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的确,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总是特别在乎教师的评价,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业、行为表现等所做出的评价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甚至是一生的命运。那么,如何使教师的课堂评价更富有人文关怀呢?
一、尊重——用“心”与学生沟通
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是对学生评价的立足点。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对于语文来说,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才是合乎情理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
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问:“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大多数学生认为,诸葛亮能准确地把握鲁肃的真诚,并大胆地向鲁肃借船,没有聪明才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借船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预见大雾、预见曹操不敢出战,这确实高明,但借船不算,因为大家都知道鲁肃诚实,不打小报告,向他借船这不算什么神机妙算。学生们还因此激烈地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把焦点落在了教师的评价上。这位教师没有将学生引入事先设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了这样的评价:“‘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的。因此,大家讲得都有道理,特别是后面同学的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这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见,在课堂评价中尊重学生的独特表现,就是在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就会主动去欣赏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就不会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二、激情——用“情”与学生互动
教师的评价应更富有激情,用友善的微笑、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促使学生的心理常常处于一种“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一课为我们做了生动的演绎。窦老师那戏剧性夸张而又得体的评价语言,犹如一团烈火迅速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星火,把课上得那么驰骋潇洒、激情动人。在课堂上,窦老师一会儿引导学生趣味盎然、“手舞足蹈”地读,一会儿引导学生像古人那样“平平仄仄”地吟咏。有时让学生静静想象,有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让从来没有接触过宋词的学生,沉醉其间,乐而望归。如教师使劲、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你真是辛弃疾的知音啊!博览群书,把当年辛弃疾打仗的场面给大家描述出来了。” 时而跷起大拇指:“你能夸到对方的心里去,而不是调侃,正应了词中的一个‘媚’字。” 时而频频点头:“这么美的村居,怎么不让人陶醉?” “你的脚丫准备好了吗?这叫‘踏歌’……表示‘手舞足蹈’,一齐来!”教师边手势指挥,边和学生同步“欢歌”起来,不时地把话筒递到学生的嘴边。
语调越来越高:“真好,谢谢你们,你们怎么这么了不起啊?还有一幅画我们没有发现,快去看看它是谁?(生:溪水)“你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看哪!溪上……溪东……溪头……(放水流的声音)吟着,吟着,你能送给这幅画什么词吗?
当学生讲到情浓处,窦老师眉飞色舞地给予鼓掌、握手……
教师丰富的评价语言能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迅速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信心,引着他们渐入佳境,使课堂高潮迭起,让学生萌发出智慧之花。正如窦老师所说:“课堂要有温度,要像一堂流动的小河。我和学生的生成,我自己是饱满的。我必须要用我的这根火柴,点燃学生,让学生燃起熊熊大火。我加大声音、动作力度,对学生既有力量的抚摩,也有大幅度夸张的表情。老师时时有温度,堂堂见温度,才能让学生有温度。”这才是教育过程的默契。 激情的煽动,激情的期待,激情的肯定,让学生的心也不由地跟着窦老师激情澎湃。
三、幽默——用“智”与学生交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进行课堂评价时,风趣幽默、生动优美的语言更是不可或缺的。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中,是这样指导学生读好“有气无力”一词的: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
生:(声音洪亮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学生大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没力”。
于老师用自己充满幽默的评价语,非常巧妙地把指导朗读和理解词语结合起来,获得了整体效果。可见,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在令人发笑的同时,也给人启发,令人难以忘怀,这就是所谓的“笑中有得”吧。再者,这样的评价语也有利于调节紧张、沉闷的课堂氛围,促使心灵之间和谐沟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充满个性魅力、随机应变的课堂评语,能创造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激活学生无限可能的创新思维。
(责编侯艳星)
一、尊重——用“心”与学生沟通
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是对学生评价的立足点。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对于语文来说,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才是合乎情理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
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问:“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大多数学生认为,诸葛亮能准确地把握鲁肃的真诚,并大胆地向鲁肃借船,没有聪明才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借船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预见大雾、预见曹操不敢出战,这确实高明,但借船不算,因为大家都知道鲁肃诚实,不打小报告,向他借船这不算什么神机妙算。学生们还因此激烈地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把焦点落在了教师的评价上。这位教师没有将学生引入事先设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了这样的评价:“‘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的。因此,大家讲得都有道理,特别是后面同学的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这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见,在课堂评价中尊重学生的独特表现,就是在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就会主动去欣赏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就不会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二、激情——用“情”与学生互动
教师的评价应更富有激情,用友善的微笑、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促使学生的心理常常处于一种“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一课为我们做了生动的演绎。窦老师那戏剧性夸张而又得体的评价语言,犹如一团烈火迅速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星火,把课上得那么驰骋潇洒、激情动人。在课堂上,窦老师一会儿引导学生趣味盎然、“手舞足蹈”地读,一会儿引导学生像古人那样“平平仄仄”地吟咏。有时让学生静静想象,有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让从来没有接触过宋词的学生,沉醉其间,乐而望归。如教师使劲、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你真是辛弃疾的知音啊!博览群书,把当年辛弃疾打仗的场面给大家描述出来了。” 时而跷起大拇指:“你能夸到对方的心里去,而不是调侃,正应了词中的一个‘媚’字。” 时而频频点头:“这么美的村居,怎么不让人陶醉?” “你的脚丫准备好了吗?这叫‘踏歌’……表示‘手舞足蹈’,一齐来!”教师边手势指挥,边和学生同步“欢歌”起来,不时地把话筒递到学生的嘴边。
语调越来越高:“真好,谢谢你们,你们怎么这么了不起啊?还有一幅画我们没有发现,快去看看它是谁?(生:溪水)“你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看哪!溪上……溪东……溪头……(放水流的声音)吟着,吟着,你能送给这幅画什么词吗?
当学生讲到情浓处,窦老师眉飞色舞地给予鼓掌、握手……
教师丰富的评价语言能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迅速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信心,引着他们渐入佳境,使课堂高潮迭起,让学生萌发出智慧之花。正如窦老师所说:“课堂要有温度,要像一堂流动的小河。我和学生的生成,我自己是饱满的。我必须要用我的这根火柴,点燃学生,让学生燃起熊熊大火。我加大声音、动作力度,对学生既有力量的抚摩,也有大幅度夸张的表情。老师时时有温度,堂堂见温度,才能让学生有温度。”这才是教育过程的默契。 激情的煽动,激情的期待,激情的肯定,让学生的心也不由地跟着窦老师激情澎湃。
三、幽默——用“智”与学生交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进行课堂评价时,风趣幽默、生动优美的语言更是不可或缺的。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中,是这样指导学生读好“有气无力”一词的: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
生:(声音洪亮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学生大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没力”。
于老师用自己充满幽默的评价语,非常巧妙地把指导朗读和理解词语结合起来,获得了整体效果。可见,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在令人发笑的同时,也给人启发,令人难以忘怀,这就是所谓的“笑中有得”吧。再者,这样的评价语也有利于调节紧张、沉闷的课堂氛围,促使心灵之间和谐沟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充满个性魅力、随机应变的课堂评语,能创造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激活学生无限可能的创新思维。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