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中采用本土案例,学生更感兴趣,教学效果更好,而且有助于中国式管理的成型和发展。与西方案例相比较,本土案例带有明显的非典型性和本土文化的特点。在案例解读、讨论和总结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本土案例和本土学生的特点,顺利实现管理学关键知识点的转换与理论的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管理学;案例教学;本土案例;海西企业案例
作者简介:曾海洋(1971-),男,湖南衡阳人,漳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家族企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2.6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2-156-02
案例教学作为工商管理教学方式最早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实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全球商学院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以及案例本身的质量和适用性如何。
在案例教学实践中,由于各国文化、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制度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案例运用到发展中国家效果不一定很好。各国大学生希望大大提高本土案例的比例,根据北京大学对我国6所工商管理学院2002~2004年案例教学情况的调查,78%的被调查学生希望本土案例占教学案例比重在50%以上。这就需要撰写和积累大量的本土案例。国内部分学术机构做了一些尝试,像华南理工大学的华南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与浙江工商大学MBA教育中心分别研究珠江三角洲和浙江省本土企业案例,中国管理科学院科技进步研究所牵头下的“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实现了100所高校的参与和资源共享。[1]本文着重从教学环节探讨大学本科《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中如何应用本土案例特别是海西企业案例问题。
一、采用本土案例的意义
1、学生更感兴趣
早期案例教学采用的几乎清一色的西方案例,由于学生对这些案例企业没有一点感性认识的机会,使他们感到遥不可及、虚无缥缈,总觉得缺少点真实感。其实,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企业更感兴趣,因为这些企业跟他的关系更紧密。譬如这些企业可能位于他们的家乡,或者离他们很近,厂房建设如何、员工上下班以及采购和出货车辆的进出情况都能给他们具体的感知。企业支持社区的活动更是拉近了他们与企业的距离。一些学生有亲朋好友在这些企业工作,对于企业的业务情况、工作环境和薪酬状况就会了解更多,关注度也会更高。有些学生家可能是企业原材料供应者,像闽南地区农户的荔枝、桂圆、蘑菇、芦笋以及海产品都是当地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者。而作为消费者学生有购买和消费当地企业产品经历的概率一般而言更大,更有发言权。
更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可能会到这些企业就业,他们想借此机会更多了解这些企业,以便为其日后应聘以及工作提前打下基础。根据漳州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不完全统计,该系8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该校所在地闽南地区的厦门、漳州和泉州三市就业。
2、教学效果更好
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利用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熟悉的知识去学习未知的东西,效果会更好。这是一种由此及彼、通过已知的东西理解、学习新知识的启发式学习方法,学习者不会感到很困难,有水到渠成、触类旁通之功。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观点,学生在深知学习本土案例的意义之后,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强,效果也会更明显。[2]
3、有助于中国式管理的早日成型
迄今为止我国工商管理大部分理论来自于西方国家,缺乏自己的理论,但经过改革开发30多年的摸爬滚打,中国企业的丰富实践为中国式管理打下了基础,本土案例的撰写、教学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提出与范式构建。
二、本土案例特点
1、非典型性
中国本土企业由于发展历史短,从改革开放之后建立的企业也只有30年历史,而现在大量的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多时间。普遍而言,本土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管理者的素质不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企业制度不健全,特别是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总体而言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案例相比较,我国本土企业案例具有非典型性特点。非典型性具体表现为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缺失和不规范、组织机构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高、管理理念较落后。在海西地区民营企业普遍没有设立人力资源部,往往将该部归并到其他部门,比如将其与行政部合并为人事行政部。
2、显著的本土文化特点
中国文化主要包括儒家、道家、法家以及佛教思想等有机构成部分,其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主张“仁”,讲求仁政和与人为善、和睦相处。法家主张以严厉的制度和法律规范社会和治理国家。这二者都是“入世”的。而道家和佛教则是“出世”的,道家讲求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为政者不要扰民;佛教强调虚无,消减人的欲望,劝人为善,相信因果报应。与西方文化比较,中国文化具有显著的特点,这种文化和历史以及当代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社会观念对本土企业管理理念、方式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土文化突出特点是家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家族观念浓厚,实行家长制管理模式,家长居于权力的顶端,十分集权。家里人和外人之间存在严格的内外有别。人际关系按照差序格局分别对待,以自己为中心,最内圈是自己的家人、族人和亲人,往外依次是同乡、朋友,最外圈是外人。人治大于法治,在情与法之间比较倾向于情,强调道德约束,不太重视正式的制度建设。做事讲求中庸之道,反对激进,喜欢折中,实际运用当中往往产生“和稀泥”的做事作风。这些文化和观念在我们本土企业或轻或重、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具有显著的本土文化的特点。
三、案例教学关键环节的注意事项
1、案例解读
案例载体最常见的有文字、图片、声音和实物等形式,文字和图片一般可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文字和图片通过人的视觉系统感知,声音必须通过听觉感知,实物感知既包括视觉、听觉,还包括触觉等的运用。案例解读是对案例载体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感知、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过程,要求解读者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能力强弱将会直接影响案例解读的效果。案例教学中,学生文字阅读速度和准确度、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造成对案例解读的效果显然不同。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比较重视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涵盖阅读速度、阅读准确性以及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快速浏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定篇幅的文字材料,不断提高阅读速度,找到文章的主题句和每段概括性的句子是十分关键的技巧。当然,平时积累相关知识是提高案例阅读能力的非常基础的工作,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管理学经典理论的学习、专业术语内涵的准确把握、管理实践的动态了解,都有益于提升案例解读能力。除此之外,由于读者个体价值观、认识事物的态度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解读者对同一案例有不一样的解读,如俗语所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学生看问题的方式可能会趋于偏激,特别中国的大学生思维方式上存在较为严重的“二分法”,要么对,要么错,非黑即白,主管因素较重,所以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发言要基于案例中的客观事实和数据,不要随意歪曲或者发挥案例本意,鼓励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经过一学期的锻炼和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大为提高,看问题亦趋于理性和客观。
本土案例写作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解读效果。本土案例撰写质量较低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不能用经典的管理类术语来表达,或者表达有差异。案例撰写者缺乏管理学知识,仅仅因其文笔好而被选为执笔,由他写出来的本土案例质量很难有保证,管理术语的表达不专业,或者不规范,甚至可能误用。这样出炉的案例,以己昏昏,就不可能使人昭昭。笔者实际教学中采取以下对策,将这样的案例要么排除不用,要么用辅助材料配合说明,要么利用自己已有的材料对案例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修改。另外,对于不能用标准管理术语表达者,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找到标准的表达方式进行替换,这样才能确定一个共知的讨论对象。
针对因文化的差异造成表达不同的情况,我们必须要分析案例的文化背景,合理适度地转化术语及内容。譬如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国外讲人力资源柔性问题,我们国内往往用“灵活用工”来表达。像我们的联想集团、海尔集团以及慧聪、方太等企业,提出了很多基于中国情景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都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2、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要求教师不能一开始便亮出自己的看法,尽量不要让学生听出你的言外之音或者是你的基本态度。[3]针对本土案例的主题,一般会形成几种观点,这些观点可能有些是尖锐对立的,有些仅仅略有差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要受同学和老师观点的影响,但同时要求学生自己的观点必须基于案例中提供的客观事实,并且推导过程合乎逻辑,前后连贯,能自圆其说。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不同观点写在黑板上,以方便大家比较和判断。
本土案讨论时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本土企业的个性特点。国外企业有他们的文化背景,因此我们也要了解他们的文化特点,并将其作为参照系。威廉·大内《Z理论》一书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进行比较研究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的本土案例分析具有借鉴意义。笔者在教学中曾经采用漳州泰菱电子有限公司的案例,用来分析中国企业为什么不注重制度建设这一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问题。这家民营企业建厂7年多时间,员工140多人,年产值过1亿元人民币,目前运行良好,可是该公司制度严重缺失,许多制度只是存在于管理者心中,没有明确的制度文本,老员工将制度熟记于心,新员工则是凭感觉和直接主管的现场指导操作。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从中国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文化中讨论泰菱公司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受益良多。
3、总结
案例教学不追求标准答案,没有什么唯一正确答案,因为企业管理本来就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方式,每一种管理都是立足于不同情景的。因此,案例本土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感知、分析问题和作出判断的能力,掌握一些基本技巧。本土案例的教学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考虑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对照西方文化和企业的特点研究本土化企业。
在案例总结环节,教师应将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比较,将相似的观点归类,最后归为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并分析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以及共同之处,重点在差异。不同观点诚然重要,但是教师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观点是如何推导出来的,逻辑线索是否断裂,分析方法是否科学与独特。
在总结阶段,学生要指出本土案例与西方成熟案例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否具有中国式管理的特点,能否具有管理理论的创新价值。笔者学生曾经针对海西地区的福耀集团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慈善行为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得出了中国式企业家慈善运行和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最后总结分析阶段,教师也要进行同样的分析和判断,这对提炼中国式管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任方旭.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现状分析——以河南省普通本科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0,(06):11.
[2] 黄劲松.基于建构主义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方法论[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05):350.
[3] 刘刚.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10,(05):88.
关键词:管理学;案例教学;本土案例;海西企业案例
作者简介:曾海洋(1971-),男,湖南衡阳人,漳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家族企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2.6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2-156-02
案例教学作为工商管理教学方式最早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实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全球商学院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以及案例本身的质量和适用性如何。
在案例教学实践中,由于各国文化、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制度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案例运用到发展中国家效果不一定很好。各国大学生希望大大提高本土案例的比例,根据北京大学对我国6所工商管理学院2002~2004年案例教学情况的调查,78%的被调查学生希望本土案例占教学案例比重在50%以上。这就需要撰写和积累大量的本土案例。国内部分学术机构做了一些尝试,像华南理工大学的华南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与浙江工商大学MBA教育中心分别研究珠江三角洲和浙江省本土企业案例,中国管理科学院科技进步研究所牵头下的“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实现了100所高校的参与和资源共享。[1]本文着重从教学环节探讨大学本科《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中如何应用本土案例特别是海西企业案例问题。
一、采用本土案例的意义
1、学生更感兴趣
早期案例教学采用的几乎清一色的西方案例,由于学生对这些案例企业没有一点感性认识的机会,使他们感到遥不可及、虚无缥缈,总觉得缺少点真实感。其实,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企业更感兴趣,因为这些企业跟他的关系更紧密。譬如这些企业可能位于他们的家乡,或者离他们很近,厂房建设如何、员工上下班以及采购和出货车辆的进出情况都能给他们具体的感知。企业支持社区的活动更是拉近了他们与企业的距离。一些学生有亲朋好友在这些企业工作,对于企业的业务情况、工作环境和薪酬状况就会了解更多,关注度也会更高。有些学生家可能是企业原材料供应者,像闽南地区农户的荔枝、桂圆、蘑菇、芦笋以及海产品都是当地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者。而作为消费者学生有购买和消费当地企业产品经历的概率一般而言更大,更有发言权。
更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可能会到这些企业就业,他们想借此机会更多了解这些企业,以便为其日后应聘以及工作提前打下基础。根据漳州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不完全统计,该系8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该校所在地闽南地区的厦门、漳州和泉州三市就业。
2、教学效果更好
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利用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熟悉的知识去学习未知的东西,效果会更好。这是一种由此及彼、通过已知的东西理解、学习新知识的启发式学习方法,学习者不会感到很困难,有水到渠成、触类旁通之功。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观点,学生在深知学习本土案例的意义之后,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强,效果也会更明显。[2]
3、有助于中国式管理的早日成型
迄今为止我国工商管理大部分理论来自于西方国家,缺乏自己的理论,但经过改革开发30多年的摸爬滚打,中国企业的丰富实践为中国式管理打下了基础,本土案例的撰写、教学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提出与范式构建。
二、本土案例特点
1、非典型性
中国本土企业由于发展历史短,从改革开放之后建立的企业也只有30年历史,而现在大量的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多时间。普遍而言,本土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管理者的素质不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企业制度不健全,特别是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总体而言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案例相比较,我国本土企业案例具有非典型性特点。非典型性具体表现为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缺失和不规范、组织机构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高、管理理念较落后。在海西地区民营企业普遍没有设立人力资源部,往往将该部归并到其他部门,比如将其与行政部合并为人事行政部。
2、显著的本土文化特点
中国文化主要包括儒家、道家、法家以及佛教思想等有机构成部分,其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主张“仁”,讲求仁政和与人为善、和睦相处。法家主张以严厉的制度和法律规范社会和治理国家。这二者都是“入世”的。而道家和佛教则是“出世”的,道家讲求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为政者不要扰民;佛教强调虚无,消减人的欲望,劝人为善,相信因果报应。与西方文化比较,中国文化具有显著的特点,这种文化和历史以及当代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社会观念对本土企业管理理念、方式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土文化突出特点是家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家族观念浓厚,实行家长制管理模式,家长居于权力的顶端,十分集权。家里人和外人之间存在严格的内外有别。人际关系按照差序格局分别对待,以自己为中心,最内圈是自己的家人、族人和亲人,往外依次是同乡、朋友,最外圈是外人。人治大于法治,在情与法之间比较倾向于情,强调道德约束,不太重视正式的制度建设。做事讲求中庸之道,反对激进,喜欢折中,实际运用当中往往产生“和稀泥”的做事作风。这些文化和观念在我们本土企业或轻或重、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具有显著的本土文化的特点。
三、案例教学关键环节的注意事项
1、案例解读
案例载体最常见的有文字、图片、声音和实物等形式,文字和图片一般可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文字和图片通过人的视觉系统感知,声音必须通过听觉感知,实物感知既包括视觉、听觉,还包括触觉等的运用。案例解读是对案例载体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感知、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过程,要求解读者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能力强弱将会直接影响案例解读的效果。案例教学中,学生文字阅读速度和准确度、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造成对案例解读的效果显然不同。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比较重视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涵盖阅读速度、阅读准确性以及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快速浏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定篇幅的文字材料,不断提高阅读速度,找到文章的主题句和每段概括性的句子是十分关键的技巧。当然,平时积累相关知识是提高案例阅读能力的非常基础的工作,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管理学经典理论的学习、专业术语内涵的准确把握、管理实践的动态了解,都有益于提升案例解读能力。除此之外,由于读者个体价值观、认识事物的态度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解读者对同一案例有不一样的解读,如俗语所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学生看问题的方式可能会趋于偏激,特别中国的大学生思维方式上存在较为严重的“二分法”,要么对,要么错,非黑即白,主管因素较重,所以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发言要基于案例中的客观事实和数据,不要随意歪曲或者发挥案例本意,鼓励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经过一学期的锻炼和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大为提高,看问题亦趋于理性和客观。
本土案例写作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解读效果。本土案例撰写质量较低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不能用经典的管理类术语来表达,或者表达有差异。案例撰写者缺乏管理学知识,仅仅因其文笔好而被选为执笔,由他写出来的本土案例质量很难有保证,管理术语的表达不专业,或者不规范,甚至可能误用。这样出炉的案例,以己昏昏,就不可能使人昭昭。笔者实际教学中采取以下对策,将这样的案例要么排除不用,要么用辅助材料配合说明,要么利用自己已有的材料对案例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修改。另外,对于不能用标准管理术语表达者,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找到标准的表达方式进行替换,这样才能确定一个共知的讨论对象。
针对因文化的差异造成表达不同的情况,我们必须要分析案例的文化背景,合理适度地转化术语及内容。譬如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国外讲人力资源柔性问题,我们国内往往用“灵活用工”来表达。像我们的联想集团、海尔集团以及慧聪、方太等企业,提出了很多基于中国情景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都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2、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要求教师不能一开始便亮出自己的看法,尽量不要让学生听出你的言外之音或者是你的基本态度。[3]针对本土案例的主题,一般会形成几种观点,这些观点可能有些是尖锐对立的,有些仅仅略有差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要受同学和老师观点的影响,但同时要求学生自己的观点必须基于案例中提供的客观事实,并且推导过程合乎逻辑,前后连贯,能自圆其说。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不同观点写在黑板上,以方便大家比较和判断。
本土案讨论时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本土企业的个性特点。国外企业有他们的文化背景,因此我们也要了解他们的文化特点,并将其作为参照系。威廉·大内《Z理论》一书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进行比较研究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的本土案例分析具有借鉴意义。笔者在教学中曾经采用漳州泰菱电子有限公司的案例,用来分析中国企业为什么不注重制度建设这一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问题。这家民营企业建厂7年多时间,员工140多人,年产值过1亿元人民币,目前运行良好,可是该公司制度严重缺失,许多制度只是存在于管理者心中,没有明确的制度文本,老员工将制度熟记于心,新员工则是凭感觉和直接主管的现场指导操作。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从中国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文化中讨论泰菱公司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受益良多。
3、总结
案例教学不追求标准答案,没有什么唯一正确答案,因为企业管理本来就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方式,每一种管理都是立足于不同情景的。因此,案例本土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感知、分析问题和作出判断的能力,掌握一些基本技巧。本土案例的教学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考虑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对照西方文化和企业的特点研究本土化企业。
在案例总结环节,教师应将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比较,将相似的观点归类,最后归为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并分析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以及共同之处,重点在差异。不同观点诚然重要,但是教师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观点是如何推导出来的,逻辑线索是否断裂,分析方法是否科学与独特。
在总结阶段,学生要指出本土案例与西方成熟案例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否具有中国式管理的特点,能否具有管理理论的创新价值。笔者学生曾经针对海西地区的福耀集团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慈善行为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得出了中国式企业家慈善运行和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最后总结分析阶段,教师也要进行同样的分析和判断,这对提炼中国式管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任方旭.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现状分析——以河南省普通本科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0,(06):11.
[2] 黄劲松.基于建构主义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方法论[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05):350.
[3] 刘刚.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10,(0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