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以通河镇为例,由于近几年修建高速公路和松花江大桥等原因,耕地逐年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逐步完善,使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了日程。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从转移的行业看,这些劳动力由于80%都是初中及小学文化,文化素质较低,一般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简单的手工和体力劳动,属于低层次的转移。其中70%的人属于季节性流动,农忙的时候在家务农,农闲时才出去务工;只有30%的人长年外出打工。从转移的方向看,季节性流动的主要以省内为主,长期外出打工的有60%以上在省外务工。从年龄结构看,年龄在26—35岁的劳动力人员比重最高,达65%。这是因为年轻人大多不愿呆在农村,通过进城务工的途径体验城市生活,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自然以40岁以上的人居多。从收入状况看,往年收入增加、今年以来有所减少。转移就业收入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开工减少和部分企业工资下降。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1 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全镇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还不够,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处于盲目、自发阶段。由于我镇的农村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组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是自发外出和通过家庭成员、亲戚或同村村民带出这些途径,因此,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职业稳定性差,就业往往缺乏可持续性和确定性,缺乏有效引导,难以形成合力。而且由于没有劳动力流动中介组织介绍,劳动力需求信息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很难针对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就业机会,也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报酬。另外,大多数人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他们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3 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能。我镇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整体素质偏低,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有限,大多数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随着城市失业人口的增加,在与城市下岗工人的竞争中农民工往往出于不利地位,大多只能从事那些城里人不愿干的粗重体力活,例如建筑施工、道路、桥梁建设、搬迁装卸的体力劳作以及餐饮、娱乐等服务生的简单工作,这些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劳动医疗保障差、安全系数小、社会地位低。这些原因使农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 进行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在农业内部吸收和容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要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农村产业化经营,实行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对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很大的潜力。一是大规模开发生产基地,依托现有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连接起来,全面引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二是要切实把第三产业作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培育新的就业岗位,加快剩余劳动力向农村流通服务、交通运输第三产业转移,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渠道。三是通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容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通过对加工的农产品进行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步伐。
2 切实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强思想引导,让农民认识到人多地少,仅靠种地很难增加收入,外出务工是快捷有效的增收方式,树立“走出去、闯世界”的正确择业观,从而激活农民转移就业的内在动力。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从职业培训,劳务输出、就业咨询、劳务信息和劳动力市场机制建设等方面,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全方位服务。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三是强化自我管理。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参与行业协会组织,守法经营、诚信务工,加强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四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渠道,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开辟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3 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务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大力发展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应当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实用技术教育和培训,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4 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县、乡、村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有关部门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从转移的行业看,这些劳动力由于80%都是初中及小学文化,文化素质较低,一般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简单的手工和体力劳动,属于低层次的转移。其中70%的人属于季节性流动,农忙的时候在家务农,农闲时才出去务工;只有30%的人长年外出打工。从转移的方向看,季节性流动的主要以省内为主,长期外出打工的有60%以上在省外务工。从年龄结构看,年龄在26—35岁的劳动力人员比重最高,达65%。这是因为年轻人大多不愿呆在农村,通过进城务工的途径体验城市生活,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自然以40岁以上的人居多。从收入状况看,往年收入增加、今年以来有所减少。转移就业收入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开工减少和部分企业工资下降。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1 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全镇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还不够,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处于盲目、自发阶段。由于我镇的农村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组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是自发外出和通过家庭成员、亲戚或同村村民带出这些途径,因此,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职业稳定性差,就业往往缺乏可持续性和确定性,缺乏有效引导,难以形成合力。而且由于没有劳动力流动中介组织介绍,劳动力需求信息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很难针对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就业机会,也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报酬。另外,大多数人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他们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3 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能。我镇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整体素质偏低,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有限,大多数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随着城市失业人口的增加,在与城市下岗工人的竞争中农民工往往出于不利地位,大多只能从事那些城里人不愿干的粗重体力活,例如建筑施工、道路、桥梁建设、搬迁装卸的体力劳作以及餐饮、娱乐等服务生的简单工作,这些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劳动医疗保障差、安全系数小、社会地位低。这些原因使农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 进行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在农业内部吸收和容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要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农村产业化经营,实行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对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很大的潜力。一是大规模开发生产基地,依托现有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连接起来,全面引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二是要切实把第三产业作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培育新的就业岗位,加快剩余劳动力向农村流通服务、交通运输第三产业转移,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渠道。三是通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容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通过对加工的农产品进行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步伐。
2 切实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强思想引导,让农民认识到人多地少,仅靠种地很难增加收入,外出务工是快捷有效的增收方式,树立“走出去、闯世界”的正确择业观,从而激活农民转移就业的内在动力。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从职业培训,劳务输出、就业咨询、劳务信息和劳动力市场机制建设等方面,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全方位服务。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三是强化自我管理。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参与行业协会组织,守法经营、诚信务工,加强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四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渠道,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开辟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3 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务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大力发展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应当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实用技术教育和培训,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4 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县、乡、村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有关部门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