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泥鰍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鱼种,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泥鳅对水质的要求很低,池塘、稻田以及水沟等都能够养殖,在农村的发展空间巨大,也是农民致富增收的一项重要方式。文中简单分析了泥鳅养殖的几项技术,供深入研究泥鳅养殖技术做参考。
关键词: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96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泥鳅又被叫做黄鳅、鳅鱼,因为其鲜美的肉质,以及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同时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较低,所以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人们美称为“水中人参”,属于人们餐桌上常备的一道佳肴。泥鳅是特种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品种,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并且很少有疾病,成活率也较高,一年四季全年供销。现如今的泥鳅养殖已经从单纯的苗种单养方式发展到了成鳅与莲藕、菱角等水生植物共养的高效养殖方式,并且养殖的效益也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之中。
1我国泥鳅养殖的基本现状
20世纪80年代之前,泥鳅仍旧属于野鱼,还没有开展大面积的集中养殖。伴随着人们对泥鳅需求量的激增,野生的泥鳅资源不断减少,大部分的地区开始进行人工泥鳅养殖。泥鳅养殖的面积不断扩大,养殖投入的资金也不断攀升,人们凭借着泥鳅养殖走上了致富之路,并且也进一步促进了泥鳅养殖的火热趋势。
2泥鳅养殖的几项基本技术
2.1 池塘环境
池塘需要挨近水源,方便对水塘的定期加水,一般水塘的面积在200~400m2即可,太大或太小都不好。水塘的水深最好为40~50cm,保持水质的酸碱度在7.5~8.0,池塘的池底需要平坦少淤泥,将池埂最大化夯实,为了防止泥鳅钻洞逃走[1]。泥鳅生性爱逃逸,尤其会趁着雨水较多的时候随着涨满的水流冲出的缝隙逃走,因此防逃逸措施一定不能马虎。为了便于后期的捕捞,可以在排水口周围开挖一个面积为7m2上下的坑池。池塘的消毒工作最好使用生石灰以及漂白粉混合,一般保证水深在10cm上下即可。每667m2的消毒使用50kg的生石灰混合15kg的漂白粉,融入水中泼洒至鱼塘内。
2.2 苗种放养
在池塘中养殖成年的泥鳅,通常情况下,是对每平方米水面投放泥鳅苗种40~50尾,要求泥鳅的苗种规格整齐有序,彼此间的大小差距不能够相差太大,防止出现大泥鳅吃小泥鳅的情况。一般泥鳅的苗种3~4cm最佳,泥鳅苗种下塘的时候需要先用浓度为10%的盐水浸泡5~10min,避免出现水霉病。
2.3 饲养管理
2.3.1 基肥给足
泥鳅没有固定的食物喜好,食性相对较混杂,水体之中的各种微生物、植物以及小型的动物都可以吃。因此,在池塘中下泥鳅苗种之前需要给足底肥,可以选择家禽家畜的粪便,通常情况下每平方米施的肥料在10~15kg。
2.3.2 饲养方式
对泥鳅进行人工养殖,一般需要喂食一定数量的商品料,像是糠或是麦麸等人工杂粮,投放的饵料大约是成年泥鳅体重的4%~5%。每年泥鳅生长最快的时候是在气温25℃~28℃时,这个阶段泥鳅进食量较大,因此,能够适当的多投入一些饵料,帮助泥鳅更好更快的生长[2]。喂食的方式可以选择定点喂食,一般选在傍晚时候效果最佳。
2.3.3 日常维护
实时对池塘的水温做监测,当水温在30℃以上时,泥鳅惧热通常会将自己埋在泥土中降温,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因为缺氧而出现的死亡,所以养殖户需要多注入新水至水塘中,降低水温,以及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除了加水之外,还可以做遮挡,避免阳光直射,在水面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例如浮萍等,遮挡阳光。除此之外,养殖户需要常常到水塘边巡查,一旦发现问题需要立刻解决。
2.4 泥鳅的生态性养殖方式
开展大面积大范围的泥鳅养殖,持续保持渔业产业的环保和节能,推广泥鳅养殖的生态型产业型技术,使用现代化的设施养殖,能够加大农民增收的力度。
使用行之有效的方式,降低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危害,提升生产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能够通过建立示范养殖基地,邀请广大养殖户观摩学习,讲述生态高效养殖的方式,例如莲藕和泥鳅共养,莲叶能够遮挡阳光,菱角上掉落的小虫可以供泥鳅食用,泥鳅排泄物能够当作莲藕的肥料,净化水质的同时又生产出了安全无公害的泥鳅产品[3]。
3 结语
总之,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充分了解泥鳅的各项习性,能够辅助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使用合理的方式饲养管理。另外,饲料的选择、品种的选择与水质的控制也十分重要,这些因素不但关系着养殖成本的投入,而且也和泥鳅的出品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再就是疾病的防治,泥鳅养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养殖户的重视程度,多进行技术经验总结,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罗艳萍,张家国,冷向军.泥鳅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541-8543.
[2] 杜启艳,常重杰,南平等.柠檬黄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实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0,36(15):6321-6323.
[3] 于淑池,夏秋.LAS与百螺敌对泥鳅的联合毒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4):104-105.
关键词: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96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泥鳅又被叫做黄鳅、鳅鱼,因为其鲜美的肉质,以及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同时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较低,所以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人们美称为“水中人参”,属于人们餐桌上常备的一道佳肴。泥鳅是特种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品种,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并且很少有疾病,成活率也较高,一年四季全年供销。现如今的泥鳅养殖已经从单纯的苗种单养方式发展到了成鳅与莲藕、菱角等水生植物共养的高效养殖方式,并且养殖的效益也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之中。
1我国泥鳅养殖的基本现状
20世纪80年代之前,泥鳅仍旧属于野鱼,还没有开展大面积的集中养殖。伴随着人们对泥鳅需求量的激增,野生的泥鳅资源不断减少,大部分的地区开始进行人工泥鳅养殖。泥鳅养殖的面积不断扩大,养殖投入的资金也不断攀升,人们凭借着泥鳅养殖走上了致富之路,并且也进一步促进了泥鳅养殖的火热趋势。
2泥鳅养殖的几项基本技术
2.1 池塘环境
池塘需要挨近水源,方便对水塘的定期加水,一般水塘的面积在200~400m2即可,太大或太小都不好。水塘的水深最好为40~50cm,保持水质的酸碱度在7.5~8.0,池塘的池底需要平坦少淤泥,将池埂最大化夯实,为了防止泥鳅钻洞逃走[1]。泥鳅生性爱逃逸,尤其会趁着雨水较多的时候随着涨满的水流冲出的缝隙逃走,因此防逃逸措施一定不能马虎。为了便于后期的捕捞,可以在排水口周围开挖一个面积为7m2上下的坑池。池塘的消毒工作最好使用生石灰以及漂白粉混合,一般保证水深在10cm上下即可。每667m2的消毒使用50kg的生石灰混合15kg的漂白粉,融入水中泼洒至鱼塘内。
2.2 苗种放养
在池塘中养殖成年的泥鳅,通常情况下,是对每平方米水面投放泥鳅苗种40~50尾,要求泥鳅的苗种规格整齐有序,彼此间的大小差距不能够相差太大,防止出现大泥鳅吃小泥鳅的情况。一般泥鳅的苗种3~4cm最佳,泥鳅苗种下塘的时候需要先用浓度为10%的盐水浸泡5~10min,避免出现水霉病。
2.3 饲养管理
2.3.1 基肥给足
泥鳅没有固定的食物喜好,食性相对较混杂,水体之中的各种微生物、植物以及小型的动物都可以吃。因此,在池塘中下泥鳅苗种之前需要给足底肥,可以选择家禽家畜的粪便,通常情况下每平方米施的肥料在10~15kg。
2.3.2 饲养方式
对泥鳅进行人工养殖,一般需要喂食一定数量的商品料,像是糠或是麦麸等人工杂粮,投放的饵料大约是成年泥鳅体重的4%~5%。每年泥鳅生长最快的时候是在气温25℃~28℃时,这个阶段泥鳅进食量较大,因此,能够适当的多投入一些饵料,帮助泥鳅更好更快的生长[2]。喂食的方式可以选择定点喂食,一般选在傍晚时候效果最佳。
2.3.3 日常维护
实时对池塘的水温做监测,当水温在30℃以上时,泥鳅惧热通常会将自己埋在泥土中降温,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因为缺氧而出现的死亡,所以养殖户需要多注入新水至水塘中,降低水温,以及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除了加水之外,还可以做遮挡,避免阳光直射,在水面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例如浮萍等,遮挡阳光。除此之外,养殖户需要常常到水塘边巡查,一旦发现问题需要立刻解决。
2.4 泥鳅的生态性养殖方式
开展大面积大范围的泥鳅养殖,持续保持渔业产业的环保和节能,推广泥鳅养殖的生态型产业型技术,使用现代化的设施养殖,能够加大农民增收的力度。
使用行之有效的方式,降低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危害,提升生产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能够通过建立示范养殖基地,邀请广大养殖户观摩学习,讲述生态高效养殖的方式,例如莲藕和泥鳅共养,莲叶能够遮挡阳光,菱角上掉落的小虫可以供泥鳅食用,泥鳅排泄物能够当作莲藕的肥料,净化水质的同时又生产出了安全无公害的泥鳅产品[3]。
3 结语
总之,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充分了解泥鳅的各项习性,能够辅助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使用合理的方式饲养管理。另外,饲料的选择、品种的选择与水质的控制也十分重要,这些因素不但关系着养殖成本的投入,而且也和泥鳅的出品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再就是疾病的防治,泥鳅养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养殖户的重视程度,多进行技术经验总结,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罗艳萍,张家国,冷向军.泥鳅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541-8543.
[2] 杜启艳,常重杰,南平等.柠檬黄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实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0,36(15):6321-6323.
[3] 于淑池,夏秋.LAS与百螺敌对泥鳅的联合毒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