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27日,新一轮中东问题国际会议于美国举行。此次和谈是近7年来国际社会就中东问题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会议。哈马斯未获美国邀请与会,也因此,国际社会评价这次会谈仅具象征意义。
20年前,它还是个没人理的角色;20年后,它成为独大一方的领导。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这个世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已经牢牢地嵌入到中东和平之路。头疼也好,窃喜也好,无论是谁都无法绕过哈马斯而奢谈和平。
谁是哈马斯?
哈马斯成立于1987年底,其创始人是艾哈迈德·亚辛。哈马斯信奉伊斯兰教,不承认以色列国和巴以和平协议,旨在通过武装斗争收复所有被占领土,包括以色列国土。在长期的反以斗争中,哈马斯曾一直与法塔赫并肩战斗,是巴反以斗争中一支最积极的力量。
2000年9月底巴以大规模流血冲突爆发后,哈马斯制造了一系列针对以色列的自杀式爆炸事件。作为报复,以色列对哈马斯实施“定点清除”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使哈马斯遭受重创。精神领袖亚辛和他的接班人兰提西等哈马斯领导人先后遭“清除”丧命。哈马斯因此元气大伤,却在长期斗争中积累了深厚的民众基础。据报道,哈马斯将其95%的活动经费用于社会救助等慈善事业。通过长期为慈善机构捐款,修缮清真寺、学校、医院,资助贫困学生和失业者等一系列做法,哈马斯深得人心。
哈马斯与法塔赫的矛盾有多深?
曾经有评论说,哈马斯之所以在立法委选举中大胜法塔赫,更多的是因为百姓投出的票是失望票、愤怒票,甚至是弃权票。事实的确如此,法塔赫多年执政却豢养腐败官僚,民族经济毫无建树,百姓将变革的希望寄托在哈马斯身上。
但法塔赫不甘心失败。哈马斯组阁期间,在沙特阿拉伯等国的斡旋下,法塔赫才同意与哈马斯联合执政。但由于两派缺乏互信,双方都各自留了一手。法塔赫内部许多人对该组织叱咤风云几十年到头来却沦落为配角耿耿于怀,而哈马斯则十分珍惜好不容易得来的权力,不容外人夺走,把与法塔赫的争斗视为“保护权力、捍卫尊严”之战。在这种“各怀心事”的情形下,法塔赫和哈马斯之间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明争暗斗和摩擦冲突。为了避免冲突演变为全面内战,在埃及等国的调解下,两派先后达成5个停火协议,但每次都很快被撕毁,直至演变成现今两派对峙、两地分治的局面。
巴民众、以色列乃至国际社会开始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原先为解决巴以冲突、实现巴以共存的“两国解决方案”将变成“三国解决方案”。对此,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宣布,排除在加沙建立一个不含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国的可能性。
事实上,无论是法塔赫还是哈马斯,都不愿意看到巴勒斯坦出现分裂。双方虽然一直内斗不休,但这毕竟是民族内部矛盾,双方仍然坚持恢复巴勒斯坦民族权利、建立独立巴勒斯坦国的共同使命。
哈马斯的钱从哪里来?
哈马斯上台搅动一潭死水,也招致飞来横祸。新政府宣誓就职后,美国和欧盟相继宣布停止对巴方的直接援助,而且相继把哈马斯列入国际恐怖组织名单并冻结其财源。作为巴勒斯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援助方,美欧这招釜底抽薪一经落实,巴政府即刻入不敷出,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很快,不仅国库告罄,债台高筑,而且13.5万政府工作人员,包括6万安全部队官兵的工资连续数月未能发放。
尽管如此,哈马斯似乎还是不缺钱。当时媒体捅出一些消息,说哈马斯的众多高官纷纷外出化缘,腰缠千万美元带进加沙。
据报道,它的财源主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占一小部分,主要是哈马斯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开办的少数赢利的经济项目,如缝纫厂、编织中心和农场等;哈马斯也常在巴勒斯坦开展筹措资金的活动。
哈马斯的财政资金更多是来自海外的捐助。这些捐助主要包括三部分:海外巴勒斯坦人的捐助,一些国家慈善机构的捐助和欧美国家一些机构的捐助。以色列估计,哈马斯每年从世界各地接收约1亿美元的资金。西方情报机构认为这一数字显然夸大了,认为应该是数千万美元。
有了钱,就有了枪,也就有了底气,这似乎是哈马斯的逻辑。在哈马斯上台执政后,抵抗武装的前途立即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美国和以色列将武装问题作为重启和平谈判的前提条件,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也曾表示,哈马斯必须解除武装。对此,哈马斯严词拒绝。
哈马斯的武装有多强?
哈马斯麾下颇具规模的武装派系至今还保持着神出鬼没的地下状态。当地媒体报道,哈马斯约有5600人的武装,其中“卡桑旅”是主要军事派别。
2006年4月23日上午加沙城上演了一场好莱坞警匪片式的现场秀。十几个小伙子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强行冲进卫生部长的办公室,其中几个人还端着AK-47步枪。这伙人要求卫生部长支付他们亲戚在海外治病所需的费用。遭到拒绝后,他们竟开枪扫射屋内家具以示恐吓。没过几分钟,“卡桑旅”30多名成员全副武装,分乘3辆皮卡和吉普车,风驰电掣般赶到事发现场。屋内匪徒闻讯后惶恐不已,立马逃走了三四个人。剩下的刚要准备返身血拼,就被已经迅速冲进来的“卡桑旅”三拳两脚揍趴在地上,随后手脚均被反捆。此时,窗外才刚刚响起警察的警笛声。一场漂亮的擒贼战以“卡桑旅”向巴勒斯坦警察转交了4名“战利品”画上句号。
“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通知‘卡桑旅’增援,”卫生部的发言人拉达事后对记者说,“警察部队总是拖拖拉拉。”
“要么放下武器,要么退出立法委选举?我们认为拥有武器和加入立法委之间并不矛盾。”当时的政府总理哈尼亚曾经表示,今后的哈马斯会用两条腿走路——一个是政治任务,另一个就是武装抵抗。
哈马斯的政治任务是什么?
政治任务是什么?恐怕没人能说得明白,这里面有太多的文章可做。从成立到执政,乃至今日,哈马斯的政治理念也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调整。
“问题不在我们,而在以色列。他们如果真的想要和平,就应该归还巴勒斯坦人领土。”哈马斯领导人扎哈尔在担任外长之初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他的目光落在了靠在墙边还未挂起的一副地图。那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区的地图,奇怪的是上面只写着“巴勒斯坦”字样。记者询问为何不见“以色列”,正在气头上的扎哈尔立刻甩来一句:“那我问你,1948年之前以色列在哪里?”
“承认以色列”是哈马斯外交空间上的死结。哈马斯坚决认为承认以色列就等同于接受外族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历史和强盗逻辑。所以,在哈马斯看来,游戏规则的制订者应该轮庄了。记者采访的几位哈马斯领导人无不流露出类似的观点:做出改变的应该是国际社会。
然而,随着执政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哈马斯已经作出策略性调整,含蓄地承认以色列的存在。这被视为哈马斯的重大转变,但如果不是直接承认,恐怕也难以达到以色列和西方国家的要求。解铃还需系铃人,外部打压可能会把整个事态搞砸,内部变通也许是上策。
谁在领导哈马斯?
扎哈尔:不苟言笑的创始人,“酷”是巴勒斯坦年轻人对扎哈尔的一致印象。花白的胡子衬着一张黑黝黝的脸,显得威武而严肃,前额有一块硬币大小的淤青,那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长时间祷告留下的印记。多年在哈马斯摸爬滚打的经历练就扎哈尔沉稳、刚毅有不乏灵活的作风。
现年58岁的扎哈尔以前是一名甲状腺外科医生,曾经担任亚辛的私人医生,对外也曾出任哈马斯的发言人。一头稀疏的银发,略带沙哑的嗓音使得扎哈尔颇具强硬色彩,每每出现在电视镜头前的他总是滔滔不绝,引经据典。清晰的思路和一流的口才让扎哈尔很快获得哈马斯上层领导的赏识,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特殊栽培,被广泛视为亚辛任命的“五人指导委员会”成员之一。
有报道说,自1990年以来,扎哈尔就被委以重任,一直承担哈马斯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联系和沟通。而且,在哈马斯成立之初,以色列为抑制法塔赫的影响曾对其扶植,扎哈尔还与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进行过密谈。可以说,扎哈尔也是一位通晓以色列事务的哈马斯“外交家”。在巴勒斯坦2000年爆发全民大起义后,哈马斯领导层几乎都成为以色列的眼中钉。扎哈尔也险些被干掉。2003年9月,以色列向扎哈尔家发射火箭,扎哈尔身受重伤,侥幸逃过一劫。而他的儿子在袭击中丧生。自2004年亚辛和兰提西相继被以色列“定点清除”后,扎哈尔一跃而为哈马斯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实权领导人。
哈尼亚:好踢足球的军事专家,44岁的哈尼亚是巴立法委选举中哈马斯的头号候选人。阿拉伯文学专业毕业的科班学历让哈尼亚谈吐历练,温文尔雅,颇有儒将风范。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文人却曾经是哈马斯“五人指导委员会”中的军事顾问,也被认为是哈马斯新领导人的突出代表。
优雅的形象让哈尼亚在立法委选举期间大出风头。作为头号竞选人,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公众和国际宣传“变脸”的哈马斯。黑白发相间的小平头显得干练整洁,一脸的胡茬又带了些“哈马斯”的印记,哈尼亚总是保持面带微笑,沉着冷静地应对记者发问。
在采访时,记者问他是否还有时间踢球。听见足球二字,刚刚还显现疲意的哈尼亚顿时醒了神,眼睛也有了神采:“足球!好久没有踢了。那可是我上大学最喜好的运动,不过等大选结束后,我要好好玩两场过把瘾!”
务实而精明的哈尼亚深得亚辛赏识。据悉,以军机2003年前去轰炸亚辛,机警的哈尼亚第一个听到飞机引擎声,迅速搀扶亚辛离开危险地带。此前,哈尼亚的类似救主还有好几次。
哈尼亚1992年被以色列从巴勒斯坦驱逐到黎巴嫩,一年后返回加沙,担任伊斯兰大学校长。1998年起,他负责管理亚辛办公室,对外担任办公室主任,实则成为亚辛在军事方面的亲密助手。作风一向务实的哈尼亚也是哈马斯和巴民族权力机构之间的联络官。
迈沙阿勒:哈马斯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流亡在外的政治局,而政治局主席迈沙阿勒目前仍然流亡在叙利亚大马士革。40多岁的迈沙阿勒曾经是名物理老师。
以色列把迈沙阿勒当作哈马斯袭击行动的总指挥。2005年2月,迈沙阿勒代表哈马斯与以色列进行停火谈判。1997年,以色列摩萨德特工曾在约旦对迈沙阿勒下毒,想要毒死他。后来,在约旦国王侯赛因的压力下,以色列方面不得不交出了解药,迈沙阿勒得以死里逃生。
在哈马斯赢得巴立法委选举后,迈沙阿勒依然没有表示要回到加沙地带。也许是因为哈马斯认为这里太危险,正如记者采访过的哈马斯某一领导人所说:“哈马斯的领导人都被以色列‘定点’着。”不管人是否在巴勒斯坦本土,不妨碍迈沙阿勒为哈马斯作贡献。大多数时间,马沙阿勒都会率领哈马斯高级代表团不断地对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进行访问,向这些国家阐述哈马斯的立场,以争取它们对哈马斯组建的巴勒斯坦新政府予以支持。
(作者:新华社国际部原驻加沙记者)
20年前,它还是个没人理的角色;20年后,它成为独大一方的领导。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这个世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已经牢牢地嵌入到中东和平之路。头疼也好,窃喜也好,无论是谁都无法绕过哈马斯而奢谈和平。
谁是哈马斯?
哈马斯成立于1987年底,其创始人是艾哈迈德·亚辛。哈马斯信奉伊斯兰教,不承认以色列国和巴以和平协议,旨在通过武装斗争收复所有被占领土,包括以色列国土。在长期的反以斗争中,哈马斯曾一直与法塔赫并肩战斗,是巴反以斗争中一支最积极的力量。
2000年9月底巴以大规模流血冲突爆发后,哈马斯制造了一系列针对以色列的自杀式爆炸事件。作为报复,以色列对哈马斯实施“定点清除”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使哈马斯遭受重创。精神领袖亚辛和他的接班人兰提西等哈马斯领导人先后遭“清除”丧命。哈马斯因此元气大伤,却在长期斗争中积累了深厚的民众基础。据报道,哈马斯将其95%的活动经费用于社会救助等慈善事业。通过长期为慈善机构捐款,修缮清真寺、学校、医院,资助贫困学生和失业者等一系列做法,哈马斯深得人心。
哈马斯与法塔赫的矛盾有多深?
曾经有评论说,哈马斯之所以在立法委选举中大胜法塔赫,更多的是因为百姓投出的票是失望票、愤怒票,甚至是弃权票。事实的确如此,法塔赫多年执政却豢养腐败官僚,民族经济毫无建树,百姓将变革的希望寄托在哈马斯身上。
但法塔赫不甘心失败。哈马斯组阁期间,在沙特阿拉伯等国的斡旋下,法塔赫才同意与哈马斯联合执政。但由于两派缺乏互信,双方都各自留了一手。法塔赫内部许多人对该组织叱咤风云几十年到头来却沦落为配角耿耿于怀,而哈马斯则十分珍惜好不容易得来的权力,不容外人夺走,把与法塔赫的争斗视为“保护权力、捍卫尊严”之战。在这种“各怀心事”的情形下,法塔赫和哈马斯之间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明争暗斗和摩擦冲突。为了避免冲突演变为全面内战,在埃及等国的调解下,两派先后达成5个停火协议,但每次都很快被撕毁,直至演变成现今两派对峙、两地分治的局面。
巴民众、以色列乃至国际社会开始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原先为解决巴以冲突、实现巴以共存的“两国解决方案”将变成“三国解决方案”。对此,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宣布,排除在加沙建立一个不含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国的可能性。
事实上,无论是法塔赫还是哈马斯,都不愿意看到巴勒斯坦出现分裂。双方虽然一直内斗不休,但这毕竟是民族内部矛盾,双方仍然坚持恢复巴勒斯坦民族权利、建立独立巴勒斯坦国的共同使命。
哈马斯的钱从哪里来?
哈马斯上台搅动一潭死水,也招致飞来横祸。新政府宣誓就职后,美国和欧盟相继宣布停止对巴方的直接援助,而且相继把哈马斯列入国际恐怖组织名单并冻结其财源。作为巴勒斯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援助方,美欧这招釜底抽薪一经落实,巴政府即刻入不敷出,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很快,不仅国库告罄,债台高筑,而且13.5万政府工作人员,包括6万安全部队官兵的工资连续数月未能发放。
尽管如此,哈马斯似乎还是不缺钱。当时媒体捅出一些消息,说哈马斯的众多高官纷纷外出化缘,腰缠千万美元带进加沙。
据报道,它的财源主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占一小部分,主要是哈马斯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开办的少数赢利的经济项目,如缝纫厂、编织中心和农场等;哈马斯也常在巴勒斯坦开展筹措资金的活动。
哈马斯的财政资金更多是来自海外的捐助。这些捐助主要包括三部分:海外巴勒斯坦人的捐助,一些国家慈善机构的捐助和欧美国家一些机构的捐助。以色列估计,哈马斯每年从世界各地接收约1亿美元的资金。西方情报机构认为这一数字显然夸大了,认为应该是数千万美元。
有了钱,就有了枪,也就有了底气,这似乎是哈马斯的逻辑。在哈马斯上台执政后,抵抗武装的前途立即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美国和以色列将武装问题作为重启和平谈判的前提条件,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也曾表示,哈马斯必须解除武装。对此,哈马斯严词拒绝。
哈马斯的武装有多强?
哈马斯麾下颇具规模的武装派系至今还保持着神出鬼没的地下状态。当地媒体报道,哈马斯约有5600人的武装,其中“卡桑旅”是主要军事派别。
2006年4月23日上午加沙城上演了一场好莱坞警匪片式的现场秀。十几个小伙子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强行冲进卫生部长的办公室,其中几个人还端着AK-47步枪。这伙人要求卫生部长支付他们亲戚在海外治病所需的费用。遭到拒绝后,他们竟开枪扫射屋内家具以示恐吓。没过几分钟,“卡桑旅”30多名成员全副武装,分乘3辆皮卡和吉普车,风驰电掣般赶到事发现场。屋内匪徒闻讯后惶恐不已,立马逃走了三四个人。剩下的刚要准备返身血拼,就被已经迅速冲进来的“卡桑旅”三拳两脚揍趴在地上,随后手脚均被反捆。此时,窗外才刚刚响起警察的警笛声。一场漂亮的擒贼战以“卡桑旅”向巴勒斯坦警察转交了4名“战利品”画上句号。
“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通知‘卡桑旅’增援,”卫生部的发言人拉达事后对记者说,“警察部队总是拖拖拉拉。”
“要么放下武器,要么退出立法委选举?我们认为拥有武器和加入立法委之间并不矛盾。”当时的政府总理哈尼亚曾经表示,今后的哈马斯会用两条腿走路——一个是政治任务,另一个就是武装抵抗。
哈马斯的政治任务是什么?
政治任务是什么?恐怕没人能说得明白,这里面有太多的文章可做。从成立到执政,乃至今日,哈马斯的政治理念也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调整。
“问题不在我们,而在以色列。他们如果真的想要和平,就应该归还巴勒斯坦人领土。”哈马斯领导人扎哈尔在担任外长之初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他的目光落在了靠在墙边还未挂起的一副地图。那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区的地图,奇怪的是上面只写着“巴勒斯坦”字样。记者询问为何不见“以色列”,正在气头上的扎哈尔立刻甩来一句:“那我问你,1948年之前以色列在哪里?”
“承认以色列”是哈马斯外交空间上的死结。哈马斯坚决认为承认以色列就等同于接受外族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历史和强盗逻辑。所以,在哈马斯看来,游戏规则的制订者应该轮庄了。记者采访的几位哈马斯领导人无不流露出类似的观点:做出改变的应该是国际社会。
然而,随着执政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哈马斯已经作出策略性调整,含蓄地承认以色列的存在。这被视为哈马斯的重大转变,但如果不是直接承认,恐怕也难以达到以色列和西方国家的要求。解铃还需系铃人,外部打压可能会把整个事态搞砸,内部变通也许是上策。
谁在领导哈马斯?
扎哈尔:不苟言笑的创始人,“酷”是巴勒斯坦年轻人对扎哈尔的一致印象。花白的胡子衬着一张黑黝黝的脸,显得威武而严肃,前额有一块硬币大小的淤青,那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长时间祷告留下的印记。多年在哈马斯摸爬滚打的经历练就扎哈尔沉稳、刚毅有不乏灵活的作风。
现年58岁的扎哈尔以前是一名甲状腺外科医生,曾经担任亚辛的私人医生,对外也曾出任哈马斯的发言人。一头稀疏的银发,略带沙哑的嗓音使得扎哈尔颇具强硬色彩,每每出现在电视镜头前的他总是滔滔不绝,引经据典。清晰的思路和一流的口才让扎哈尔很快获得哈马斯上层领导的赏识,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特殊栽培,被广泛视为亚辛任命的“五人指导委员会”成员之一。
有报道说,自1990年以来,扎哈尔就被委以重任,一直承担哈马斯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联系和沟通。而且,在哈马斯成立之初,以色列为抑制法塔赫的影响曾对其扶植,扎哈尔还与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进行过密谈。可以说,扎哈尔也是一位通晓以色列事务的哈马斯“外交家”。在巴勒斯坦2000年爆发全民大起义后,哈马斯领导层几乎都成为以色列的眼中钉。扎哈尔也险些被干掉。2003年9月,以色列向扎哈尔家发射火箭,扎哈尔身受重伤,侥幸逃过一劫。而他的儿子在袭击中丧生。自2004年亚辛和兰提西相继被以色列“定点清除”后,扎哈尔一跃而为哈马斯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实权领导人。
哈尼亚:好踢足球的军事专家,44岁的哈尼亚是巴立法委选举中哈马斯的头号候选人。阿拉伯文学专业毕业的科班学历让哈尼亚谈吐历练,温文尔雅,颇有儒将风范。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文人却曾经是哈马斯“五人指导委员会”中的军事顾问,也被认为是哈马斯新领导人的突出代表。
优雅的形象让哈尼亚在立法委选举期间大出风头。作为头号竞选人,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公众和国际宣传“变脸”的哈马斯。黑白发相间的小平头显得干练整洁,一脸的胡茬又带了些“哈马斯”的印记,哈尼亚总是保持面带微笑,沉着冷静地应对记者发问。
在采访时,记者问他是否还有时间踢球。听见足球二字,刚刚还显现疲意的哈尼亚顿时醒了神,眼睛也有了神采:“足球!好久没有踢了。那可是我上大学最喜好的运动,不过等大选结束后,我要好好玩两场过把瘾!”
务实而精明的哈尼亚深得亚辛赏识。据悉,以军机2003年前去轰炸亚辛,机警的哈尼亚第一个听到飞机引擎声,迅速搀扶亚辛离开危险地带。此前,哈尼亚的类似救主还有好几次。
哈尼亚1992年被以色列从巴勒斯坦驱逐到黎巴嫩,一年后返回加沙,担任伊斯兰大学校长。1998年起,他负责管理亚辛办公室,对外担任办公室主任,实则成为亚辛在军事方面的亲密助手。作风一向务实的哈尼亚也是哈马斯和巴民族权力机构之间的联络官。
迈沙阿勒:哈马斯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流亡在外的政治局,而政治局主席迈沙阿勒目前仍然流亡在叙利亚大马士革。40多岁的迈沙阿勒曾经是名物理老师。
以色列把迈沙阿勒当作哈马斯袭击行动的总指挥。2005年2月,迈沙阿勒代表哈马斯与以色列进行停火谈判。1997年,以色列摩萨德特工曾在约旦对迈沙阿勒下毒,想要毒死他。后来,在约旦国王侯赛因的压力下,以色列方面不得不交出了解药,迈沙阿勒得以死里逃生。
在哈马斯赢得巴立法委选举后,迈沙阿勒依然没有表示要回到加沙地带。也许是因为哈马斯认为这里太危险,正如记者采访过的哈马斯某一领导人所说:“哈马斯的领导人都被以色列‘定点’着。”不管人是否在巴勒斯坦本土,不妨碍迈沙阿勒为哈马斯作贡献。大多数时间,马沙阿勒都会率领哈马斯高级代表团不断地对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进行访问,向这些国家阐述哈马斯的立场,以争取它们对哈马斯组建的巴勒斯坦新政府予以支持。
(作者:新华社国际部原驻加沙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