态环境变化下,较倾向采取产学研创一体化融合加以应对,将学界资源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本文研究经实证获得验证,企业建?此四项能?即亲合作四项能力可以促使企业从产学研创合作中获取?益,进而提高产学研发合作的效益。
本文建构促成产学研创合作?为的企业亲合作四项能?,此成果可提供企业作为建?产学研创合作关系的参考依据。企业在此亲合作四项能?都具备的情况下,企业采用产学研创合作的意愿会大幅度提高,产学研创合作的成功率也会相对提高。因此,此成果可作为研判企业进?产学研创一体化融合?为的参考指标,同时可以对产学研发合作产生的成效进?评价。研究成果可供其他企业作为参照,用以相似的方式构建或加强企业吸收学界科技研发资源的能?。
(本课题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立项编号:2017B056)
参考文献
[1]李永周,万元.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机理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10):60-65.
[2]冯海燕.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8):74-78
[3]朱方来.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2,33(07):156-159.
[4]付梦印.高校如何发力政产学研合作供给侧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7(08):42-44.
[5]张瑾.工程教育“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11)
[6]王巨宏,刘婷婷,马东嫄,张龙.构建新经济下政产学研融合工程教育新生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27-30.
(作者单位:黄河交通学院)
关键词:产学研创融合;动态应变能力;亲合作四项能力;互动机理
1.引言
当前實体经济失衡,主要是制造业结构失衡。其本质是供给侧出了问题,低端供给严重过剩,高端供给明显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时期,转型升级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发展本省先进制造业,利用IT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改造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必由之路。河南省的实体经济亟需以创新提升产业附加价值,构建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优势,并填补产业空洞和解决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然而,学术创新与产业需求技术的结合,其形成的核心技术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研究院所的科技创新如何与产业需求融合、互动,就需构建产学研创的一体化融合平台与机制。产学研创一体化融合机制能提高河南省产业竞争力,改善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河南省产业升级与高素质人才储备,推动“中国制造2025”。
2.产学研创融合的现状与困惑
河南实体经济中是由众多中小企业所组成,并且大都集中在制造领域方面,常常忽略行销和提升产业层次的研发,这种结果造成政府部门必需将大量资金投入公办研究单位和国营大型企业进行产业所需核心技术的研发,并将研发成果移转给产业界使用。但这种产业研发模式、技术移转方式,已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产业创新需求。因此亟需以创新提升产业附加价值,建立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而学术创新与产业需求技街的结合,所形成的技术知识是产业创新关键所在;因此,政府、大学、研究院所、产业的深度连结,以及相关创新平台及机制的建立,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凸显重要。
经过区域的详细调研和数据分析,显示河南省科技型企业大部分规模小,不利于进行技术深度研发,但又因技术及市场快速变化,中小科技型企业需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技术,产学研创融合是重要的实现途径。然而,产学研创合作仍被普遍认为尚存改善空间,学界协助产业界发展产业技术,在实际合作上存在着许多困难。产业界希望由产业化的研究来获得快速的?益,而学界则趋近于以基础研究来加强创新,双方各朝有?于自己的方向运作,致使产学研发合作的效益?如预期。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多所着重的方向在于学术贡献及低市场取向,而产业界则希望能在短时间内求取高技术及高市场机会的产品。
以河南省学界研发经费来自产业(企业)为?,?平均?到8%。可以显见,国内产学研创合作面临一些障碍与困难,包括:产学双方目标与价值观?同、产学合作成果难以衡?、学界?清楚业界需求、业界认为学界产业化能?低等。基于产学合作对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政策促成产学合作有其必要,
3.产学研创融合的内在互动机理
本文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分析了企业是否进?产学研创合作以及其产业别、企业规模及研发能力与其合作方式之间的关系。问卷结果显示产业类别、企业规模及研发能力与是否进?产学合作具有相关性,实证调查也发现就省内科技产业、规模较大、研发能力较大的企业进?产学研创合作的比?较高。此结果符合产学研创合作的性质,由于调研是从产业内人员的观点探讨,对于进?产学研创合作?为的企业而言,应存在对于学界资源的需求或者政府政策鼓励。因而光电、机器人、通信、精密机械、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等科技产业,因其技术变化速?快,向大学寻求技术需求高于塑料、?属制品、电子?件等成熟且技术变化较少的产业。也由于大学的学术前沿发展较领先产业技术,使得具有技术变化快的科技产业较有进?产学研发合作关系的倾向。
调研结果也显示?企业投入研发越多,进?产学研创合作之机会越多的现象。亦即,研发能力较小的企业相对于研发能力较大企业投入研发较少,相对而言将高校等学界研发吸收转化为产业化的能?较弱,进而缺乏建?产学研创合作关系的动机。而研发能力较大企业,企业内部拥有执?科技发展的专家与科技能?,因而较具有将学界研发吸收转化为产业化的能?,进而从产学研创合作中获得?益,因此具有较高产学研创合作关系的倾向。
同时,规模较大企业相对于规模较小企业有较高产学研创合作关系,基于较大型企业而言具有较多资源,当其具有技术需求或者处于技术变化快时,相对于较小型企业具有建?产学研创合作关系的倾向。小型企业本身资源少,相对投入研发?少,?没有外部补助???有资源来建?产学研创合作关系。
此外,由产业类别、研发能力、企业规模与合作方式之关系而言,以参与政府补助的研究计划以及与学界签订契约型合作研究为主要方式。本研究显示政府是促成产学研创合作最主要的推动者,尤其是协助小型规模科技企业进?产学研创的现象,中小型科技企业本身拥有资源相对较少,当其具有技术需求,希望寻求学界的支持,能提供的资源仍非常有限,通常较?会将资源配置于产学研创合作关系上,因此需由政府政策协助小型企业从学界获得资源,以补足其?足之处。此现象获得证实结果,规模较小的企业进?产学研创合作的方式主要是以参与政府补助研究计划的方式。此外,规模较大或研发能力较高的企业所进?的产学研创合作方式除?参与政府补贴研究外,亦有较高比?在于与学界签订合作研究计划,显示这类型企业对于学界研发资源有需求。
4.结论
鉴于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为持续强化其竞争优势,寻求外部资源并整合至内部资源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而在新经济环境下,学界是科技前沿和创新的源头,企业透过产学研创合作以获取学界资源,?但是重要发展趋势,也是近?来开放式创新的基本精神,尤其是在科技发展快速、产品生命周期短、研发成本高的趋势下,企业?应采取产学研发合作以提升竞争优势,而产学研发合作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环节,藉由产学研创合作来强化学界科技资源,并转化为市场经济效益。
为强化产学研创合作效益,本文以动态应变能?的观点,构建解释产学研创一体化融合?为模式,当企业具备辨别环境需求能?、建?社会网络关系能?、吸收学界资源能?、沟通协调能?时,企业在面对动态环境变化下,较倾向采取产学研创一体化融合加以应对,将学界资源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本文研究经实证获得验证,企业建?此四项能?即亲合作四项能力可以促使企业从产学研创合作中获取?益,进而提高产学研发合作的效益。
本文建构促成产学研创合作?为的企业亲合作四项能?,此成果可提供企业作为建?产学研创合作关系的参考依据。企业在此亲合作四项能?都具备的情况下,企业采用产学研创合作的意愿会大幅度提高,产学研创合作的成功率也会相对提高。因此,此成果可作为研判企业进?产学研创一体化融合?为的参考指标,同时可以对产学研发合作产生的成效进?评价。研究成果可供其他企业作为参照,用以相似的方式构建或加强企业吸收学界科技研发资源的能?。
(本课题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立项编号:2017B056)
参考文献
[1]李永周,万元.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机理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10):60-65.
[2]冯海燕.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8):74-78
[3]朱方来.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2,33(07):156-159.
[4]付梦印.高校如何发力政产学研合作供给侧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7(08):42-44.
[5]张瑾.工程教育“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11)
[6]王巨宏,刘婷婷,马东嫄,张龙.构建新经济下政产学研融合工程教育新生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27-30.
(作者单位:黄河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