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河南省信阳市依托丰富的资源,把发展茶产业这一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农业跨越发展的第一支撑,通过打造完整的茶叶产业链,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强力推动茶叶产业化基地建设及茶叶市场建设,使茶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茶产业成为富民产业、民生产业、生态产业、和谐产业。
今年信阳茶文化节期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信阳调研时指出:小茶叶大产业,小茶叶大民生,小茶叶大文章,小茶叶大形象。这是对该市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充分肯定。
政策扶持激发发展活力
如何从茶业大市向茶业强市转型跨越,信阳市把茶产业作为一项强市富民工程来抓,提出了新时期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种植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营销市场化,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抓龙头、抓产品开发、拉长茶产业链条。
创新思路,多渠道筹集茶产业发展资金的机制。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设立了l亿多元的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10亿多元,利用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外出成功人士回乡投资,盘活民间资本,通过茶农资金互助、创新金融产品、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渠道筹措茶产业发展资金,较好地解决了茶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以土地产权流转为纽带,打造互利合作发展的机制。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土地资源,使宜茶土地向茶产业龙头企业转移,向承包大户转移,使土地资源、资金、技术得到最佳结合。以土地流转为纽带,茶农与茶龙头企业、承包大户、专业合作社紧密联系起来,龙头带动,服务茶农,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建立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促进发展机制。以开阔的视野,大力引进和推广茶叶新良种、栽培管理新技术、加工新机械新工艺,积极研发茶叶新品种,大力进行茶叶产品的深度开发,使茶产业迅速上质量、上水平、增效益。
建立奖惩激励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机制。将茶叶基地建设任务纳入县区目标考核、年度考核,采用多种手段,重奖先进,重罚落后。制定激励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资金向重点项目倾斜,捆绑使用,重点扶持龙头茶企业,积极培育了一大批省级和市级茶叶龙头企业,促进了茶产业迅速发展。
数字显示,经过该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信阳茶产业发展的节奏加快、质量提高、规模扩大,综合效益也显著提升。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信阳已有茶叶生产企业730多家,百万元资产的茶农470多户,茶叶专业合作社近500家,茶农近100万人,从业人员近120万人;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44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8家,全国重点产茶县8个;茶叶年产量已从2006年1.5万吨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4.6万吨,年总产值从8亿元增加到55.8亿元,茶农人均种茶年收入由不足1000元增加到3000多元,亩产值由2006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4000元。
产业链条纵深发展
由于长年茶叶产品品种单一,夏秋茶鲜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制约了信阳市茶产业效益进一步提高。如何把小茶叶做成大产业,成了信阳人面前的一道考题。
2009年年底,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信阳调研时敏锐发觉河南茶产业存在资源低效利用问题,大胆建议信阳尝试红茶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红茶试制成功后,卢展工亲自将其命名为“信阳红”。
卢展工的一番红茶点题,使得“信阳红”横空出世,走俏市场,也给信阳茶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信阳将在巩固扩大绿茶、红茶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向生产乌龙茶、黑茶、花茶等进军,不断拉长延伸茶产业链条,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茶叶深加工程度得以提升,茶色品种日渐多样。目前,信阳毛尖茶饮料、环宇绿茶天然纤维内衣、茶多酚胶囊已投放市场,茶叶深加工品种也由过去单一生产炒青、烘青、蒸青等绿茶,发展到可加工生产绿茶、红茶、黑茶、青茶等全产业模式,茶产业结构正日趋合理,后发优势逐步显现。
信阳红“诞生”仅仅10个月,产值就逾2亿元,据介绍,如果以“信阳红”的开发生产为引领,掀起夏秋茶、中低档茶叶生产的新高潮,全市茶叶产量、产值和茶农人均种茶收益将实现“三个翻一番”,即到2015年,全市茶叶产值70亿元,茶农人均种茶收入5000元。其中,红茶产量达2万吨,产值达20亿元。
跃上发展高地
怎样更好地把品种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如何创新机制、拉动整个茶产业链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制约信阳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信阳红”的成功在于抓住了产品结构调整的机遇,从以前夏秋茶鲜叶的大量闲置,到制成红茶的合理利用,信阳茶产业的链条不断拉长。从单一的绿茶产品,到拥有中国红茶后起之秀的“信阳红”,品牌效应不断放大,产值不断增加。
在保护和使用好信阳毛尖和“信阳红”公用品牌的同时,信阳大力实施品牌名牌推进战略,目前已成功培育出4个中国驰名商标、9个省级著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农产品和6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五云、文新、蓝天等龙头企业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形象,已在河南18个地市和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品牌形象店200多个,设立营销网点1200多个。
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文新茶叶公司)是一家集“文新”牌信阳毛尖茶种植、加工、科研、营销于一体的综合经济体,是成功研发“信阳红”的24家企业之一。目前,“文新信阳红”已经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充分认可,直营和加盟店总数430多家。2011年,“文新信阳红”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60%。
这要得益于国家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政策的实施,对信阳茶产业的发展及文新茶叶公司整体实力提升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国家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政策的支持下,文新茶叶公司得以迅速发展。2010年,“文新”牌商标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文新茶叶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009年以来,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支持了文新茶叶公司“信阳市10万公斤信阳毛尖茶精制加工新建项目”等3个项目建设,项目支持资金566.5万元。项目建设为文新公司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依托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政策扶持,未来5年,文新茶叶公司将建立一个信阳茶研发中心,打造一个畅销产品品牌,力争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一茶繁荣引来满园春。如今,历史悠久的信阳茶叶实现了由“绿”到“红”“一红一绿”、红绿辉映的嬗变,阔步走上产业化之路,并成为信阳重要的主导产业和民生产业,成为中原经济区一张亮丽名片。信阳将按照今年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抓好信阳浉河茶产业集群试点”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茶基地、做强茶企业、搞活茶市场、办好茶节会,做大做强茶产业。
今年信阳茶文化节期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信阳调研时指出:小茶叶大产业,小茶叶大民生,小茶叶大文章,小茶叶大形象。这是对该市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充分肯定。
政策扶持激发发展活力
如何从茶业大市向茶业强市转型跨越,信阳市把茶产业作为一项强市富民工程来抓,提出了新时期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种植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营销市场化,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抓龙头、抓产品开发、拉长茶产业链条。
创新思路,多渠道筹集茶产业发展资金的机制。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设立了l亿多元的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10亿多元,利用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外出成功人士回乡投资,盘活民间资本,通过茶农资金互助、创新金融产品、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渠道筹措茶产业发展资金,较好地解决了茶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以土地产权流转为纽带,打造互利合作发展的机制。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土地资源,使宜茶土地向茶产业龙头企业转移,向承包大户转移,使土地资源、资金、技术得到最佳结合。以土地流转为纽带,茶农与茶龙头企业、承包大户、专业合作社紧密联系起来,龙头带动,服务茶农,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建立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促进发展机制。以开阔的视野,大力引进和推广茶叶新良种、栽培管理新技术、加工新机械新工艺,积极研发茶叶新品种,大力进行茶叶产品的深度开发,使茶产业迅速上质量、上水平、增效益。
建立奖惩激励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机制。将茶叶基地建设任务纳入县区目标考核、年度考核,采用多种手段,重奖先进,重罚落后。制定激励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资金向重点项目倾斜,捆绑使用,重点扶持龙头茶企业,积极培育了一大批省级和市级茶叶龙头企业,促进了茶产业迅速发展。
数字显示,经过该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信阳茶产业发展的节奏加快、质量提高、规模扩大,综合效益也显著提升。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信阳已有茶叶生产企业730多家,百万元资产的茶农470多户,茶叶专业合作社近500家,茶农近100万人,从业人员近120万人;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44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8家,全国重点产茶县8个;茶叶年产量已从2006年1.5万吨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4.6万吨,年总产值从8亿元增加到55.8亿元,茶农人均种茶年收入由不足1000元增加到3000多元,亩产值由2006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4000元。
产业链条纵深发展
由于长年茶叶产品品种单一,夏秋茶鲜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制约了信阳市茶产业效益进一步提高。如何把小茶叶做成大产业,成了信阳人面前的一道考题。
2009年年底,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信阳调研时敏锐发觉河南茶产业存在资源低效利用问题,大胆建议信阳尝试红茶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红茶试制成功后,卢展工亲自将其命名为“信阳红”。
卢展工的一番红茶点题,使得“信阳红”横空出世,走俏市场,也给信阳茶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信阳将在巩固扩大绿茶、红茶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向生产乌龙茶、黑茶、花茶等进军,不断拉长延伸茶产业链条,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茶叶深加工程度得以提升,茶色品种日渐多样。目前,信阳毛尖茶饮料、环宇绿茶天然纤维内衣、茶多酚胶囊已投放市场,茶叶深加工品种也由过去单一生产炒青、烘青、蒸青等绿茶,发展到可加工生产绿茶、红茶、黑茶、青茶等全产业模式,茶产业结构正日趋合理,后发优势逐步显现。
信阳红“诞生”仅仅10个月,产值就逾2亿元,据介绍,如果以“信阳红”的开发生产为引领,掀起夏秋茶、中低档茶叶生产的新高潮,全市茶叶产量、产值和茶农人均种茶收益将实现“三个翻一番”,即到2015年,全市茶叶产值70亿元,茶农人均种茶收入5000元。其中,红茶产量达2万吨,产值达20亿元。
跃上发展高地
怎样更好地把品种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如何创新机制、拉动整个茶产业链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制约信阳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信阳红”的成功在于抓住了产品结构调整的机遇,从以前夏秋茶鲜叶的大量闲置,到制成红茶的合理利用,信阳茶产业的链条不断拉长。从单一的绿茶产品,到拥有中国红茶后起之秀的“信阳红”,品牌效应不断放大,产值不断增加。
在保护和使用好信阳毛尖和“信阳红”公用品牌的同时,信阳大力实施品牌名牌推进战略,目前已成功培育出4个中国驰名商标、9个省级著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农产品和6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五云、文新、蓝天等龙头企业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形象,已在河南18个地市和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品牌形象店200多个,设立营销网点1200多个。
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文新茶叶公司)是一家集“文新”牌信阳毛尖茶种植、加工、科研、营销于一体的综合经济体,是成功研发“信阳红”的24家企业之一。目前,“文新信阳红”已经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充分认可,直营和加盟店总数430多家。2011年,“文新信阳红”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60%。
这要得益于国家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政策的实施,对信阳茶产业的发展及文新茶叶公司整体实力提升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国家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政策的支持下,文新茶叶公司得以迅速发展。2010年,“文新”牌商标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文新茶叶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009年以来,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支持了文新茶叶公司“信阳市10万公斤信阳毛尖茶精制加工新建项目”等3个项目建设,项目支持资金566.5万元。项目建设为文新公司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依托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政策扶持,未来5年,文新茶叶公司将建立一个信阳茶研发中心,打造一个畅销产品品牌,力争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一茶繁荣引来满园春。如今,历史悠久的信阳茶叶实现了由“绿”到“红”“一红一绿”、红绿辉映的嬗变,阔步走上产业化之路,并成为信阳重要的主导产业和民生产业,成为中原经济区一张亮丽名片。信阳将按照今年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抓好信阳浉河茶产业集群试点”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茶基地、做强茶企业、搞活茶市场、办好茶节会,做大做强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