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强调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个性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进行教育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阐述的是在语文课教学中就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所作的初步探讨。
[关键词]剧本表演;学生辩论;讲故事;开展竞争;开展实践活动
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只为教知识而教”,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旨,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把学生的大脑当作被动吸收、贮藏知识的容器,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发挥。
这种现状背离了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也背离了语文课作为人文教育主阵地的宗旨。如何使学生喜欢语文课,在学与做中既能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又能加强品德修养,提高素质,是对每一位语文老师提出的挑战。我认为关键是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做法,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剧本表演
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寓教于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如我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并放手让学生创作课本剧,两位男同学扮演“鲁庄公”和“曹刿”,通过表演和对话,生动地阐释了“曹刿请见-请问-请战”课文内容,使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制作道具、创作排练和表演,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创造力。
二、学生辩论
语文课开展辩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内容的思辩性为辩论会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如我在教学《鼎湖山听泉》时,就让学生展开“发展经济重要还是保护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重要”的辩论,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东西,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其思维能力。
三、讲故事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大都喜欢具有一定情节、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或者语言比较优美的课文。因此上到这些课时教师普遍感到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的注意力能较好地集中到课堂上,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错。但有时上到一些文言文或者枯燥的说明文时,教师很难找到兴趣的激发点,我认为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典故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如在教《出师表》一课时,我让学生讲《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刘备托孤的故事,特别通过诸葛亮未出草庐而知天下三分的预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语文教材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开展各种竞争
初中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开学初,我在所教班级贴了一张“人人都有星,努力争五星”的表格。表格分四个项目,即演讲之星、书法之星、作文之星、课堂明星。将每天课前的演讲、每天的书法、每周的作文、课上回答问题次数和质量进行统计,每周五评比一次,周一将结果及时公布。到期末的时候,获得星数最多的学生,除了给予适当的奖励外,我们还把结果作为评选三好学生、学习积极分子的重要依据。在这项活动中,同学们踊跃参加,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也不甘示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一改从前羞涩、不积极主动的态度。在竞争活动的激励下,同学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感觉自己在语文的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
五、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直接经验,只有在生活实际的操作、应用、活动、体验中学会探究,才能获得真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道具、教具、学具,自己规划和组织专题研究,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也可以专门构建语文活动课,如精选文学名著组织学生阅读、举办专题讲座或诗歌朗诵会、办校刊、观看文艺影片等等,扩大学生视野,感受语文的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体验语言文学的无穷魅力。如果有较好的内容和较好的实践效果,更应指导学生查阅有关文献,写成小论文,让他们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他们动手实践的欲望和创新意识,焕发创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如我在教学《都市精灵》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曾举办了“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的主题活动。我以2006年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和我国资源、环境等数据为背景,我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怎样;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所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我将全班40人分成8个小组,每组5人,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假日时间通过上网、报刊、文献、电视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其中2个组通过上网获得有关人口普查、资源、环境的数据图表资料;2个组通过上网、电视新闻获得节假日主要城市旅客流量情况;2个组通过查阅历史、地理的文献资料获得有关我国人口发展、资源分布的情况;2个组对自己生活社区的人口状况、资源环境、垃圾处理做社会调查。在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阐述本组收集资料的过程和目的,应用资料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和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树立人口问题意识、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突出了教学主题。
总之,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上,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课。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2]李炳亭.杜郎口旋风[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关键词]剧本表演;学生辩论;讲故事;开展竞争;开展实践活动
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只为教知识而教”,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旨,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把学生的大脑当作被动吸收、贮藏知识的容器,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发挥。
这种现状背离了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也背离了语文课作为人文教育主阵地的宗旨。如何使学生喜欢语文课,在学与做中既能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又能加强品德修养,提高素质,是对每一位语文老师提出的挑战。我认为关键是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做法,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剧本表演
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寓教于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如我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并放手让学生创作课本剧,两位男同学扮演“鲁庄公”和“曹刿”,通过表演和对话,生动地阐释了“曹刿请见-请问-请战”课文内容,使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制作道具、创作排练和表演,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创造力。
二、学生辩论
语文课开展辩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内容的思辩性为辩论会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如我在教学《鼎湖山听泉》时,就让学生展开“发展经济重要还是保护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重要”的辩论,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东西,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其思维能力。
三、讲故事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大都喜欢具有一定情节、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或者语言比较优美的课文。因此上到这些课时教师普遍感到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的注意力能较好地集中到课堂上,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错。但有时上到一些文言文或者枯燥的说明文时,教师很难找到兴趣的激发点,我认为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典故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如在教《出师表》一课时,我让学生讲《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刘备托孤的故事,特别通过诸葛亮未出草庐而知天下三分的预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语文教材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开展各种竞争
初中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开学初,我在所教班级贴了一张“人人都有星,努力争五星”的表格。表格分四个项目,即演讲之星、书法之星、作文之星、课堂明星。将每天课前的演讲、每天的书法、每周的作文、课上回答问题次数和质量进行统计,每周五评比一次,周一将结果及时公布。到期末的时候,获得星数最多的学生,除了给予适当的奖励外,我们还把结果作为评选三好学生、学习积极分子的重要依据。在这项活动中,同学们踊跃参加,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也不甘示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一改从前羞涩、不积极主动的态度。在竞争活动的激励下,同学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感觉自己在语文的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
五、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直接经验,只有在生活实际的操作、应用、活动、体验中学会探究,才能获得真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道具、教具、学具,自己规划和组织专题研究,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也可以专门构建语文活动课,如精选文学名著组织学生阅读、举办专题讲座或诗歌朗诵会、办校刊、观看文艺影片等等,扩大学生视野,感受语文的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体验语言文学的无穷魅力。如果有较好的内容和较好的实践效果,更应指导学生查阅有关文献,写成小论文,让他们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他们动手实践的欲望和创新意识,焕发创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如我在教学《都市精灵》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曾举办了“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的主题活动。我以2006年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和我国资源、环境等数据为背景,我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怎样;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所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我将全班40人分成8个小组,每组5人,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假日时间通过上网、报刊、文献、电视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其中2个组通过上网获得有关人口普查、资源、环境的数据图表资料;2个组通过上网、电视新闻获得节假日主要城市旅客流量情况;2个组通过查阅历史、地理的文献资料获得有关我国人口发展、资源分布的情况;2个组对自己生活社区的人口状况、资源环境、垃圾处理做社会调查。在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阐述本组收集资料的过程和目的,应用资料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和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树立人口问题意识、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突出了教学主题。
总之,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上,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课。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2]李炳亭.杜郎口旋风[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