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水文化与国人之道密切融合。从古至今,国人借水寄情,体会出不少哲理和真理。了解水文化,解读水文化,不仅是对水的思索,更多的是了解并认识水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影响,对国人的特质与精神辐射。
关键词:水;国人;哲学
水之道,若国人;国人之道,若水。
水,作为中华文化及至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千百年来,与人类的交集深之又深,从人类的衍生之时,江河文化便深刻世界各启源文化的基因,无论是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以及中华文化,莫过于此。人类一步步从历史深处走来,水与人,人与水在这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渐渐交融。人也慢慢有了水的特征、特性。
国人之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百川吐纳,日月之行。看似柔软的水其实充满着巨大无比的力量。这就像人,看似小小的身体,却拥有难以想象的力量。国人情感如柔水,温润轻和,但在大是大非,天灾人祸面前,则团结一心,刚硬无比,实则拥有崩天裂地、吞云吐雾之势。正是因为人刚与柔的结合,泱泱中华才变得如此精彩,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化,教人无话可说的科学,正是因为人继承了水这一特性。[1]
中国创世神话中,有不少与水有关。《尚书·洪范》中说:“我闻在昔,鲧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伦攸。鲧则殛死,禹乃嗣兴。”鲧不了解水润下的性质,只堵不疏,导致失败;禹吸取教训,采取疏导的方法,获得了治水的胜利。人们就是在这种治水的正反的经验中,总结出“五行”规律。人生之困,有时需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如暴风雨的狂击。而更多时,需要的是一份水的豁达。
水之道下,一流千年。
国人之持,恒若水,所谓“流水不腐”,所谓“水滴石穿”,正是在讲述水持与恒的特性。一条江,一条河,奔流不息,永不停止,永远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遇见大川、巨石,它停止了吗?没有。它放弃了吗?没有。这就像人,那种为了生存的持劲、恒劲,永不言弃的精神,哪怕只是有那么一丝希望,也会努力拼搏,去争取那近乎渺茫的机会。人有自己的操守,有自己的信仰,持与恒是人永远不会消失的名片。《淮南子·原道训》里认为:水,“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善若水”成为人最秉持的德行。[4]
人生更新若水。永远奔腾的水,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更新。哪怕是人们所谓的一潭死水,也在进行着更新。《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易者变也,易经主旨是万物皆变。水变化多端:水无定形,随境而适;太阳照射,一部分水变为水蒸气,最后又变为水落下来,这种循环也是一种更新。这种更新从水产生之际开始,从未停止。
这就像中国人,自他们出现在地球村,他们更新创造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人们口中的“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正是一种更新,而人们谓之神奇的“生老病死”也是一种更新的表现。人们不停地创造、发现新事物,这也是一种更新。正是因为人继承了水这一特性,人才能够在地球上存活如此之久,并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明。
变成为不变,成为更高层次的永恒。无处不在的水千变万化,我们的祖先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成为千古不易之哲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爱因斯坦说:“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2]
水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出于简单。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深谙此理。
国人若水,水也若国人。这两对亲密的伙伴,在互相影响着对方。水孕育了一切生命,滋润天地万物。而穿梭在这个水世界的人,中国人如其他生物一样,都对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依赖感。人们依水而生活,水创造了人类文明,人诞生于水,人继承了水的特性。
几千年前,孔子立于大江之畔,道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汨罗江边的屈原也吟诵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中国文化的首次高潮就在水的滋润下发出令人震撼的光芒。而那个时代还有一个名称“百家争鸣”。[3]
百十年后,中华第一个大一统中央王朝——大秦王朝即将建立。天地之大,再无齐楚燕韩赵魏。天地之间只有一国,九州之内只有一国之国民。正是因为文化如水般的浸润,才终究形成大一统的中华文化。
还有中国人。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 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 葛荣晋著.中国哲学范畴通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于丹著.于丹《论语》心得[M].中华书局,2006.
[4] 牟宗三撰.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关键词:水;国人;哲学
水之道,若国人;国人之道,若水。
水,作为中华文化及至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千百年来,与人类的交集深之又深,从人类的衍生之时,江河文化便深刻世界各启源文化的基因,无论是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以及中华文化,莫过于此。人类一步步从历史深处走来,水与人,人与水在这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渐渐交融。人也慢慢有了水的特征、特性。
国人之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百川吐纳,日月之行。看似柔软的水其实充满着巨大无比的力量。这就像人,看似小小的身体,却拥有难以想象的力量。国人情感如柔水,温润轻和,但在大是大非,天灾人祸面前,则团结一心,刚硬无比,实则拥有崩天裂地、吞云吐雾之势。正是因为人刚与柔的结合,泱泱中华才变得如此精彩,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化,教人无话可说的科学,正是因为人继承了水这一特性。[1]
中国创世神话中,有不少与水有关。《尚书·洪范》中说:“我闻在昔,鲧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伦攸。鲧则殛死,禹乃嗣兴。”鲧不了解水润下的性质,只堵不疏,导致失败;禹吸取教训,采取疏导的方法,获得了治水的胜利。人们就是在这种治水的正反的经验中,总结出“五行”规律。人生之困,有时需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如暴风雨的狂击。而更多时,需要的是一份水的豁达。
水之道下,一流千年。
国人之持,恒若水,所谓“流水不腐”,所谓“水滴石穿”,正是在讲述水持与恒的特性。一条江,一条河,奔流不息,永不停止,永远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遇见大川、巨石,它停止了吗?没有。它放弃了吗?没有。这就像人,那种为了生存的持劲、恒劲,永不言弃的精神,哪怕只是有那么一丝希望,也会努力拼搏,去争取那近乎渺茫的机会。人有自己的操守,有自己的信仰,持与恒是人永远不会消失的名片。《淮南子·原道训》里认为:水,“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善若水”成为人最秉持的德行。[4]
人生更新若水。永远奔腾的水,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更新。哪怕是人们所谓的一潭死水,也在进行着更新。《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易者变也,易经主旨是万物皆变。水变化多端:水无定形,随境而适;太阳照射,一部分水变为水蒸气,最后又变为水落下来,这种循环也是一种更新。这种更新从水产生之际开始,从未停止。
这就像中国人,自他们出现在地球村,他们更新创造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人们口中的“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正是一种更新,而人们谓之神奇的“生老病死”也是一种更新的表现。人们不停地创造、发现新事物,这也是一种更新。正是因为人继承了水这一特性,人才能够在地球上存活如此之久,并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明。
变成为不变,成为更高层次的永恒。无处不在的水千变万化,我们的祖先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成为千古不易之哲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爱因斯坦说:“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2]
水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出于简单。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深谙此理。
国人若水,水也若国人。这两对亲密的伙伴,在互相影响着对方。水孕育了一切生命,滋润天地万物。而穿梭在这个水世界的人,中国人如其他生物一样,都对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依赖感。人们依水而生活,水创造了人类文明,人诞生于水,人继承了水的特性。
几千年前,孔子立于大江之畔,道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汨罗江边的屈原也吟诵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中国文化的首次高潮就在水的滋润下发出令人震撼的光芒。而那个时代还有一个名称“百家争鸣”。[3]
百十年后,中华第一个大一统中央王朝——大秦王朝即将建立。天地之大,再无齐楚燕韩赵魏。天地之间只有一国,九州之内只有一国之国民。正是因为文化如水般的浸润,才终究形成大一统的中华文化。
还有中国人。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 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 葛荣晋著.中国哲学范畴通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于丹著.于丹《论语》心得[M].中华书局,2006.
[4] 牟宗三撰.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